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從一個豪門惡少,到一代傳奇大詩人

2021-01-18 騰訊網

詩人韋應物的一生,充滿別樣的傳奇。

寫詩,被盛讚為五言詩的帶頭大哥——「五言長城」;做官,被世人送號「韋蘇州」。蘇東坡也對其倍加推崇,將他與白居易並舉:

「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

而你很難想像,寫下「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一千古名句的大詩人,曾經卻是一位橫行街市的無賴少年。

韋應物

橫行鄉裡的豪門惡少

族乃關中望姓,原是門第鼎盛的世家大族。自西漢定居京兆,漢至唐,衣冠鼎盛,官宦輩出。終唐一朝,韋家出了十七位宰相

公元737年,韋應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豪門望族裡。

到韋應物父親韋鑾一代,韋氏家族走向衰弱,即便如此,瘦死的駱駝比馬大,14歲的韋應物謀到了一份好差事,當上了唐玄宗的貼身侍衛。他敘述當時的生活說:

「身騎廄馬引天仗,直入華清冽御前。」、「冬狩春祠無一事,歡遊洽宴多頒賜。」

可以想像,當時他的工作內容主要是扈從遊幸,恣意逸樂。

十幾歲的少年郎,一朝榮登天子側,一同「嘗陪夕月竹宮齋,每返溫泉瀛陵醉。」彼時的韋應物,囂張得不行不行的,儼然一位無法無天的豪門惡少,這一點,他在自己的詩裡交代的很細緻: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

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

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

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

看看這份簡歷,他仗著皇帝,橫行鄉裡,窩藏兇犯,開賭,偷情,飲酒放浪,官府卻拿他一點轍都沒有。應該說,他非常生動的刻畫出了一位高門豪宅裡的紈絝形象。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打翻了皇帝的寶座,也打翻了韋應物的金飯碗。當時他離京逃難,一路顛沛流離,待兩京收復後方才回到長安。

這一場動亂讓這位少年無賴開始變得成熟,他進了太學,「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而即便是不學無術的他,依然「少年遊太學,負氣蔑諸生。」從韋應物最後的詩歌成就來看,是完全有資格「蔑諸生」的。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韋應物的人生轉折點,盛唐走向衰弱,展現在他面前的不再是「歡遊洽宴」的昇平繁華,而是動亂與殘破的現實:

「十載構屯難,兵戈若雲屯。膏腴滿榛蕪,比屋空毀垣。」

而他的境遇也已不再是有「恩私」可恃遊樂得意,而是「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殘酷的社會現實與個人境遇讓這位昔日的「高門紈絝」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常「焚香掃地而坐」。

自此,一位詩人開啟了自己的創作生涯,一位簡政清明的官員踏上了仕途。

山水詩派大家

談及山水田園詩,古人常把韋應物與陶淵明相提並列。對於陶淵明,韋應物仰慕有加,「終罷斯結廬,慕陶真可庶。」

陶淵明對他有著極大的影響。韋應物詩歌的藝術風格,人們稱其「澄淡精緻」,或「韻高氣靜」,推崇備至。

韋應物作品中有不少篇章,常以寥寥數筆,繪出一幅生動優美的景象,展現出一種秀麗澄澹的氣韻,寓神情意味於筆墨蹊徑之外。

如《滁州西澗》,短短二十八字,描繪了眾多景物,卻毫無堆砌之感。既無警喻形容,亦無刻畫渲染,但卻把一派秀麗幽靜的春景,描繪得歷歷如畫: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全詩以「獨憐」二字開篇,顯示了作者對一種幽靜之美的愛與欣喜。王維有詩以「山鳥」的「時鳴春澗中」來反襯「春山」的寂靜。

詩人以黃鸝來突出「空林」的幽寂,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一句「野渡無人舟自橫」當為千古名句,七個字,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至於話外意味,細品之下,似藏「放泊」之意。

韋應物善於借景寫情,自然貼切,含蓄有味。如《賦得慕雨送李胄》末二句:「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以眼前的細雨比別淚,以見惜別之情;又如《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中的「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以舟行江中,往來不定,借慨自己年來生活的飄泊不定;《雪中聞李簷過門不訪,聊以寄贈》的「還比相思意,紛紛正滿空。」以眼前的滿空飛雪比自己懷念李的心情。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

