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文化潮州」
搶先了解潮州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資訊
關注
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事實上,潮州文化與海派文化可謂相融相通,未來還可互促互進。
在諸多代表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潮劇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之一。潮劇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不僅在潮汕地區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對外文化交流和維繫鄉情梓誼中也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譬如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潮人形成了一個約有80萬人極有影響力的族群,潮劇是潮州文化與海派文化交流的一個渠道,同時也是維繫潮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
清末潮劇戲班就紛紛走向省外和海外演出,民國年間,到上海演出的潮劇班社根據記錄計有十次左右。這期間潮劇藝術借鑑其他地方劇種,並吸收了當時滬上各種流行、新潮的演出和運作方式,也藉助當時第一流的宣傳方式和平臺,讓「潮劇」傳播各地,進而還反向影響了粵東地區的演劇風氣。
新中國成立後,潮劇團多次赴滬演出。特別是1957年,廣東省潮劇團曾在上海蘇聯展覽館友誼劇場舉行演出,在39天裡公演32場。上海劇協同時召開潮劇座談會和藝術交流會,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轟動。此後潮劇劇團分別在1959年、1983年、1995年等多次在滬舉行過重要劇目演出。去年12月,在相隔24年之後,潮州市潮劇團近百人的演出隊奔赴滬上,帶來兩部新編古裝潮劇大戲《曹營戀歌》和《韓愈治潮》,為「2019上海潮劇節」獻演。作為上海潮汕聯誼會成立30周年慶典活動之一,讓鄉親過戲癮、慰鄉情,又為生長在上海,只會說上海話而不會潮州話的後代潮人補上一堂家鄉傳統文化課。
以上僅僅從潮劇在上海這個小小切入點,浮光掠影地一看潮州文化與海派文化的相契和交流。其實近代以來,潮州一直與上海在社會、商業、文化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一百多年前,走出韓山韓江的潮人,秉持著敢於冒險的勇氣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利用便利的海路交通,把上海作為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後,潮州商幫逐漸成為上海最主要的商幫之一,經營土糖、百貨、典當與銀業。商業之外,一大批崇文的潮人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中國早期的美術專科學校上海美專學習。其中不少學成者成為我國現代美術的開拓者,因而也間接地將海派的畫風在潮州得以傳承下來。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潮人到上海生活、學習和創業,已經成為一支投資上海、建設上海的重要力量。
說到「海派」,原本並不是「海派書畫」的特指,而指的是創新求變、順應時勢潮流、不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整體精神,所以可以形容「這個人很海派」。時至今日,上海的城市精神可概括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與潮州文化的「崇文、重商、堅韌、精緻、開拓」恰好成為很好的對應和互補。崇文是精神上的追求,重商解決了物質基礎,堅韌是一種意志品質,精緻是一種生活態度,開拓是一種地理人文。上海這座移民城市包容性強,鼓勵支持人們來開拓創業,商業化程度高,講求精緻的生活,與潮州文化特色不正是遙相呼應麼?與此同時,潮人的奮鬥冒險精神,去世界各地都能闖出一片天下,以至於海內外潮人人數基本持平,「凡有潮水之處即有潮人」,不獨以滬瀆一地為限。
潮州和上海一直以來互通、合作、發展、相互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在上海的潮人花開葉茂,在他鄉奮鬥之際,不忘回饋鄉梓,自發地認同文化意義上的潮州,為潮州振興發展作出貢獻。
金秋十月,潮州迎來高光時刻。相信在上海的潮籍鄉親們將一如既往發揚潮州人聰明能幹、吃苦耐勞、團結拼搏的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致力推動上海和潮汕家鄉經濟社會建設,為加強兩地經濟、文化合作交流而努力,將「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和弘揚時代精神」落到實處。以文為媒、以畫為媒,兩地可呼應並交流互動的有很多,如左聯英傑、海派潮人書畫聯展,以傳統文化為媒介的文旅互補互動,等等,於潮州而言,這也是潮州文化的再補充、再輸出。
(作者:潮州市政協委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桑浦美術館創始人蔡梓源)
☆ END ☆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