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徵北戰 (1952) ,導演:湯曉丹/成蔭,主演:馮喆/項堃/張瑞芳,122'
南徵北戰 (1974) , 導演:成蔭/王炎,主演:張勇手/葛存壯 ,117'
K感覺:
1,這可能是新老兩個版本差別最小的中國電影了,不僅場景差不多,連臺詞基本上都沒有大的改動,導演中還都有成蔭。
2,馮喆是一位老K十分喜歡的老演員,但他在新老版《南徵北戰》中的表演卻是不如他在《羊城暗哨》中的精彩。這可不僅僅是因為反特片和大場面戰爭片類型上的區別。
馮喆1921-1969
3,而張勇手這位演員也很喜歡,不過和他十多年前在《奇襲》中的形象比,只能調侃的說他在1974新版《南徵北戰》中腐敗了,按理說形象還是可以,只不過和《奇襲》一比就有差距了,他在1974新版《南徵北戰》扮演的是營長,和《奇襲》中的官銜不相上下,也應該是身先士卒的一個基層軍官形象,可實際上他在新《南徵北戰》中的做派更像是師級以上的大官。
1960年的《奇襲》是中國最精彩的,同時也是唯一的一部小分隊突襲類型的戰爭片。
《奇襲》中的張勇手,1960,截圖來自電影網。
《南徵北戰》中的張勇手,1974
3,影片長度也幾乎一樣,都是2個小時左右。
4,有的說新版《南徵北戰》比老版「強在敵我雙方的戰略部署在影片中演繹的更清晰」,這個老K沒看出來,倒是雙方戰略部署的場景新老版本完全一樣,角色沒變、臺詞沒變,僅僅新版的軍事地圖是重繪的而已。
新版的這個航拍確實是個很難得的改變。
《南徵北戰》中的航拍戰場全景式鏡頭,1974
但總體上新版和老闆是一樣的打雞血般的乏味,而且新版還把老版中我解放軍高級將領的行頭從高級呢料給換成了和士兵一樣的粗布,為了政治上的生硬宣傳需要,是全然不顧事實啊。
《南徵北戰》1952老版中解放軍將領的服裝。
《南徵北戰》1974新版中解放軍將領的服裝。
說這兩部新老版本的《南徵北戰》打雞血般的乏味,也是老K對大部分中國戰爭電影的看法,電影要好看,編劇就要下工夫,橋段、臺詞都要有匠心,同時還得精心,而一件事老K是確定的:
共產黨打敗國民黨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肯定會有很多即有意思又令人動容的人和事發生過。
就是說在電影藝術的再現上,中國的戰爭電影可發揮和創作的空間應該是很大的,但新老南徵北戰這樣的電影並沒有表現出來。
《平原遊擊隊》1955
而這一點上1955年的老版《平原遊擊隊》做的還算比較好,有這樣一個場景,經驗不足的年輕小兵自以為穿戴齊整,郭振清扮演的李向陽就讓其跑了一圈,本來齊整的裝備立馬就七零八落的掉在了地上,這個很幽默、很鮮活的細節很精彩,只是這樣的精彩在中國的老戰爭電影中是即稀少又不是主流。
《平原遊擊隊》1955,截圖來自CCTV
中國戰爭電影,尤其是1970年以前的中國戰爭電影,還有一個明顯的短版,就是普遍過度的醜化敵人,殊不知弱化敵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矮化自己。
不僅中國,二戰結束不久,蘇聯1950年拍的彩色版《攻克柏林》也是這樣的雞血格調,就是蘇聯的樣板戲而已,這樣的戰爭電影其實是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可言的。
《攻克柏林》1950,蘇聯
中國的戰爭老電影,無論是五、六十年代的老片,還是七、八十年代的彩色翻拍版,精彩的都不多,即使是黑白版的《渡江偵察記》要比彩色版的好一些,那也只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區別罷了。
孫道臨、馮喆、郭振清、項堃、方化的個人表演固然精彩,甚至可以說精彩到現在的演員也難望其項背,但他們參演的戰爭影片的整體製作卻是一般,換句話說,老K喜歡老演員們的做派,喜歡他們說話的方式和語氣,就是說喜歡他們的個人魅力與氣質,但這個喜歡很難擴大和延伸到中國戰爭電影的整體上去。
歐美也拍戰爭類的主旋律電影,如《拯救大兵瑞恩》,如《最長的一天》,還有蘇聯的《莫斯科保衛戰》,這些經典的戰爭電影在做到了好看的同時,還可以潛移默化的教育觀眾、傳遞價值觀和政治觀點,這是新老南徵北戰沒有做到的。
新老南徵北戰這樣的電影看似在維護我黨我軍形象的高大全,其實卻是實際上無意的貶低了熱血英雄們的真實形象,老一輩的觀眾還可以剩下懷舊唏噓一下,可後來人看這樣的電影還能剩下什麼呢?不要說娛樂價值,就是教育作用也是寥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