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明月共潮生——注重潮州文化與海派文化的當代交融

2020-11-18 騰訊網

關注「文化潮州」

搶先了解潮州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資訊

關注

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事實上,潮州文化與海派文化可謂相融相通,未來還可互促互進。

在諸多代表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潮劇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之一。潮劇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不僅在潮汕地區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對外文化交流和維繫鄉情梓誼中也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譬如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潮人形成了一個約有80萬人極有影響力的族群,潮劇是潮州文化與海派文化交流的一個渠道,同時也是維繫潮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

清末潮劇戲班就紛紛走向省外和海外演出,民國年間,到上海演出的潮劇班社根據記錄計有十次左右。這期間潮劇藝術借鑑其他地方劇種,並吸收了當時滬上各種流行、新潮的演出和運作方式,也藉助當時第一流的宣傳方式和平臺,讓「潮劇」傳播各地,進而還反向影響了粵東地區的演劇風氣。

新中國成立後,潮劇團多次赴滬演出。特別是1957年,廣東省潮劇團曾在上海蘇聯展覽館友誼劇場舉行演出,在39天裡公演32場。上海劇協同時召開潮劇座談會和藝術交流會,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轟動。此後潮劇劇團分別在1959年、1983年、1995年等多次在滬舉行過重要劇目演出。去年12月,在相隔24年之後,潮州市潮劇團近百人的演出隊奔赴滬上,帶來兩部新編古裝潮劇大戲《曹營戀歌》和《韓愈治潮》,為「2019上海潮劇節」獻演。作為上海潮汕聯誼會成立30周年慶典活動之一,讓鄉親過戲癮、慰鄉情,又為生長在上海,只會說上海話而不會潮州話的後代潮人補上一堂家鄉傳統文化課。

以上僅僅從潮劇在上海這個小小切入點,浮光掠影地一看潮州文化與海派文化的相契和交流。其實近代以來,潮州一直與上海在社會、商業、文化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一百多年前,走出韓山韓江的潮人,秉持著敢於冒險的勇氣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利用便利的海路交通,把上海作為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後,潮州商幫逐漸成為上海最主要的商幫之一,經營土糖、百貨、典當與銀業。商業之外,一大批崇文的潮人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中國早期的美術專科學校上海美專學習。其中不少學成者成為我國現代美術的開拓者,因而也間接地將海派的畫風在潮州得以傳承下來。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潮人到上海生活、學習和創業,已經成為一支投資上海、建設上海的重要力量。

說到「海派」,原本並不是「海派書畫」的特指,而指的是創新求變、順應時勢潮流、不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整體精神,所以可以形容「這個人很海派」。時至今日,上海的城市精神可概括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與潮州文化的「崇文、重商、堅韌、精緻、開拓」恰好成為很好的對應和互補。崇文是精神上的追求,重商解決了物質基礎,堅韌是一種意志品質,精緻是一種生活態度,開拓是一種地理人文。上海這座移民城市包容性強,鼓勵支持人們來開拓創業,商業化程度高,講求精緻的生活,與潮州文化特色不正是遙相呼應麼?與此同時,潮人的奮鬥冒險精神,去世界各地都能闖出一片天下,以至於海內外潮人人數基本持平,「凡有潮水之處即有潮人」,不獨以滬瀆一地為限。

潮州和上海一直以來互通、合作、發展、相互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在上海的潮人花開葉茂,在他鄉奮鬥之際,不忘回饋鄉梓,自發地認同文化意義上的潮州,為潮州振興發展作出貢獻。

金秋十月,潮州迎來高光時刻。相信在上海的潮籍鄉親們將一如既往發揚潮州人聰明能幹、吃苦耐勞、團結拼搏的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致力推動上海和潮汕家鄉經濟社會建設,為加強兩地經濟、文化合作交流而努力,將「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和弘揚時代精神」落到實處。以文為媒、以畫為媒,兩地可呼應並交流互動的有很多,如左聯英傑、海派潮人書畫聯展,以傳統文化為媒介的文旅互補互動,等等,於潮州而言,這也是潮州文化的再補充、再輸出。

