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好,我是朱東方,非常高興與大家《大易西遊》,今天要講的是128《沙僧辨偽》。
上回講到八戒、沙僧化來了齋飯,沒想到三藏竟被悟空推翻在地,差點命喪黃泉,一看師父緩過氣來,八戒也就不嚷著要分道揚鑣了。再聽師父說是被那猴頭所害,八戒咬牙發狠道:「這潑猴,怎敢這般無禮!沙僧你伏侍師父,等我到他家討包袱去!」
看來凡夫之所以是凡夫,目標是不清晰的,「反覆」是凡夫的重要標誌。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就是要腳踏實地,把心沉下去,靜下來,把思想光芒集中到一點,讓它發出光芒。人的生命看似複雜,無非是周易八卦或六十四卦中的一個卦象,雖然特點不同,但都要求我們找到自己的定位,努力於一點。見異思遷、半途而廢不可能有大的作為。
沙僧忙道:「你先別發怒,先調養好師父,再去尋他。」八戒一聽有理,趕緊把齋飯遞與師父。師父吃了幾口,這才穩下心神,說道:「哪個去討行李?」八戒道:「我前年因師父趕他回去,我曾尋他一次,認得花果山水簾洞,我去吧?」
長老道:「你去不得,那猴頭與你不和,你又說話粗魯,還是讓悟淨去吧,悟淨到那裡,要察言觀色,他若不肯,切莫與他爭執,可去南海去找觀音菩薩。」
沙僧一一聽從,告別了師父與八戒,駕起雲光,直奔東勝神洲花果山。來到山前,沙僧按下雲頭,只聽得一片喧譁,見那山中無數猴精,正吵吵嚷嚷。沙僧走近細看,原來是孫行者高坐石臺之上,雙手扯著一張紙,朗朗念道:
「東土大唐王皇帝,駕前敕命御弟聖僧陳玄奘法師,上西方天竺國靈山大雷音寺專拜如來佛祖求取真經。大唐貞觀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自別大國以來,經度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孫悟空行者,二徒弟豬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淨和尚。」
念完了一遍,悟空又從頭開始念了起來。沙僧聽得是通關文
牒,止不住近前厲聲高叫:「師兄,師父的關文你念他幹啥?」
關文當然是可以從頭再念,但沒有真心光口頭禪又有何用,心與口要合一,沒有真心念的再多也只是表面文章,那真是演戲。三心二意之人只是把理想與目標掛在嘴上,念破喉嚨也是枉然。把理論讀了又讀,與人生有什麼關係,怪不得沙僧看不下去了!
那行者聞言,急抬頭,見是沙僧,叫道:「拿下!拿下!」眾猴一齊圍上,把沙僧拖拖扯扯,推到前來,喝道:「你是何人,怎敢擅進仙洞?」沙僧見他變了臉,不肯相認,只得朝上行禮道:「師兄,上次是師父錯怪了師兄,但不能把師父打倒,搶去行李。我與八戒回來救轉師父,特來拜會師兄。若不記恨師父,就同小弟一起回去,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太深,不肯同去,就把包袱給我,兄弟在深山,修心養性,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行者一聽,呵呵冷笑道:「賢弟,你說的真不合我心意。我打唐僧,搶行李,不是因我不上西方,也不因我愛居此地;我今熟讀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取經,送上東土,我成功以後,教那南贍部洲人立我為祖,就可萬代傳名。」
沙僧笑道:「師兄言之欠當,哪有『孫行者取經』之說。我佛如來造下三藏真經,原讓觀音菩薩向東土尋人求經,要我們苦歷千山萬水,保護那取經人。菩薩曾言:取經人乃如來門生,號曰金蟬長老。只因他不聽佛祖談經,貶下靈山,轉生東土,教他果正西方,復修大道,一路上解脫你我兄弟三人。若唐僧不去,佛祖豈肯傳經與你!這不是空想嗎?」
這個悟空想幹什麼?「立我為祖,萬代傳名」。這下人生的目的全盤託出了,這無非就是名聞和利養。這也是世俗之人的「偉大」理想,但欲望充滿、自我膨脹怎麼能成達到彼岸。這裡的金蟬長老,也只是借個名字,他是我們的本心,豈能靠爭奪屠殺獲得,只有找到這個「心」,努力當下,才能找到理想。
