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

2020-12-23 澎湃新聞

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

蔣勳/文

1、

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

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

連續幾天都在觀看北方冬天的樹。在南方的島嶼長大,很少有機會看到樹葉全落光的寒林景象。有樹葉的樹,樹葉濃密的樹,樹葉長得快的樹,枝幹多被遮蔽了,不容易觀察一棵樹的主幹如何分出眾多杈丫細枝的秩序。

樹葉多,濃蔭蓊鬱婆娑。北國寒林,落葉後,樹枝的線條卻簡單潔淨,好像生命擺脫了多餘瑣碎,回到本質的單純靜定。

宋朝山水有「寒林」一格,像李成就以畫寒林出名,可惜李成真跡傳世不多,後人理解不深。

大自然的生命和節氣對話,春天多雨水,陽光溫暖,便多發枝葉。入秋入冬,北國氣溫驟降,乾冷飄雪,一棵樹要在嚴寒冷峻的狂風暴雪中生存,必須舍離所有的葉片,把養分儲存到根和主幹,才能度過寒冬,用數個月的隱忍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復活」。

歐洲宗教有「復活節」。北方漫長的寒林枯枝景象,使春天來的時候顯得特別喜悅。

連日來,晨跑的人都停下來,抬頭看樹梢高處一點一點剛剛發芽的閃耀的新綠。冬天要過去了,人們臉上也流露著微笑的光。

寒冷,使生命嚴峻、堅毅、冷靜,這是在南國島嶼的溫暖中長大的我,應該更謙卑學習的吧!

我應該在節氣推移間,學習聆聽更多生命的對話。

2、

安靜等待自己花季的時刻

春分到清明,苦楝、杜鵑、白流蘇、木棉、刺桐,都陸續盛放,奼紫嫣紅,今年的春天是特別繽紛的。

河岸邊只有一棵大鳳凰木還是上一個冬天枯枝杈丫模樣,有點孤悽。

這一株高大的鳳凰木,花開時應該已經到夏天七八月了吧。最近幾日它也感覺到春天來了,在彎垂又向上仰起的枝梢頂端冒出了一簇綠色新葉,迎向曙光,仿佛從長長的睡眠中開始慢慢甦醒了。

我們有時會忽略沒有開花的樹,花期還沒有到,看到別的花燦爛奪目,可以不焦慮、不著急,安安靜靜、沉穩內斂,儲蓄自己的生命能量。

要有多麼充足飽滿的自信,才能懂得沉默安靜。安靜等待自己花季的時刻吧。不招搖、不張揚,這棵鳳凰木一定對自己七八月將要來臨的花季充滿信心吧。

文人自古愛菊花,因為不爭春夏,靜靜等待自己的秋天,「一樣開花為底遲?」林黛玉的《問菊》,自賞孤芳,很孤獨,卻有自信,也有點自負。

我很愛鳳凰花,它是島嶼夏日的盛豔之花,在蟬聲嘶鳴的炎熱裡如血點般灑開,美麗而壯烈。

然而現在還不是它的季節。

春天百花爛漫,卻似乎都不及鳳凰花如火焰般的燃燒熠耀。每一種花都有屬於自己的花季,到每一朵花前停留駐足,學習花季更迭的秩序,讚嘆開花的華美喜悅,也學習不開花時孤獨的靜默。

夏天,我會回來,看這一棵大鳳凰木的盛大燦爛。

3、

衰老不只是生理現象,更是精神上故步自封

雲在山腳下一路行走,不疾不徐。一樣的雲,一樣初夏的清晨,一樣峰巒起伏的中央山脈,一樣青綠的稻田,一樣的風——想起李白的句子「浮雲遊子意」,因為沒有急切目的,頭腦裡沒有固定牢不可破的概念,可以一面行走,一面修正自己,那是我一直嚮往的「遊子」真正的意義吧……

法國選出了三十九歲的總統,使我慨嘆很久。我的學生們都已超過這個年齡了,島嶼為什麼讓我覺得這樣衰老?政治的衰老,產業的衰老,文化的衰老,或者,更可怕的「心智的衰老」。

衰老會不會不只是生理現象,更是精神上故步自封,充滿偏見排斥新的事物,過著日復一日重複原地踏步的日子?生活不再像生活,只是走向衰老死亡的預演。

在歐洲流浪過,青年們都背著行囊遊走在大地山野海域,像一片雲,沒有急切目的,沒有固定答案,可以自由地一面走一面修正自己。

長時間在池上看雲,仿佛是一個重要的功課。回到城市,聽到急切聒噪的聲音,常常一個人總是先有了固定答案,再為答案找理由,用來攻擊與自己答案不同的人。我們需要的,或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非黑即白的急切答案吧?

