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勵志電影,我們首先便會想到《當幸福來敲門》、《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勇敢的心》等,但我們發現這些電影並不會像成功學那樣教我們「成功的方法」,而是一一向我們展現主人公超強的毅力。
《當幸福來敲門》故事設定在1981年的美國舊金山,越南戰爭剛剛過去6年,美國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失業率高達40%,收留所每日排著長龍,甚至有人直接餓暈在大街上。
在這樣看不到希望的社會背景下,主人公靠著驚人的毅力和努力,從失業負債、婚姻破裂、流離失所中掙脫出來,最終達到自己的目標成為一名正式股票經紀人。
更有意義的是,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著名投資專家克裡斯·加德納的真實故事,電影並沒有告訴我們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巔峰,只像我們展現最難的那段時間,他是如何憑藉強大的毅力挺過去的。
那是真正經歷過低谷的人,才會強烈感受到的勵志。
沒學歷,沒背景,沒任何經驗的克裡斯想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好在一開始就有指南告訴他:想成為一名股票經紀人只需要學好數學和會交際,於是克裡斯想憑藉自己的數學天賦和交際能力,背水一戰。
他找準了自己的目標,並一步一步清晰地規劃著自己目標。
他知道自己要取得面試資格,無論如何都要去參加面試,無論如何都要盡全力準備考試,無論如何都要去打開人際關係......
我和我的諮詢師曾經探討關於工作的問題,我坦言自己想進一家成熟的大公司,並深耕一個行業和職位謀求長遠的職業發展,奈何我的專業和一直在創業公司「啥都做但啥都不深入」的經驗把我阻擋在門檻之外。
我的諮詢師說你可以降低標準從實習生做起,如果沒有實習生的機會,那你可以在這個公司謀一個最低要求的職位進去,然後拼命學習,拼命展示自己的才能,拼命尋找機會。
我們進行了一場較為激烈的辯駁,我堅信把自己賭在那虛無縹緲的未知上面是荒謬的,說到最後我才發現,我並不是不願意學習,也並不是不願意展示自己,更不是不願意尋找機會,只是讓我願意付出這些的事,根本不是「進一家大公司」,而是我的另一個目標。
看,不想堅持,或許是還沒有找到真正想讓你堅持的目標,或者沒有正確清楚地規劃你的目標。
成功並不是簡單的10000小時定律,就跟十年工作經驗並不等同於一年的工作經驗用十年是一個道理。
克裡斯的目標很明確,向目標看齊的強大的信念不曾因為任何困難而改變。
沒有面試機會,他一次次尋找機會,他坐上面試官攔下的計程車只求能和他談話。
因為沒錢交罰單被臨時關押,差點耽誤面試,他雖然知道參加這樣的面試沒處理好儀表是大忌,他依舊穿著滿是油漆的衣服也要趕赴面試現場。
6個月實習期沒有工資,20個培訓生只招一個,還必須通過嚴苛的考試,被淘汰怎麼辦?哪怕已經經濟情況已經窮途末路,他依然沒有放棄這個機會。
要花很多時間去接孩子放學,他比競爭對手擁有更少的時間,為了補上這段時間,他不喝水,打電話的時候不放下聽筒直接撥打下一個。他比別人付出了三倍的努力。
沒錢付房租被房東掃地出門,他帶著孩子睡地鐵、睡廁所、睡收容所,在廁所裡和兒子玩恐龍遊戲安撫兒子。
走投無路之時,賣血為最後一臺出故障的掃描儀換來維修配件,而不是簡單的換取食物。
我們將克裡斯從失業、創業失敗、婚姻破裂、身無分文、無家可歸等一系列逆境串聯起來之後,真的會打心底裡為克裡斯的堅毅感到驚嘆,他是擁有多麼強大的意志,才會在這一個個尋常人看起來都無法掙脫的困境中一直屹立不倒。
快速發展的經濟、迅速增長的消費水平和高速推動的現代化進程,為我們繪畫了許多美麗的景象,在機遇的碰撞之中,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想像。
那時我們推崇勵志,渴望成功,每個人都想背水一戰。
於是一批成功學大師應運而生,他們告訴我們成功是很容易的,他們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講,他們振振有詞地喊著打雞血的口號,他們高談闊論地說成功是可以複製的,那些成功學和心靈雞湯刺激著我們的腎上腺素,點燃我們的鬥志,但同時成倍地放大了我們的希望。
後來,辛苦努力之後的我們反而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冷靜之後發現,成功學大師們嘴裡都是誕妄,一場吹噓之後,他們的錢包鼓了,我們的挫敗感也更重了。
於是我們開始牴觸那些假大空的成功學,我們相信了成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本是一件好事。
可有的人卻順帶對成功、努力、堅持、幸福一類的詞也變得敏感和嫌棄,他們再也聽不進去任何關於「勵志」的勸告,只是充滿戾氣地謾罵社會,顧影自憐地抱怨命運,聲嘶力竭地訴說不幸,仿佛所有的不幸福都無法改變。
時代不再賦予我們那麼多機會,「階級固化」、「資本」、「韭菜」......
