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寄邱員外 》韋應物

2021-02-08 古詩詞文欣賞

文字由本人根據蒙曼老師講座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秋夜寄邱員外

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喜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了韋應物的五言絕句《秋夜寄邱員外》,「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唐朝號稱「詩國」,重量級的詩人如群星璀璨。隨便說起來,大家可能首先想到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這些盛唐詩人;再想呢,就是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李商隱、杜牧;再想,大概會想到一些類型詩人,比方說高適、岑參等等,反正想到前十名,應該還想不到韋應物。但其實啊,韋應物在唐朝詩人裡絕對算是非常有特點的一個。

比方說《紅樓夢》裡頭,香菱學詩熱情高漲嘛,整天跟史湘雲談論詩人,那寶釵就曾經取笑她們說:「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著詩作正經事講起來,叫有學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一個香菱沒鬧清,偏又添了你這麼個話口袋子,滿嘴裡說的是什麼:怎麼是杜工部之沉鬱,韋蘇州之淡雅,又怎麼是溫八叉之綺靡,李義山之隱僻。」這裡頭所說的韋蘇州就是韋應物,因為當過蘇州刺史嘛,所以世稱「韋蘇州」。那兩個本不該把寫詩當作正經事兒的閨閣女子,卻都在整天講論韋蘇州之淡雅,把他跟杜工部之沉鬱相提並論,可見韋應物確實是風格鮮明,有獨到之處。那怎麼樣的詩才能叫做淡雅呢?看這首《秋夜寄邱員外》就知道了。

先說題目吧,「秋夜寄邱員外」,一看就知道屬於懷人詩。所謂「懷人」就是懷念遠方的親人朋友,一般詩題裡頭都會有「寄」呀、「憶」呀這樣的字眼,比方說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等。那麼韋應物懷的這個邱員外是什麼人哪?邱員外,名叫邱丹,是蘇州人,韋應物不是當過蘇州刺史嘛,和邱丹有過不少的交往。邱丹其實也曾經當過尚書郎,但是呢,因為內心恬淡,後來乾脆辭官歸隱,到杭州北面的臨平山(臨平山,在臨平北,孤獨無依。山前古有臨平湖,山因湖名。臨平山,平曠逶迤、邱壑姘美,沿山之古蹟名勝,紀述頗多。吳景奎有「舟過臨平後,青山一點無」的佳句。顧況有詩名《臨平塢雜題》,以臨平山徑柳、石上藤、薜荔庵、芙蓉榭、焙茶塢、欹松漪、彈琴谷、白鷺汀等命題,作詩!"首記下該山絕佳處。唐詩僧邱丹曾隱居於此煉丹學道,故臨平山又名邱山。)學道去了。那韋應物和邱丹惺惺相惜,這首《秋夜寄邱員外》,就是在秋夜裡思念臨平山的邱員外所寫的詩。那這樣的詩怎麼寫呢?

先看前兩句,「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所謂「屬」啊,就是「正當、正值」的意思,所以在這念zhǔ,不念shǔ。那這是在講誰呢?講韋應物自己,說「我在秋天的夜裡想起了你,於是走出門去,一邊散步,一邊給你寫詩」。

那你看這兩句詩是不是即景即事,仿佛隨口說出一樣啊。這種感覺一點兒錯都沒有,但是你仔細想,這兩句詩卻又自有妙處,妙在哪裡呢?妙在詩句裡非常微妙的照應關係,具體說來,就是「懷君」和「散步」照應,「秋夜」和「涼天」照應。因為懷君,所以夜不能寐,起來散步;那既然時值秋夜,自然天氣轉涼,所以在吟詠的時候也會覺出微微的寒意。這就是「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兩句詩,十個字,看似自然而然、毫不費力,其實關聯巧妙,獨具匠心,這是結構安排的好處。

那你再看情感把握的好處。咱們比較熟悉的懷人詩啊,感情大多數比較熱烈,比方說《夜雨寄北》,上來就是「君問歸期未有期」,君和我之間的殷殷期盼溢於言表;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是劈頭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對親人的思念是一目了然。但是呢,這首《秋夜寄邱員外》不一樣,雖然也寫懷君,但是卻又那麼不動聲色,簡直如同客觀敘事一樣,可是看到「秋夜」、「涼天」這兩個詞,你是不是會覺出一種隱約的悽清和孤寂來呀?那看到「散步」「吟詠」,是不是也會察覺到詩人攬衣徘徊(出自《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思念友人的情誼呀?可是呢,這種孤寂也罷,情誼也罷,卻都含而不漏,這就是淡雅。

那再看下兩句,「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這是在寫誰呀?這是在寫邱員外啊。本來嘛,沿著上一句「散步詠涼天」的思路,我們都以為詩人會接著把吟詠的內容寫出來吧,可是沒有,詩人宕開一筆從自己跳到遠方的邱員外了。邱員外正在臨平山中修道,他此刻應該也沒有入睡吧?空山寂靜,他一定會聽到松子落下的聲音吧?

