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爭電影簡史

2020-09-03 電影情報處

沉寂了大半年的電影市場終於熱鬧起來。復工後首部大片,《八佰》無疑。

從這次觀眾對《八佰》釋放的強烈觀影熱情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大家對戰爭電影的關注。而回望整個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戰爭電影一直未曾缺席。甚至可以說,從戰爭時代孕育起來的中國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戰爭電影在擔當著主力。

因而,藉此次《八佰》上映的關頭,情報君也想跟大家一起回顧一下中國戰爭電影的發展流變,以及戰爭電影在藝術、商業領域的探索和當下的發展現狀。

註:本文提到的「戰爭電影」特指聚焦中國近代史以來各戰爭事件的影片,《長城》《赤壁》等古代戰爭題材作品暫不在分析之列;


「臨危登場」,

時代大潮下湧起的五大創作熱潮

眾所周知,中國電影起始於1905年。第一部國產電影《定軍山》在這一年的問世標誌著中國電影的誕生。


此時雖尚屬清朝,但清政府地位早已岌岌可危。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的接連發生,已經讓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又接連爆發,中國社會由此進入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黑暗歲月。中國電影便是在這樣動蕩不安的土壤裡萌芽生長開來。

▲講述三國劉備與曹操用兵的《定軍山》本質上也是「戰爭故事」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戰爭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一直是中國電影的創作主流,宛如「第一題材」。皇甫宜川在《中國戰爭電影史》一書中便提到:「中國戰爭電影的出現並不是中國電影藝術自身的發展和商業動機所致,而是在民族危難之際,愛國激情促使中國戰爭電影登上了歷史舞臺。」如今,中國電影已經走過百年,中國戰爭電影也大致經歷了五個創作高潮。

第一個高潮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中期,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前。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揭開了二戰東方戰場的序幕,激發了國人的抗日熱情。面對外族侵略,電影界人士也迅速聯合起來,以抗戰為主題創作出《戰地歷險記》《民族生存》《奮鬥》等最早一批戰爭題材作品。


其中,聯華公司的《共赴國難》還被譽為中國第一部以抗戰為主題的故事片。1936年,電影界提出「國防電影」創作口號,號召廣大電影工作者以電影為武器,參與抗日鬥爭,將戰爭電影創作推向一個高潮。《松花江上》《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裡路雲和月》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湧現的抗戰經典。


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前,則是中國戰爭電影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期。雖然此時已經來到和平年代,但不管是從國家宣傳還是文藝創作角度,慶祝勝利、回憶戰時艱難、緬懷英雄烈士都是這段時期不可缺少的主題和內容,這也為戰爭電影的創作提供了有利環境。根據數據統計,「十七年」時期國內共產出603部電影,其中戰爭題材就佔據著一半。

這一時期不僅湧現出如《南徵北戰》般全景展現革命戰場環境的「大片」,還出現了《董存瑞》《趙一曼》《劉胡蘭》等注重革命英雄個人成長的作品,探索了《小兵張嘎》《雞毛信》《紅孩子》等兒童抗戰題材作品。


除此之外,《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鐵道遊擊隊》等經典作品都在這一時期誕生。但這段時期的電影作品更多還是為政治服務,肩負國家宣傳大任,故事內容上也存在情節模式化、人物臉譜化等問題,缺少對戰爭的深刻反思和對人性的充分挖掘。


十年特殊時期的到來讓整個文藝創作陷入癱瘓狀態,電影也不例外。直到八十年代前後,謝晉、張錚、謝鐵驪等老導演,攜手張軍釗、吳子牛等第五代「新導演」開創了中國戰爭電影的第三個創作高潮,創作了《小花》《高山下的花環》《晚鐘》等經典作品。被譽為第五代導演開山之作的《一個和八個》也正是一部戰爭題材電影。

而歷經新一輪思想解放運動之後,這一時期的戰爭電影開始脫離政治屬性。創作者在故事創作和人物塑造上更加注重現實,對戰爭及個體進行深刻挖掘和剖析,並突破題材禁區,開拓了更大的表現空間,像《血戰臺兒莊》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正面描寫國民黨軍隊抗戰事跡的作品。另外,《歸心似箭》等戰爭愛情、《三毛從軍記》等戰爭喜劇等諸多新類型作品的出現也凸顯著創作者在類型領域的開拓。


