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初步估算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2020-12-24 北方網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而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此次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院士介紹,第三極地區的冰川、積雪、凍土、湖泊、河流等是「亞洲水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冰川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常年積雪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多年凍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裡,湖泊面積約5萬平方公裡。

科考隊初步估算認為,第三極地區冰川的冰儲量約為8850立方公裡,換算成水量大約是8萬億立方米;根據對面積超過50平方公裡湖泊的實測結果,初步估算青藏高原上這些大湖的儲水量約為8150億立方米,小湖泊的水量仍在估算中;而對發源於青藏高原的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估算發現,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恆河、印度河、阿姆河、錫爾河、塔裡木河、伊犁河、黑河、疏勒河等13條主要河流的徑流量約為6560億立方米。

姚檀棟表示,準確評估「亞洲水塔」出水量的難度很大,例如,冰川儲量取決於冰川的面積和厚度,雖然冰川面積容易獲取,但大範圍開展冰川厚度實地測量的技術和手段仍然不足。「這也是接下來我們研究所要攻克的難題。」姚檀棟介紹,科考隊目前正在充分利用現代化高新技術,構建保障「亞洲水塔」安全的「極目」監測預警體系,包括「極目一號」系留浮空艇三維觀測體系、「極目二號」冰崩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極目三號」冰湖潰決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極目四號」拉薩地球系統多維網等。「這不僅將深化對『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及應對的認識,而且將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防災減災服務。」

除了對「亞洲水塔」儲水量進行了初步估算,科考隊還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而「亞洲水塔」正在發生失衡,這種失衡變化有利有弊。姚檀棟說:「利的方面是在短期內,下遊河流全年的天然徑流量增大,有利於下遊國家的工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弊的方面是災害強度和頻率增加,對農業的春季用水威脅進一步增大。冰凍圈消失的影響將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的監測和研究也將持續進行。」

相關焦點

  • 超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青藏高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2017年,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圍繞「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等課題,展開考察研究。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透露,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
  • 超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三者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目前,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對「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 冰川儲量取決於冰川的面積和厚度。目前冰川面積容易獲取,但大範圍開展冰川厚度實地測量的技術和手段仍然不足。根據冰川厚度模型來估算冰川的冰儲量,初步估算出第三極地區冰川的冰儲量約為8850立方公裡,換算成水量大約是8萬億立方米。
  •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本報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而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超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的水量是怎麼算出來的?
    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利用無人船測量湖泊水量。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此外,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力西藏生態屏障建設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在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留影(拼版照片,2017年9月13日攝)。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
    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有「亞洲水塔」之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等提出,在青藏高原「熱力驅動」下,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形成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通過視熱源計算及其與流函數解析風場的三維立體動力相關結構的綜合分析,研究者揭示:青藏高原上空的熱源驅動可形成高、低層互為反環流,且高層輻散、低層輻合的耦合機制,這種類似於颱風的自激反饋效應動力系統,使低緯暖溼氣流從熱帶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實現了「亞洲水塔」遠距離的多尺度水汽輸送強匯合,其南側有來自印度洋、中國南海等的暖溼氣流,而分析表明,高原水汽源區從亞熱帶的印度次大陸向南伸展到熱帶地區的孟加拉灣
  • 中國青藏地區油氣資源潛力巨大
    筆者認為,青藏地區古生代地層全覆蓋,中生代到古近紀海相沉積廣泛,幾乎全層系生油氣和全層系含油氣,是中國資源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 青藏地區油氣地質條件 青藏地區具有多時代、厚度很大的烴源巖,包括下古生界寒武—奧陶系、下古生界志留系、上古生界石炭
  • 新安江流域水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通過評估 確權水量2.24億立方米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水利廳網消息:9月28日至29日,省水利廳在黃山市組織召開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水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技術評估會。經實地核查和會議討論,與會專家和代表一致同意通過技術評估。本次水權確權登記試點共完成新安江流域水量分配、區域取用水調查摸底、重點行業用水量核算、水權公示、確權登記及發證等工作,共計核查公共供水企業、自備水源工業、農業用水等各類取水工程1133處,發放水權證1151本,確權水量2.24億立方米。省水利廳高度重視新安江流域水權確權登記試點工作,科學謀劃,統籌推進。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省、市、縣上下聯動,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
  • 神山聖湖孕育的精靈「情侶」——科考專家講述青藏高原動物之「愛」
    新華社西藏阿里8月28日電 題:神山聖湖孕育的精靈「情侶」——科考專家講述青藏高原動物之「愛」  新華社記者呂諾 王軍  西藏阿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目前正在這裡進行。
  • 青藏科考:一本天書的痴與憶
    如今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已完成科考,進入後續室內研究。在兩代科考隊員眼裡,青藏高原是龐大且複雜的,是一本難懂的「天書」。記者採訪了部分「老青藏」和「新青藏」,看看他們是如何回憶各自的青藏歲月。
  • 何處是青藏?
    ——是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世界屋脊;——是孕育長江黃河的亞洲水塔;——是高寒缺氧的地球第三極;——是格桑花、酥油、青稞和雄鷹;是古象雄、吐蕃、青唐和邏些;是岡仁波齊守護的瑪旁雍;是布達拉宮眺望的拉薩河;是可可西裡狂奔的野犛牛;是格拉丹東哺育的沱沱河;是雅礱河谷的藏王墓;是青海湖畔的江西溝;是雪山上的雲朵;是路基下的凍土。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作為首批對青藏高原進行地球物理系統觀測和研究的科學家,滕吉文曾率隊在高原湖中進行9次水下爆炸試驗,最終得到了第一手精細數據,推翻了此前西方學者建立的「地殼疊加學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論,創建了陸—陸板塊碰撞的新模型。
  • 準噶爾盆地發現千億立方米大氣藏
    記者18日從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獲悉,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段、呼圖壁縣境內的風險探井呼探1井獲得重大突破,初步探明氣藏規模超千億立方米。新華社發(周建玲 攝)記者18日從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獲悉,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段、呼圖壁縣境內的風險探井呼探1井獲得重大突破,初步探明氣藏規模超千億立方米。新華社發(周建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