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大半年的電影市場終於熱鬧起來。復工後首部大片,《八佰》無疑。
從這次觀眾對《八佰》釋放的強烈觀影熱情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大家對戰爭電影的關注。而回望整個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戰爭電影一直未曾缺席。甚至可以說,從戰爭時代孕育起來的中國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戰爭電影在擔當著主力。
因而,藉此次《八佰》上映的關頭,情報君也想跟大家一起回顧一下中國戰爭電影的發展流變,以及戰爭電影在藝術、商業領域的探索和當下的發展現狀。
註:本文提到的「戰爭電影」特指聚焦中國近代史以來各戰爭事件的影片,《長城》《赤壁》等古代戰爭題材作品暫不在分析之列;
「臨危登場」,
時代大潮下湧起的五大創作熱潮
眾所周知,中國電影起始於1905年。第一部國產電影《定軍山》在這一年的問世標誌著中國電影的誕生。
此時雖尚屬清朝,但清政府地位早已岌岌可危。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的接連發生,已經讓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又接連爆發,中國社會由此進入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黑暗歲月。中國電影便是在這樣動蕩不安的土壤裡萌芽生長開來。
▲講述三國劉備與曹操用兵的《定軍山》本質上也是「戰爭故事」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戰爭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一直是中國電影的創作主流,宛如「第一題材」。皇甫宜川在《中國戰爭電影史》一書中便提到:「中國戰爭電影的出現並不是中國電影藝術自身的發展和商業動機所致,而是在民族危難之際,愛國激情促使中國戰爭電影登上了歷史舞臺。」如今,中國電影已經走過百年,中國戰爭電影也大致經歷了五個創作高潮。
第一個高潮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中期,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前。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揭開了二戰東方戰場的序幕,激發了國人的抗日熱情。面對外族侵略,電影界人士也迅速聯合起來,以抗戰為主題創作出《戰地歷險記》《民族生存》《奮鬥》等最早一批戰爭題材作品。
其中,聯華公司的《共赴國難》還被譽為中國第一部以抗戰為主題的故事片。1936年,電影界提出「國防電影」創作口號,號召廣大電影工作者以電影為武器,參與抗日鬥爭,將戰爭電影創作推向一個高潮。《松花江上》《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裡路雲和月》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湧現的抗戰經典。
新中國成立後至文革前,則是中國戰爭電影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期。雖然此時已經來到和平年代,但不管是從國家宣傳還是文藝創作角度,慶祝勝利、回憶戰時艱難、緬懷英雄烈士都是這段時期不可缺少的主題和內容,這也為戰爭電影的創作提供了有利環境。根據數據統計,「十七年」時期國內共產出603部電影,其中戰爭題材就佔據著一半。
這一時期不僅湧現出如《南徵北戰》般全景展現革命戰場環境的「大片」,還出現了《董存瑞》《趙一曼》《劉胡蘭》等注重革命英雄個人成長的作品,探索了《小兵張嘎》《雞毛信》《紅孩子》等兒童抗戰題材作品。
除此之外,《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鐵道遊擊隊》等經典作品都在這一時期誕生。但這段時期的電影作品更多還是為政治服務,肩負國家宣傳大任,故事內容上也存在情節模式化、人物臉譜化等問題,缺少對戰爭的深刻反思和對人性的充分挖掘。
十年特殊時期的到來讓整個文藝創作陷入癱瘓狀態,電影也不例外。直到八十年代前後,謝晉、張錚、謝鐵驪等老導演,攜手張軍釗、吳子牛等第五代「新導演」開創了中國戰爭電影的第三個創作高潮,創作了《小花》《高山下的花環》《晚鐘》等經典作品。被譽為第五代導演開山之作的《一個和八個》也正是一部戰爭題材電影。
而歷經新一輪思想解放運動之後,這一時期的戰爭電影開始脫離政治屬性。創作者在故事創作和人物塑造上更加注重現實,對戰爭及個體進行深刻挖掘和剖析,並突破題材禁區,開拓了更大的表現空間,像《血戰臺兒莊》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正面描寫國民黨軍隊抗戰事跡的作品。另外,《歸心似箭》等戰爭愛情、《三毛從軍記》等戰爭喜劇等諸多新類型作品的出現也凸顯著創作者在類型領域的開拓。
1987年,為推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中央成立領導小組,新一輪戰爭電影創作熱潮由此掀起。《長徵》《大決戰》《秋收起義》《開國大典》...中國革命史發生的所有重大戰役及事件幾乎都在這一時期被搬上了大銀幕。相比以往,這一時期的電影創作更加注重對歷史事件的宏觀呈現,主打「史詩性」氣質,堅持主旋律。事實上,「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也是彼時電影創作的一大口號。