感謝那一片雲,在語言瑣碎聒噪的時候,成為救贖,讓我安靜下來,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知道活著的生命應該如何不斷修正自己。沉默,不疾不徐。

常常想起自己的二十五歲,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流浪,沒有目的,一冊詩,一本筆記本,就那樣走去天涯海角,今宵酒醒何處……

4、

水流心不競

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杜甫《江亭》詩中的兩句:「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常常看水、看雲,知道不和他人競爭的快樂,領悟慢下來像雲一樣悠閒的自在。當然不容易,一生也許只是努力做好一兩句詩的生命功課。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

江東猶苦戰,回首一顰眉。

在不同年齡,可能更希望直接做到「坦腹江亭暖」的愜意舒適,在江邊解開衣服讓陽光曬一曬久違了的肚皮。一首短短的詩可以陪伴一生,不同時刻有不同的感受。

再過五天就立夏了。清晨五點多,走在田陌間,看漸漸醒來的春末夏初的綠,這樣綠,慢慢甦醒的青綠。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也許杜甫也領悟過生命複雜糾結的狀態,焦慮、絕望、傷痛,都要過去,陷溺其中,理不清楚頭緒,只好祝福各自生長、各自了結的生命。懂了生命各自完成的「自私」,看欣欣萬物,也可以這樣胸懷寬闊嗎?