「應物五言古體,源出於陶而熔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

他的五言詩,既有陶的平易自然,又有謝的藻飾鍛鍊。但這還不夠,我們還可以補充說,也有漢魏古詩的質實真淳,王、孟的含蓄淡遠。

憂國憂民的官員

雖然韋應物心慕「東籬下」,卻是「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他並沒有歸隱田園,走上了一條與陶淵明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他的詩歌創作,也因此而呈現出與陶詩顯然有異的面貌。

韋應物27歲出仕,任洛陽丞,54歲罷蘇州刺史。27年輾轉南北,宦海沉浮。從昔日不知民間疾苦的豪門子弟,變成了一個簡政愛民的父母官。

《觀田家》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

這首詩裡韋應物道盡了農民的艱辛,辛苦勞作一年,倉裡卻還是沒有餘糧,還要應付無休止的徭役。我等「不耕者」,有著躲不開的羞愧。應為我們的俸祿,都是由這一群艱辛勞作的「田家」供給。

韋應物後期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常以古樸平淡的語言,抒發對時局的憂傷悲憤之意,表達對底層民眾的誠摯關切之情。一如這首《採玉行》:

「官府徵白丁,言採藍溪玉。絕嶺夜無家,深榛雨中宿。獨婦餉糧還,哀哀舍南哭。」

這首短詩中並沒有工巧的語言,也無高雅的意趣。它以質樸平淡的語言,敘述了中唐時期殘酷腐朽的封建統治。

韋應物的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寫給密友一詩《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為官一任,韋應物常常反躬自省,有沒有盡到守牧一方的責任。詩中「邑有流亡愧俸錢」一句,盡顯士大夫氣節,最為後世所推崇。範仲淹、朱熹、黃徹、沈德潛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黃徹在《鞏溪詩話》讚嘆:

「餘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

在國亂民窮的中唐時期,韋應物的作品中訴盡了自己對人民疾苦的關切,拯救黎庶的願望,和這種願望無法實現時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公元792年,55歲的韋應物,「無川資回京候選」,客死蘇州無定寺。

他對國家時局的隱憂,他對百姓的關切,他的一片赤子情懷,遂被淹沒在這個大時代中。而對於自己的人生結局,他許是並不在意的,他有一句話: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相關焦點

