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講給「大家」聽的人

2021-01-07 三聯生活周刊

在他身上一直疊加了學界和大眾兩個不同的評價標準。

蔣勳

採訪蔣勳前,還沒看見他,已經聽到他熟悉的聲音。現在的音頻付費節目中,蔣勳的音頻課有廣泛的傳播度。對於受眾來說,他扮演了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啟蒙者的角色,用淺白的語言給大家講藝術史,講《紅樓夢》,也用這樣的方式去寫「孤獨」、寫「品位」。

蔣勳很願意以「啟蒙者」的身份與大眾溝通。早在1993年,蔣勳就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了《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全彩印刷,成為很多青少年的美術史入門讀物。他回憶:「當年,老董(董秀玉)幫我出這本書,希望我寫一本幫小朋友講美術史的書,那時我就設定了給15歲的孩子講,這個當然很困難,美術史這麼多複雜的專業名詞,怎麼給15歲的孩子講?我那時候有一個朋友的女兒,是我的乾女兒,她剛好15歲,讀中學,我寫一段就念給她聽,她沒興趣我就改,改到她每次聽了就有興趣。所以我還是有信心,再難的東西、再複雜高深的文明都可以用簡單的方法講給孩子聽。我覺得這是我的一個心願,這個文化要傳遞下去,大概也必須要用這樣的做法。最後,我們沒有用『孩子』而用『大家』,因為老董覺得我們都是孩子,很多人對美術史都不了解。於是書名就成了《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

在當下語境裡,「大家」有三種含義:世家望族,著名的專家,眾人。而蔣勳,似乎一直在這幾個身份中尋找平衡,給「大家」提供一種見解。他開始做美學內容普及的時候,網際網路還沒有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還很單一。網際網路普及後,一些慕名去聽蔣勳的課程或者看他書的人,開始表達自己對淺顯閱讀的不滿足。而關於蔣勳的爭議,是因為有學界的學者對他所傳遞的知識部分內容的不準確性提出意見。事實上,在他身上一直疊加了學界和大眾兩個不同的評價標準。

而在蔣勳自己的講述裡,他對「知識」「溝通」的理解形成於法國留學期間。1972到1976年,蔣勳在法國留學期間打工時,曾在羅浮宮擔任講解員。在巴黎,他經歷了1968年「五月風暴」的餘震,也是在那個時候,他感覺到了打破階層進行「溝通」的重要性。蔣勳說:「1968年,法國人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知識是不是應該被少部分人壟斷?比如法語講vous跟tu,vous是『閣下』如何如何,如果我用『閣下』來稱呼你,後面的動詞都會變,很多的敬語。可是他們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對一個學者用了vous以後,後面就放棄了自我思考的很多可能;如果用tu,是比較平等的。羅蘭·巴特的符號學其實也說,我們能不能把一些人與人之間故意造成的隔閡拿掉,用比較自在的方式溝通。比如,原來上課有一個高高在上的講臺,老師坐在講臺上,學生在底下,這樣的關係是以上對下的,同時也是對立的。他們就想,有沒有可能變成一個圓形的教室?老師跟學生是在圓形當中的一圈,比較平等,沒有主從的問題。」

在巴黎大學的讀書經歷,一方面影響了蔣勳跟大眾溝通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讓他對繪畫有了新的認識,正是這種認識,影響了他後來講解美術史的方式。蔣勳記得上課時老師講印象派:「印象派畫的女人是什麼樣子?拿一個小洋傘,戴著帽子,臉上有面紗,很細的腰,皮膚好白好白。皮膚白,是印象派的畫裡面的貴婦人、資產階級女人的一種美。為了保護這個『白』,所以用面紗,用小洋傘。」而在70年代的巴黎,女人對「美」的概念與印象派繪畫有了區別。「只要有太陽,很多女人脫光了躺在塞納河旁曬成bronzé,就是古銅色,那才是美的。為什麼會有這個改變?從經濟史來看,在印象派的時代,要打小洋傘保護皮膚的白,因為勞動的女人都是黑的,所以是階級之間的區別。而現在古銅色變成美,因為要買很貴的飛機票,才能飛到曼谷或者峇里島把皮膚曬得黑黑的。」蔣勳說,「所以美的背後其實有經濟學的東西。美是有符號的,比如為什麼唐俑中的女人都是胖胖的?她的低胸服裝為什麼跟宋朝的纖弱不一樣?其實跟政治史、經濟史都有關係。這個是符號,符號背後有很多的文化含義可以解讀,其實我後來一直在用這個東西。」

