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位於江蘇省,古稱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處在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這裡的小籠包帶有甜味,是江蘇無錫的一道傳統小吃,深受無錫人的喜愛,現在旅遊業逐漸發展起來,無錫小籠包也成為遊客必點小吃,也逐漸被大家所熟知。無錫小籠包,當地人又稱小籠饅頭,以緊酵皮薄、餡多滷足、鮮嫩味香而譽遍滬、寧、杭一帶,乃至衝出國門,走向全球,是太湖之濱山水名城無錫的傳統名點,已有百年歷史。它選用上等麵粉製作、選料精細、小籠蒸煮,鮮糯可口,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滷,味鮮不油膩等特色,深受老百姓喜愛。
清晨第一聲鳥鳴,第一縷陽光灑下,勤勞的無錫人就忙碌起來了,街頭巷尾的早點攤販開始張羅著生意,「一籠小籠,一杯豆漿」、「好嘞~稍等」……這樣的對話頻繁,這樣的早點是無錫人一天動力的源泉!無錫小籠包餡心湯汁醇厚固然是一個特點,其實包子緊酵皮薄也是一個重要特點。所謂「緊酵」,並不是不發酵,而是控制酵母的量,讓包子皮有一定的韌勁,正因為如此,包子即便是冷了重新蒸熱,包子皮也不會破爛松垮。小籠包的另一個特點,當然是「小」。大小不過八分許,放在湯匙裡,顫顫巍巍,輕咬慢啜,饒有情味。如果是要裝簍帶走,小籠非要等涼透不可,否則皮子粘在一起,再蒸了來吃就皮破汁漏,頗煞風景了,裝小籠的簍,以前一般是竹篾做成,盛放小籠的時候,則以老荷葉襯覆之,取其清香之意。現在則是塑料仿製,內裡的襯覆也變成了油紙,非復當年意趣了。
出了無錫,小籠便不是小籠包的味道。因為小籠包的名氣,在全國各地都有各種打著「正宗」招牌的小籠包店,但味道沒有一家真的能做到地道正宗。一個完美的小籠包需要一張儘可能薄的皮,和儘可能多的餡。小籠包的皮是相當講究。要用不發酵的麵粉做皮開粉,而且一個饅頭的褶子要求在25到32個之間。褶子口要閉合,饅頭皮要薄,一兩麵粉可以做八個左右。肉餡不應該摻入蔥末,薑末則少許。鮮肉是當天的新鮮夾心豬後腿肉斬成,瘦四肥一,肉餡手工細細剁成。無錫的小籠包以皮薄滷多、口味鮮甜而譽遍滬、寧、杭一帶,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滷,味鮮不油膩」的特色。
無錫小籠包就是薄皮加純肉,皮薄、湯汁飽滿、肉質鮮嫩,薄薄的皮晶瑩剔透,包裹著滿滿的肉餡,入口鮮香不油膩,可以說是十分滿足了。小籠包端上來,皮薄,晶瑩剔透。取一小碟,倒入少許玫香醋和嫩薑絲佐料,用筷子輕輕地夾起小籠包子移入淺碟,咬上一小口,慢慢地吮吸其中熱燙的汁液,甜甜的滷汁流進嘴裡,划過喉舌,淌進胃中。隨著時代發展,無錫小籠包裡面的餡也變得多種多樣,其中最著名的還是「蟹粉小籠」,用蟹肉、豬肉餡料製作而成的,這一口咬下去,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鮮美,吃起來滿口流香,是一道非常美味的小吃,一點兒也不比「蟹黃湯包」差。小夥伴們,無錫小籠包,鮮糯可口,味鮮不油膩,你吃過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