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 | 蔣勳:隨蘇東坡走一段,倍萬自愛

2021-02-17 蒲公英的讀書小站

今天進入大寒節氣

小編所在的小城卻一點也不寒

暖陽當空

最高氣溫已經升到20℃左右

體感溫暖如春天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至此,節氣輪迴,下一個節氣就是立春,新一輪的循環往復即將到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大寒,十二月中。水澤腹堅。陳氏曰: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則徹,上下皆凝。」

蔣勳曾在文章中寫道:「自愛是傳統文學裡的詞彙,就是要好好珍重自己。蘇東坡晚年給朋友寫信也用到這個詞,『惟晚景宜倍萬自愛』。」

今日大寒,刊發蔣勳《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中的一篇文章,隨蘇東坡走一段,倍萬自愛!

(來源:花瓣網)

隨蘇東坡走一段

過了大寒了,上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接下來就是等待立春了。池上的田也都翻土細耕,等待放水養田,等待插秧了。

清晨大霧,在大坡池繞了一圈,且行且走,看雲升霧卷,聽曙光乍現時鳥聲啁啾。這池畔的水光雲影也有一時的緣分,仿佛走了一段蘇堤,卻比走蘇堤還要輕鬆自在,沒有掛礙。

東坡只是做了一段堤防,原是為疏浚水患,無意成為名勝,踏實生活。來過,指點江山;走了,就留下了風景。

歷史裡有人做偉大的事,有人就過平凡安靜的日子,願隨東坡走一段天涯海角,用他的句子祝福他——倍萬自愛。

石頭的生命密碼

有時候在漫長的旅行途中,風景都遺忘了。沒有山的崢嶸奇偉形狀,沒有河海的澎湃洶湧波濤。

只記得一塊石頭,上面都是洪荒以來歲月的皴皺斑駁。那是沒有人類紀年紀月之前的時間,所以,它記得的日月星辰,是人類沒有的記憶。

沒有是非,沒有愛恨,沒有存亡,沒有毀譽,沒有人類斤斤計較牽掛的得失榮辱的瑣碎,不以「情」而內傷其身。

這塊皴皺巨石讓我想到莊子《德充符》裡提到好幾個殘疾的身體。

兀者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長相醜惡不堪的哀駘它,肢體殘疾扭曲怪異沒有嘴唇的「闉跂支離無脤」,脖子長了大腫瘤的「甕大癭」……

莊子講「德」,講充足飽滿可以實踐驗證的「德」,竟然舉證的都是受刑殘疾異變或不全的形體。

莊子的「德」是什麼?

冬烘先生人云亦云的「道德」解說太多了,多到讓一個民族早已老朽偽善,腐敗不堪。

莊子為何用受刑殘疾的身體講「德」?莊子要老朽腐敗的民族從心靈深處劇痛起來嗎?

莊子也曾經長時間觀看一塊洪荒以來的石頭吧!他也嘗試細細閱讀石頭上像生命密碼一樣的皴皺紋理嗎?

等待立春

淡水河口沿岸有大片的紅樹林,在我散步的一個小時許的步行範圍。這些紅樹林的生長、繁殖、蔓延成為一個散步者不同季節的美好記憶。

夏天的時候紅樹林開滿一片一片的小白花,有點像柑橘類植物的花,純淨的白,也仿佛有淡淡的香氣。植物開花、授粉都很安靜,花落後,花蒂就結了一枝慢慢變長的水筆仔。

水筆仔是很特殊的生態,因為紅樹林生長在海河交界,潮汐來去,爛泥灘上種子不容易附著,紅樹就形成胎生苗。一枝枝的水筆仔,懸吊在母樹上,下端尖尖的,等小樹成熟,水筆脫落墜下,插進泥濘土中,就可以生根成長了。

大寒過後,正是水筆仔成熟的時候,看到一枝枝像筆一樣的胎生苗,仿佛看到許多新的生命,被母樹呵護得如此好,等待立春前後,一一告別母樹,尋找自己成長的機緣。

除夕前一日,剛抄完第三卷《金剛經》,走到河岸看紅樹林水筆仔,像是天地為迎接立春預告的喜訊。

l  本文為《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內文文章

l  圖片版權所有:Vassilis Tangoulis

在二十節氣中做日常的功課,我們身體與精神的秘密,藏在節氣中《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是蔣勳2021全新散文集