進入新世紀,《集結號》《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智取威虎山》等戰爭電影的接連出現,又將中國戰爭電影創作推向又一個高潮。而近幾年,《紅海行動》等作品揭開了「現代戰爭電影」的序幕,將視角從「歷史戰爭」中抽離出來,對戰爭題材進行了更大維度的開拓。相比以往,新世紀後的這批「新式戰爭大片」不僅更具可看性,對戰爭本身也有了更深刻的立意挖掘和表達。和平年代的今天,這樣的探索也顯得愈加可貴。
從「計劃」到「市場」,
戰爭電影的藝術和市場價值探討
在娛樂方式匱乏,連電視都尚未普及的年代,城市放映、下鄉放映等活動讓電影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消遣方式。以《地道戰》《地雷戰》《南徵北戰》為代表的「老三戰」電影,在上世紀幾乎走進了每個家庭,成為當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經典之作。
根據媒體報導,在《地道戰》問世後的四十多年裡,「影片在國內外共發行35毫米拷貝3000餘部,16毫米拷貝6000餘部,觀眾遍布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東歐等地區,觀眾人次近30億,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觀眾人次的紀錄」,稱得上是真正的爆款之作。坊間傳聞,《地道戰》還曾就此申報過金氏世界紀錄。
▲《地道戰》
不過,計劃經濟時代,電影創作及放映其實都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根據導演任旭東的回憶,當時軍委總參指定八一廠拍攝《地道戰》時,是當做民兵戰術教學片來拍的,創作的主要目的是要體現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學到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鬥爭的方法。而「地毯式放映」背後自然也造就著火爆的「市場表現」。
內容創作層面,在早期電影探索階段,受制於技術不成熟、創作經驗缺乏等,當時的影像呈現難免存在製作粗糙、故事模式化等問題。為政治服務的宣傳屬性,也是早期戰爭電影主要承擔的「藝術職責」。當時走出國門,在國際電影節亮相的《中華女兒》《趙一曼》等影片也更多是共產主義陣營內部的宣傳學習。不過,鑑於當時娛樂內容的緊缺,彼時觀眾對這類內容還是很喜聞可見的。
▲《趙一曼》
進入八十年代,第五代導演對戰爭電影的探索讓這一類型煥發出了新的面貌。「處女作」《一個和八個》不僅在內容上有了更加新穎的表達,借「一個」和「八個」的力量對比凸顯主角人物的性格特質,逆光拍攝、兩極鏡頭、不對稱構圖等的大膽運用也讓影片在鏡頭語言上充滿革新性。此外吳子牛的《晚鐘》、馮小寧的《戰爭子午線》《黃河絕戀》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湧現的優秀作品。定位「戰爭文藝片」的《紅高粱》還在1988年拿下亞洲第一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晚鐘》在後來也曾獲得過柏林金熊獎的提名。
▲《一個和八個》
1993年,廣電部頒發《關於當前深化電影發行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規定由製片廠與省或市級發行公司直接交易,中國電影行業由此進入市場化階段。《亡命天涯》《真實的謊言》《絕地戰警》等好萊塢分帳大片也在這一時期被引入,與《紅番區》《甲方乙方》等具備較強商業元素的國產電影迅速佔據國內頭部市場。再加上改革開放後,迪廳、歌舞廳等娛樂場所層出不窮,觀眾娛樂生活得到充分改善,故事套路且具備濃厚說教宣傳意味的戰爭電影,逐漸在市場失去競爭優勢。典型如90年代興起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熱潮,雖然項目體量大,還擁有資金、宣傳等國家資源,但缺乏一定商業元素,難以在市場獲得較高經濟效益。戰爭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處於市場弱勢。
2002年,《英雄》開啟中國大片時代。在戰爭電影創作上,創作者也注重起對商業元素的開發運用,用更精良用心的製作、更宏大壯觀的場面打造最精彩的戰爭戲。「建國三部曲」從主演到配角,還啟用了一批具備行業知名度的演員,用豪華演出陣容吸引著觀眾的注意。這都是對影片商業價值的一種探索和開拓。
▲《南京!南京!》
從藝術到商業價值的探索也讓這些作品在市場上獲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集結號》《建國大業》《金陵十三釵》《紅海行動》都拿下了當年的國產片票房冠軍,在觀眾群中掀起一輪輪觀影熱潮;《南京!南京!》《一九四二》《建國大業》等等也都有著過億的市場成績;《芳華》《無問西東》等含有戰爭元素且偏藝術表達的影片同樣突破了自身體量,獲得不錯的市場表現。
在時代與行業變遷的大環境下,戰爭電影努力適應市場,在藝術和商業領域尋求更大可能,而這其實也是新時代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
中國戰爭電影能「走出去」嗎?
