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 | 理察·塞勒:行為經濟學的又一次勝利

2021-03-01 比較

對於理察·塞勒教授的獲獎,我個人想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來形容。說情理之中,是因為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確實非常突出,夠諾獎的分量。說情理之外,是因為他的很多重要工作都是和丹尼爾·卡內曼一起完成的,而卡內曼已經在2002年得過諾獎了,所以我先前認為再給塞勒的可能性不會太大。沒想到,今年諾獎委員會還是垂青了塞勒,並且還是獨得,這點確實令我有些意外。全文共計1990字。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訂購理察·塞勒作品《"錯誤"的行為》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塵埃落定,理察·塞勒教授因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而成功斬獲了今年的諾獎。

對於理察·塞勒教授的獲獎,我個人想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來形容。說情理之中,是因為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確實非常突出,夠諾獎的分量。說情理之外,是因為他的很多重要工作都是和丹尼爾·卡內曼一起完成的,而卡內曼已經在2002年得過諾獎了,所以我先前認為再給塞勒的可能性不會太大。沒想到,今年諾獎委員會還是垂青了塞勒,並且還是獨得,這點確實令我有些意外。

塞勒教授生於1945年,於1974年獲得羅切斯特大學的博士學位。指導塞勒博士論文的導師是鼎鼎大名的沙文·羅森教授,在公共政策的評價方面很有造詣。相對於很多學院派的經濟學家,塞勒教授對於政策的關注更多,更致力於用理論去影響和改變政策,我想這一點和羅森教授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塞勒教授對於行為經濟學的貢獻很多,歸納起來,大約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稟賦效應。在1980年的論文《論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中,塞勒教授首次提出「稟賦效應」的概念。顧名思義,所謂稟賦效應,就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其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沒有擁有它之前大大增加。在和卡內曼合作的一項著名實驗中,塞勒教授向人們證實了稟賦效應的存在。在這個實驗中,他們先發給被試一個茶杯,並用巧克力去交換茶杯,結果人們都不願意放棄茶杯。而在後來的實驗中,他們先發給被試一塊巧克力,並用茶杯去交換巧克力,結果卻發現人們不願意放棄巧克力。被試是隨機抽取的,按理說不應該存在著系統性的偏好偏差,為什麼在前一次中,他們鍾愛茶杯,而在後一次實驗中它們卻鍾愛巧克力呢?原因就在於稟賦效應的存在——一旦我們擁有了某物,那麼再讓我們放棄它就很難了。

應該說,稟賦效應的提出對於傳統經濟學的挑戰是很大的。例如,它直接挑戰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根據科斯定理,當交易成本為零的時候,初始產權的劃分並不會影響物品的最終配置狀態,因為人們可以通過交換來讓物品配置到對其評價最高的那個人手裡。但是如果「稟賦效應」是存在的,那麼初始產權的配置就很關鍵了。

二是跨期選擇和自我控制。在傳統經濟學看來,人是理性的,可以對長期的消費和投資做出合理的安排。但是事實並非這樣。舉個通俗的例子,小學課本裡有篇課文叫《寒號鳥》,寒號鳥知道冬天馬上就要到了,每天唱著「哆囉囉,哆囉囉,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它每天花一點時間來壘窩應該是最優的,但事實上它並沒有這麼做,原因就是缺乏自我控制。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現象有個名詞,叫做「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也就是說,你今天對明天的關心,與明天對後天的關心是不同的,因此在每一個「今天」,你都會更重視現在,而不顧未來。如果存在「雙曲貼現」,那麼人對於未來的規劃就未必是最優的。如果這時存在一個外部的力量來進行幹預,就會讓個人福利達到更高水平。

在公共政策領域,和以上理論相關的一個重要政策就是社會保障。有很多經濟學家認為,讓政府來辦理社會保障是不合適的,因為會造成很多浪費。相比之下,讓個人自行儲蓄可能會更好。從傳統經濟學角度看,以上論證當然是對的,但是從行為經濟學角度看,這一論述卻未必正確。塞勒曾和哈佛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卡斯·桑斯坦合作過一本著名的書《助推》,裡面就重點論述了由於「雙曲貼現」行為的存在,個人的儲蓄行為可能不是最優的。這在很大程度上為社會保障的合理性正了名。