  • 曾經的京城惡少到著名詩人,紈絝子弟韋應物經歷了什麼?
    而誰能想到其中著名的山水田園詩派詩人韋應物曾經是個橫行鄉裡的紈絝子弟呢?那麼他從紈絝子弟到後來的著名詩人又都經歷了什麼呢?紈絝浪蕩韋應物如果說在東晉時代幾乎沒有哪個世家大族能與王家和謝家比肩的話,那麼在唐朝的「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說的就是炙手可熱的名門望族韋家和杜家。
  • 韋應物:半世浪子,半世詩人
    提起「韋應物」,最直觀的印象就是:擅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的詩人,例如這首《滁州西澗》: 滁州西澗 上學時老師說「韋應物是山水田園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
  • 韋應物寫的這首《幽居》清新自然,字裡行間滲透著他的人生態度
    提到韋應物,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句「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亦或是最近頗為流行的「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韋應物在我們眼中,或許沒有李白、杜甫那麼有名,他的詞作也沒有那麼廣為流傳,但是不可否認,韋應物的確是一位傑出的田園詩派詩人。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浪子回頭的詩人韋應物
    唐朝詩人韋應物就是一位浪子回頭的人物,青年時代他侍衛唐玄宗,因為恃寵傲嬌,生活上不拘小節,豪橫放蕩。中年後他久歷州縣地方官吏,目睹百姓疾苦和社會時弊,思想漸趨成熟,成為一個清廉的地方長官。因為有了這樣一番經歷,使得韋應物這位本來不學無術的小混混開始反思自己,他覺得人生真是無常,就連皇帝都無法保護自己最心愛的女人,眼睜睜地看著皇妃被逼死,卻沒有一點挽回的餘地。
  • 唐代詩人韋應物,女兒出嫁時寫下的《送楊氏女》,句句感人肺腑
    唐朝是一個盛產詩人的時代。如,瀟灑不羈的詩仙李白,憂鬱現實的詩聖杜甫,詩風詭譎的詩鬼李賀,邊塞有岑參,田園則有王維、孟浩然……另外,在唐代,同樣擅長寫田園詩的,文學造詣與王維、孟浩然齊名的,還有韋應物。提起韋應物,可能很多人略感茫然,但是提起他的成名句「野渡無人舟自橫」,大多數人都會有印象。
  • 「豪門惡少」王爍的任性人生
    小小的嬰兒此刻估計沒有預料到自己的爸爸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功夫巨星之一,也可能沒想到終有一天自己的未來會和娛樂圈掛鈎,房祖名是成龍和林鳳嬌唯一的兒子,是他們的掌上之寶,捨不得打罵。房祖名可謂是萬千寵愛在一身,林鳳嬌退圈後,幾乎就圍著兒子轉,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房祖名在17歲之前都是成龍唯一的孩子,可是17歲之後卻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吳卓林。
  • 解讀韋應物:人生逆襲的典範,貴在浪子回頭金不換
    韋應物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出生於貴門望族,從小便官居宮中侍衛長,不識一字、恃寵而驕的一個紈絝少年,卻浪子回頭,成長為一個勤政為民的蘇州刺史,同時還成為一個名留青史的著名田園詩人,不得不說,韋應物是一個傳奇式人物,盛唐也是一個神奇的時代。
  • 唐代詩人韋應物《長安遇馮著》,描寫「花」與「燕」,為了什麼
    第一個是為什麼詩人要寫「衣上灞陵雨」?第二個是「採山因買斧」,是不屑的嘲諷還是美好的祝願?今天我們來欣賞第三聯:「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第一聯有個「雨」字,韋應物說,我和馮著相逢的時候,他的身上還帶著灞陵的雨水,就在表明,現在天空還在飄著雨絲。第三聯,又用了一個「冥冥」來描寫當時的情況:天空依然是濃雲密布。有人一看到烏雲密布,就覺得蕭索落寞,其實也不一定是這樣。
  • 《秋夜寄邱員外 》韋應物
    隨便說起來,大家可能首先想到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這些盛唐詩人;再想呢,就是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李商隱、杜牧;再想,大概會想到一些類型詩人,比方說高適、岑參等等,反正想到前十名,應該還想不到韋應物。但其實啊,韋應物在唐朝詩人裡絕對算是非常有特點的一個。
  • 能夠與陶淵明並列,白居易的偶像韋應物,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
    在白居易心中,能夠與陶淵明並列的韋應物,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韋應物出身京兆韋氏,韋氏在當時長安,就是「官N代」的象徵。杜甫《贈韋七贊善》詩中說:「鄉裡衣冠不乏賢,杜陵韋曲未央前。爾家最近魁三象,時論同歸尺五天。」杜甫在「尺五天」處原註:「俚語曰:『城南韋杜,去天尺五。」』這裡的天,就是天子的天。韋、杜兩姓與天子距離一尺五寸,可以想見他們與皇室關係緊密。
  • 詩人韋應物為了感謝友人送別,特意寫下:去馬嘶春草,歸人立夕陽