(作者:潮州市政協委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桑浦美術館創始人蔡梓源)

☆ END ☆

來源:南方+

相關焦點

  • 中國潮箏:海上絲路潮箏聲(潮州電臺供稿)
    【旁白】:三友的故事,在潮、新、馬、泰這條海上絲路上來來往往的人中傳為美談,也為潮州箏在海上絲路撒下了種子。後來享譽世界的潮州箏大師——陳蕾士先生,由於他繼承並發揚光大了「三友」的潮州箏藝,使其成為潮州箏在海上絲路的又一座豐碑。
  • 海上明月共潮生:百萬人共賞錢塘江大潮
    新華社杭州10月5日電(記者俞菀)「錢塘江潮在我心裡,就像大自然饋贈給海寧這座城市的一頁日曆。每當這頁日曆翻開,無論當地百姓還是外地遊人,都有了從天南海北奔赴相聚的理由。」連續5年到浙江海寧觀潮的東北小夥任秋宇說。「天下奇觀海寧潮」,從不辜負大家的等待。
  • 鬼夢九行: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開篇便氣勢浩大,「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與潮水共生,海與春江共存,江與月皆由潮來,正如詩人之靈感,由此潮而生。潮汐的起伏帶來了那千萬裡的灩灩水波,而在「何處春江無月明?」中的江月與那「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的嬋娟,正是同一輪明月。若非如此,蘇東坡又怎會和張若虛有著這般相似的感嘆。或許,這便是英雄所見略同!「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在東華大學感受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在東華大學感受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時間:2020/12/24 15:25:12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作者:徐小雯 吳婭琳 劉時玉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秦嘉瑩
  • 第一朗讀者第九季·《海上生明月》詩劇場圓滿落幕!
    相較於往季,今年的「第一朗讀者」,從選材上縱向深入,挖掘詩歌歷史,以中國經典詩歌為題,用現代劇場藝術,解密中華傳承的美學基因,貫穿上下五千年的詩性瞬間,重現流淌在中華文明血液中的詩歌記憶,為當代詩藝術鏡鑑。同時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融入傳統戲曲元素,以及古色古香的樂器演奏和古風古韻的詩歌吟唱。兩場總主題為「海上生明月」,第一場以「月升」作為主題,第二場以「月圓」為主題。
  • 《海派文化地圖》16卷完成,這是一套讀懂上海的說明書
    上海,五方雜處,東西交融,既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融匯著中國其他地域文化的精華,又憑藉了開埠百餘年的歷史進程,吸納了多國文化質素,久而久之造就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與特有的海派文化性格。
  • 潮州:一座千年古城如何讓文化「潮」起來?
    走廣濟橋、上廣濟樓、逛牌坊街、品工夫茶、嘗潮州菜……熬過了疫情的衝擊,潮州旅遊市場熱度重燃,古文化正是最吸引遊客的「熱源」。潮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區內至今保留著大量獨具風格的明清古建築,潮繡、潮州木雕、潮劇以及工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華文化瑰寶,飲譽海內外。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竟出自他之手!
    在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叫胡應麟的舉人讀到了這首唐詩,覺得寫得太好了,其中有句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首詩被胡應麟放進了《詩藪》,後來這首《春江花月夜》被人譽為「孤篇壓倒全唐」。張若虛這個人,在史籍上的記錄很少,只知道其活躍於初唐時期,和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當時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的時候,張若虛還活著。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 你絕不能錯過這「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景!