三是關於心理帳戶的研究。「心理帳戶」的思想最早也出現於塞勒教授1980年的那篇《論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在1985年的論文《心理帳戶和消費者選擇》中,他又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所謂心理帳戶,意義也是十分直觀的,即我們在思考一些問題時,並不會去進行統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會在心裡構建很多個分門別類的帳戶,分頭進行計算。舉例來說,我們可能擁有十隻不同的股票,按照經典的經濟學理論,我們關注的應該是這十隻股票所構成的這個組合的整體漲跌。但在現實中,我們除了關注整體的漲跌外,還會關心每隻股票的漲跌狀況。當某些股票跌得很慘時,我們也不肯「割肉」,把資金放到業績更好的股票上,而寧願繼續持有它,等著回本。

心理帳戶的提出,對於傳統經濟學理論的衝擊是很大的。例如,傳統經濟學告訴我們,「沉沒成本不是成本」,不應該影響進一步的選擇。但是,如果存在著心理帳戶,那麼沉沒成本就會嚴重製約進一步的選擇行為。

以上就是我對塞勒教授理論的一些理解。最後我想以一則趣聞作為結束。當年塞勒向同行們報告他那篇關於稟賦效應的著名論文時,有一位經濟學大佬當即提出了反對。他問:「你所說的稟賦效應,是否可以被認為是交易成本的一種?」這個問題讓剛出茅廬不久的塞勒十分尷尬。如果塞勒教授當時屈服於這位大佬的權威,把稟賦效應歸於一種交易成本,那麼我們還會有今天的行為經濟學嗎?這恐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點擊左下閱讀原文,訂購理察·塞勒作品《"錯誤"的行為》

