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感覺:頭腦昏昏沉沉,腳下發軟如踩棉花,這種感覺稱之為「頭重腳輕」。
年輕人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使用電腦過多,早晨起來有頭昏、身體沉重伴腳下發軟的症狀,經過適量活動,梳洗、進食早餐後,這種感覺通常就會很快緩解消失。這種頭重腳輕、頭暈,是由於疲勞或大腦缺氧所致,嚴格意義上不算疾病,卻使人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響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但有些老年人如果經常出現頭重腳輕、頭暈甚至頭眩的感覺,需引起警惕,這可能與高血壓、腦血管病有關。尤其是持續不易緩解的頭重腳輕,更應高度重視。
傳統醫學認為,頭重腳輕屬中醫「頭重」「頭暈」範疇。調理要注意辨虛實。
如果頭重腳輕的同時,伴有腰膝酸軟、眼乾目澀、毛髮乾枯易落,可能是肝腎虧虛。《黃帝內經》有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熱生風、肝陽化風,皆可頭暈。腎陰虧虛,水不涵木,精虛血少,血不養肝,腎病及肝,可發生頭暈。先天不足、久病傷腎、氣血虧虛、房勞傷精以及老年腎虧等都是造成肝腎不足的原因,可以通過滋補肝腎、平肝熄風等方法改善頭重腳輕的症狀。臨床常用杞菊地黃丸、歸芍地黃丸等丸藥滋補肝腎。
如果頭昏沉重而腳輕,活動後誘發或加重,屬於氣虛。氣虛不能升提清陽,活動更耗氣,清陽不升則頭昏頭沉,多伴有易疲勞、活動後自汗出,或有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或有低血壓等。臨床可用補中益氣丸補益中氣、升清陽。
實證導致的頭重腳輕,當歸於痰與瘀。中醫有「無痰不作眩」之說,過食肥甘、脾胃損傷、脾失健運則會生溼生痰,痰溼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蒙蔽清竅,自然表現為昏昏沉沉、頭重如裹,這類人群的舌苔通常都是白厚膩苔。此種眩暈,調理當以健脾化痰為主,可用六君子丸為主健脾化痰。眩暈明顯者,酌情選用牛黃清心丸。
除了痰導致的頭重腳輕,「瘀血」也是眩暈的重要病理因素。各種原因所致血行不暢而凝滯,導致瘀血內阻,發生眩暈。可用血府逐瘀等藥品行氣活血。痰瘀並重者當祛痰化瘀。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藥物一定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辨證使用,不可擅用。日常頭重腳輕多發者,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勞累熬夜,不要過度用腦,切忌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等;有基礎疾病者,要控制好血壓、血脂等,有心腦血管疾病者要做好二級預防,避免高危因素。如症狀持續不能緩解,最好及時就診,避免發生心腦血管事件。
文字來源:生命時報
圖片來源:網絡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經常頭重腳輕 補氣祛痰化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