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不知道被麻醉後,手術臺上會發生什麼

2021-02-13 有部電影

不知你們發現沒有,最近臺劇爆款越來越多。

曾經引領風潮的臺灣愛情偶像劇,已經與時俱進;而直擊現實的犯罪題材,他們也一樣玩得很轉,神作頻出。

今天要聊的這部臺劇,雖然不是爆款,但卻稱得上是冷門中的驚喜——《麻醉風暴》。

這部劇由黃健瑋、許瑋甯、吳慷仁主演,結合醫療題材與罪案元素。

男主蕭政勳,是一名技術過硬、責任心強的麻醉科醫師,深受同事信賴。

但由於性格耿直,不願迎合權貴,他經常得罪不該得罪的人。

為了通過區域教學醫院的評鑑,男主所在的仁欣醫院,想方設法跟當地議長搞好關係,還說服了議長夫人來院裡分娩。

但沒想到,就在準備注射無痛針時,恰好趕上一位肝臟撕裂的病患要開刀。

作為麻醉科唯一的值班醫師,男主堅持先去給急診病人做麻醉,連累醫院差點被議長拉黑。

一周之後,院長執刀做腎臟取石手術,同樣由男主擔任麻醉師。

但病患卻因為麻醉劑過敏並發惡性高熱,直接死在了手術臺上……

術後檢討會上,院裡領導將矛頭對準男主,認為他長期失眠、精神不濟引發事故,要求他停職接受調查。

那麼事情的真相確實如此嗎?還是有人讓男主背鍋呢?

事實上,由於麻醉科只有兩位主治醫師,男主每天都要兼顧幾臺手術,容不得任何疏忽。

這種過勞+高壓的工作環境,讓他患上失眠症、癔球症,經常睡不著覺、咳嗽不止。

再加上年少時遭遇過一段校園霸凌,留下的心理創傷引發解離性失憶,他每當內心抑鬱或壓力山大時,都會飽受噩夢的煎熬。

在心理諮詢師的指導下,男主每天跑步鍛鍊、服用安眠藥物,確認精神OK才會進手術室。

腎臟手術當天,還有一名護士在旁證實,他在發現高熱的第一時間就對症下藥,為病患注射了單挫林。

單挫林對惡性高熱的治癒率在95%以上,很少不起效。

所以難道是男主點背,碰上了小概率事件嗎?

就在他為此自責不已時,死者的保險理賠員葉建德出現,為整個調查帶來了轉機。

原來,事故發生後,葉建德發現院方一直避重就輕、逃避責任,意識到真相併不單純。

他說服男主與自己裡應外合,將手術中使用的單挫林偷出,並找到了藥品經銷商。

他們假扮美國藥品監管局的華裔高層,謊稱要為新型藥物尋找銷售夥伴。

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就發現——仁欣醫院為了節省開支,強迫廠商為過期藥物及醫療器材更換標籤,以次充好繼續使用。

隨後他們又分別從藥劑科、麻醉科及外科同事手裡,拿到了大家使用過期藥物及器材的證據。

而親自授權以次充好的,正是院長陳顯榮。

隨著這些醫療黑幕曝光,陳顯榮很快在媒體和輿論的圍攻下,引咎辭職。

但沒想到,就在真相浮出水面的同時,跟該手術相關的醫生、家屬竟然接連出事。

而剛剛恢復名譽的男主,則莫名淪為了兇殺案的嫌犯……

這部《麻醉風暴》一共只有6集,篇幅不長,但劇情充滿懸念,立意引人深思。

它不僅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7,在2015年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更獨攬了最佳迷你劇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配角等四大獎項。

劇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它藉由一起麻醉劑過敏引發的醫療事故,揭露了臺灣現行醫療體制改革下的醫護短缺過勞、醫患矛盾激化,以及預算縮減帶來的醫療結構弄虛作假、腐敗牟利等問題。

劇集開場就通過男主獨白,拋出了麻醉師高負荷、高風險的工作日常,經常要在「麻暈」一個病患後,就立刻去下一間手術室趕場。

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工作狀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臺灣醫療體系大幅縮減麻醉給付。

這導致醫學畢業生不願選擇這條道路,醫院招不到足量麻醉師,有的甚至只能以護士代勞,極易引發事故糾紛。

像這種高負荷、低回報的情況,還不光發生在麻醉師身上。

據臺灣護理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表示,由於衛生部門對醫療單位評鑑不足,許多醫院明知人力不足卻並不補齊,甚至找兼職人員幫病患違規洗腎。