相關焦點

  • 行為經濟學,感覺就是人類蠢事大集合
    作為耶魯大學著名教授與暢銷書作家,席勒以「動物精神」、「非理性繁榮」等概念為讀者熟悉,其成就之一就是在傳統金融領域引入行為經濟學概念。而他所謂的「獲獎」,其實也就是最近兩三年的事,他在2013年因「資產價格實證分析方面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金融學是受行為經濟學影響最大領域,以席勒的成就,尚且在主流經濟學如此被孤立,可想而知,整個行為經濟學在學界狀況如何。
  • 這一次,徹底讀懂行為經濟學名著《思考,快與慢》
    今天給你介紹的,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名著——《思考,快與慢》作者: 【美】丹尼爾·卡尼曼譯者:胡曉姣 李愛民 何夢瑩 出版:中信出版社 >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 ,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開創了經濟學的重要分支——行為經濟學。
  • 2018年諾貝爾獎收官,經濟學獎花落兩名美國教授,他們有何貢獻?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2018年10月8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公布儀式稍微延遲了一些。新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M. Romer)在當天早上忽略了兩個電話,他以為那是垃圾電話。與其他諾貝爾獎項一樣,諾貝爾經濟學獎「神秘」的提名和審議制度持續了50年,很難提前預知委員會每年的「口味」。那麼,通過近幾屆獲獎者的研究領域,是不是可以找到如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中更為看重的方向呢?有人認為,目前瑞典皇家科學院更有意於獎勵研究個人行為機制、而非宏觀經濟理論的學者。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下)
    2.34 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以表彰他們在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方面的貢獻。卡尼曼利用心理學的方法創新了傳統的經濟學研究,修改了傳統經濟學的假設,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研究新領域。
  • 三個經濟學小故事帶你打開妙趣橫生的經濟學世界!
    從我們出生開始,每天都和各種經濟數據打交道,每天都在經歷各種經濟消費行為:我們買東西是經濟行為、坐公交車是經濟行為、哪怕每天上學也包含了經濟行為,那麼什麼是經濟?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怎樣去了解它。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獲獎
    這是博弈論再一次獲獎。 保爾•米格羅姆(Paul Milgrom)簡介 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1948年生於美國底特律。 史丹福大學教授,在拍賣理論和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享有盛譽。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
    最終由鄰居,同時也是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另一位獲獎者的羅伯特·威爾遜半夜到保羅·米爾格羅姆家敲門,才告知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好消息。一時間,#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獲獎#的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成為本屆諾貝爾獎一個有趣的小插曲。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首次頒獎,以鼓勵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 武俠小說中的經濟學
    他得知我是大學經濟學教員時,驚訝地問,你還看這種書?我說,華羅庚先生把武俠定義為「成年人的童話」,許多大學者都是武俠迷呢!他又問我,武俠對經濟學有什麼啟發呢?這個問題我還沒想過。但經濟學是研究人行為的學問,武俠所描述的正是人類行為之一。武俠這個世界中反映出的人類行為規律,應該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
  • 謝霆鋒王菲複合緋聞經濟學:娛樂圈一次ST重組
    緋聞經濟學  孰是孰非,它無形中給持續升溫、人氣上漲的「鋒菲複合」潑了一盆涼水,熟悉娛樂圈炒作規則的著名策劃人小蔡就明確表示這不過是娛樂圈的一次ST重組,兩隻人氣下滑的股票,在面臨殘酷的市場和公眾善變的壓力下,不得不利用大眾的弱點:喜歡偷窺隱私、喜歡桃色新聞,而這兩者的結合,如果伴隨著積極的情感導向就會由緋聞轉化成緋聞經濟學,以完成兩隻不再被看好的
  • 中國創造經濟奇蹟,為什麼沒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實,經濟學獎並非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但在評選步驟、授獎儀式方面,與諾貝爾獎相似。獎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頒發一次,遵循對人類利益做出最大貢獻的原則給獎。事實上,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近幾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所評獎項也顯現出回歸社會價值的趨勢。比如,2009年獲獎者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的研究領域正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分析,並發現了公共事務的治理秩序和機制。
  • 「實驗經濟學」靜悄悄的進攻
    斯密肯定沒有討論過這個問題,而大家需要一個比較準確的解答。直到最近十來年,分析此類問題的經濟學工具才變得成熟,那就是實驗經濟學。實驗經濟學一直被視作一門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不太受待見。2002年,兩位學科奠基人卡尼曼和史密斯獲得諾貝爾獎,當時還有很多學者從未聽過這門學科。卡尼曼一直在心理系工作,史密斯則多年來在一所小學校任教,都非諾獎熱門人選。
  • 當經濟學遇上生物學和心理學
    換個假設場景,失控的火車又一次呼嘯而來並即將撞向前面的九個孩子。你會把身邊的一個大塊頭男人推到軌道上,讓火車因為他的阻力而停下來嗎?同樣是為了九個,犧牲一個,但大多數人會對前者說「會」,卻對後者說「不」。    兩種假設情境的道德計算相同,從邏輯上說答案應該一樣,但為什麼我們的感情卻不這麼看呢?
  • 法律經濟學是什麼? 是一片藍海or紅海
    當然,為了淡化「冠名」上的學科傾向,「法和經濟學」可能是一個比較中性的學科稱謂。[2]「法律經濟學可以被界定為運用經濟學的理論(主要是微觀經濟學和福利經濟學的概念)來檢視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結構、作用以及對經濟產生的影響」。[3]簡單地說,就是運用經濟學的一些方法和理論,對法律問題進行分析。
  • 經濟學究竟在研究什麼?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
    (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917245514627449096/)》中提到,好些網友、甚至專家、大咖都對經濟學頗有微言,說經濟學家無法預測市場。這太正常了。經濟學研究是人們的意識和行為——人類最難理解的東西,而並不研究我們製造或購買什麼,不研究公司,甚至不研究金融市場。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們如何做出選擇……而根本就不會(更不該)去預測市場,何來準確預測?!
  • 從傳統經濟學到複雜經濟學,如何改變商業和社會?
    右派認為個人責任仍然很重要,而且積極行為通常會帶來積極的結果,這樣的觀點是正確的。文化規範也許可以解釋某些行為的遺傳性和持久性,但它們在道德層面無法為反社會活動找藉口。同樣,儘管美國的社會流動性可能低於一般水平,但它仍然是一個具有流動性的社會,尤其是對中產階級而言。左派也有一些正確的觀點。
  • 相比起降價促銷,研究人們的行為經濟學對市場營銷更有幫助
    日本有一位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老師,霍華德 · S. 丹福德先生,根據他對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並且結合了傳統經濟學與心理學,寫下了著作《地球人,不靠譜》,書中以很多豐富生動有趣的案例揭秘了很多我們無法解釋的行為選擇。
  • 柯榮住:成為經濟學大師的充分必要條件
    高超的世俗智慧 經濟學大師必須具備高超的世俗智慧。經濟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學問,思考的是有關人類行為和由此構成的人際互動和社會,以及它們背後的決定因素。要在這方面獲得深刻的洞察力,必須熟諳人性和人情世故,對世俗的人性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 消費行為科學:你是因為什麼,才決定購買的?
    第二個路徑是消費行為科學。所謂消費行為科學,簡單概括就是通過對人的行為的研究,設置一系列按鈕,去推動消費者完成設置者所希望的行為;消費行為科學與經濟學、心理學、營銷學都有關係。在這一點上,美國自2002年獲得丹尼·爾卡尼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開始引起學界的重視並逐漸被在營銷中應用,並且已經有不少營銷人基於此專門成立了這個領域的廣告、營銷公司;但在國內,關於消費行為科學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被重視;這本質上與中美兩國在經濟學、心理學理論界的差距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