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 |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

2021-01-11 澎湃新聞
編輯部往事(編者篇)

文/李端

在北京與出版社老同志王志鈞等華夏出版社同仁座談

 

1987年出版社工會組織去秦嶺旅遊

 

1988年,青年部去西安鯨魚溝春遊

 

1989年,青年編輯部春遊

 

1989年春,青年讀物編輯部集體騎車春遊

  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邀我寫點東西,我慨然應允。因為在1983年至1988年那五年多的編輯經歷,在我看來,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既令人神往,又令人懷念。

  真的。

  1983年7月,我從西北政法學院(現西北政法大學)哲學專業畢業,分配到陝西人民出版社工作的第一天,就被告知:因為新蓋的八層辦公大樓已經在刷漆裝電梯,就不須到大院東南的平房編輯部去加座了,可以直接上樓,等待全部人馬搬上來即可會合。

  這樣,我有幸成為第一個在新蓋的辦公大樓裡整個六層「捷足先登」的辦公者。

  因為開始是一個人坐在寬敞明亮的碩大房間裡,所以每天早晨我打開辦公室的大門,第一個動作,常常是先要站在東邊的窗臺前,望著東方,一會兒發呆,一會兒伸胳膊,陽光燦爛,街市如瀍,想這想那,有種飄飄欲飛的俠客感。

  果然,這是一個陽光般明媚的群體,也有著很多陽光般的人,以及記憶深刻的陽光日子。

  那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春天時期。整個出版社,到我們這一屆,可以說集中了當時七七、七八和七九級「新三屆」的大部分「新鮮血液」。加上畢業不幾年的工農兵學員,差不多有三十多人都是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每個人都把不同學校的新鮮空氣帶到社裡,介紹新文章,購買內部書,辯論新概念,探討新觀念,談戀愛,搞郊遊,爭煤氣灶,打康樂棋,感覺似乎又回到學校一般。

  更為可愛的是,這裡的領導老中青結構合理,編輯部的生活豐富多彩,總有新鮮的異樣感覺。

  記得時任副總編兼部主任叫南崗,江蘇鹽城人,新四軍老記者,身體特棒,成天樂呵呵,但只要他笑著說「還不壞」,大家一樂,就知道這是最高評價了。副主任陳戈,天津人,是迎接解放軍進城的地下黨女大學生,看似嚴肅卻開口幽默,別人笑,她裝著不笑,特好玩。而室主任楊永奎,則是一位講究實用之學的政法校友,常常是看著我們這一班青年人玩得過久,也只是半莊半諧地站在一旁,笑笑,又笑笑,大家就知趣地跑開了事。在這樣開明的領導之下,其他人即使不是青年,其實也都是年輕人了。

  記憶最深的,當然是打康樂棋了。每天上午,十點一過,號稱是「工間操」的康樂棋,就馬上熱了起來。這種玩具,現在似乎已經絕跡,但當時,其實就是用象棋棋子打的花式撞球,再加上保齡球的功能,很有競爭性。恰巧,這臺康樂棋就在我們辦公室,所以,每天在康樂棋臺上發生的所有趣事都會成為一天裡心情敞亮的不竭話題,而每一個人在棋場上的各種表現,最能表現整個樓層各個年齡段編輯們的個性特徵。

  七七級經濟編輯室的曾宣傳,是最熱心者之一,打棋時先要把眼鏡卸下來,用手擦擦,然後舉全身之力一桿直戳,哪怕出界,也要以勢大力沉取勝;新分配來的山東大學研究生沈光雲,則總是帶著鴨舌帽紮根香菸慢慢瞄準,一桿下去,不論中靶與否,先用陝北話說一聲「手氣不行」,就尷尬地轉圈圈了;與我同級從西北大學畢業的文史編輯室賀治波,幹練瀟灑,先蹲下來,用兩隻大眼睛平著棋盤左看看,右瞄瞄,正在慨嘆棋位不好,突然就一桿子出手,然後就是不服的笑,特神氣;而1970年從西北農學院畢業的經濟室主任朱玉,則更有一番轉悠擇機的功夫,任你再催,絕不急躁,用杆子反覆丈量後,再屏息斂氣,才準確出杆,並立即進行點評。他後來成為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總編輯,可能就與這種嚴謹的作風有關係吧?總之是,除了我這個幹什麼事情都太過隨意者以外,像山西大學畢業的竹守章,四川大學畢業的張海潮,西北大學畢業的王敏,以及後來從各校分配的馬來、李俊宏、朱小平、李曉峰等幾位畢業生,都各有各的路數,各有各的不服,也各有各的精彩。

