在世人面前的新行為

2021-02-19 帖迦樂道

彼前2:11-25

 一個基督徒既是屬神的子民,那麼,他該怎樣在人前宣揚他的美德呢?彼得在這一部分指出,基督徒作為公民、奴僕、丈夫和妻子,應該通過哪些具體方式在世人面前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行為舉止,以此回應這個問題。即便生活在熟悉的環境裡,他們的品行也應當和世人不一樣。

  彼得這裡所指的世人,是讀者以見證人、公民和僕人的身份每日所面對的人。彼得挑戰信徒要抵擋罪惡,順服合法的權柄,也要忍耐乖僻嚴苛的主人。這樣的行為可以為主贏得人心、塞住無知之人的口,並得到神的稱讚。

1.身為見證人的基督徒品行(2:11-12)

  2:11 彼得親切地稱呼讀者為「親愛的朋友啊」(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親愛的弟兄啊),更好或作「親愛的」(agapētoi)。彼得規勸那些神所愛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像客旅(paroikous,「生活在異鄉的人」,象徵那些家鄉在天上的基督徒)和寄居的(參1:1中關於「寄居的」一詞的注釋)。由於這個世界拒絕接受基督徒的價值觀和信仰,因此,他們要從周圍所充斥的不道德行為和「有罪的欲望」(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肉體的私慾)中分別出來。禁戒(apechesthai)直譯為「不斷控制自己不做某事」。基督徒應該抗拒屬世私慾的內在牽引力,因為那是與屬靈生命爭戰的(參雅4:1)。在這場真實的屬靈爭戰中,撒但的策略就是攻擊信徒的弱點。

  2:12 基督徒要禁戒有罪的欲望,不單是為個人靈命的好處,也是為向非信徒作有效的見證。第11節是一個反面告誡,這裡緊接著是正面教導。基督徒積極的生活方式,是宣判世人有罪的有力方式(參太5:16)。彼得在這節經文中兩次使用(kaloa)字,分別形容基督徒的「生活」(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品行)和行為。一個「好」生活是由許多好行為(參太5:16;弗2:10;多3:8;雅2:18)組成的。在那些毀謗者挑剔的目光和誣告面前,信徒的「好品行」可以歸榮耀給神(參太5:16;羅15:6;林前6:20),並且可以領人信主。「在神來訪的日子」(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在鑑察的日子)直譯為「在(他)視察的那一天」(en hēmera episkopēs;參路19:44)。有人認為,這是指神審判時的「到訪」或對惡人的察看,但這更有可能是指他們的得救(即神以他的憐憫拜訪他們、引他們歸信之時;參epeskepsato,徒15:14)。

2.身為公民的基督徒品行(2:13-17)

  2:13-15 基督徒有責任順服法律(參羅13:1-7;多3:1-2)。彼得勸告他的讀者要遵守國家法律,要順服……「立於人間的」(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人的;anthrōpinē,「人或人類制定的」)「一切權柄」(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一切制度;ktise,直譯為「創造」或此處的「制度」或「法律」)。順服的動機不是要逃避懲罰,而是為主的緣故。只要法律條文不違背聖經的明確教導,基督徒就應謹慎遵守人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參徒4:19),以此尊榮那位設立人類政府的神。設立法律權柄的總意是要罰惡賞善。顯然,基督徒那時正遭受著毀謗和誣告,因為彼得強調,神的旨意(thelēma,這個詞表達出一個人的目的和渴望的結果。有關「神的旨意」,參彼前3:17,4:2、19)原是叫他們透過好行為堵住(phimoun,直譯為「封住……的嘴」)「愚昧人無知的言論」(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那糊塗無知人的口)。短語「愚昧人無知的言論」中的三個希臘詞,其起首字母都是「阿拉法」(alpha),跟1章4節「不能朽壞、不能玷汙、不能衰殘」這三個希臘詞的字首相同。看來,彼得很喜歡使用押頭韻的手法!