6月9日,蔣勳在上海舉辦他在大陸的首次藝術展覽,名為「天地有大美——蔣勳的藝術人生」。展出近50件作品,包括繪畫、手稿、影像和聲音。發布會結束後,蔣勳給大家做導覽,講解中,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不喜歡展覽。在工作室,你跟一張紙或者一塊畫布發生長時間的戀愛關係。展覽很像婚禮,婚禮像是一個儀式表演給大家看,說我們兩個要在一起。所以我告訴自己,夠了,一次展覽夠了,一次婚禮夠了,還是回去好好戀愛。」

蔣勳油畫作品:《貓》

三聯生活周刊:剛才你提到《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最初是「設定給15歲的孩子講,當然很困難」,難在哪裡?

蔣勳:我想每一個專業都有它專業的術語。這個東西其實不是難,而是我們用慣術語以後,外行的人就不太容易懂。比如說美術史,我講「春蠶吐絲」,這是講晉朝顧愷之的畫裡的某一種線條。大家可能不知道「春蠶吐絲」到底在講什麼東西,可是你可以用另外一個方法去解釋這四個字,一個春天的蠶,它吐出來那根細絲的連綿不斷。唐朝的吳道子畫人像,叫「吳帶當風」,是說線條有衣帶被風吹起來時飄蕩的感覺,所以線條有變化,有頓挫和轉折,就跟「春蠶吐絲」那個連綿不斷的線不一樣。我覺得可以換一個方法來告訴孩子:你穿了一件衣服,在風很大的時候走到山上去,衣服被風吹起來,你也可以觀察到那個衣服本身就有一個線條的變化。

所以,我覺得這些專業問題其實是容易克服的。難在哪裡?難在有沒有心讓別人懂。如果你覺得我的東西就是高深的,別人不可能懂,它就越來越難。所以我相信美是一個溝通的方式,如果有心願,就一定可以溝通。

三聯生活周刊:上世紀70年代,你在法國生活很久,受到比較嚴謹的學術訓練,後來回臺灣在東海大學創立美術系。是什麼影響了你的選擇,想用這種普及的而非專業的方式,講給「大家」聽?

蔣勳:今年剛好全世界都在談1968年。我在1972年到的巴黎,距離1968年過去了4年,稍微沉澱了一點點。我覺得它很大的意義是,「專業」怎麼去跟大家溝通,上層階級的學者和中產階層的人們怎麼能夠拉下來跟大眾對話,不要把自己放到那麼高端的姿態。

我們在巴黎大學上課的時候——我不知道年輕一代是否知道——當時我感覺像羅蘭·巴特這樣的學者,其實用很淺白的方式在講很深的哲學。聽起來好像很玄,其實不一定。比如他講到巴黎街頭的廣告詞語怎麼跟大眾溝通,做很多分析。現在大眾還是很喜歡他的《戀人絮語》,那本書會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大學者,可是他其實講了很簡單的生命關係。所以我覺得羅蘭·巴特甚至後來再晚一點的福柯,他們其實是非常活潑的,也許我們對於「學者」這兩個字會不會有一種誤解?