可我們難道真的就處於最壞的時代了嗎?我們真的就什麼都不能改變了嗎?
巧就巧在,阻擋我們走向幸福的第一個門檻,就是相信了所有東西都無法改變。
1967年,積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做了一個實驗,將兩隻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
不同的是,一隻狗的籠子裡有開關,電擊來臨時,一按開關它就可以打開籠子逃出去;第二隻狗的籠子裡沒有開關,電擊來臨時,它只能在籠子裡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
多次實驗之後,最開始就打開籠子門,第一隻狗迅速地跑了出去,而第二隻狗卻沒有,蜂鳴器一響,它就趴在地方渾身顫抖,悲慘哀叫,它以為自己必須承受那場電擊。
這就是著名的」習得性無助「實驗,後來塞利格曼通過其他實驗表明了人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
人在持續的失敗和不可控事件中會「學習到」無助的感覺,即使改變情境,他仍會保持這種無助感,在無助感的強力支撐下,他沒辦法做出新的嘗試。
當我了解了這些心理學原理,了解了心理模式的強大力量之後,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脆弱才是可以被理解的,而那些經歷了無數磨難還能微笑面對人生的人,他們的內心簡直像怪物一樣強大。
感覺到任何事情都無法改變是正常的,敢於和這些感覺抗爭才是真正的勵志。
2018年美國有一部新人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上市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並持續高居第一。
這是一位劍橋女博士的自傳,作者塔拉韋斯特弗,17歲以前從未接受教育,通過自考進入大學,憑藉強大的學習能力最終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你以為這是一本講述作者艱苦學習歷程的書,但其實這本書一直在講她與命運和內心的抗爭。也正因為如此,有人評價說這本書名不副實,只是一些和原生家庭糾纏的流水帳。
是啊,在我們心目中好像一定要講述主人公做了多少事,付出了多少汗水才是勵志,可對於那些身處逆境無法掙脫的人,保持信念堅持下去不才是真正的勵志嗎?
教育啟蒙了作者和自己命運抗爭的意識,所以這本書的英文原名叫educated(教育),而不是成功,中文名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而不是你當像鳥飛向成功。
我們不像《阿甘正傳》裡的阿甘一樣具有強大的鈍感力,在現實生活中,糟糕的境遇和逃脫不了的命運只會讓我們無助和絕望。
要和強大的無力感鬥爭、和殘忍的現實鬥爭真的非常非常難,但我們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會覺得《當幸福來敲門》這樣的電影勵志,是因為我們還相信,無論身處怎樣糟糕的境遇,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人類強大的毅力。
《逆商》一書裡提到,人類擁有情商、智商,還有逆商,有的人智商情商都很高但卻過著不幸福的人生,是因為他們缺乏高的逆商。
「等待逆境的風暴結束,就是在等待生命終結。」
帶著堅持的目標去成功,比帶著成功的目標去堅持更容易,《當幸福來敲門》沒有講述那位投資家成為股票經紀人後走向巔峰的經歷,但我們看到克裡斯的堅毅之後,我們對投資家的以後的成功毫不懷疑。
要知道,電影片尾的那個掌聲不是送給功成名就的投資家,而是送給那個靠著強大的堅毅走出逆境,終於聽到幸福來敲門的克裡斯。
不是所有人都會成功,但所有人都會有自己人生的至暗時刻,我們需要的不是成功的方法,而是咬牙挺過去的堅毅。
我想,這就是電影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