    作為「山水田園詩派」中一員卓越大將的韋應物,雖然沒有能夠像王維如此這般寫出離別名句,但是這首《答王卿送別》也獨出機杼,自然有其高妙之處,值得欣賞和品味。《答王卿送別》【唐】韋應物去馬嘶春草,歸人立夕陽。元知數日別,要使兩情傷。韋應物的這首《答王卿送別》,答是答覆或應和之意。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詩人寫給王姓友人的,表達他對友人送別自己的深情厚誼。
  • 中國古代知識,元結,劉長卿,韋應物
    韋應物的山水詩具有哪些特點?元結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也是以復一古求革新的文學思潮的代表作家。元結的文學主張主要見於《傻中集序》和《二風詩論》。首先,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主張發揚現實主義精神:「近世作者,更相沿襲,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為辭,不知喪於雅正。」(《毽中集序》)他要求詩文之作,必須「變時俗之淫靡,為後生之規範」(《劉侍御月夜宴會詩序》)。
  • 像一條小船在無人的渡口隨波搖擺,韋應物《滁州西澗》
    難道天天都是這樣的清新美景嗎,不,到了晚上就風雲突變。一陣暴雨狂風,打破了山澗中的寧靜。暴雨過後,潮水漲了,空無一人的渡口,一艘小船隨波搖擺。這首詩叫《滁州西澗》,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一首好詩,固然需要名家學者的推薦,但詩中若有打動人心、口口相傳的金句,會更加讓人著迷。「野渡無人舟自橫」,歷來都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覺得只是情景交融,有人覺得還有無奈與憂傷。
  • 韋應物很經典的一首詩,只有短短20字,卻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從小到大去濟南的次數挺多,最早是小學時候,爸媽陪著我去看趵突泉,去泉城廣場餵鴿子。再後來上了大學在威海,趁五一假期去濟南找朋友玩,那一次是去了從來沒去過的大明湖,在裡面兜兜轉轉一個下午,幾個大男人仗著頭髮長一人買了一個小風車別頭上,溜達一半還有人來找我們合照。
  • 韋應物是如何度過中年危機的?
    當然,那不是現代人的那種「我有酒,你有故事嗎」的期待感,他可能覺得,有沒有酒也不重要了,有酒有故事,總還是帶著一個很大的「自我」。有時候,人需要無我之境,那裡可以避免一切人間的思念和苦痛。但有時候,這樣太冷淡,也太孤寂了。所以,人該如何做到至濃至淡?又深情又享受孤寂?於是,我又讀了一些他的故事。韋應物的傳記類的出版物其實特別少。
  • 唐詩趣話:屬意山水,清遠淡雅—韋應物最美山水詩
    大唐盛世,政治清明,整個國家生機勃勃,詩人們渴望建功立業,以濟世興邦為己任,體現在詩歌上則積極進取,樂觀自信,昂揚豪放,充滿英雄主義色彩。而安史之亂之後,政治腐敗,繁鎮割據、宦官當道。國勢衰微。詩人們要麼遁跡山林,成為隱士。要麼吏隱於官,寄情山水,獨善其身。所以中唐山水詩十分興盛。
  • 韋應物寫了一首詩,蘇軾「拙劣」模仿,卻遭批評一點也不像!
    韋應物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我們對這位老先生熟知,大多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課本詩《滁州西澗》,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雖然韋應物這首詩最出名,卻並非他最好的詩,韋應物的拿手絕活是五言詩,連蘇軾都是他的小迷弟,蘇軾曾作詩誇道:「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說白居易長篇短篇都能寫
  • 韋應物最著名的十句詩詞: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韋應物,京兆長安人,唐代著名詩人,是山水田園派詩人,他的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1.盡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出自唐·韋應物《閒居寄諸弟》。詩句描寫春日無事、題詩蕉葉的文人情趣。2.靜隨芳草去,閒逐野雲歸。
  • 韋應物一首關於夏至的詩,看似清新十足,但卻無比現實
    所以,夏至算得上農人慶祝豐收的一個節日,故歷來受人重視。因為重要性,所以描寫夏至節氣的詩人很多,這些詩詞大都會提到該節氣的物候特徵,但挑來挑去,我覺得只有唐朝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寫得最全面生動,不僅交代了夏至這天最典型的物候,還將盛夏午後靜謐的場景刻畫得宛如一幅水墨畫,更重要的是透過它還能悟出一點生活感想。
  • 詩友前途不明,詩人韋應物《答崔都水》:深夜竹亭雪,孤燈案上書
    古代詩人朋友或親友之間,往往喜歡相互唱酬,以此聯絡感情,或者抒發彼此暢想。這種樂趣或者是情懷,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答崔都水》【唐】韋應物深夜竹亭雪,孤燈案上書。不遇無為化,誰復得閒居?詩的題目《答崔都水》,顧名思義即對友人來書的回答。以詩代信,詩人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