大家仔細品味,這兩句多有味道啊,他和前兩句不一樣,前兩句是實寫,自己做什麼就寫什麼,到這兩句就純然是想像——是虛寫,正因為虛寫,就寫得特別空靈。要知道邱員外是一個棄官修道的高人哪,這樣的人怎麼表現呢?詩人用了兩個意象,一個「空山」,一個「松子」。

唐代詩人之中啊王維最喜歡空山,寫了好多關於空山的詩,比方說我們之前講過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還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等等。其實韋應物也喜歡空山,除了這句「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之外,還有「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出自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人在空山之中獨來獨往,一方面是遠離紅塵喧囂,另一方面更是擺脫世事紛爭,內心自然會有一種虛懷若谷的寧靜,這也正是幽人該有的心境,那這是空山。

松子又是怎麼回事兒呢?松子也罷,松樹也罷,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啊,都是高人隱士的標配。比方說咱們剛剛講過李白的《聽蜀僧濬彈琴》,「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那是拿松樹來配高僧;再比如說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那是拿松樹來配隱士。松樹高大挺拔,經冬不凋,最符合人們對高人逸士的想像了,那松子呢,一向被認為是神仙應該吃的食品。

所以無論空山還是松子,本身都意味著隱居生活、神仙姿態,問題是這兩個意象怎麼聯繫到一起呢?你看詩人用了一個字「落」,這個「落」字啊,落得太好了,好在哪兒呢?三個好處:第一個,這個詞一出來,季節感也就出來了。空山之中一切都遵循著自然軌跡,春天山花自開,秋天山果自落,一句「空山松子落」正呼應了前面的「懷君屬秋夜」,是典型的秋日之景,這就是季節感。那第二個好處,「落」字一出來,山也就活了。本來空山也罷,松子也罷,都是靜態的名詞,但是「落」字呢,卻是一個動態,松子這麼一落,不僅僅讓詩句有了動感,也打破了空山的寂靜。那空山是否因此不寂靜了呢?卻又不然,因為松子太小了,空山太大了,松子這麼一落,看似一動,卻只能把空山襯託得更加寂靜,這就是所謂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嘛。從靜到動,動而能靜,這山不就活了嘛。

那第三個好處,一句「空山松子落」,還把下一句詩也順理成章地引出來了。「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空山之中,一顆松果掉落在地上,這是何等細微的聲音哪,這樣的聲音誰會聽到呢?只有那不眠的幽人才會聽到呀。所以大家想,這句詩多像王維《鳥鳴澗》裡所寫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啊,都是空山之中,都是不眠之人,都聽到了大自然最細微的聲音,這是相同的地方。那不同的地方在哪?王維那首詩中的人哪在精神上其實非常孤獨,他只和大自然在對話,他只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他心裡無人,但是韋應物這首詩中的幽人,其實是個被朋友惦念也惦念著朋友的人,秋夜之中他的朋友因為思念他而徘徊,而他也因為思念朋友而無眠。一顆松果就在這個時刻落在地上,也砸中了幽人的心扉,這是什麼樣的情調啊?如果要用詞的筆法來寫,這就是所謂的「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啊,但是這不是詞,這是詩,詩人就不會把話說得那麼明白,這就是詩的蘊藉,也是人的淡雅。

說起來呀,韋應物和王維都是山水田園詩人,詩風也都空靈淡雅,但是呢,這兩個人的內在卻又有微妙的差異。什麼差異呢?王維的內心更涼,更有禪意,而韋應物的內心更熱,更有儒生氣質,所以王維的人生路徑是從做官到隱居——「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在輞川別墅裡,修成了「詩佛」。而韋應物呢,雖然是京兆韋氏、高門子弟出身,少年時代給唐玄宗當侍衛,也幹過「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出自韋應物《逢楊開府》)這樣仗勢欺人、無法無天的荒唐事。可是「安史之亂」之後呢,國破家亡,韋應物卻又幡然悔悟、折節讀書,把自己修煉成了一個宅心仁厚的官員,寫下「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出自唐代韋應物的《寄李儋元錫》)這樣的名句,冷中有暖,清淡中有熱情。從這個角度講,韋應物這首《秋夜寄邱員外》,自有其耐人尋味的力量。

再讀一遍,「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韋應物的秋天已經很玲瓏了,那還有沒有更玲瓏的呢?還有,所以下一首跟大家分享李白的《玉階怨》。

