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蔣勳一起追求生活裡的美

2020-12-23 中國環境

  《雲淡風輕:蔣勳談東方美學》

  蔣勳

  湖南美術出版社

  我已不記得自己聽過、讀過多少次蔣勳的文章,因為數量太多,屈指也算不過來。蔣先生開讀書會、上電視演講,聲音如碧波,像來自天堂,一波高過一波,清澈明朗。林青霞說過,先生的聲音,是入夢的良方。

  《雲淡風輕》是蔣勳的新作,收錄了長長短短十五篇文章。看似雜亂無章,其實剝絲抽繭,講的是一件事情:如何追求生活裡的美。我們都承認,美是人活在世間,不遺餘力追求的東西,但,到底什麼是美?

  馮驥才在《苦夏》裡寫過:「起始如春,承續似夏,轉變若秋,合攏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輪嗎?」四季中每季都有屬於自己的美,但從整體來看,四季更迭,周而復始,才是生命最美的輪迴。所謂審美,正像這樣,是以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一種世界觀,而世界觀,就是我們人類看世界的方法。

  書中第一篇的題目「天地有大美」,對全書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蔣勳沒有講山川壯美,百花爭豔,而是講古代文人的詩書畫。那麼大的世界,濃縮在幾十米的長卷上,世界變小了,還美嗎?那麼大的手帖,王羲之只寫十幾個字,每個字都有不一樣的心情,美嗎?事實上,真正的審美並非單單來自於對物質的感觀,隱藏其後的精神世界才是「觀」的精髓。蔣勳一再強調,文人不是學者,「不懂清風明月,可以是知識分子,但不會是文人。」之所以稱陶淵明、王維、蘇東坡為文人,是因為他們寄情山水,熱愛生活。文人,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的,得有能力識「大美」。

  「文人寫詩、畫畫,他們真正的作品或許不是畫,也或許不是詩,而是他們活過的生命本身吧。」蔣勳這麼說,簡直是道出了他自己的心聲。我們知道,蔣先生本是文學青年,少年時就開始寫詩,很年輕寫小說便獲獎。後去巴黎大學讀藝術,好似冥冥中註定,他走上了向全民推廣美學之路。他畫畫,畫的就是「文人」畫。

  書中提到的收藏在臺北市谷公館的《縱谷之秋》,是我最喜歡的先生的畫。漫山遍野的綠,接近天際的層層疊疊的藍,曠大幽遠。一個人的世界完全可以做到像畫中風景一樣,包裹一切,心底無私天地寬。難怪先生說,這本書要有經歷的人,讀著才有體悟。中年以後,雲淡風輕,既有前瞻,又有回顧的人生,才令人心動。正如蘇軾所言,人間有味是清歡。

  諸子百家裡,蔣勳最喜歡莊子,所以他寫《莊子,你好》。我們知道,孔子勸學,孟子講仁,老子說物極必反。但莊子說啥?莊子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真的那麼喜歡魚嗎?不,他是嚮往自由啊。在那個連「喧囂車馬西郊道」都沒有的年代,莊子竟然嚮往水裡的魚和天上的鳥!於是,蔣勳說,「幸好有莊子,一個民族的文化才不會讓人沉悶無趣到昏昏欲睡。」莊子的價值在於「逍遙遊」。這種逍遙來自於心靈,是具有創造性的。人類的幸福感,不應僅僅來自於對自然的觀察,還要有對生命的想像力。由這個層面看過去,莊子的確了不起。

  現代人都愛說,凡事從娃娃抓起,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那麼,審美呢?是不是也要由小孩子的心靈開啟?蔣勳在演講中,舉過一個例子。他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指著滿山盛開的紅杜鵑叫喊:老師,快看,那個山在吐血哎!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也是純潔的,他當然不知道「杜鵑啼血」的故事,也不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布穀鳥與杜鵑花,安撫了多少哀傷之心。白居易說:「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李商隱說:「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倘若了解了這些,我相信孩子們再看滿山杜鵑時,一定不會再那樣喊,而是在心裡默默地祝願,莊子的夢、望帝的心與杜鵑同在。這也許就是蔣勳在書中說的,「莊子的逍遙是自由,也是寬容,對人的寬容,對物的寬容,對看待文明與自然態度的寬容」。

  我總是推薦人讀蔣勳,因為他長期致力於向廣大民眾解讀美,傳播美。但在消費萬歲、個性有理的今天,這個建議往往被忽視、消解,不屑一顧。不過,生活美學,是活過,而不是活著,只有不斷追求,才有收穫。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

