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水墨畫家羅芳教授1937年生於湖南長沙,成長於書香世家,就讀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時受教於黃君璧、溥心畬、廖繼春等名家,畢業後留校任助教、於大師們朝夕相處,受受益頗多。又因自幼家中的教育十分用心,父母文化、藝術修養皆屬深厚,因此羅芳也不喜受限制,所以選擇山水。
她覺得畫花鳥對畫畫來說是一種限制,但是山水畫不一樣,沒一座山是一樣的,沒一塊石頭是相似的,可以隨意發揮。又因受到黃君璧、溥心畬、廖繼春等影響,行腳紀實,不限材質創作繪畫,畫風氣勢渾厚。1981年應歷史博物館邀請,與張大千等名家參與繪製以臺灣為主題的巨型創作「寶島長春圖」,是唯一參與的女性畫家。
羅芳長年鑽研藝術與哲學理論,涉獵老莊、禪宗及靈修方面,曾多次赴美進修訪問,學習中西文化精華,突破傳統藩籬,努力創新現代水墨技法與審美理念。

羅芳致力於藝術教育及推廣,任教於母校師大四十餘年,並撰寫《中國的繪畫》及《中國山水畫法及演變》(和夫婿沈以正教授合著)等藝術理論書籍,以及參與策劃國際美術教育學術研討會,受邀擔任各大美展國畫評審,作育英才,提攜後進。



1989及1993羅芳到美國進修,在陌生的環境中,接受美國老師的教法,嘗試全然不同的思考模式,把以前所學放空,勇往直前,得到的卻是更接近自已開放的本性,培養自已能在方寸之間,一展千裡之勢。並習得西洋繪畫色彩的重要性、解析物象造型的主觀變化以及畫面結構的重新建構的重要性。她利用對點、線、面抽象視覺語言形式對美的探索,結合東方詩文浪漫及西方的抽象表現,重建非西方美學結構的獨特條件,建立橫跨東西方的多元呈現。

禪宗修行中所謂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雖然看似回到原點,但內涵上已達全然不同境界。三個階段相互呼應。配合生命自由運行,藝術的修行也是如此,最後達到無我忘我的境界,體會自然賦予的內涵生命無窮的意味,不再只是模仿風景的外貌,而是藉風景來表現自己,就有如最後階段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自然不再為過去的一切技法,筆法所束縛,而邁入了靈的境界。

羅芳創作經歷超五十年,繪畫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美學概念,擅長處理色彩和不同紙質的肌理,用色尤其注重黑色、白色的運用及重心的置放,融入書法意象,創造獨具一格的當代水墨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