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尾基因是由日本在先發現並定型的,也是由日本玩家命名為MERAH的,中文音譯為「美拉」。由於這種鰭型突變基因的表現與泰國鬥魚中的一種冠尾鬥魚{英文名Crown Tail,冠尾、針尾、獅王的意思表現類似,所以臺、港和內地業界也把有這種基因表現型的孔雀魚,稱之為「冠尾孔雀魚」,這也算是俗稱了。
冠尾的基因特徵表現,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鰭條間的膜退化得沒有了。比喻一下,就象陸地動物從海洋爬到陸地上後,爪趾之間的蹼都退化乾淨一樣。不過陸地動物是在生存環境的改變下,自然進化完成這種情況的,而冠尾則是在基因突變發生以後,被專業玩家有意識的保留下來,並通過一代代的人工定向培育,終於把冠尾基因提純到現在這樣的表現程度。
在介紹冠尾的英文專業資料上,這種現象被他們稱為「融鰭」。 冠尾的基因遺傳方式,按照相關專業資料介紹,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
冠尾品系的基本特徵就是要求背鰭和尾鰭的鰭條必須根根分離,一直要分離到脊背和尾柄的基部,分離的鰭條越多、越細、越長,就越好!這就是現階段對冠尾基因表現的要求,也是比賽評委們對這個品系的評審要點。
但是這一品系魚開始發展起來之前卻不是這樣的。看下圖
這些圖片,我們可以說只是背鰭和尾鰭中間分離,還看不出明顯的冠尾特徵.恐怕我們自己養的魚中,可能也出現過這樣表現的個體。但這,就是冠尾基因原始的開始!事實上,這個基因的確是自交嚴重或退化或變異過程中出現的特殊個體。
我記得我第1次見到是在一大池孔雀魚中大概上萬尾,發現過1條,記得分叉分的還挺多,背鰭也有分叉,那時候我是和一些退化到短尾的魚方一塊的,當是退化玩來的,但是當時不知道其價值,所以就沒當回事,後來也沒繁殖出更多的。
冠尾和其他變異魚鰭的品種一樣,由於公魚的生殖器本身是魚臀鰭的變異,所以再再變異後也會出現生育功能障礙。冠尾就是表現成公魚臀鰭的分叉,導致不能正常交配受孕。所以我們在挑選冠尾魚的過程中還是要仔細的,儘量多挑選幾條公魚來繁育。
冠尾這個品系對水質的要求略高一些,如果魚缸空間擁擠或水質不良的話,很容易導致身體不適,從而感染水黴等併發症的。而且冠尾的抗藥性不好,即使黃粉下的略微過量,也承受不了的,這一點與其他大多數品系是比不過的。所以養殖冠尾,需要空間適宜、水質常新的。
冠尾品系特徵,並不是小魚一出生就表現出來了。出生的幼魚與其他品系幼魚表現一樣,在大約一周齡以後,才會明顯看出冠尾基因表現。冠尾在從出生到3個月前,有類似高帆的特性,就是不能和其它品系混缸飼養的。如果混養的話,很容易出問題的。這些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現在的衍生品種越來越多~相信越來越有特點的品種會得到廣大魚友的喜愛~每一個新的基因就像一個初生的小孩~到底成長成什麼樣的人~我覺得和後天的養成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我也希望冠尾背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畢竟新的東西來之不易。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了~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