這不僅大大壓縮醫護人員的生存發展空間,也使得醫患矛盾持續激化,許多醫生在治病救人同時,還要想方設法規避醫療糾紛。

但即便一線醫護人員加倍謹慎,一旦工作中碰上意外,醫療單位也會為了自保,讓涉事員工淪為犧牲品。

劇中的院長陳顯榮,在擔任外科主任時期,曾經為了給VIP患者預留手術室,讓值班醫師勸返救護車,導致車上病患死亡,引發輿論危機。

最後兩名值班醫師被開除,其中一名跳樓自殺。而本該承擔責任的陳顯榮,卻以進修之名跑到了國外避風頭。

不過,在揭露這些醫療體制改革弊端帶來的行業亂象的同時,劇集也讓觀眾看到許多從業者在面對生存發展與職業操守之間的矛盾,以及他們所經歷的人性考驗與痛苦掙扎。

比如陳顯榮正是為了改變行業現狀,才立誓要進入權力核心,掌握話語權。

他一步步從外科主任做到院長,又把仁欣變成區域教學醫院,但在追逐權力的過程中,他卻漸漸被體制同化,無視醫護病患的痛苦犧牲。

為了節省預算建設癌症中心,他違背操守,讓病患使用過期器材及藥物。

比如葉建德,本來是陳顯榮的得意門生,也是「勸返救護車」的另一位當事醫生。

當年因為輕信老師會提拔補償他,才勸說同事師弟忍氣吞聲。

結果老師的承諾沒有兌現,師弟又含冤跳樓,他萌生了向陳顯榮復仇的念頭。

改行做保險業務員後,葉建德發現有位客戶欠下巨額高利貸,想藉由母親患病詐取賠償金,便替對方想出了一個喪心病狂的方案——

他知道客戶母親患有惡性高熱病史,又確保了仁欣醫院沒有購進單挫林,於是便塞錢託人找院長做手術,希望藉此揭穿內幕,讓陳顯榮身敗名裂。

換句話說,這起麻醉劑過敏引發的醫療事故,實際上是葉建德與病患家屬有意串謀的。

那麼家屬及院長等人後來的慘遭不測,會不會與葉建德有關係呢?

與此同時,面對醫療行業中的壓力與不公,並不是每個從業者都會被同化,或者選擇隱忍做幫兇。

比如男主,一開始只想單純做醫生,兢兢業業恪守職業規範。

但發現事故背後的醫療黑幕後,他意識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使自己潔身自好,也很難置身事外,免受其害。

還有男主的心理醫生楊懷愉。她自帶抑鬱症家族遺傳病史,但卻為了直面這種疾病,做了精神科醫生。

得知男主對舉報黑幕存有顧慮後,她立刻提醒男主——不管他們的目的是什麼,非法的事情就是非法的。如果選擇置身事外不發聲,那就跟共犯沒什麼兩樣。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有了男主和楊懷愉的堅持調查,整個案件的幕後真相才最終被揭露出來。

正如英文片名「Wake Up」所隱喻,這部《麻醉風暴》在揭露問題、喚起關注的同時,也警醒著不同行業的從業者——如果你因為走了太久而迷失自我,不妨想想當初為什麼選擇了這條路。