  其實,康樂棋就是一種象徵。它表明這是一個開放年代的開明單位,社會上各種時興的話題和選題,都像開心的康樂棋一樣,令我們關切關注,充滿想像,如陽光般嚮往。

  編輯部,當然要以編輯好書為要事。現在想起來,也是陽光滿滿,一片暖色。

  記得我到出版社之後,自己組織的第一本書稿,就是曹錫仁老師的《幻想與現實:中國道路》。這部書稿的寫法很新穎,尤其是語言風格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思路宏闊而別出機樞,帶有很大的創新性。但在時任主管副總編劉夏至先生的配合編改後,此書甫一出版,就獲得當年陝西省大學生書市金獎,並隨後獲得全國北方十五省區社科圖書一等獎。尤其是,由陝西師範大學劉明琪和西安石油大學盧宏定兩位年輕教師撰寫的針對《幻想與現實:中國道路》一書的書評,竟獲得《博覽群書》雜誌社舉辦的「全國書評大賽」一等獎的第一名,一時風頭無兩。《西安日報》甚至在報導中稱其為「書界之冠」——老實說,我當年離開陝西,到中國特區時報應聘,大約就是憑著這本書的那幾個紅本本光彩,而在第一輪就被選中,並當場聘為「科教文版」主編的,從中亦可見當年的陝西人民出版社的出版文化影響力。

  而在編輯部,我們也會接到一些書稿,通過我們的編輯加工而增色的。記得當年仍在團陝西省委《陝西青年》雜誌社工作的陳四長先生(後調入出版社,成為我的領導),曾送來一些書信體手稿,開始名叫《給青年男女的++封書信》,我編輯時起名為《婚戀夜箋》,並加以點評,深得作者和市場好評;還有陝西省司法廳勞改處的張宏軒,送來一堆問答類資料,初名叫做《勞改知識問答》,我後來經過編輯,改名為《勞改內參》,後來也獲得全國北方十五省市區社科圖書二等獎,甚至完全出乎作者的預料而得到提拔;還有一本書,也是省工商局個體處送來的知識問答之類書稿,我們後來改為《個體工商戶案頭必備》,出版後竟自行擴印了十幾萬冊,幾乎做到全省一家一本,蔚為大觀。

  現在想起來,當年在出版社那種寬鬆自由環境下,輕狂如我的起書名功夫,可能為我後來在《深圳商報》做總編室主任時,常常被戲稱為「標題大王」而積累的自信吧。

  八十年代中後期,尤其是1989年之前,是我從20多歲到30多歲的青春時期。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剛畢業的大學生,其實就是在出版社大院開始婚戀成家的。

  與那個思想解放的新時期一樣,我們的內心始終都沐浴在一片光明的浪漫期許中。

  1986年8月,我女兒剛出生不到三個月,聽說全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在天津舉辦一個高級編輯研修班,經過爭取,我得到了時任出版社領導的恩許,獲得了進修半年的機會。那個時候,我愛人還要上班,但我就是認準要多學點東西。結果,不僅擔任進修班級臨時黨支部書記完成學業,還在學習期間,在《出版工作》和《編輯學刊》發表了四五篇文章,就出版文化發表了不少不知天高地厚的觀點,甚至與國內出版大腕劉葉秋先生對戰,由此可見少年輕狂的時代代入感。不僅如此,就是在此期間,我還完成了我的第一本著作《成才與第二文化環境》,並且是由當時的文化名家高爾泰為我作序,還被《文摘報》轉載。此書後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金三角圖書獎」,似亦可見那個時候,真有一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青春痴狂。

  其實,那種青春氣象,不只是我。在整個出版社,發表作品,甚至著書立說的大有人在。而各個出版社和編輯部之間的鮮亮選題,也一個接著一個在醞釀推出。問題是,當我後來到了專門成立的青年部後,卻似乎感到有些迷茫。尤其是,分管我們的副總編劉夏至先生逝世後,記得我和蘭州大學新分來的張孔民十分悲戚,甚至非常落寞。我們在出版社大樓裡,貼出由張孔民撰文、由我用毛筆書寫的《哭老劉》長文,似乎是一種無奈的預感。也許就是在這個時候起,我們那一群年輕人長大了,成熟了,開始為評職稱、爭獲獎和分配房子等問題鬧心了。出版社的陽光依舊,人更多了,新分出的更多出版社也都各有所忙。我們的青春可能要過去了。

