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的KIPP學校是美國的特許公立學校,KIPP(the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意為知識就是力量,最初成立於1994年。學校致力於提高貧困家庭學生的學習成績,為學生開設了多樣化的課程,並注重教學績效,對教師建立了激勵機制。(摘自百度百科)
託馬斯·阿姆斯特朗將人類的教育信念分為兩大類:學業成就信念和人類發展信念。無論是grit理念,還是奉行著grit的KIPP學校,都明顯流露出學業成就信念的傾向。
Duckworth女士最初發表的那一篇論文題目就叫做《自制力完勝智商,預示青少年未來學業表現》。注意,這是一篇自制力和智商對學業影響,而不是對其他人生成就的比較研究。而KIPP學校雖然也強調知識、技能、能力多層面的培養,但是畢竟辦學核心就是為了學生能夠考上大學,甚至連機構名字都叫做「知識就是力量」。我們的公立學校也號稱素質教育,但是素質教育並沒有被當做目的而只是被當做服務高考的手段。我認同grit是非常重要的品質,但從Duckworth女士、KIPP團隊還有繁多的轉發認同者的言論看來,大家都傾向於把grit當做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們傾向於傳遞「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信念,但又將成功窄化為學業成功。這本就悖謬,因為教育資源的限制,勢必有一部分人在學業上無法成功,不成功的人如果為此付出了同等的努力,那對他來說將要承受怎樣的否定和心理打擊?雖然他們反對智商測試,但他們並不比智商測試高明到哪裡去,一樣否定了那些在學業上靈感欠佳的人的其他潛力。而那些學業上取得了成功的人也未必一帆風順。KIPP的第一屆學生中75%的人並沒有完成大學學業,這些學生在順利升學後,就和高考對中國學生的影響類似,心理和情感建設遠遠沒有成熟,這種目標單一的高壓應試教育對人性格和精神成長的破壞恐怕是一致的,為此KIPP也做出了調整。這說明一個問題,這些因著努力奮鬥而取得了學業成就的學生,並沒有獲得「true grit」,一進入大學,之前的拼勁就消失殆盡。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希格斯玻色子在物理學家們稱為「上帝粒子」,重要程度可見一斑。但是我必須承認,在看了很多關於希格斯玻色子的報導和文章之後,我至今不知它為什麼這麼重要。對於學生來說,恐怕就是他們不知道grit為什麼這麼重要,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在學校、家長的要求和命令下,在同伴壓力的驅使下,在社會文化的薰陶下,學生的努力並非出於真正的知行合一,而是不得不這麼做。在如此塑造grit的過程中,比grit更容易形成的,可能是一種雙重人格。在某些條件下,堅如磐石,在某些條件下,放浪形骸,反而是對自控力極大的負面影響。與學業成就信念相對的是人類發展信念。相對於培養大學生,人類發展信念更傾向於培養完整的人;相比於比較分數和金錢,更傾向於建立自己的成熟度和快樂;相比於自上而下的強制要求,更傾向於自下而上的自然生發;相比於關注未來,更傾向於關注過去、現在和未來;相比於成功,更傾向於成長。人類發展信念下的grit依然很重要,但也僅僅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Duckworth女士說「堅毅是成功的鑰匙」,但我覺得,堅毅更像是車,載你上路,幫你加速,帶你翻山越嶺,也讓你無心看風景。堅毅能讓你通過各種各樣的關卡和阻礙,但堅毅肯定不是旅程的開始,不是開門的鑰匙。愛迪生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很重要,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堅毅不是成功的鑰匙,堅毅需要一把鑰匙。這把鑰匙並不直接解決「我可以」的問題,它首先解決「我願意」的問題。那把鑰匙就是愛迪生所謂的「靈感」。人們總拿成功人士的堅毅說事,卻忽視了一個事實,沒有一個成功人士是天生堅毅的。人們往往是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領域裡獲得了使命感之後,會自然而然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為了擔負相應的責任,人們會自然而然的意識到堅毅之重要,並真正開始嘗試堅毅之道。在此之前,堅毅充其量是一個實現短期目的的手段。真正的堅毅需要靈感。而靈感的獲得需要堅毅地尋找。