    中秋節自古就有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它以月之圓比喻人之團圓,以此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繼承發揚,各地逐步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 廣東潮州8處靜美古村落,悠久文化源遠流長
    廣東,潮州。 建制始於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74年歷史。 歷史上相繼為潮汕郡、州、路、府治所,隋代經略臺灣的始發地,唐代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和對臺的主要通道。 宋代以來享有」南國邦郡「、「嶺海名邦」、「海濱鄒魯」之稱。
  • 海上藝術家眼中的海派文化是什麼樣的?他們各用一個詞來形容 ▸...
    海上藝術家眼中的海派文化是什麼樣的?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丁申陽從海派書法的傳承談起,講述了既能吸收江南文化精髓,又能容納各種書體、博採眾長的海派書法特徵。
  • 《海上花列傳》| 海派文學的迷人與風情
    ,便形成了海派文化這個概念,可見這是客觀歷史的必然產物。海派文學就是在這個演進的過程中誕生的,可以看到,在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納了吳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學。 十九世紀末,因為西方國家租界的蔓延,上海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逐步轉型。
  • 與世界共潮生,煥新當代城市人居
    對於一座城市只有深入到骨子裡的了解才能鑄就與之匹配的築品4月24日 潮悅南塘媒體見面會花樣年 · 中梁 · 建杭聯袂獻禮與世界共潮生至此,潮悅南塘以耀世之姿,開啟寧波繁華南塘的當代人居! 千年風華 共此潮聲眾所周知,千年寧波,歲月悠長,7000年的河姆渡文明孕育了她鮮活的生命,沿海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其包容的態度與開放的視野。
  • 「海派文化地圖」叢書鋪展上海文化畫卷
    (攝影房敏婕)  叢書按照上海行政區劃,逐一解析和描繪海派文化的發源流布,運用「文化地圖」的概念,將散落在上海各個區、各個街角的「珍珠」串成閃耀的「項鍊」,構築上海萬花筒般的城市特色。通過一個個可圈可點的上海故事,可以看見新與舊、現代與傳統的碰撞,更體現海派文化兼容並蓄的精神內核。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舉杯話團圓。這一天,團圓是不變的主題。雖然中秋有時候是一種千迴百轉的愁,讓人感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時候中秋是那濃濃的思念,讓我們嚮往著,「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共賞一輪明月,與親人、友人團坐在一起,讓親情、友情圍繞在自己身邊。賞月亮、品美酒,吃一口象徵著一年團圓的月餅,看銀盤般的月亮恬靜地掛在天上,一起抬頭仰望,看著天上同一輪月圓,心中共念著一樣的心願———團圓!
  • 潮州文旅市場加速復甦,歷史文化遊徑受青睞
    端午小長假,潮州文旅市場再升溫,期間全市共接待旅遊人數29.13萬人,收入1.89億元。據悉,在落實疫情防控和假日文化旅遊工作「雙統籌」基礎上,此前「春暖花開潮州有約」潮州文旅行業大型宣傳系列活動發放的惠民門票和消費券,促進文旅消費潛力釋放,市民遊客出遊興致高漲。
  • 傳承海派文化,留住老上海味道 |當海派黃酒邂逅海派家具
    上海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造就了柔中帶剛、追求精緻,將生活過成藝術的海派女人。
  • 海派文化中的四位高橋名人
    歷史名人中,有多位與江海結緣,他們的人生或搏擊於遠洋大海,或為中西文化交融盡力。他們是浦東早期海派文化的代表人物,在海派文化的形成中佔有一席之地。元代,張瑄開創海運元初,承擔南糧北運的大運河越發擁阻。完成統一後遷都大都(今北京)的忽必烈帝,為解決連年戰事造成北部地區及京城糧食緊缺的問題,聽取了張瑄等提出的海運建議,從海上把江浙地區的糧食北運。張瑄(?~1303),嘉定八都新華村(今浦東新區高橋鎮)人。成年後,販鹽做海盜,熟悉海路,也懂造船。受招安後因平宋有功,被授千戶之職。為將南糧從海上北運,張瑄親自設計監造了60條平底海船,並選定江蘇劉家港為出海口。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最美豔的風景,收了一抹色彩!
    遠方的地面和天空合為一體,形成獨有的色彩,表現無邊無際的境界,在這個落日低垂的畫面中,體現了一個"圓"字,太陽是圓的,人心是暖的,恍惚之間似紅日生出湖面,為觀眾呈現獨有的色彩,如有湖水吐日般宏闊氣勢。▼我們在Martin Bullivant的作品中看到了「壯闊雄奇的景色,氣象非凡的雄渾意象」,在此期間會有幽靜和深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