1987年,為推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中央成立領導小組,新一輪戰爭電影創作熱潮由此掀起。《長徵》《大決戰》《秋收起義》《開國大典》...中國革命史發生的所有重大戰役及事件幾乎都在這一時期被搬上了大銀幕。相比以往,這一時期的電影創作更加注重對歷史事件的宏觀呈現,主打「史詩性」氣質,堅持主旋律。事實上,「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也是彼時電影創作的一大口號。

進入新世紀,《集結號》《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智取威虎山》等戰爭電影的接連出現,又將中國戰爭電影創作推向又一個高潮。而近幾年,《紅海行動》等作品揭開了「現代戰爭電影」的序幕,將視角從「歷史戰爭」中抽離出來,對戰爭題材進行了更大維度的開拓。相比以往,新世紀後的這批「新式戰爭大片」不僅更具可看性,對戰爭本身也有了更深刻的立意挖掘和表達。和平年代的今天,這樣的探索也顯得愈加可貴。


從「計劃」到「市場」,

戰爭電影的藝術和市場價值探討

在娛樂方式匱乏,連電視都尚未普及的年代,城市放映、下鄉放映等活動讓電影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消遣方式。以《地道戰》《地雷戰》《南徵北戰》為代表的「老三戰」電影,在上世紀幾乎走進了每個家庭,成為當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經典之作。

根據媒體報導,在《地道戰》問世後的四十多年裡,「影片在國內外共發行35毫米拷貝3000餘部,16毫米拷貝6000餘部,觀眾遍布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歐等地區,觀眾人次近30億,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觀眾人次的紀錄」,稱得上是真正的爆款之作。坊間傳聞,《地道戰》還曾就此申報過金氏世界紀錄。

▲《地道戰》

不過,計劃經濟時代,電影創作及放映其實都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根據導演任旭東的回憶,當時軍委總參指定八一廠拍攝《地道戰》時,是當做民兵戰術教學片來拍的,創作的主要目的是要體現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學到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鬥爭的方法。而「地毯式放映」背後自然也造就著火爆的「市場表現」。

內容創作層面,在早期電影探索階段,受制於技術不成熟、創作經驗缺乏等,當時的影像呈現難免存在製作粗糙、故事模式化等問題。為政治服務的宣傳屬性,也是早期戰爭電影主要承擔的「藝術職責」。當時走出國門,在國際電影節亮相的《中華女兒》《趙一曼》等影片也更多是共產主義陣營內部的宣傳學習。不過,鑑於當時娛樂內容的緊缺,彼時觀眾對這類內容還是很喜聞可見的。

▲《趙一曼》

進入八十年代,第五代導演對戰爭電影的探索讓這一類型煥發出了新的面貌。「處女作」《一個和八個》不僅在內容上有了更加新穎的表達,借「一個」和「八個」的力量對比凸顯主角人物的性格特質,逆光拍攝、兩極鏡頭、不對稱構圖等的大膽運用也讓影片在鏡頭語言上充滿革新性。此外吳子牛的《晚鐘》、馮小寧的《戰爭子午線》《黃河絕戀》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湧現的優秀作品。定位「戰爭文藝片」的《紅高粱》還在1988年拿下亞洲第一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晚鐘》在後來也曾獲得過柏林金熊獎的提名。

▲《一個和八個》

1993年,廣電部頒發《關於當前深化電影發行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規定由製片廠與省或市級發行公司直接交易,中國電影行業由此進入市場化階段。《亡命天涯》《真實的謊言》《絕地戰警》等好萊塢分帳大片也在這一時期被引入,與《紅番區》《甲方乙方》等具備較強商業元素的國產電影迅速佔據國內頭部市場。再加上改革開放後,迪廳、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層出不窮,觀眾娛樂生活得到充分改善,故事套路且具備濃厚說教宣傳意味的戰爭電影,逐漸在市場失去競爭優勢。典型如90年代興起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熱潮,雖然項目體量大,還擁有資金、宣傳等國家資源,但缺乏一定商業元素,難以在市場獲得較高經濟效益。戰爭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處於市場弱勢。

2002年,《英雄》開啟中國大片時代。在戰爭電影創作上,創作者也注重起對商業元素的開發運用,用更精良用心的製作、更宏大壯觀的場面打造最精彩的戰爭戲。「建國三部曲」從主演到配角,還啟用了一批具備行業知名度的演員,用豪華演出陣容吸引著觀眾的注意。這都是對影片商業價值的一種探索和開拓。

▲《南京!南京!》

從藝術到商業價值的探索也讓這些作品在市場上獲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集結號》《建國大業》《金陵十三釵》《紅海行動》都拿下了當年的國產片票房冠軍,在觀眾群中掀起一輪輪觀影熱潮;《南京!南京!》《一九四二》《建國大業》等等也都有著過億的市場成績;《芳華》《無問西東》等含有戰爭元素且偏藝術表達的影片同樣突破了自身體量,獲得不錯的市場表現。


在時代與行業變遷的大環境下,戰爭電影努力適應市場,在藝術和商業領域尋求更大可能,而這其實也是新時代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


中國戰爭電影能「走出去」嗎?