無論醫療還是其他行業,這個社會上或許總會存在潛規則和不公,有人同流合汙、有人沉默自保,但也同樣有人拒絕屈從、努力改變。

如果你沒有勇氣去做撼動規則的人,至少也不要縱容錯誤,成為阻礙進步的那一個。

也許是國內最認真的電影自媒體

長按掃描二維碼關注 

請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豆瓣8.7,你永遠不知道被麻醉後,手術臺上會發生什麼
    原來,事故發生後,葉建德發現院方一直避重就輕、逃避責任,意識到真相併不單純。 他說服男主與自己裡應外合,將手術中使用的單挫林偷出,並找到了藥品經銷商。 他們假扮美國藥品監管局的華裔高層,謊稱要為新型藥物尋找銷售夥伴。 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就發現——仁欣醫院為了節省開支,強迫廠商為過期藥物及醫療器材更換標籤,以次充好繼續使用。
  • 全身麻醉後,醒來會變傻、變笨?身體會經歷什麼?
    其實外科醫生一臺成功的手術背後離不開麻醉醫生的參與,甚至有時候麻醉醫生的話語權比外科醫生更大,只要麻醉醫生評估病人身體情況不適合麻醉,外科醫生的手術也不能開展。許多手術需要進行全身麻醉,對於全身麻醉,許多病人的印象是就像死過一次,「復活」後期間發生了什麼卻完全沒有記憶,甚至有些病人感覺經歷過全身麻醉後記憶力減退了,整個人好像變傻了一樣,到底實施全身麻醉身體會經歷什麼?
  • 得了甲狀腺疾病,手術是怎麼麻醉的?
    手術治療幾乎是本病唯一的選擇,但並不是有結節就必須手術。這類疾病如不壓迫氣管或者影響美觀,經專科醫師評估後也可選擇不手術、定期觀察即可。如果選擇手術,這類手術的麻醉方案一般都選擇全身麻醉。在十幾年之前,也有在局麻或者頸叢神經阻滯麻醉下完成手術的。但相較全麻,這兩種麻醉太過於痛苦。病人在手術臺上,全程是清醒的,雖然眼睛被蒙住,但醫生間的交流以及鉗子、剪子的聲音聽得很清楚。
  • 麻醉手術後一定會噁心嘔吐?有三大危險因素
    在日常麻醉訪視中存在著特別有意思的現象,第一次做手術的患者通常會關心手術後會不會很痛,而做過手術的患者通常更關心術後會不會噁心嘔吐。似乎經歷過的術後患者都認為,這種「翻江倒海、欲罷不能、連綿持續」的體驗比術後疼痛更讓人難以忍受。
  • ...了麻醉在手術臺上被叫醒!瑞金醫院為其完成「開掛」的畸胎瘤手術
    「這是一種突然陷入沼澤中的感覺,即便有許多人關心你,但能救你的卻寥寥無幾,那種愛莫能助的感覺吞噬著我。而此時有一個聲音響起,他向我伸出手說『你就該到我們這裡來』——我這一生都無法忘記這個瞬間……」小樂在她的微博裡寫道。此時的她,在經歷了3次術前準備後,終於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順利接受了畸胎瘤手術治療。
  • 很多人覺得麻醉是小事,但貓咪因麻醉死亡的數量遠高於手術失誤
    雖然在貓外科手術中絕育手術是個小手術,手術時間也比較短(公貓10分鐘母貓40分鐘),但任何手術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做好術前檢查與術後護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悲劇的發生,而不是一味的樂觀,把貓咪送到寵物醫院交個錢就完事兒了。
  • 明星葉璇又雙叒叕開麥了,怒斥醫生在手術臺上玩手機?
    ,有意識且能看見醫生的一舉一動,醫生應該會更加仔細小心;如果放在那些全麻的病人身上,會遭受到什麼我們不可預料。就事論事,如果醫生在手術中玩手機,小編覺得這應該不算是一件小事了,而且病人在手術臺上一般打了麻藥以後幾乎就對手術過程不了解了,這樣的手術過程怎麼樣才能有保障?誰來監控手術的過程?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 全身麻醉手術時,突然醒來但不能動彈是種什麼恐怖經歷?丨萬物科學說明書
    但只要想到別人也可能會經歷類似的事情,我就覺得自己應該要做點什麼。最終,我還是決定把這段經歷講出來。 大家別誤會,故事講出來,絕不是要指責誰或是對誰指指點點,只是想讓大家明白,這種事情會發生,而且在我身上也真實發生了。
  • 葉璇:誰來科普一下,醫生可以在手術臺上玩手機嗎?醫生這麼說
    葉璇並沒有說具體什麼手術,但局麻手術並非護士未準備藥物會更痛,等著的藥品也應該不是麻藥。因為在醫生動第一刀之前,已經是用過了麻藥,做好了局部麻醉。手術前先注射麻藥是常識,注射麻藥時會有一點痛,停一會不痛了,才會開口子!開刀時由於是局麻,你可以感覺到刀鋒在身上划過,但並非疼痛。當然,如果麻藥注射劑量過少,仍會有少許痛感。
  • 圖解│懸疑驚悚片《奪命手術》,在麻醉中醒來是一種什麼體驗?