相關焦點

  • 蔣勳|生活最高級的修養,是美而從容
    高中時,蔣勳去了強恕中學,在那裡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作家陳映真、詩人瘂弦和臺灣爵士樂泰鬥翟黑山。這些老師帶領蔣勳進入文學、藝術和音樂的世界裡,叩開了他一扇扇「美」的大門,蔣勳也沉浸其中,並逐漸開始發表詩歌和小說,主編校刊,參加文藝研究社和話劇團。書本,就像一把鑰匙,它叩開了蔣勳美的大門,從此便有了詩和遠方。▲ 蔣勳。
  • 蔣勳:美的傳播
    蔣勳:美的傳播副刊部 張一諾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黯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禁得起反覆追求。」    與這個故事相似,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書,也是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用」的書。他的作者叫蔣勳,是一位美學家、作家、藝術家。他的著作約有30多部,如此勤奮耕耘,只為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臺東池上:和蔣勳一起發現自然秩序
    原標題:臺東池上:和蔣勳一起發現自然秩序   「池上把我重新變成學生。」在臺東池上鄉駐村一年半,作家蔣勳多了一位老師:池上的自然和農民。這位年近70歲的作家,最近帶著新書《池上日記》,在臺東、臺北、新北等地分享他的「池上經驗」。   在他看來,池上不只是一個風景美麗的地方,還造就了上千公頃沒有汙染的成片良田。
  • 《蔣勳說唐詩宋詞》青少名畫版,讓文學之美照亮我們的生活和心靈
    然而,美學大師蔣勳卻說:「唐詩語言和文字都太美了,忘了它其實如此貼近生活。走出書房,走出教科書,在我們的生活中,唐詩無處不在……唐詩語言完美,可以把口語問話入詩。  「我一直認為我喜歡的藝術和文學都不是「學院」的,它們如果不是在街頭,就沒有什麼意義。在工地圍籬上畫畫的時光,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段日子」蔣勳說。  他覺得詩詞就在身邊,寫的同樣也是每個人身邊的事情。他習慣走出書房,在生活裡聽詩的聲音。
  • 臺灣美學大師蔣勳 | 美與競爭力
    【美的啟蒙者】臺灣美學大師、畫家、詩人、作家。深厚的美學理論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兼具理性與感性,創作了跨界小說、散文、繪畫、藝術史、美學論述等多領域作品,啟蒙了華人世界對生活美學的新浪潮。2017年11月5日,如期來到雲門劇場,在簡單又簡潔的課室裡,一堂樸素的卻又不失內容的講座在娓娓道來中進行著。
  • 聽書|用美學思維提升生活幸福感:聽蔣勳揭示美的真相
    在這一場學習裡,與其說是在創造和超越,去求一個外在的果,不如說是在生命裡,向內照見自性光明,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本自俱足,無需外求。也因為那種俱足,有了大自在,大快樂,從而有了無拘無束沒有邊界、充滿創造力和無限可能的生命狀態。在這一條路上,一個好的引路者,一個好的導師,就是那個讓你能不慌張,不忙亂,在沉穩中回歸到美和藝術本質的人。
  • 蔣勳:美是一種生活方式
    蔣勳 群學書院每一個人都拼命地追求物質方面的部分,甚至說生活忙到沒有時間去感覺周遭的事物,我才恍然領悟,漢語當中『忙』這個字多麼驚人的警告,因為忙是心靈死亡,是心亡。我想,我在臺灣感覺到說如果心靈死亡,他對周遭是沒有感覺的。
  • 蔣勳:天地有大美
    是母親的言傳身教,讓蔣勳自然而然地學會在生活中嚮往美,這種美可能來自一首詩,也可能是想像一條白蛇如何變成一個女人,去尋找她愛的對象。「長大後,我在大學裡教書,我發現自己不太喜歡大學的教育。我們在課堂裡講美學,通常是講黑格爾說了什麼、得出什麼結論,我覺得其中有一部分是跟生活完全脫節了。」
  • 這個假期, 一起悅讀蔣勳(音頻)
    我們性格裡都有林黛玉和薛寶釵,我們永遠都會在兩種性格之間矛盾。林黛玉帶著不妥協的堅持死去,薛寶釵懂得圓融,跟現世妥協活下來。我們要內在有自我的堅持,在外又能與人隨和相處,能在這兩者間平衡,真是大智慧。——蔣勳
  • 蔣勳京城談美 感嘆賈伯斯才是真正美的創造者
    應北京愛知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中信出版社邀請,臺灣美學大家蔣勳於10月8日晚在北京劇院舉行主題為「美,看不見的競爭力」的大型美學講座。此次是蔣勳在內地的首次大型演講活動,吸引了近千名觀眾親臨現場,與蔣勳老師近距離接觸,現場感受蔣勳獨有的藝術感染力。