談到拍《集結號》的初衷,馮小剛曾說,可能是因為每個男人的心中都有強烈的英雄主義情結。除了他,近幾年,張藝謀、陸川、李少紅、管虎,還有港臺地區的徐克、林超賢、陳可辛、劉偉強等等也紛紛加入戰爭題材領域的創作大潮中。是否懷有「英雄主義情結」並不清楚,但導演們對戰爭電影的「創作情結」卻是顯而易見的。

相比其它題材作品,戰爭電影在內容表達及製作體量上,往往都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因而也會有更高創作門檻。吳宇森曾為戰爭電影賦予「最難控制題材」的評價;張藝謀拍完《金陵十三釵》時曾感慨道,拍戰爭場面很耗時,銀幕上2分鐘差不多需要準備2周時間;張涵予在出演《集結號》時甚至經歷了墜馬、炸傷等多次事故,馮小剛在拍完這部電影後甚至曾發誓再也不碰戰爭片,但五年後他又帶著《一九四二》來到了觀眾面前。

▲《集結號》

在內容表達上,拋開戰爭喜劇等特殊類型,大部分戰爭電影都是嚴肅且深刻的,要如何呈現戰場環境及所處時代的人物,挖掘戰爭背後的深刻性是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相較早期偏宣傳性質的作品,新時代下的戰爭電影儼然有了更多元化的探索,呈現出了另一番面貌。

但在此之下,市場仍不乏存在一些情節套路、人物空洞的模式化作品。注重大場面、大情緒的宣揚,忽略對個體本身的刻畫,這樣一不小心就會將影片帶向假大空、煽情的圈子。在優質內容不斷產出、市場愈加理性、觀眾審美逐漸提高的大環境下,這類影片也失掉了市場的有利支持。創作者要想乘市場東風,贏得觀眾認可,必然要進行從內容到表達的突破創新。


▲《1917》

另外,雖然近幾年中國戰爭電影在藝術和商業領域不斷探索,並取得不錯成就,但相比於《1917》《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等海外戰爭電影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的成功輸出,中國戰爭電影在走出國門、成功出海上尚需要走很長一段路。目前來看,中國戰爭電影更多還是在國內施展拳腳。如何拍出一部國內觀眾喜歡,不熟悉中國歷史的海外觀眾也依然會被感動的作品,可能是接下來中國戰爭電影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戰爭是殘酷的,生與死的戰場往往激發著最真實赤裸的人性。但戰爭,也是文藝創作的巨大靈感來源,很多經典作品都誕生自戰爭年代。甚至有人說,反映戰爭的作品才是最偉大的。


如今,戰爭離我們遠去,但那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至暗歲月卻依然存在在歷史長河中。身處和平國度,在物質水平不斷提高、娛樂生活愈加豐富的社會環境裡,對戰爭的反思和對人性的挖掘其實也顯得愈加可貴。時代在變,行業在變,但電影對人類的關懷始終不會停止。