尋找堅毅所需的靈感的過程中的堅毅才是確認了靈感之後的堅毅的基礎。這句繞口的話可以縮寫為:堅毅是堅毅的基礎。第二種堅毅需要很多磨練才能取得,但第一種堅毅我們天生就有。兩種堅毅都無需被迫。從我們血肉模糊地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沒有停下來過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總是不自覺的被新鮮有趣好玩的東西吸引,去嘗試,也犯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恐懼錯誤,恐懼體驗,恐懼一切有吸引力的東西。有時候是受經濟條件的限制,我們被父母要求說喜歡了一樣東西就要堅持到底,不能再喜歡其他的東西,久而久之,面對很多事情,很想做,卻不敢。在認識到第二種堅毅之前,很多人的第一種堅毅就此被腰斬。真正的堅毅不僅包涵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的性格特徵,也包涵自我選擇和判斷。這種自主性的最佳表徵,就是興趣,自發的興趣無比充分地尊重人格發展規律。怎樣做才能培養孩子的毅力?做些什麼才能教授給孩子真正的職業道德?該怎樣調動他們的長期積極性?Duckworth女士建議說,讓孩子有機會去追求至少一個很難的事情。最好是一件有嚴格紀律和規則,需要長期練習的事。比如鋼琴、芭蕾。做得怎樣並不重要,儘可能去努力才是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許會很焦慮,但是當她克服障礙時,她就會真正愛上這件事,並且找到發自內心的堅持下去的動力和自信。其實她想強調的是延遲滿足的意識,但是把這樣的意識放在學業成就信念的背景下,就變了味。相對於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任何階段的學業成就都是某種程度的即時兌現,延得還不夠遲,無法回應我們關於自我實現和人生理想的種種困惑。戰術上的勤奮不能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很多人只看到「一萬小時定律」中重複訓練的部分,卻忽視了之前尋找和確認的部分。整體上,靈感的尋找過程需要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和學習風格,適宜的才是最好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都可以作為參考。懷特海提出了教育的四個階段:浪漫、精確、綜合、循環。託尼·華格納說,教育需要童年時有意義的玩耍,青年時尋找的激情以及成年後使命感和責任。越了解外部世界,知道越多的事物,我們的選項更多,更容易做比較;而越了解自己的天賦智能,越了解自己的價值取向,越容易知道自己的興趣方向。這兩個方向都極其複雜微妙,需要堅持探索,遵從自己的心意去選擇和嘗試。當有一天,你像被雷劈中一樣的發現一件事就是你一直想做的,甚至願意鼓起勇氣,付出代價去做的時候,你離真正的堅毅就不遠了。自己探索來的grit帶著自己的激情、堅持和責任,具有持久的韌勁,而被強加的grit卻可能適得其反,讓你更加脆弱。Duckworth女士所說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指的是因為不相信自己會一直失敗所以一直堅持的思維模式。這或許應該更早就開始使用。不相信自己會一直找不到人生真正的目標和方向,所以一直堅持尋找,而不是在一個給定的路上用「成長性思維模式」一路走到黑。我們回過頭再來看Duckworth女士對grit的定義,「Grit是把生活當做一次馬拉松而不是短跑」。然而人生真的是一場馬拉松嗎?我個人更傾向於下面這個視頻給出的說法:當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當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當一顆種子隨風撒落,當一場春雨潤物催耕,我們期待了解,你是哪一朵雲,我是哪一棵樹,他(她)是怎樣的種子在哪裡生根。謝謝你的關注,期待你的點評與建議,更盼望,我們成為教育的世界裡,遙遠的朋友和最近的知己。
獲取更多好文章,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蒲公英教育智庫官方網站。
關注新校長傳媒: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