《滕王閣序》王勃

魯迅最空靈的散文:《秋夜》

《秋思》張籍

《秋聲賦》歐陽修

《子夜吳歌•秋歌》李白

《秋夕》 杜牧

《秋風辭》漢武帝劉徹

《秋色賦》峻青

圖文來源於網絡,音頻來自學而思大語文,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蒙曼:韋應物《秋夜寄邱員外》
    今天跟大家分享了韋應物的五言絕句《秋夜寄邱員外》: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這裡頭所說的韋蘇州就是韋應物,因為當過蘇州刺史嘛,所以世稱「韋蘇州」。那兩個本不該把寫詩當作正經事兒的閨閣女子,卻都在整天講論韋蘇州之淡雅,把他跟杜工部之沉鬱相提並論,可見韋應物確實是風格鮮明,有獨到之處。那怎麼樣的詩才能叫做淡雅呢?看這首《秋夜寄邱員外》就知道了。先說題目吧,《秋夜寄邱員外》一看就知道屬於懷人詩。
  • 解讀韋應物:人生逆襲的典範,貴在浪子回頭金不換
    韋應物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出生於貴門望族,從小便官居宮中侍衛長,不識一字、恃寵而驕的一個紈絝少年,卻浪子回頭,成長為一個勤政為民的蘇州刺史,同時還成為一個名留青史的著名田園詩人,不得不說,韋應物是一個傳奇式人物,盛唐也是一個神奇的時代。
  •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秋夜已微寒。昔年此時,身處此地,與故鄉兩相凝望,起著異地相思。只得說,這如梭的時光,不靜好卻只合催人老去,無端惹人傷感而已。今期年有餘,這月色與夜色,與餘之眼色,早融作一體。他鄉已是故鄉矣。抬頭望向天上,月兒時而隱於柳梢。回首經年夜色,常伴吾身。七夕之日,苦味壓聲。於是,口佔一闕,感時傷懷而已!
  • 韋應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在此期間,作了《餞雍聿之潞州謁李中丞》《賦得暮雨送李胄》《同德精舍養疾,寄河南兵曹東廳掾》《同德寺雨後寄元侍御李博士》《同德閣期元侍御、李博士不至,各投贈二首》等詩。大曆四年(769年),該年前後,韋應物從洛陽回到長安,作了《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詩。任職長安大曆九年(774年),韋應物任京兆府功曹,此後又任高陵宰。
  • 韋應物的仕隱人生
    韋應物就於這年出生於長安的韋氏家族。時人稱「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於韋氏」,生在關中大族,靠著父祖的蔭庇,少時的韋應物過著優渥的生活。天寶十一年(752年),楊國忠繼李林甫為相,楊家由此聖眷日隆。也是在這一年,時年十五的韋應物以門蔭補右千牛,授三衛郎,成為玄宗近侍,扈從天子。當皇帝和貴妃至驪山避寒,或是外出行獵之際,年少的韋應物隨侍在旁,見識皇家氣派。
  • 韋應物是如何度過中年危機的?
    韋應物的父親——韋鑾是唐朝著名的畫家,長安慈恩寺院內有他的壁畫。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命其實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無法追溯卻一定存在的影響力。他除了陶醉於山水之間,還喜歡與山水之間的人做朋友,尤其與山裡的「仙人」關係非常好,比如全椒,在《寄全椒山中道士》詩中:「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 民間故事:同一座房子,員外住進去夢裡挨打,佃戶住進去相安無事
    二兒子人稱邱小員外,他和大哥邱大員外不和,建造新房子的時候,特地把地基選在兩裡外的山腳下。這裡背後靠山,屋前有一條小河,小河邊是一條大路,環境幽雅,交通便利,是個好地方。 轉眼間房子建造好了,邱小員外選了一個吉日,全家搬進去居住。親朋好友都來祝賀,擺了三桌酒,從中午一直喝到掌燈時分。
  • 韋應物:半世浪子,半世詩人
    上學時老師說「韋應物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 成親的時候韋應物年方20,妻子也僅16歲,但就是這個還是花一般柔弱的女子,將他的人生拉回了正軌。
  • 韋應物:從一個豪門惡少,到一代傳奇大詩人
    公元737年,韋應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豪門望族裡。 到韋應物父親韋鑾一代,韋氏家族走向衰弱,即便如此,瘦死的駱駝比馬大,14歲的韋應物謀到了一份好差事,當上了唐玄宗的貼身侍衛。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浪子回頭的詩人韋應物
    唐朝詩人韋應物就是一位浪子回頭的人物,青年時代他侍衛唐玄宗,因為恃寵傲嬌,生活上不拘小節,豪橫放蕩。中年後他久歷州縣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會時弊,思想漸趨成熟,成為一個清廉的地方長官。因為有了這樣一番經歷,使得韋應物這位本來不學無術的小混混開始反思自己,他覺得人生真是無常,就連皇帝都無法保護自己最心愛的女人,眼睜睜地看著皇妃被逼死,卻沒有一點挽回的餘地。
  • 韋應物最著名的十句詩詞: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韋應物,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詩人,是山水田園派詩人,他的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1.盡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出自唐·韋應物《閒居寄諸弟》。詩句描寫春日無事、題詩蕉葉的文人情趣。2.靜隨芳草去,閒逐野雲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