    手術準備開始,克萊頓以為自己已被麻醉,令他恐慌的是自己的意識竟如此清晰,當手術刀在他的內臟上來回移動時,他發出了只有自己能夠聽得到的尖叫聲,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絕大多數人接受了麻醉手術後都能失去知覺
  • 21歲女孩在整形手術臺上去世 整形機構人員講述事發經過
    近日,江蘇徐州的一名21歲的女孩小嬌花14.5萬元,在整形機構做隆胸手術、隆鼻手術及唇部塑形手術。本以為一套手術之後,整個人可以脫胎換骨,卻不成想手術發生意外,小嬌死在整形手術臺上。這是10月3日發生在常州瑤瑤慕妍醫療美容門診部有限公司的一樁悲劇。為何整形手術會致人死亡呢?
  • 【愛兒小醉】小兒日間手術麻醉挑戰
    在出現明顯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中,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哮喘的病史並不少見。當被問及最後一次使用霧化吸入器是什麼時候,父母可能會告訴你已經是幾個月前了! 這些孩子的圍術期管理始於手術和氣道管理計劃的制定。如果患兒將要進行氣道手術或者計劃氣管插管,術前霧化治療可能有益。
  • 李文生「兩步麻醉法」成功降低眼科手術麻醉風險
    確實如她所說,在日常臨床工作中,患者在考慮是否接受手術時問醫生的第一個問題是做眼睛手術痛不痛。醫生常常告訴患者不痛,因為會打麻醉。於是患者會進一步問,打麻醉的時候痛不痛。打麻醉時肯定會痛,但是很快就不痛了,就像無痛人流一樣不痛。這是我們醫生經常說的。
  • 被人們認為很小的普外科一類手術,是怎麼麻醉的?
    搞清這個手術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普外科一類」都包括哪些手術。通過字面意思可以猜到:應該是那些比較小的手術。沒錯,大概意思是對的。普外科一類手術包括:第一次單純闌尾手術、第一次單純疝修補術、體表腫物及異物摘除術、痔核及痔瘻手術、體表膿腫切開引流術等。
  • 女子手術做全身麻醉,醒來後下身疼痛難忍,崩潰抱頭大哭
    現在醫療科技條件十分的發達,當病人需要動各種各樣的手術的時候,往往都會給注射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可以讓病人擺脫手術過程當中的痛苦,進入沉睡狀態,身體都會沒有知覺,所以這樣才會擺脫手術帶給病人的疼痛,讓醫生更好的實行手術,既能讓病人擺脫手術的痛楚,也能讓醫生更好的實行手術,全身麻醉後的患者就像躺在案板上的魚肉一樣
  • 麻醉手術會出現後遺症?提醒:這2點就是全麻手術的不良影響
    麻醉藥是一個讓我們既愛又恨的東西,在臨床上,使用麻醉藥可以在患者手術時為患者大大減輕痛苦,對患者和醫生都好。相信有部分做過麻醉手術的人就會發現,手術後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症狀,比如記憶力衰退,食慾下降,甚至身體免疫力降低等問題,出現這些情況時,很可能是全麻手術後的後遺症。
  • 椎管內麻醉的手術的注意事項
    在手術後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一、體位要求:腰 - 硬聯合麻醉病人術後要求儘量平臥 6-8小時這樣可以減輕脊髓腔壓力,進而減少腦脊液外漏,
  • 半麻是什麼麻醉
    在手術之前需要打麻醉,麻醉是用麻醉藥物使開刀部位暫時失去感覺,病人在開刀的時候不覺得痛,才能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大家應該聽說過打麻醉有打半麻的,說是腰以下麻醉,腰以上是正常的,而且還是在腰背後打針,感覺很痛,會害怕手術。今天,我來向大家解釋什麼是半麻。
  • 40歲葉璇手術失敗!半身麻醉目睹開刀過程:醫生在玩手機
    >誰幫我科普一下,醫生可以在手術臺上玩手機嗎?我這手術失敗了,算醫療事故嗎?一開一切就做好的事情,等了很久,醫生就罵護士說,這不就是手術失敗」她說如果事情發生在普通老百姓會怎樣,好多人可能有這種情況:」她又表示自己是局部麻醉,醫護人員在她清醒的情況下都可以錯漏百出,難以想像如果全身麻醉的病人會被如何對待。
  • 關於硬膜外麻醉,你需要知道這6件事
    關於硬膜外麻醉,你需要知道這6件事 很多產婦接受硬膜外麻醉來緩解陣痛。然而,儘管人們普遍接受並證明了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許多女性仍在為是否接受硬膜外麻醉而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