相關焦點

  • 中國影視盜版簡史:網絡電影半小時抓取,院線電影1天盜錄
    網絡電影半小時抓取,院線電影1天盜錄網視互聯了解到,一般院線電影上映6小時,盜版者即可拿到槍版資源(即由攝像機或手機盜錄的質量較差的搶先版資源),1天可以拿到高清資源。2019年春節檔院線電影《流浪地球》《廉政風雲》《熊出沒·原始時代》《新喜劇之王》上線1天,網上就出現了高清資源。
  • 最強保安錦衣衛極簡史
    蔭——子承父職特殊情況下指揮使可一崗多人但主持南鎮撫司事務的指揮使有且僅有一人(關於南北鎮撫司,後文會提到)那一般人員呢招聘要求有3條:①身體健壯、顏值過得去(太醜的話,皇帝帶出去丟面子)②忠君愛國③沒有案底的良民電影
  • 《未來簡史》:智人到神人
    如書中說的,整容技術最開始是在戰場上為士兵修復創傷發明的,隨著戰爭結束以及這一技術的發展,醫生發現整容可以用來使人們變得更美,於是戰爭在現代社會很少發生, 但整容技術在全球普及開來。當我們研發出了防止老年人記憶衰退的方法,又會用它來增強年輕人的記憶力。赫拉利在書中用大量論證說明,若要維持現代經濟,就需要不斷且無止境的增長。
  • 中國十大好看戰爭電影
    4、《集結號》5、《大決戰之遼瀋戰役》6、《地道戰》7、《晚鐘》8、《南徵北戰》9、《甲午風雲》10、《八百壯士》中國十大戰爭電影排行榜中國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戰爭電影,中國戰爭電影也在中國電影產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20世紀下半葉,這些電影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八佰》:中國最接近戰爭的戰爭電影
    很多看完電影的觀眾就會問誰才是這部影片的主角,其實在長長的演員名單裡,他們都是自己的主角。但在戰爭裡,他們是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一群一開始毫無鬥志、各有各想法的小兵,卻是這樣一群人,在慢慢地改變著自己的思想,慢慢地變得強大,最終成為這場戰爭中最為堅固的盾牌。
  • 李叢:香港電影簡史(六)
    大學主修哲學,又曾在倫敦電影學院進修電影及在英國BBC電視臺工作。1967年來到香港進入無線電視臺當編導,並培訓編導人才。1976年開始執導電影,第一部作品就是和秦祥林前妻蕭芳芳的聯合之作《跳灰》,該片成為當時香港新派警匪片的先鋒之作。隨後拍過不少驚悚片,如《夜驚魂》、《生死線》、《殺之戀》、《湖畔驚魂2》、《神偷妙探手多多》、《詭嬰》等。後期梁普智逐漸淡出演藝界,主要從事廣告行業。
  • 《人類簡史》北京首演注入「新鮮血液」,「凡人」的樣子值得被看見
    首演於第七屆烏鎮戲劇節的《人類簡史》將於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中間劇場連演三場,該劇由新青年劇團與中間劇場聯合出品、李建軍導演,劇中部分「素人」演員也是為這次北京場演出而特別招募的「新鮮血液」。《人類簡史》是李建軍導演繼《美好的一天》《大眾力學》之後推出的第三部全部使用非職業「素人」演員的當代劇場作品,也是一場在劇場裡表演的「人類進化論」。非職業演員們通過模仿、定格與遊戲,使渺小的個人與宏大的歷史在圖像交錯中重疊再現,用幽默而又莊嚴的方式書寫著「人類簡史」。用來書寫這部簡史的詞語、故事和觀念,一部分來自表演者和觀眾的共同記憶,一部分屬於表演者的私人記憶。
  • 《安德的遊戲》:科幻電影中的蟲族簡史--中國數字科技館
    《安德的遊戲》:科幻電影中的蟲族簡史□文/ 蕭星寒 在並不算遙遠的未來,兩次外星蟲族入侵之後,在抵抗蟲族入侵時建立的國際聯合艦隊掌握了地球的統治權。他在「遊戲」裡輸入的每一條指令,都得到了艦隊的忠實執行;他在「遊戲」裡得到的每一條戰損報告,都有相應的戰士客死他鄉……26923電影中,安德以為自己是在玩遊戲,其實他的每一條命令都被真實地執行了這就是2014年1月上映的科幻電影《安德的遊戲》講述的故事。
  • 《中國攝影簡史》誕生記-邢千裡分享會今晚舉行
    《中國攝影簡史》誕生記-邢千裡分享會今晚舉行 2020-11-16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抖音直播:想為人們提供有趣的預見
    他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為人類歷史與未來建構了一套宏大的敘事,滿足了人們對於宏偉歷史的久違渴望,這也是它們得以成為全球超級暢銷書的原因。  近日,赫拉利又一次與中國網友隔著屏幕相見。作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他通過自己的抖音號@尤瓦爾·赫拉利直播,與網友分享了對未來世界的洞見。
  • 中國戰爭電影的一次新嘗試《金剛川》