  彼得在這部分提出的論點使許多人相信,羅馬政府透過暴虐法律所實施的大規模逼迫還未真正展開,或者還未蔓延到小亞細亞各省份。那時,基督徒面對的是誣告和辱罵,而不是酷刑和死亡。基督徒仍然享受著賞善罰惡的法律制度之保護。所以,信徒防禦批評毀謗的最佳武器就是好行為。

  2:16 順服掌權者並不是否定基督徒的自由(參加5:1、18)。信徒應當自願遵守民事法律,不是出於恐懼,乃是因為這是神的旨意。基督徒的自由總是要受基督徒責任的制約(參加5:13),絕不該成為遮蓋(epikalymma,直譯為「掩飾」)惡毒的藉口。基督徒若順服神,作神的僕人(douloi,直譯為「奴僕」;參羅6:22),就可以享受到真正的自由。他們雖是自由的,但仍要做神的僕人。

  2:17 這一部分對基督徒的公民身份做出四點總結。首先,基督徒要尊敬(timēsate,「尊敬、重視、看重」;參3:7的timēn,「敬重」)眾人(參羅12:10,13:7)。信徒應該曉得,每個人都獨一無二,都是按著神的形象被創造的。第二,基督徒要親愛教中的弟兄,就是在主內的弟兄姊妹。神家的成員應該彼此相愛。第三,基督徒要敬畏神。動詞「敬畏」(phobeisthe)在這裡不是指懼怕,而是指帶來順服的敬畏和崇敬(參彼前1:17中的 phobō、3:16的 phobou和林後7:11的 phobon)。一個人若不敬畏神,就絕不會真正尊重人。第四,信徒要尊敬君王。「尊敬」譯自timaō,為本節開頭所用的那個動詞。信徒要「尊敬」眾人,尤其要尊敬神所設立的掌權者(參彼前2:13的「君王」和第14節的「臣宰」;參羅13:1) 。

3.身為僕人的基督徒品行(2:18-25)

  為何做僕人的要忍耐自己所受的冤屈?彼得的教導給出兩點理由。第一,這是神所喜悅的;第二,這是在忠心效法耶穌基督的榜樣。

  2:18 這裡譯作僕人的希臘詞不是用於形容奴隸的常用詞doulai(參16節),而是表示家僕的oiketai(參路16:13;羅14:4)。譯為順服的希臘詞(hypotassomenoi)是一個主格分詞,透過hypotagēte這個不定時態的命令語,繼續描述彼得前書2章13節有關順服的主題。這句勸勉之言適用於彼得大部分最初的讀者。在早期教會中,僕人和奴隸所佔的比例很高。對這群地位低下之人而言,無故受罰、受苦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當然,做主人的也有一些是善良而「通情達理的」(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溫和的)。然而,彼得挑戰基督徒僕人要活出新行為:就連那些乖僻的主人也要順服和尊敬。乖僻的譯自希臘文skolios(直譯為「彎曲的」、「彎的」、「不直的」)。英文中表示脊柱彎曲的醫學名詞「脊椎側凸」(scoliosis)正是源於這個詞。

  2:19-20 彼得在此提出一個適用於所有受屈之人的通用原則。信徒耐心忍受冤屈的苦楚背後,那「值得稱讚的」(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可喜愛的;直譯為「因這是恩典」)動機就是,他曉得有神同在。1若因「作惡」(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犯罪)忍受懲罰,便無可誇之處。唯因遭受不應得的懲罰時仍懷尊敬之心順服,這在神眼中才是可喜愛的,因為這樣的行為正彰顯出神的恩典。

  2:21-22 彼得以基督忍受冤屈的苦楚為例,有力證明了他對做僕人的勸誡。威廉士譯本將這句經文的第一個分句譯作「因為你們蒙召,正是為了這個目的」,其中「這個目的」即指因行善而受苦。基督徒蒙召(eklēthēte;參1:15,2:9)要跟隨基督、效法他的品格和行為,因為基督也曾他們受過苦。譯作榜樣的希臘文(hypogrammon,直譯為「承保」)只見於新約此處經文,意指學生臨摹的圖畫或抄寫的文章。彼得在第22節引用以賽亞書53章9節來描寫主基督的榜樣。無論在受難前還是在受難期間,他都沒有犯罪(參林後5:21;來4:15;約壹3:5)。無論在言語還是在行為上,他都全然無罪:口裡也沒有詭詐(dolos;參彼前2:1)。