以二十四節氣為時序,書寫日常生活中面對人生、面對社會、面對大自然的省思。

二十四節氣不僅蘊藏著自然流變的節奏

也提醒著我們在時序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立春聆聽春天的聲音,驚蟄使孤獨者從夢裡醒來,清明安靜等待自己花季的時刻,在芒種相遇和告別,立秋專心凝視一朵花,小雪儲存隱忍……

二十四節氣周而復始,不動聲色,靜看山靜雲閒,靜聽鳥啼花開,山河歲月長,隨著萬物生長的頻率,內觀自己,默默記錄生命的處變不驚。

這是蔣勳自己的功課,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功課。

                                                          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蔣勳:等待立春
    文/蔣勳隨蘇東坡走一段
  • 蘇東坡說:「自喜漸不為人知」,蔣勳很是欣賞這句話!
    蘇東坡在黃州百無聊賴,沒事就跟兒子乘著小舟去赤壁玩。「西望武昌山谷,喬木蒼蒼,雲濤際天,明月高懸,我心黯然」。兩年後,蘇東坡寫了流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酒酣耳熱,蘇東坡想當年看如今,感慨萬千,提筆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諸葛亮二十七歲出山輔佐劉備,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 《捨得捨不得》| 蔣勳解讀《金剛經》,在行走中參悟生活
    蔣勳,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聲名卓著,有深厚的美學素養。
  • 蔣勳:講給「大家」聽的人
    蔣勳採訪蔣勳前,還沒看見他,已經聽到他熟悉的聲音。現在的音頻付費節目中,蔣勳的音頻課有廣泛的傳播度。對於受眾來說,他扮演了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啟蒙者的角色,用淺白的語言給大家講藝術史,講《紅樓夢》,也用這樣的方式去寫「孤獨」、寫「品位」。蔣勳很願意以「啟蒙者」的身份與大眾溝通。
  • 蔣勳:今日山水如此溫柔,眾生都好
    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記憶裡有一段宿命的風景——立霧溪,溪流婉轉,山石崢嶸,巨巖塊石磊磊,傲岸峻拔,溪壑深谷,水波纏綿嫵媚,千億年來,如泣如訴,如歌如笑。不知道這宿命的風景要告訴我什麼,或者,山環水繞,他們只是說著洪荒久遠劫來自己的故事。
  • 蔣勳:前世我們一起讀過一段經,這一生就有了肉身的緣分
    1947年,蔣勳出生於陝西西安。1949年,年幼的蔣勳跟隨父母舉家逃到臺灣。蔣勳的父親是黃埔軍官,從小,蔣勳就跟著父親學習寫字。他說,每當哪一橫不平了,或者哪一豎不直了,父親的嚴厲都會讓他覺得自己像是在犯罪。他摸不清父親喜怒哀樂的原因。
  • 蔣勳:藝術之上,是人的溫度
    即便是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蔣勳的母親一直保持著聽戲的習慣,時常在西安的城門口聽瞎子講封神榜演義的故事。「她的文化浸潤在她的生活裡,母親是我美學的啟蒙者。」蔣勳說。  小時候,蔣勳喜歡圍繞在母親的身邊,母親會跟他講一段段有趣的故事,他說自己最早的文學啟蒙不是看而是聽。聽母親講《白蛇傳》時,他能體會到母親對白素貞的疼惜,對許仙找法海感到「不爭氣」。
  • 蔣勳:歲月·捨得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歲月逝去,繁華逝去,可以很安靜看雪片飛落,小寒、大寒,在很多捨不得與捨得之間,會讀懂口腔裡還眷戀奶味之糖時讀不懂的「晚來天欲雪」。我們捨不得,或捨得,歲月都這樣日復一日。(蔣勳)(本文選自《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序,人民文學出版社授權刊發)
  • 新書上架丨跟著蔣勳用色彩和聽覺感受「二十四節氣」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起於「立春」終於「大寒」,北鬥星鬥柄的一個圓周運動中,劃分出了節氣,也分出了四季。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成為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
  • 自愛,是人生最高級的修行
    來源 | 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人生是一場修行,有一些人陪你走一段
  • 蘇東坡吃蝙蝠!
    揚州  張廣祥眾所周知,蘇東坡是標標準準的美食家,或者叫的的確確的吃貨。在吃上,他有幾個特點:一是自己動手。孟子說:「君子遠庖廚。」敘理,美食家直接是去吃(品)人家做的,哪有自己動手的?上廚房是女人的事,大男人動刀動鏟子未免太掉身價了。但蘇東坡不這樣想,他不但酷愛美食,而且鍾愛廚房。最著名的東坡肉就是他的發明。