我也在這次展覽中提到,在過去的華人世界,我們並不見得喜歡學者、知識分子,可是我們很喜歡一種人,就是「文人」,比如蘇東坡。你會覺得蘇東坡的東西很難懂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他沒有一個字讓你覺得難懂,所以我在出版蘇東坡的有聲書的時候,題目叫「朗讀東坡」,我幾乎不解釋,就是念給大家聽。鄧麗君也唱過這個歌,王菲也唱過這個歌,大眾到現在還喜歡這個歌,因為它根本沒有難度,可它講出了人的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它講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我覺得我們今天有沒有可能把學者、知識分子太過死板的嚴肅性稍微拿掉,因為我覺得那樣是因為沒有自信。沒有自信就會有很多防範,認為什麼才叫專業。大家越來越不敢進到學者跟知識分子的世界,不敢碰,因為有一個高牆。我覺得不見得一定要這個高牆,知識到最後可以是很平常心地在生活裡跟大家進行交流、溝通,至少這是我很大的心願。

蔣勳油畫作品《野薑花》

三聯生活周刊:父母和家庭對你的選擇有什麼影響?

蔣勳:我的家庭裡面有兩個很不同的元素,母親是正白旗清朝做官的官家,後來辛亥革命沒落,所以母親身上有沒落貴族的那種優雅自傲,其實也是自憐。我父親剛好相反,他是福建長樂的農民,他們家裡完全是種田,他讀了一點書以後,家裡就不準他讀了,可是他很喜歡讀書,後來去黃埔考了軍校,所以他是一個完全從底層起來的人。

小時候我們家裡的六個兄弟姐妹其實都是受母親影響,因為母親會說故事。母親看過《紅樓夢》,讀過《封神榜》,她講武家坡、王寶釧的故事,口才好得不得了;她懂做菜,懂生活品位,所以我們都是親近母親的,覺得爸爸很沒有文化。可是後來我覺得父親的部分在我身上還是發生了一定的影響。我父親是一大早就起來掃地,把家裡掃得乾乾淨淨,我們家裡衣服什麼也都是爸爸洗。

我媽媽是很浪漫的那種,她喜歡看電影、聽戲。我父親就是很踏實的農民,他覺得看一場電影都是浪費。媽媽的世界裡有一個好有趣的東西,就是在那麼窮困落難的時代,她還要把自己打扮得很好,回到她少女的夢想中去,可是我也覺得她很寂寞,因為爸爸不懂這個。其實這在我們這些孩子身上也發生了衝突。這兩個東西,我們不能說它絕對好跟不好。後來,從矛盾裡,我希望在我的身上發生一定的平衡。

1988年我第一次到大陸,我一個人從上海去媽媽的老家西安,我很好奇母親的家族,我們家就在二府街。我又繼續往陝北農村走,到了一位農民家裡,家徒四壁,有剛剛採收的大蒜。我跟他聊了起來。一開始我很防範,狗衝出來的時候還被嚇到了。然後他說你怎麼會講西安話?我說我媽媽是講西安話的。他就問我從哪裡來,覺得很好奇,我說從臺灣來,我們聊得蠻開心,他還叫我上炕。走的時候我覺得有緣分,我把手錶脫下來擱在那裡,留個紀念。他就很慌,不知道該怎麼辦,他覺得那個大概很貴重。他覺得人家給他東西,不能沒有回報,最後就抓了一大把大蒜,塞入我的旅行袋中。

我到現在都記得這件事。我覺得裡面有一個讓我很感動的東西。我喜歡的一本書《紅樓夢》裡,大家都說它在描寫富貴,其實不然。它同時寫了富貴,也寫了人一無所有。它寫了兩個東西。

三聯生活周刊:母親和父親的溝通,或許也影響了你後來跟大眾的溝通方式?

蔣勳:一直到父親臨終,我在他面前念《金剛經》,幫他擦洗身體,我才覺得我有一個很大的遺憾。我跟媽媽很親,我都很大了,媽媽還會說幫我掏耳朵,我就趴下來,是孩子跟媽媽很親密的動作。但是我跟父親的身體卻非常陌生,幾乎連牽手都很少。我當時心裡有一個願望,如果來世再做父子,希望不是這樣的關係。我不曉得這個是不是華人世界的某一種共同現象,因為我們總是講嚴父慈母,我覺得今天的社會,父親也可以有溫暖,一樣可以是慈祥的。

三聯生活周刊:有人說你是「講文藝復興的通才」,也有人對你有不同的看法。你如何看待關於自己的爭議?