但是走在田埂上,我還是跳出「江東猶苦戰」一句,心裡一驚,知道這樣曬肚皮多麼奢侈,也多麼不安,回首看世界,也還是不忍。

l 本文為《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內文文章

l 歡迎各大媒體轉載

l 轉載請註明來源:蔣勳/文,選自蔣勳《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刊發

- End -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日常功課《歲月靜好:蔣勳》自序
    □蔣勳在節氣推移間,聆聽生命的對話連續幾天都在觀看北方冬天的樹。在南方的島嶼長大,很少有機會看到樹葉全落光的寒林景象。北國寒林,落葉後,樹枝的線條卻簡單潔淨,好像生命擺脫了多餘瑣碎,回到本質的單純靜定。 宋朝山水有「寒林」一格,像李成就以畫寒林出名,可惜李成真跡傳世不多,後人理解不深。 大自然的生命和節氣對話,春天多雨水,陽光溫暖,便多發枝葉。
  • 《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在節氣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知名美學大家蔣勳在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人民文學出版社)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書寫日常生活中面對人生、面對社會、面對大自然的省思。二十四節氣不僅蘊藏著自然流變的節奏,也提醒著我們在時序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 新書上架丨跟著蔣勳用色彩和聽覺感受「二十四節氣」
    2020年歲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一個深具藝術敏感度的作家,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蔣勳首先做的是顏色的功課。在《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他引領讀者從最基礎的顏色來仔細體認節氣。美人蕉的鵝黃、苦楝的粉紫、白流蘇的雪白,這是春天百花接力競放的顏色。
  • 蔣勳說給你、畫給你!
    蔣勳指出,「土地裡勞動的人,有他們許多對自然獨特的解釋。我也開始學習,試圖用身體記憶這條縱谷中冷與熱的溫差。」 蔣勳認為,「知識分子和藝術家有一種假象的傲慢,在自己的圈子裡自鳴得意,這是一種危險……人們應該看到人應該看到的東西,而不是學院看到的東西。」
  • 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
    這種經驗和感受,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諸多感悟。 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一年之始是立春,要學習「歡欣與溫暖」蔣勳說:溫潤、柔軟、包容,好像不只是一種色彩,是漫長歲月積累的世世代代信仰的厚重溫暖。
  • 大寒 | 蔣勳:隨蘇東坡走一段,倍萬自愛
    至此,節氣輪迴,下一個節氣就是立春,新一輪的循環往復即將到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大寒,十二月中。水澤腹堅。陳氏曰: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則徹,上下皆凝。」蔣勳曾在文章中寫道:「自愛是傳統文學裡的詞彙,就是要好好珍重自己。蘇東坡晚年給朋友寫信也用到這個詞,『惟晚景宜倍萬自愛』。」
  • 讀吧|傳統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永遠醒著的時鐘
    這種經驗和感受,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諸多感悟。 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一年之始是立春,要學習「歡欣與溫暖」蔣勳說:溫潤、柔軟、包容,好像不只是一種色彩,是漫長歲月積累的世世代代信仰的厚重溫暖。
  • 蔣勳:我的陋室
    人離開土地、空氣、水才會活不下去,我覺得自己在池上好富有。」自述 | 蔣勳 編輯 | 白汶平蔣勳在池上的家,是個已經荒廢了60年的老宿舍我是蔣勳,2014年的10月中下旬,我到了池上,我覺得自己有一點變成了池上的居民。
  • 時間的果核,歲月的智慧——二十四節氣,永遠醒著的時鐘
    蔣勳作為知名的美學大家,在他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種身體力行的經驗和感受,帶來的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以及自我與修行的諸多感悟。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蔣勳:生命裡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
    小說的好或壞,不是結局的問題,而是生命形式的問題。這個形式裡的孤獨感、所有特立獨行的部分,會讓人性感到驚恐,應該有個小說家用文字去呈現他生命裡的點點滴滴。先有結局,就不會有思考、推論的過程。當我自己在寫小說時,我便得對抗自己從小訓練出來「先有結局」的觀念,而是假設自己就是小說裡的人物。
  • 妙語如珠,蔣勳讓你感受文字的極致
    也許我們從來沒有真正領悟,對生命最大的不忍,除了眉宇之間的悲憫,還要堅持嘴邊永遠不應該消失的微笑吧?從人的瑣碎言語走出,可以聽得見地籟,可以從自身魂魄深處呼應到萬物一起和聲的天籟。蔣勳最新散文集《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這一次,蔣勳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蔣勳:美的傳播
    我曾經在網絡上,看到一篇署名演藝界知名人士蔡康永的文章。他說,在他身邊形形色色的人中,有一個問題最受歡迎,那就是:「這有什麼用?」    「我想學舞臺劇。」「這有什麼用?」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黯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禁得起反覆追求。」    與這個故事相似,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書,也是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用」的書。他的作者叫蔣勳,是一位美學家、作家、藝術家。他的著作約有30多部,如此勤奮耕耘,只為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聽蔣勳給你講講《紅樓夢》
    ,看到的卻是慈悲:「我是把《紅樓夢》當佛經來讀的,因為裡面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所以,蔣勳講《紅樓夢》,就是在分享自己的人生體會,是一個生命對其他生命的叩問和聆聽,很真實、很感性、很深刻,也很美。林青霞把他當成唯一的偶像:「聽老師講《紅樓夢》的光碟,心裡很安定,很容易入睡。」現在,《蔣勳說紅樓夢》(修訂版)在一條生活館獨家首發。共8冊,原價398元,一條特惠298元,現貨銷售。
  • 蔣勳 | 池上日記: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一年半來,他用手機拍攝了近5000張照片,記錄下這片土地上的立春、春分、立夏、小滿、秋分等各個節氣的景象。在這裡,除了繪畫和寫作,感受節氣、分辨五穀、看雲觀嵐……都成了他的「功課」。在池上畫室作畫「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都是自然秩序,在都市中不容易感受到,我們對二十四節氣已經很陌生了。在都市裡,開燈就是白天,關燈就是晚上。」蔣勳說,池上人至今仍舊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秩序。
  • 生命裡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
    一詩一文每一天的原創詩歌和夢想,不要再和我擦肩而過「父親將我丟在閃電雷鳴的雨中,像一頭溫柔的獵豹,不慌不慢。既不碰疼每一個回家的人,也不嚇退每一個來往的車輛。他微笑著回過頭,一邊喚我注意積水的馬路一邊喊我快跑。」
  • 蔣勳:雲淡風輕是生命最好的心境丨21讀書
    「感吾生之須臾」過後,我們知道了世界之大,對自我亦能有更多的感知,方能擁抱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雲淡風輕》編輯丨黎雨桐;實習生 思純圖片來源丨《雲淡風輕》喜悅與哀傷過後,大概就是雲淡風輕吧。雲淡風輕好像是河口的風景,大河就要入海,一心告別,無有掛礙。很多人了解蔣勳,都是從他的聲音開始的。
  • 聆聽蔣勳:金陵一夢,風雨紅樓|文藝學堂
    ▲ 更多傳統文化和福利,關注「為你讀詩」文藝學堂▲孫溫【清】知乎上有個提問:「《紅樓夢》中,你最喜歡哪種性格的女人?」但心思細膩的黛玉,立刻察覺出來王夫人的猶豫,小聲提醒道:舅媽,我屬羊。如此一來,巧妙解圍王夫人的困局,她的千伶百俐,可見一斑。從不打理家事的她,心如明鏡,早早就發現了賈府的財政隱患。還曾提醒寶玉:這些日我冷眼旁觀,略一計算,府上進的少,出的多,早已入不敷出。不得不說,林黛玉情商高,看透了人情世故,只是品性高潔,不願與世界和解罷了。
  • 蔣勳說紅樓夢[Kindle+有聲]
    大學時期學習中國美術史偶然間接觸到蔣勳的《殷媛小聚》後來讀他的《孤獨六講》和《吳哥窟之美》他的作品陪伴著我營造自己思維意識的成長我愛紙質書,但蔣勳的作品我更愛有聲書即使此刻繁忙的畫圖,但是有蔣老師聲音的陪伴也能感覺到身無外物,只想沉浸在美的世界中
  • 「名家」蔣勳:不要躲避,孤獨並沒有什麼不好
    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這個「獨」,李白也用過,在《月下獨酌》裡,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他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