    管虎+郭帆+路陽=中國戰爭電影的一次新嘗試是臺前幕後主創們的傾力合作,也是中國戰爭電影的一次新嘗試。 當然,這並不是說每個導演就負責自己擅長的那一個方面,他們各自完成電影中的一段,三段電影要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這也要求每一段中的演員表演和故事節奏都要達到統一與融合,所以每位導演的工作內容量是一致的。 三位導演聯手打造一部風格統一的戰爭片,在製作層面的每個環節上都要做到超一流水準,《金剛川》無疑是中國戰爭電影的一次新嘗試。
  •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寫給孩子的病毒簡史(彩繪本)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科普創作支持計劃作品之「科普圖書」來啦!《寫給孩子的病毒簡史(彩繪本)》趕快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吧編後記在這場來勢洶洶的疫情中,如何向公眾普及病毒知識,如何幫助大眾,尤其是少年兒童科學認識病毒、理性應對疫情,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 狂吻奧斯卡——韓國電影簡史
    韓國影界將《義理的仇討》視為本土電影製作的起點,定為「電影日」,有些1905年《定軍山》電影之於中國的地位吧。1920年始,各種啟蒙電影在韓半島出現,最初動機是配合防疫宣傳。1923年,總督府遞信局為鼓勵民眾儲蓄資助了電影《月光下的盟誓》的製作,由尹白南導演。雖頗具爭議,《盟誓》仍被認為是韓國首部故事片。女主角由妓生李月華出演。
  • 《中國》被贊拍出電影質感
    羊城晚報記者 黃翔宇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中國》,於12月7日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首播,每周一至周四晚播出。在過去的一周裡,《中國》憑藉前四集「春秋」「眾聲」「洪流」「一統」,贏得觀眾及業內人士的諸多好評,被贊「紀錄片拍出了電影質感」。那麼這部敢以「中國」為名的紀錄片,到底有何底氣呢?
  • 中國電影與盜版的戰爭,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
    作者 / 呂世明 中國電影與盜版的戰爭,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 今時今日,如果有業內外人士還對盜版影視沒有足夠高的警覺性和抵制心理,那麼,未來中國電影可能要面臨著不可逆的嚴重後果。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 尤瓦爾·赫拉利:如果科學家都像《人類簡史》那樣寫書,我們就沒有...
    赫拉利也三度在中國媒體發文,呼籲阻止全球災難,重獲失去的信任。即便以色列國內疫情不斷升級,也沒有耽擱赫拉利新作的出版。近日,赫拉利在全球同步推出新作,由《人類簡史》改編的知識漫畫《人類簡史:人類的誕生》。
  • 從《南徵北戰》的新老版本看中國的戰爭老電影
    說這兩部新老版本的《南徵北戰》打雞血般的乏味,也是老K對大部分中國戰爭電影的看法,電影要好看,編劇就要下工夫,橋段、臺詞都要有匠心,同時還得精心,而一件事老K是確定的:共產黨打敗國民黨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肯定會有很多即有意思又令人動容的人和事發生過。
  • 萬物簡史 人類的未來:光明,還是暗淡?
    有一部科幻電影設想過這樣的極端情況:地球被計算機系統控制,人呢,像蘿蔔一樣被計算機種在營養液裡,用自己的身體為計算機世界提供能源。計算機為了讓人長成大個的好蘿蔔,給人的腦子裡輸入程序,讓他不覺得自己是個生長的蘿蔔,而是一個生活在現實世界,有生活有工作的人。當然,所謂現實其實是假的,他只是一個在營養液裡做夢的蘿蔔。這是科幻,事實是,計算機一定會以一種高度發達的智力狀態服務人類。
  • 潘金蓮極簡史
    施耐庵筆下的潘金蓮不只行為出格還有著一副陰毒殘忍的心腸私通之後怕事情敗露她與西門慶聯手下毒殺害親夫武大郎最後兩人惡行曝光,均被武大郎的弟弟武松殺死(古人外遇好慘呀!不禁為某些明星感到慶幸) 楊思敏1997《康熙情鎖金殿》翁虹1998《水滸傳》王思懿張紹林2001《情誼英雄五二郎風流女子潘金蓮》傅藝偉2002《陰陽路十六之回到武俠時代》藍潔瑛葉偉英2
  • 《八佰》何以能成為中國戰爭電影的新標杆?
    進入2020年新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陸續進入前疫情時代。整個世界電影乃至整個世界經濟都放緩腳步,甚至出現負增長倒增長狀態。一時間,原先預定檔期的電影紛紛調整檔期。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爆發疫情也是第一個高效率控制疫情的國家。第一個季度,中國經濟基本沒有增長;進入第二季度,中國經濟才緩速提升,這也為中國電影的復甦奠定了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