  • 蔣勳: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我看到一種極致
    ○蔣勳:我畫肖像的時候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為什麼個性裡有一個蠻想躲起來、很孤獨的把自己藏起來、不去打擾別人的那個東西。● 文茜:為什麼?為什麼要躲起來?○蔣勳:我哥哥弟弟跟我一樣,我們是家族性的心血管太細,他們都是開胸,整個肋骨打開,手術很辛苦。
  •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大寒在何時,過年還冷嗎?
    過幾天就是大寒節氣了,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公曆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過了大寒又立春,即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
  • 蔣勳:一生流浪,不舍愛與自由
    但蔣勳真的很忙,行政上的任務,課業的負擔,讓他沒有時間畫畫、寫東西。所以他感到疲倦。一狠心,就從大學辭職。這樣他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旅行、畫畫、寫作,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更加坦然、淡定的蔣勳。有一段時間,他帶著朋友來到柬埔寨的吳哥窟。他對這裡比較熟悉,認識一部分當地人。
  • 齊邦媛、白先勇、席慕蓉、蔣勳,他們如何體現中國文字之美?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席慕蓉是蒙古族人,本名穆倫 · 席連勃,由《一棵會開花的樹》改編的《求佛》讓她的名字響徹海峽兩岸。她寫愛情、寫鄉愁、寫時光、寫生命中的摯愛真情,充滿女性感情的細膩文字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
  • 和蔣勳一起追求生活裡的美
    蔣勳  湖南美術出版社  我已不記得自己聽過、讀過多少次蔣勳的文章,因為數量太多,屈指也算不過來。蔣勳沒有講山川壯美,百花爭豔,而是講古代文人的詩書畫。那麼大的世界,濃縮在幾十米的長卷上,世界變小了,還美嗎?那麼大的手帖,王羲之只寫十幾個字,每個字都有不一樣的心情,美嗎?事實上,真正的審美並非單單來自於對物質的感觀,隱藏其後的精神世界才是「觀」的精髓。蔣勳一再強調,文人不是學者,「不懂清風明月,可以是知識分子,但不會是文人。」之所以稱陶淵明、王維、蘇東坡為文人,是因為他們寄情山水,熱愛生活。
  • 遇見蔣勳:人生是一場旅行,這是最美的一段|臺灣文化美學遊
    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人文美學大師蔣勳著名作家楊渡著名舞蹈家劉若瑀;帶你走進臺灣的過去與現在,走進它的靈魂,你才會知道她的「美」和「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蔣勳臺灣著名畫家、詩人與作家,深厚的美學理論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兼具理性與感性,他的藝術史、美學論述、散文、繪畫等多領域作品
  • 大寒|大寒已過臘來時,萬物那逃出入機
    大寒已至,新年將臨。晨光熹微,蘭舟望向窗外。家家開始貼年紅,撕去舊楹聯,新鮮的紅映著白雪,燒得人溫暖了起來。食糯掃塵,洗浴糊窗,忙碌和熱鬧讓人們暫時忘卻戰爭的煩惱,卻越發思念起北方軍隊裡的親人們。思念起每一個父親,每一個兒子,每一個兄長,每一個情郎。蘭舟想,要過年了,那個討厭的傢伙,也該回來了吧。
  • 遇見蔣勳:人生是一場旅行,這是最美的一段|臺灣文化美學遊首發
    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人文美學大師蔣勳著名作家楊渡著名舞蹈家劉若瑀;帶你走進臺灣的過去與現在,走進它的靈魂,你才會知道她的「美」和「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蔣勳臺灣著名畫家、詩人與作家,深厚的美學理論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兼具理性與感性,他的藝術史、美學論述、散文、繪畫等多領域作品
  • 為人熟知的廣州白雲山,與蘇東坡有一段對抗瘟疫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1、排憂解難為百姓,引水入城治瘟疫老闆還說到他姓蘇,喜歡這個位置有一個原因是蘇東坡,雖不敢說自己是蘇軾的後人,但也為他驕傲,我很好奇這是一段怎樣的故事,他讓我走兩步去看看蘇在白雲山的豐功偉績。蘇東坡顛沛流離的一生為人熟知,不需要我多做介紹,然而歷史上他被貶至南方的廣東惠州為官,並沒有出任廣州官吏,為何與廣州有如此深的淵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