蔣勳:文藝復興是一個了不起的時代,剛剛從中世紀的封閉黑暗裡解放出來,達·文西、米開朗琪羅所有這些名字,它所代表的並不只是一個專業上的輝煌,我覺得是代表人的覺醒。如果沒有人的覺醒,沒有從人的原點去愛人、尊重人,你走到你的專業裡去,其實是有問題的。我們該怎樣理解renaissance?這個詞在拉丁語言裡比較清楚,就是「再一次誕生」。中世紀好像是一個漫長的沉睡跟死亡的現象,我覺得人可以重新讓自己再活起來一次。

我今天也要問,在大學裡佔有教職的,在各個專業裡面有學者身份的,你自己是不是真正活著?如果沒有人的覺醒,不叫活著,在一個僵化死板的狀況裡,你對人都不理解,你不會有對人的尊重,也不會對人有真正的愛。那樣的學術論述跟批評,沒有任何意義。

從「五四運動」開始,有一些知識分子是我非常尊敬的,我到現在還在讀魯迅、沈從文,他們給了我最大的影響,他們都在做關於「覺醒」的事情。再比如李叔同,有誰有過他的富貴?可他到最後可以把這個東西全部斷掉。他在三等艙的艙房裡吃粗糙的白菜,有人請他到二等艙吃好一點的東西,他的回答只有一句,他說這個東西很好。魯迅、李叔同他們在做的就是啟蒙,就是法國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做的事情。

大家都在看這些

好吃 | 親測推薦,看球宵夜排名26年,被保姆偷走的孩子世界盃,中國向俄羅斯運去了10萬隻小龍蝦這張圖裡有隻大壁虎,但我保證你看不出來進京的土雞蛋雄安新區可以複製嗎?明星們的十個共同點她成全了年輕女孩的「成人夢」,滿足了成熟女性的少女心這部混血港劇會糊掉嗎?「90後」養生為什麼流行落戶天津: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困境⊙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奇幻荒野之旅:馬達加斯加」