  雖然後來我力圖以到特區的轉換形式減緩青春的遠去,但畢竟時代的太陽已經升至中天,別有情趣。

  30年過去,南方的陽光雖然更熱,但我的青春光熱,似乎只停留在出版社那幾年的生涯,並始終與陽光同在記憶的深處。(本版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李端,筆名端木公,男,陝西合陽人,1955年生,中共黨員。1983年自西北政法學院哲學專業畢業來社,先後在政治理論編輯部和青年編輯部任編輯。1988年底到南方,先後任《特區時報》編委,深圳記者站站長;《深圳商報》經濟新聞部、總編室主任;廣告部,發行部總經理及報業集團讀者俱樂部主任。2000年後,任深圳市綠色產業促進會會長兼秘書長。先後出版《成才與第二文化環境》《中華百年報刊大系》《敬業時代》《夢非夢》等著作。現居深圳,為「端木公工作室」主持人。

相關焦點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春風化雨又吹花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春風化雨又吹花 2020-12-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陝西人民出版社建社70年全國徵文|楊建民:為「陝人版」圖書寫評論...
    為陝西人民出版社一家出版圖書寫評論,還「日子」,你寫過幾篇?用得上這麼大的標題麼?人生數十年過去,想想,許多事可不就是緣分麼。大學修習中文,報考時雖然不敢說想當作家,可閱讀寫作的夢,肯定是報考時的一個指向。大學畢業回家鄉,還是在想讀書而不易的年月。可咱「上面」有人。同班的幾位同學都進了出版社,人們以他們名字說事,算算主要有三「平」:馬平、任平、惠西平。
  • 全國徵文|李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
    編輯部往事(編者篇)文/李端在北京與出版社老同志王志鈞等華夏出版社同仁座談1987年出版社工會組織去秦嶺旅遊1988年,青年部去西安鯨魚溝春遊  1989年,青年編輯部春遊1989年春,青年讀物編輯部集體騎車春遊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邀我寫點東西,我慨然應允。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李鎧:兩代人的陝人社出版情緣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陝西就是一個高等教育、軍工科技和文化出版大省,陝西人民出版社特別注重編輯出版外語類的教材和讀物,改革開放後全國第一部從國外購回版權的英語教科書《新英語教程》譯註本四卷五冊就是陝人社在1982年出版的,滿足了無數人們如饑似渴學習外語的需求。我父親李嘉祜教授正是這套教材的第一作者。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王吉呈:我與陝人社往事點滴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 唯美不易 回首再展望:陝西人民出版社圖書設計
    近年來,陝西人民出版社在圖書設計質量上逐年發展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社領導的重視,歷屆社領導普遍對圖書設計有較高要求,劉善繼副總編輯對美編設計效果總是以鼓勵肯定的態度,也常會提出一些合理的小建議。宋亞萍總編輯更是要求能夠從設計思想上提出思考的重點,多次強調設計要出新,要有創意,要能夠跳出固有思想。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朱玉: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茁壯成長
    1972年由蘭州軍區吳忠農場分配到陝西人民出版社從事圖書編輯工作,至2006年10月1日退休。在職期間共編輯圖書250餘種,終審書稿3000多種,所編圖書獲得省部級以上圖書獎80多項。進入2000年後,隨著社裡經濟實力的增強,為了給職工營造一個較為寬鬆的辦公、住宿環境,社裡和出版局又共建了「陝西出版發行大廈」和位於北二環東段966號的上林苑小區。「出版發行大廈」共十五層,建築面積22000多平方米,它的建成大大改觀了職工辦公的環境。大廈裝有兩部電梯,安裝了中央空調,最高層建有局、社共用的會議廳。
  • 我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故事
    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於1950年12月1日,即將迎來建社70周年。作為新中國建立的首家專業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書寫著新中國教育出版的歷史。她研究、編寫和出版了11套中小學教科書以及豐富的教育類圖書,承擔了國家統編三科教材的編輯出版。她開蒙啟智,溫暖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孩子。
  •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光景——女警扶貧記》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光景——女警扶貧記》 時間:2020-12-17 22:32:29  來源:陝西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 「 發現 」 ,使用 「 掃一掃 」 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 戴錦華評《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殘酷心醉神迷