  2:23-25 基督是以忍耐順服回應冤屈苦楚的完美榜樣。「他不報復」(新國際譯本,和合本作他……不還口……不說威嚇的話(參羅12:19-20)。從人的角度來看,基督在被捕、受審和釘十字架這段時間的遭遇,極易激起一個人的報復心。但他只是默然忍受痛苦,把自己交託給神。彼得在彼得前書2章24節中解釋,為何這位用一句話就可以毀滅仇敵的主,竟默然忍受十字架的痛苦和羞辱。原因就在於:神在公正地審判我們的罪,而這些罪盡都被基督擔當了(參林後5:21)。在希臘文中,短語「我們的罪」靠近這節經文的開頭,因此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親身則強調基督的親自參與。他受死,令信徒可以從罪的刑罰和權勢中得釋放,並為他而活: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參羅6:2、13)。基督受苦,令信徒在受苦和義行上都可以效法他的榜樣。另外,彼得以一個一般性引用來描述救恩: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賽53:5)。這裡不是指肉體上的醫治,因為動詞「醫治」是過去時態,表示一個已完成的動作,也就是說,「醫治」是一個既成事實。所以,這裡指的是救恩。基督的受苦(直譯為「鞭傷」;mōlōpi,「被鞭打後留下的條狀傷痕」,指耶穌所受的鞭打)和死亡實現了這「醫治」,即每一個願意信他為救主之人的救恩。

  基督不但樹立榜樣、提供救恩,他還指引和保護那些背離他(好像迷路的羊)、後來卻「迴轉」(不是靈魂的牧人監督(episkopon)的人們。「牧人」和「監督」,強調基督對那些把自己交給他護理的人們那種無可替代的引導和管理(參結34:11-16)。