相關焦點

  • 聽蔣勳講《紅樓夢》
    蔣勳心裡正難受,又一想: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來共枕眠。這些人都是幾百年才遇到的人,那就更捨不得錯過了,立刻饒有興趣地觀察這些有緣人。一次他講課,有位女生不聽講,只顧在教室裡哭。蔣勳想要勸阻,卻突然想到:她是不是跟林黛玉一樣,是來還眼淚的?
  • 聽蔣勳給你講講《紅樓夢》
    蔣勳是當代知名畫家、作家、詩人。但大家最熟悉的,是美學家的蔣勳。他寫孤獨:「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他寫品味:「忙就是心靈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所以,蔣勳講《紅樓夢》,就是在分享自己的人生體會,是一個生命對其他生命的叩問和聆聽,很真實、很感性、很深刻,也很美。林青霞把他當成唯一的偶像:「聽老師講《紅樓夢》的光碟,心裡很安定,很容易入睡。」現在,《蔣勳說紅樓夢》(修訂版)在一條生活館獨家首發。共8冊,原價398元,一條特惠298元,現貨銷售。
  • 聽蔣勳老師講紅樓
    其實很早之前就開始聽蔣勳老師講紅樓了。但是因為音頻實在太長,斷斷續續一直也聽不完。但是一有時間的話還是會選擇聽下去的。蔣勳老師的聲音充滿磁性,讓人莫名的安心。所以很感謝蔣勳老師,若是沒有跟著他讀一遍紅樓,感覺可能這輩子也不會再翻開這本書。有了講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是第一講時蔣老師告訴我們的道理。
  • 《小王子》不只屬於孩子 導演:我想講給所有人聽
    《小王子》不只屬於孩子 導演:我想講給所有人聽 時長:05:02 來源:電影網
  • 因為慈悲——我聽蔣勳說《紅樓夢》
    因為慈悲——我聽蔣勳說《紅樓夢》 一、我讀紅樓夢小時候聽大人講,《紅樓夢》是要看三四遍的。那時只是好奇,心想哪有小說看這麼多遍的。可聽了蔣勳的細說《紅樓夢》,我知道,我這樣讀,還是不夠的。 二、我和蔣勳初識蔣勳,是在若干年前的杭州曉風書屋。那本《孤獨六講》就靜靜地擱在那裡,很特別的書名,作者蔣勳也是很陌生的名字。可翻看裡面的文字,發現很耐咀嚼,於是,就收下了這本書。自此,蔣勳進入了我的生活。今年的榴花五月,我纏綿在病榻上,很偶然地得了個聽書軟體——喜馬拉雅FM。蔣勳的細說《紅樓夢》就此開始。
  • 林青霞談蔣勳:聽不見他的聲音難入眠
    夢回紅樓,聽蔣勳為你娓娓道來。「一個人的一生,有沒有可能留出18分鐘給一首詩,這個要求會不會太奢侈?」而聽過他演講或有聲書的人,都一致認為:「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裡,他是一開口就能讓你安靜下來的人。」他,就是蔣勳。當代華人世界的文化教父,被林青霞稱為「唯一偶像」。
  • 《聽蔣勳講紅樓夢》每天15分鐘,最好的催眠藥
    原來,林青霞把他稱為唯一偶像,每個周末從香港飛到臺灣聽他講紅樓。他每開一場講堂都座無虛席——上至豪門闊太企業金領,下至賣菜小販服刑犯人,都趕來聽他一席話。一度,整個臺灣都為他痴狂。他就是蔣勳——紅樓夢的擺渡人。
  • 「我是臺灣人,要把國學講給所有人聽」
    兩岸國學名家傾情授課「我是臺灣人,我來大陸就是要好好講國學,把國學講給所有人聽。」臺籍教授杜保瑞說。在當天進修班課堂上,杜保瑞為學員們講解了《大學》所蘊含的哲學道理。杜保瑞在兩岸國學給各校語文老師及志願者上課此前,在第一期兩岸國學文化義工進修班的課程中,中國古代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孟子學會副會長劉瑾輝也和大家分享了國學的含義、國學傳播的意義及國學傳播的主要內容、方法與路徑。兩岸國學文化義工進修班所邀請的講師皆為界內名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學術研究能力。
  • 蔣勳:藝術之上,是人的溫度
    即便是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蔣勳的母親一直保持著聽戲的習慣,時常在西安的城門口聽瞎子講封神榜演義的故事。「她的文化浸潤在她的生活裡,母親是我美學的啟蒙者。」蔣勳說。  小時候,蔣勳喜歡圍繞在母親的身邊,母親會跟他講一段段有趣的故事,他說自己最早的文學啟蒙不是看而是聽。聽母親講《白蛇傳》時,他能體會到母親對白素貞的疼惜,對許仙找法海感到「不爭氣」。
  • 最怕煙嗓唱情歌,王嘉爾慢聲細語講給你聽!
    悠揚婉轉的聲線加上獨特的嗓音,只要她一開口你就會被吸引然後靜靜的聽她唱完一首歌曲。88rising!駐紮紐約的文化團體,向世界輸送亞洲文化的青年陣地。坐享美國市場資源,與Dumbfoundead、Okasian等亞洲天才藝人關係緊密,成立僅一年,全球視頻播放量超3億。
  •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