    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無疑是1995年重要的中國電影作品之一,但顯而易見的是,它並非那顆可口的「紅櫻桃」。此片為數甚巨的觀眾大多難以在其中獲得他們所期待的那份撫慰與滿足,相反它多少給人一種強烈而難於名狀的震動與惶惑。然而,《陽光燦爛的日子》畢竟高居1995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排行榜上,它的轟動與熱銷,事實上是構成1995年中國電影復甦狂喜的重要依據之一。
  • 《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顏色
    在姜文導演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電影運用各種豐富的色彩創造了一幅獨屬於那個年代的風俗畫,給觀眾帶來一場絕佳的視覺盛宴。No.1 : 紅色紅色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被賦予了很多寓意,比如革命、暴力、激情、熱血和死亡等。
  • 記憶中的「老課本」,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圖)
    實際上,即便在保留了上世紀50年代初迄今很完整教材課本種類的上海教育出版社,每種教材也僅存一兩套,年代越往前,版本樣書越少,「孤本」現象很普遍。  逢有人到社裡參觀,上教社副總編輯王耀東有時喜歡帶人到一樓的圖書庫房裡轉一圈。庫房很逼仄,整排整排書架平時合攏在一起,有人參觀時由管理員順著軌道緩緩推開少許。
  • 陽光燦爛的日子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1993年8月23日-1994年1月22日拍攝的一部劇情片,導演處女作,由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主要演員有夏雨
  • 賽事|《西安日報社》首屆「中國大地原點杯」 全國散文大賽徵文啟事
    《西安日報社》首屆「中國大地原點杯」 全國散文大賽徵文啟事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喜迎「十四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魅力,西鹹新區涇河新城管理委員會聯合西安報業傳媒集團(西安日報社),共同舉辦首屆「中國大地原點杯」全國散文大賽。
  • 學術| 《新民周刊》專訪孫玉: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建社40周年
    外教社與時俱進40年2019年,上海外國語大學迎來70周年校慶之際,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也迎來建社40周年。經過幾代人的拼搏,外教社已發展成為一家國際知名、國內享有盛譽的外語教育出版和服務基地。
  • 散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周五,又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貌似溫暖,實則很冷,零下14度的京都。相繼兩天都有公司狀況的消息遞來,其實公司走向哪裡有很多因素制約,不是哪個人能阻止得了的,不是有句話叫「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嗎?
  • 《陽光燦爛的日子》: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山東師大新聞與傳媒學院戲劇影視文學2班  張佳聰影片簡介: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的處女作
  •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與朔爺、馮小剛在陽光下的赤裸狂歡
    陽光燦爛的日子,來了!懵懂的少男少女,在田野麥穗抽節的年華裡,嘻戲,玩鬧,單調純白,天空湛藍,真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啊!四海之內皆兄弟「,王朔,朔爺,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被眾人圍繞,眾星捧月,舉杯,然後被一堆人拋上了天。這是王朔最得意的日子,陽光燦爛的日子。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在春風輕度的時節,風,在吹,鳥兒,在叫,自由的天空,陽光燦爛美好。情深,不言幾多傷。
  • 歲月的光照進了窗,那是屬於我們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馬小軍的夢是上世紀70年代的英雄夢。姜文導演的電影靈感來源於馬斯卡尼的音樂,而音樂引誘的靈感,往往是含蓄而又激進的,他的含蓄是表達力的隱晦與表達內容的激進。《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屬於姜文的童年夢,也是他從音樂中尋找的隱晦與激進。
  • 田雨佳 ‖ 燦爛的陽光灑下來
    燦爛的陽光灑下來田雨佳正月初一,堂弟打電話來,一家人要來耍。心裡一咯噔,他可是從上海回來的,得想辦法拒絕他!我推開窗戶,看了看大街上戴著口罩冒雨前行的行人說:「落雨兮兮的,等天放晴了再聚嘛!」「咱們兩兄弟,刀山火海都不怕,還怕這點雨!」堂弟不甘,直嚷嚷。說實話,我也想和堂弟當面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