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媒體大V青音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風雨中像個大人,在陽光裡像個孩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困境中,我們要像大人一樣抗下所有。但在這之後,我們就要像孩子一樣釋放自己!
但現實卻是很多人成為大人後已經忘記了如何成為孩子,甚至很多人成為大人後開始反感變成一個孩子!
大人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嚴肅、利益、城府、忍耐、孤獨、難受、虛偽、崩潰......
孩子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天真、快樂、無欲無求、單純、溫暖、愉悅......
一經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大人的世界很殘酷,而孩子的世界就簡單快樂得多。
繪本作家幾米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會看見相片裡我們的燦爛笑容!
幾米認為,成年人已經很難有快樂的生活感受了,只有在照相的時候才會強擠出笑容來。
是不是很可悲!
這種情形其實和教育理念有關,從小我們就被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不要輕易流眼淚。
曾和一位女性朋友談到眼淚的話題,她說:「自己從很小的時候即便遇到再難的事情都不會哭,比如小時候我爸打我,他說:你哭呀,你哭我就不打你。但我就不哭!」
看著她如此驕傲地說出這些話我卻有些可憐她,因為我知道她緊緊把自己的心關閉起來了,這種情況只有曾受到過巨大傷害的人或者害怕受到傷害的人才會這樣做。
學習心理學這麼久,我最深的感受是不要隱藏或者壓抑自己的情緒,該表達釋放的時候就要表達釋放,這樣才會活得簡單快樂!
樊登說,現代人已經活成了玻璃陶瓷!
樊登認為,現代人就像玻璃陶瓷一樣,一旦從高空中摔下來,就會「啪」一下的碎掉,十分脆弱。
其實每個人更應該像桌球一樣,摔在地上還能彈起來,具有彈性;或者是像橡皮筋一樣,拉扯一下還能恢復原樣,具有柔韌性!
而孩子的狀態就是我們的彈性部分和韌性部分。
羅曼·羅蘭說,有了光明與黑暗的均衡的節奏,有了兒童的生命的節奏,才顯出無窮無極莫測高深的歲月。
如果一直擺出大人的姿態,其實是很乏味和疲憊的。如果能不時地像小孩一樣釋放生命的能量,那麼生命就會充滿愉悅和樂趣。
那我們該怎麼找到孩子的那一部分呢?
榮格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在裡面的小孩」。孩子的部分其實一直存在,只不過內在小孩很容易就會受傷,比如我們在發脾氣後沒有去安撫他,在哭泣後沒有去安撫他,在覺得自己做錯事情之後也沒有去安撫他。
這時,內在小孩就會受傷,他會把自己藏起來,他會都在角落默默難受,他會失去該有的生命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做了那麼久的大人,永遠無法做回小孩的原因。
所以,在這種時候你要嘗試對他說:對不起、謝謝你和我愛你!
比如在你發脾氣後,先和負能量待一會,這也是和受傷內在小孩待一會,然後你要對他說:對不起,你值得被更好地對待!
比如在你哭泣之後,先和難過待一會,這也是和受傷的內在小孩待一會,然後你要對他說:我愛你,你知道被無條件的愛護!
當你學會和內在小孩相處,和內在小孩的關係融洽了,其實你也是知道了如何愛自己!
在心理療愈上有這樣一句話,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你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改變了!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如果你從來沒有因為周圍人的態度而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你和內在小孩永遠是和諧的,那麼你就是一個愛自己的人!
愛是一切的療愈,所以,請永遠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