    作為融會貫通文學、藝術、美學之大家,「臺北風流人物」,蔣勳先生在臺灣的文藝圈裡擁有不少鐵桿的粉絲。林青霞說他是自己「唯一的偶像」;席慕蓉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張曉風更說他善於喚醒低眉垂睫、沉啞喑滅的美,稱他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恭謹謙遜的善述者」「詩酒風流的產物」「從容、雍雅、慧傑、自適的人」。
  • 蔣勳講紅樓夢裡的微塵眾
    生命的本質在於流淌作者/林文我在好多好多場合都推薦過《蔣勳細說紅樓夢》,在微博上也反覆推薦,今天也想再推薦一次。我是在五月份的時候開始聽《蔣勳細說紅樓夢》的,一開始就喜歡上了它。蔣勳說,很多人講《紅樓夢》都是在講考證,這個版本、那個版本,秦可卿在歷史上是誰,薛寶釵又是誰,很多考證,一學期都在講考證的部分,但是唯獨沒有碰小說本身,沒有碰觸文本。他就來講一講文本。
  • 【聽經典】蔣勳細說紅樓夢第177期
    後來因為這條汗巾子,寶玉差點被他爸爸打死,因為忠順王府到賈家來找人,說琪官是他們包養的。他爸爸簡直氣瘋了,說你竟然在外面包養戲子。一條汗巾子竟牽扯到好幾個王,其實大家都白忙了一場,最後琪官跟襲人結婚了。可見這些戲子也是逢場作戲,被包養是他們求生的一種手段。注意下面:「『若是別人,我斷不肯相贈。二爺請把自己系的解下來,給我繫著。』寶玉聽說,喜不自禁,連忙接了,將自己一條松花汗巾解了下來,遞與琪官。」
  • 蔣勳:美的傳播
    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黯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禁得起反覆追求。」    與這個故事相似,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書,也是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用」的書。他的作者叫蔣勳,是一位美學家、作家、藝術家。他的著作約有30多部,如此勤奮耕耘,只為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 聽書|用美學思維提升生活幸福感:聽蔣勳揭示美的真相
    在這一場學習裡,與其說是在創造和超越,去求一個外在的果,不如說是在生命裡,向內照見自性光明,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本自俱足,無需外求。也因為那種俱足,有了大自在,大快樂,從而有了無拘無束沒有邊界、充滿創造力和無限可能的生命狀態。在這一條路上,一個好的引路者,一個好的導師,就是那個讓你能不慌張,不忙亂,在沉穩中回歸到美和藝術本質的人。
  • 蜻蜓FM上線《伴你同行,質優人生》,聽蔣勳講述生活美學
    不過,同樣是單身,卻並不是每個人都活得那麼灑脫。比如那些獨自在大城市奮鬥打拼的年輕人們。他們遠離故鄉、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託,缺少家庭生活。他們中的很多人,下了班後回到自己狹小的出租屋裡,沒有社交,沒有娛樂,除了刷劇刷綜藝,就是遊戲、發呆。城市的繁華喧囂和生存壓力,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
  • 蔣勳《蔣勳說紅樓夢》
    最艱難的那段日子,是蔣勳老師的《說紅樓夢》陪我度過的,這本對我的意義非同小可。紅樓夢大家都不陌生,以前看過原著,·每個人都對紅樓夢有自己的看法。蔣勳老師的角度很新穎,有點臺灣小清新的感覺,他讚揚的是青春,是非對錯和善惡評價較少。
  • 推薦 | 蔣勳細說紅樓夢,暗號見文末
    《蔣勳細說紅樓夢》有聲書,是中國第一部以主講者原音呈現的「文學經典」,蔣勳老師曾獲臺灣廣播界主持人最高獎—金鐘獎,他的聲音具有宗教般的感染力量,難怪曾有陌生人對他說
  • 蔣勳的後半生:林青霞的半顆安眠藥
    林青霞說這人是她唯一的偶像。那時母親因抑鬱症自殺,父親病重,她夜夜失眠。蔣勳在黑暗中伸出了手。 「他的聲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這是林青霞對他的評價,這個人就是蔣勳,被譽為臺灣的文化教父。
  • 蔣勳:天地有大美
    是母親的言傳身教,讓蔣勳自然而然地學會在生活中嚮往美,這種美可能來自一首詩,也可能是想像一條白蛇如何變成一個女人,去尋找她愛的對象。「其實人的身體裡有四季,我們也需要休息,最美好的生命應該是處於自然的狀態,有日出就有日落,有蓬勃的生長,也要休養生息。」作為生活在都市裡的知識分子,蔣勳覺得自己有時候已經忘掉分享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