談到拍《集結號》的初衷,馮小剛曾說,可能是因為每個男人的心中都有強烈的英雄主義情結。除了他,近幾年,張藝謀、陸川、李少紅、管虎,還有港臺地區的徐克、林超賢、陳可辛、劉偉強等等也紛紛加入戰爭題材領域的創作大潮中。是否懷有「英雄主義情結」並不清楚,但導演們對戰爭電影的「創作情結」卻是顯而易見的。
相比其它題材作品,戰爭電影在內容表達及製作體量上,往往都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因而也會有更高創作門檻。吳宇森曾為戰爭電影賦予「最難控制題材」的評價;張藝謀拍完《金陵十三釵》時曾感慨道,拍戰爭場面很耗時,銀幕上2分鐘差不多需要準備2周時間;張涵予在出演《集結號》時甚至經歷了墜馬、炸傷等多次事故,馮小剛在拍完這部電影後甚至曾發誓再也不碰戰爭片,但五年後他又帶著《一九四二》來到了觀眾面前。
▲《集結號》
在內容表達上,拋開戰爭喜劇等特殊類型,大部分戰爭電影都是嚴肅且深刻的,要如何呈現戰場環境及所處時代的人物,挖掘戰爭背後的深刻性是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相較早期偏宣傳性質的作品,新時代下的戰爭電影儼然有了更多元化的探索,呈現出了另一番面貌。
但在此之下,市場仍不乏存在一些情節套路、人物空洞的模式化作品。注重大場面、大情緒的宣揚,忽略對個體本身的刻畫,這樣一不小心就會將影片帶向假大空、煽情的圈子。在優質內容不斷產出、市場愈加理性、觀眾審美逐漸提高的大環境下,這類影片也失掉了市場的有利支持。創作者要想乘市場東風,贏得觀眾認可,必然要進行從內容到表達的突破創新。
▲《1917》
另外,雖然近幾年中國戰爭電影在藝術和商業領域不斷探索,並取得不錯成就,但相比於《1917》《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等海外戰爭電影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的成功輸出,中國戰爭電影在走出國門、成功出海上尚需要走很長一段路。目前來看,中國戰爭電影更多還是在國內施展拳腳。如何拍出一部國內觀眾喜歡,不熟悉中國歷史的海外觀眾也依然會被感動的作品,可能是接下來中國戰爭電影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戰爭是殘酷的,生與死的戰場往往激發著最真實赤裸的人性。但戰爭,也是文藝創作的巨大靈感來源,很多經典作品都誕生自戰爭年代。甚至有人說,反映戰爭的作品才是最偉大的。
如今,戰爭離我們遠去,但那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至暗歲月卻依然存在在歷史長河中。身處和平國度,在物質水平不斷提高、娛樂生活愈加豐富的社會環境裡,對戰爭的反思和對人性的挖掘其實也顯得愈加可貴。時代在變,行業在變,但電影對人類的關懷始終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