相關焦點

  • 基督徒如何在世人面前見證神?
    世人對神並不認識,不曉得神的作為與大能,也不曉得主耶穌的救恩,必須要借著我們生命的彰顯與行為的外表,才能夠認識神。我們的言語行為一舉一動,都關乎著神的見證與世人是否願意來到神的面前。所以主耶穌從裡面改變我們的生命,外在才會流露出好的行為。
  • 奮豆在眾人面前賣弄「行為藝術」?不檢點的行為讓女神感到羞愧!
    今天繼續給大家帶來《星太奇》的漫畫,本期講述的是關於奮豆睡覺有特殊的習慣的故事,這讓古老師非常頭疼,無奈之下只好給奮豆安排了「行為藝術」,可奮豆卻得意忘形了起來!奮豆在眾人面前賣弄「行為藝術」?不檢點的行為讓女神感到羞愧!
  • 基督徒,和世人應該有什麼區別!觸動我心!
    1、清晨當世人在床上沉睡時,基督徒應該來到神面前禱告;2、當世人琢磨著滿足自己的肚腹時,基督徒應該在拾取從天而來的嗎哪——生命的糧食;3、當世人花很多時間網玩遊戲、看電影時,基督徒應該默想神的話語;4、當世人周末外出旅遊、逛街時,基督徒應該在聖殿中唱詩、敬拜神;5、當世人在拼命的打拼,爭取賺得更多的財富、更高的名譽、地位時,基督徒應該努力遵行上帝的旨意,積攢天國的財寶;6、當世人在戀愛中只是玩玩而已時,基督徒應該為自己的伴侶虔誠祈禱
  • 【主日證道】神愛世人(約3:16-21)
    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 約3:16-21當耶穌與尼哥底母講了重生的真理之後,耶穌說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重生的恩典與上帝所賜的信心是有密切關係的。
  •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現在許多人喜歡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比如,沈員外派家僕給濟公送兩隻熟鴿子和一壺酒,僕人路上偷吃一隻翅膀,偷喝了幾口酒,以為能瞞天過海,神仙也難知。結果濟公指了出來,僕人不承認,於是濟公到階前吐出兩隻鴿子,其中一隻少一個翅膀……這種特別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塵莫及,故不可亂學表面行為。印光大師在《文鈔》中,關於這方面也有諸多教言,勸誡後學者萬萬不可隨學,以免自欺欺人。
  • 災難面前,基督徒當盡的本分
    以今天世人的眼光來看,大概率會把這兩次的大災難歸咎於自然災害,因為一次是來自於洪水,另一次來自於天上降下來的硫磺與火,與人為的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不需要任何人為此承擔代價。但,知道來龍去脈的人心裏面都清楚,這明顯是人類屢次犯罪、屢教不改所導致出來的結果。
  • 「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與惡》中蔣靜雯飾演的女主宋喬安,是品味新聞臺的總監,同時也是李曉明案件中的受害者家屬之一。劇中嫌疑人李曉明的父母在媒體面前下跪道歉在這樣的惡劣事件中,誰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誰又是最無辜的受害者?受害者的家屬無辜嗎?無辜。那施害者的家屬呢?他們理應承受世人的謾罵和唾棄嗎?他們有無權利開啟新的生活?而連接這兩者背後的重大推手——新聞媒介,又是否責無旁貸?
  • 女生在12星座男友面前的丟臉行為?水瓶:你出糗的樣子也很可愛
    愛你的男人從來不會介意你在他面前邋遢或者出醜的樣子,反而會覺得你這樣特別可愛。女生又在12星座男友面前丟過什麼臉呢?好奇的話就來看一看吧!白羊男:挖鼻孔愛一個人就愛她的所有,白羊男生從不介意女友當著他的面挖鼻子,看到他們挖鼻子的動作還會覺得可愛,不過我覺得很少有女生在男友面前放的開吧!金牛男:花錢大手大腳愛你的金牛男生不僅不會介意你花錢大手大腳,還會主動給你買禮物,帶你去吃好吃的,作為金牛男生的女友真是太幸福了!
  • 郝平VS鐵弓南 |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
    嫉惡如仇、敢於直諫、個性鮮明的鐵弓南(郝平 飾),與從頭正到尾的劉統勳因為政見不合成為鬥氣冤家,導致很多觀眾前期都懷疑鐵大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 行為主義就是要嘗試新行為,把認知轉化為行為,看得見摸得著才對
    這些生活常識,用行為主義理論解釋就是操作性條件作用。津巴多教授的說法是,「行為的後果,諸如獎勵和懲罰,會影響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這裡要說明的是,獎懲必須是讓行為發生了改變才是有效的,如果實施了獎懲刺激但是沒有改變行為,則意味著是無效獎懲。
  • (述評)美式虛偽的面具在事實面前不堪一擊