那行者道:「賢弟,你真是糊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諒你說你有唐僧,同我保護,我就沒有唐僧?我這裡另選個有道的高僧在此,老孫去保他,有何不可!明日我們就要動身去西天了,你不信,待我請出來你看看。」叫「小的們,快請老師父出來!」果然一會從裡面跑出一群人:前面一匹白馬,還有個唐三藏,後面跟著一個八戒,挑著行李;一個沙僧,拿著錫杖。
這沙僧見了大怒道:「我老沙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裡又有一個沙和尚!不要無禮,吃我一杖!」好沙僧,雙手舉降妖杖,把一個「假沙僧」劈頭一下打死,原來這是一個猴精。
糊塗,誰糊塗?是沙僧還是這個悟空。人是要認清自己的,妄自尊大就是病態,以為立個名號,假借經典,搞個儀式就能哄騙眾生了,豈不知,這類做法只能害人害己,只能落得猴精的下場。人生的修煉是自性的回歸,在外在境界裡攀緣,那是水中月鏡中花。假的,假的!一個人的心是假的,人也一定是「假」的,當然其隊伍也是假的。
那行者惱了,輪起金箍棒,帥著眾猴,把沙僧圍起來了。沙僧東衝西撞,打出路口,縱起雲霧逃了出來,說道:「這潑猴子如此無禮,我告菩薩去!」那行者見沙僧打死一個猴精,把沙和尚逼得走了,他也不來追趕。回洞叫小的們把打死的妖猴拖在一邊,剝了皮,取肉煎炒,將椰子酒、葡萄酒,同眾猴都吃了。另選一個會變化的妖猴,還變一個沙和尚,重新教導。
再說沙僧駕雲離了東海,經過一晝夜,到了南海。正行時,早見落伽山,沙僧徐步落下雲頭,玩看著仙境。只見木叉當面相迎道:「沙悟淨,你不保唐僧取經,卻來此何幹?」沙僧作禮畢,道:「有一事特來朝見菩薩,煩為引見引見。」
木叉以為是尋行者,也不細問,先進去對菩薩道:「外有唐僧的小徒弟沙悟淨朝拜。」孫行者在臺下聽見,笑道:「這一定是唐僧有難,沙僧來請菩薩的。」菩薩趕緊命木叉門外叫進。這沙僧倒身下拜。拜罷,抬頭正要告訴前面之事,忽見孫行者站在旁邊,等不得說話,就掣降妖杖望行者劈臉便打。這行者更不回手,徹身躲過。沙僧口裡亂罵道:「我把你個犯十惡造反的潑猴!你又來哄騙菩薩了!」菩薩喝道:「悟淨不要動手。有什麼事先與我說。」
沙僧收了寶杖,再拜臺下,氣衝衝的對菩薩道:「這猴頭一路行兇,不可數計。前日在山坡下打殺兩個劫道的強盜,師父怪他,把他趕走。沒想到孫行者見我二人不在,回來打了師父一鐵棍,搶走包袱。我等回來,將師父救醒,到水簾洞討包袱,不想他不肯認我,將師父關文念了又念,說不保唐僧,自己上西天取經,送回東土,立他為祖,萬古傳揚。他還選了一個有道的真僧,後面跟著八戒、沙僧。我趕上前,打了假沙僧一杖,原來是個猴精。他就帥眾拿我,這我才告請菩薩。不知他會使筋鬥雲,預先到此處;又不知他將甚巧語花言,欺騙菩薩也。」
沙僧開始告狀了,我們也仔細聽聽。沙僧先下了個結論:這猴一路行兇,不可數計,打到師父,假扮西行的隊伍。各位評評理,是這樣嗎?估計答案各異,這是因為我們由於認識的深度角度不同。我們都熱愛真理,但分辨它要有能力與方法,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這就需要大智慧了,需要用「心」來觀 。
菩薩道:「悟淨,不要賴人。悟空到此,今已四日。我更不曾放他回去,他那裡有另請唐僧,獨自取經之意?」沙僧道:「見如今水簾洞有一個孫行者,怎敢欺騙?」菩薩道:「既然如此,你也不要發急,教悟空與你一起同去花果山看看,到那裡真假自見分曉。」這大聖聞言,急忙與沙僧告別菩薩,直奔花果山。
我們先講到這裡,這是關於辨別真偽的故事,小結一下。第一,妖魔鬼怪常常披著合法的外衣哄騙世人;第二,真與假一定會因方向與目標,暴露出本來面目;第三,判斷事物不能僅憑外在的表象,要用「心」觀察。
悟空與沙僧來到花果山能辨別真假猴王嗎?且聽下回分解。
更多內容請關注東方工作室微信號:dongfangyi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