  • 藝宴美學 蔣勳:用美拯救社會
    ArtNeuvo,有人翻成新藝術運動,有人翻成裝置藝術運動,它其實是說工業革命之後,藝術家從另外一個管道,替大家做整個生活的改善。而我們在工商業起飛後,忽略了藝術和生活要結合。有一張莫內的畫,對民眾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但如果有一個人設計的食具是對的,而民眾可以用比較平價的方式使用,它才是對的。所以,與其去做高層次的藝術發展,不如把民間社區所謂美的東西建立好。
  • 蔣勳: 平凡中的信仰——街頭小食裡的生活美學
    你會在腦海裡浮現一些好像始終忘不掉的食物和料理,它們不只是口感上的回憶,不只是美食當前那種口感裡的快樂,甚至會變成很特別的視覺記憶、嗅覺記憶,甚至會讓你在心靈上有一些特別的感動。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吃  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經常會發生一些漫不經心、容易忘掉的小事情。
  • 蔣勳:領悟一朵花,是領悟美的開始
    02 花與美 其實最常看到花的場合是婚禮,仿佛花是適合用來祝福一對新人的結合的。當然,陷在戀愛中的人,都喜歡送花給對方。花,自然代表了欣喜、愛慕、追求。但是,花在某些場合的出現又似乎不完全代表喜悅。例如,朋友生病了,發生了車禍,住在醫院裡,我們也常常帶花去探望。生病、受傷,當然不是喜悅的事。我們送花給生病的朋友,就絕不是為了慶祝,而是安慰或鼓勵吧。
  • 吳哥很美,蔣勳筆下的吳哥猶為美
    全書以信件的方式、文學的筆觸、深邃的個人思考來呈現吳哥之美,優美的文字配以吳哥窟真實的照片,充分展現了作者眼中的吳哥。蔣勳老師所描述的吳哥之美,是歷史與藝術的相結合的美,是毀滅和微笑的相結合的美。跟隨蔣勳老師的筆,我們可以在一片廢墟裡找尋建築之美,藝術之美,文明之美......
  • 蔣勳的池上日記,讓我反思自己矛盾密布的生活
    若不是讀了蔣勳的《池上日記》,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在縱谷平原上有這樣一個美麗寧靜的地方。▲ 池上的稻田,蔣勳/攝「池上」,簡單的兩個漢字,給人帶來詩意的畫面感,也喚起農耕民族的文化共鳴和集體想像。2014年秋,蔣勳開啟了池上的駐村生活。他住在大埔村一間學校的教員宿舍,沒有電視,不看報紙,遠離社交應酬。
  • 蔣勳《生活十講》,新時代的生活態度
    《生活十講》是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在2010年5月1日出版的哲學小品文集,作者是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對應的還有《孤獨六講》,也是同一時間引入出版的書籍。成長的每個時期都會有每個時期的困惑,但是生活本身是不變的,變的也許是你對生活的態度,你的心境,你累積了更多生活閱歷之後對生活不同的看法。蔣勳的書不難讀懂,語言也很平實,最簡單的,講一個道理。蔣勳的書,也適合各個年齡層,就像前面說的,生活,是我們永恆不變的話題。
  • 《美的沉思》美學領路人蔣勳經典之作
    蔣勳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出走臺灣丨與蔣勳、楊渡、劉若瑀一起探索人文與美的故事
    在我們心中,那是一片完整保留著中國文化的靜美之地,更是一片被鄉愁詩意包裹的異鄉。她是故鄉也是異鄉,她是遠方也是家鄉。這一次我們想把最好的臺灣推薦給大家白日夢旅行攜手愛智書院一起遇見蔣勳,楊渡,劉若瑀探索人文與美的故事,走進海峽那一端
  • 蔣勳說唐詩,說出唐詩真正的美
    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在《蔣勳說唐詩》這本是中,他說,唐詩一般都很短,但是卻用精煉的表達,將漢語的美推向了另一種境界。它的畫面感給了讀者充分的留白。這種意境,不需要翻譯成現代的漢語去解釋。如果硬要解釋的話就相當於用白開水去稀釋一杯酒,反而失去了這杯酒的醇香。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臺灣藝術家蔣勳首次在大陸舉辦個展
    新華社上海6月9日電(記者孫麗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是莊子的話,意思就是美存在於天地之中。人們要了解美、追求美,就要回歸生活、回歸土地、回歸自然。」年屆七旬的臺灣藝術家蔣勳近日來到上海,為其在大陸舉辦的首次個人藝術回顧展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