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後來,萬裡通達,人心漸遠,傾其半生難得一人心。
現在,物聯網高速發展,智能汽車橫空出世,車上坐著的全是愛人......
物聯網的發展
90後的小學還畫過未來汽車,智慧機器人,那時候我們還在幻想假如有一天汽車能懸浮飛天,能無人駕駛,車上能聽歌能看電影,車輛能自動導航去任意地方,車燈是雷射炮能發起星球大戰等等。而短短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能實現大半。
現代科技的發展還得益於網際網路,而物聯網是以網際網路為載體構建的綜合性聯通網絡,隨著物聯網的出現,各行業對於物聯網的應用都逐漸加深,現代生活中我們已經非常依賴移動化智能終端的應用,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手環智能家具等設備。聽歌從唱片機到收音機到 MP3、電腦再到智慧型手機最後是智能音箱,不再需要買碟片,也不需要下床親手去操作,只需要一句話喚醒設備,讓它給你放點音樂是不是很方便;晾衣服也不用再用竹篙手動升高降低,只需要對設備說,降低一點。
物聯網對智能汽車的影響
尤其是汽車製造領域,物聯網的應用就為智能汽車系統應用提供了可能,大大提升了汽車系統的智能性和安全性。通過對各種信息傳感器、射頻識別系統、GPS、紅外感應系統、RFID 等各種現代化技術及設備體系,實現對應用對象的實時監控、連接、互動的過程,並通過對其各種需要信息的採集,全面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連接,並在連接過程中實現智能化感知、識別以及管理。
智能汽車不同於通常所說的自主駕駛:它涉及使用各種傳感器和智能高速公路技術來實現自動駕駛。智能汽車首先有一套導航信息資料庫,存儲關於國家高速公路、普通高速公路、城市公路和各種服務設施(餐館、旅館、加油站、風景景點、停車場)的信息。
使用該系統的全球定位系統準確地定位車輛的位置,並將其與道路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比較以確定未來的駕駛方向;交通管理中心提供道路狀況信息。實時公路,如交通堵塞、事故等。」及時改變駕駛路線;車輛防撞系統,包括探測雷達、信息處理系統、駕駛控制系統,控制與其他車輛的距離。在發生事故時自動向救援控制中心報告緊急警報系統;用於汽車與控制中心之間通信的無線通信系統;用於控制汽車點火、改變速度和方向的自動駕駛系統等。
智能汽車面臨的挑戰
1.安全性無法保障
儘管智能汽車已從設想走向實踐,但距離保障絕對安全和真正普及還是很遠。首先是IT巨頭與汽車企業技術路線之間是有矛盾的。雖然IT巨頭企業憑藉強大的後臺數據、網絡技術、智能軟體的支持,能夠很好地實現汽車與雲端的互聯,但是汽車企業更多地考慮的是車輛的實用性和安全性。網絡安全尚不能保證,那麼如何保障智能汽車在行駛過程中不會由於死機或者被黑客攻擊或者伺服器宕機等原因而造成安全隱患?我們可以允許手機或電腦設備卡頓或者死機,但是汽車如果運行途中死機,造成的後果可大可小。
2.技術標準法規仍不健全
由於車聯網V2X技術涵蓋汽車、IT、交通、通訊等多個行業,相關技術標準法規仍不健全,協調式輔助駕駛技術目前尚未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
3.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
無人駕駛技術的普及也會帶來新的道路規劃和交通法規的完善,目前的交通法規還不能支撐無人駕駛汽車普及。
智能汽車帶來的機遇
1.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馬雲預言新製造:雲計算、IoT、人工智慧將像蒸汽機改變生產車間。在「新製造」的夢想下,作為全球前三的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科技公司,阿里雲早已經展開了尋夢之行。
金融界基金12月22日訊富國中證智能汽車指數(LOF)淨值上漲1.86%,大量的投資會帶動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
2.智能汽車將對交通運輸業產生深遠而革命性的影響
智能汽車將大幅減少交通安全事故。汽車交通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為因素,無人駕駛汽車由行車電腦精確控制,可以有效減少酒駕、疲勞駕駛、超速等人為不遵守交通規則導致的交通事故。
智能汽車將提高車輛利用率,降低汽車總銷量,減輕汽車對環境的汙染。
智能汽車將改變當前汽車交通基礎設施狀況,影響汽車運輸相關產業的發展。智能汽車的運行需要配套的交通基礎設施,當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將不再適用。例如由於無人駕駛汽車靠傳感器感知路面障礙,或者通過4G/DSRC與道路設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側、彎道等布置引導電纜、磁氣標誌列、雷達反射性標識、傳感器、通信設施等。隊列行駛也是智能汽車的另一種形式,即有人駕駛領頭車輛,後面跟隨著無人駕駛車輛編隊,這一技術將提高汽車運輸的自動化程度。
新製造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新製造的競爭力不在於製造本身,而是在於製造背後的創造思想、體驗、感受以及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