    更讓世人揪心的是,據美國《世界日報》網站消息,美國國會大廈遭川普支持者攻入後,部分激進的川普支持者感到士氣大振,紛紛通過網絡平臺串聯,相約1月20日拜登就職典禮當天,重返華盛頓。研究網絡極端主義組織活動的埃隆大學教授梅甘·斯誇爾指出, 「他們對於所作所為毫無悔意,也不覺得羞恥,特別讓人擔心。目前看來,狀況恐怕不妙。」
  • 韓國女團慘遭性騷擾卻渾然不知,男粉絲在偶像面前做猥褻行為
    不過事後有粉絲投訴,當晚出了有部分人用葡萄牙文性騷擾臺上成員外,更有男觀眾當著偶像面前手淫,引起網上熱議。MOMOLAND6月底到墨西哥開見面會,事後她們也有上傳與粉絲的合照,表示非常滿意當天的演出,感謝粉絲的支持,同時6位成員也渡過了一個開心的晚上。可是有當晚在現場的粉絲在網上爆料當天現場部分觀眾的過分行為。
  • 世人常說的「神通」是怎麼個情況
    可有些人說做善事會吃虧,這只是世人的一些迷惑顛倒思想。但是,如果「吃虧」也不是因為善良,而是因為世人缺乏智慧,把吃虧的原因歸咎於善良,這是不明智的。所以,我們學佛,不僅要學佛的慈悲,還要學佛的智慧。當我們的善良缺乏了智慧,也許會無意中做錯一些事,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
  • 世人皆是丁務源,不成問題禍人間
    1.世人皆為丁主任,吾乃秦妙齋是也這個好吃懶做,油嘴滑舌,虛情假意之知識分子的形象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眾人面前,這個人物其實在我看來是有些許扁平的,他身上幾乎沒有一絲知識分子應有的優點,除了賣弄肚子裡那點墨水,除了靠著口若懸河來滿足資本家的心理需求,除了靠著挑撥離間來維護自身的安逸享樂,
  • 「床上和平運動」:列儂夫婦在媒體面前赤裸一周,呼籲拒絕戰爭
    在1966年,小野洋子在卡耐基誦廳第一次表演了她的著名行為藝術作品《切片》。當時小野洋子面對臺下眾多觀眾,氣定神閒,筆直坐在臺上。她對臺下的觀眾說道,「來吧,剪下我的衣服,隨便哪裡,送給一個你愛的人」。觀眾們開始猶豫,後來有人沉默地上去用剪刀剪下小野洋子的衣服一塊兒,隨後陸陸續續有許多人上臺排隊去剪,最後小野洋子全身赤裸地坐在臺上,看著周圍的觀眾。
  • 五本近期爆火的輕鬆搞笑小說,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
    應讀者的評論要求,今天給大家推薦五本近期爆火的輕鬆搞笑小說,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 第一本 玄雨《我和二哈共系統》連載中,201萬字。 媽蛋,要死了,居然和一隻二哈共享金手指!快點刷新一下屬於我的任務啊!我才不要去完成啃骨頭一個小時,更不要對面前小女孩對視十分鐘的任務啊!
  • 《人間失格》:向世人訴苦,不過是徒勞,與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對他而言,人類的生活無從捉摸,他們總是互相欺騙,換言之,我對人類的行為,至今仍是無法理解。我與世人的幸福觀似乎大相逕庭,這份不安甚至令我夜夜輾轉難眠暗自呻吟,幾近發狂。我到底算不算幸福呢?從小人們就常說我幸福,但我總覺得自己置身於地獄,反而是那些說我幸福的人,他們過著的安樂生活遠非我所能比擬。我覺得「只有我自己是異端」。我幾乎無法和旁人交談,因為我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 聖經金句《神愛世人》
    【約3:16】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3:16 本節是全部福音要旨的縮寫,把福與禍,生與死的道路清清楚楚放在人面前,要求全人類作出抉擇。神的愛不只限於祂的選民,全球的人都包括在這愛裡。神把唯一的愛子「賜給」人類,不但道成肉身來到人間,還要祂為人的罪受死十架。人的道路因此不是滅亡,而是永生,因神要救一切信祂的人。
  • 懷著朗讀|使徒保羅傳(第30章)在尼祿皇帝面前
    {LP 311.1}保羅站在尼祿面前——這是何等鮮明的對照啊!這個傲慢的帝王,就是那屬上帝的人在他面前為信仰申辯的暴君,在屬世的能力,權威和財富方面已經達到最高頂峰,而同時他的邪惡和罪孽也已落到最卑鄙的程度。他的權力和強大是蓋世無雙的。沒有人敢質問他的威權或抗拒他的意志。列國的君王都要把冠冕放在他的腳前。強大的軍隊遵照他的命令出發。他海軍的旗幟乃是勝利的表徵。
  • 冀少峰:是什麼讓行為藝術失去了活力?
    特別是權力與資本的共謀,也使行為藝術在強大的資本市場面前變得既失去了往昔的原創活力,又鮮有對當下社會的批判立場,引起不了學術界關注也是自然。  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行為藝術也如中國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那樣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正如福斯所說,當代藝術的「自由」和「新」在於它的異質性,而行為藝術之所以另類,也在於它的異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