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脾滌飲方,是清朝舒馳遠的方子。他寫了本《傷寒論集注》,從註解中還是可以看出這個人比較狂的,比如常常指著張仲景的方說這個方不對啦,要用我的理脾滌飲湯,那個地方不對,還是要用我的理脾滌飲湯,可以說從頭到尾都在推薦他的理脾滌飲,比李佳琪還要魔鬼~
敢這麼懟醫聖的也算是真牛人,因為他敢這樣講,也是因為這個理脾滌飲確實很有效,以致於可以替代那麼多張仲景的方子。
這個方名分兩部分,先看左邊:理脾,脾該怎麼理?那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脾虛。(PS:之前有一篇寫了薯蕷丸,也養脾胃,但作用並不僅限於脾胃虛,畢竟是超級大補丸嘛,它補各種虛。)
首先認識脾,這與五行一樣,是一個非實指的詞。在中醫領域,我們是把全部負責消化吸收的器官,統一稱為脾,並不特指某個器官。而西方主要以解剖為分類方法,他們把負責免疫、造血、過濾的一塊肉肉叫做spleen,隨著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不知道是哪位翻譯家腦子一抽,他決定把這個也叫做「脾」,從此之後,脾就有了兩種意思。。。
這種翻譯方法造成了極大的誤會和混淆。比如,很多人看到西醫書上說「spleen(脾臟)」是免疫器官,他們就跑來指責中醫的「脾」不正確。這根本不是一回事啦,只是名字雷同而已。總之,中醫的「脾」是指所有負責消化吸收的臟器和組織。
所以脾虛並不是指某一個臟器虛,或是單獨的一個病,它就像我們博大精深的漢語一樣,只是一個統稱,包含多種意思。
阿呆給領導送紅包時
領導:「你這是什麼意思?」
阿呆:「沒什麼意思,意思意思。」
領導:「你這就不夠意思了。」
阿呆:「小意思,小意思。」
領導:「你這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
領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阿呆:「是我不好意思。」
脾虛大體可以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
脾氣虛,指的是脾的能量、動力不足,脾運行效率低。脾氣虛,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輸送營養到全身產生影響。
脾不能運化食物,肚子裡的食物就久久不能消化,產生腹脹。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消化能力差就會食慾下降。
脾吸收的營養少,就會全身乏力,甚至久而久之,全身臟腑都會變得衰弱。
營養都排了出去,就容易造成大便不成型、大便黏。
以上就是脾氣虛的主要症狀。
應對方法就是補脾氣,首推四君子湯。這個方子特殊之處在於,裡面四味藥藥性溫和,不寒不熱不燥,溫潤如謙謙君子,和外面那些虎狼之劑一點都不一樣,故得此名。這是脾氣虛的基礎方,非常常用且有效,常服可日漸充實脾氣。若有腹脹存在,由於四君子中沒有行氣消脹的藥,需在其基礎上加行氣藥,如五味異攻散、香砂六君子湯。我們簡單記憶,脾氣虛就用四五六~
脾還有另外一大作用——負責水的運化,就是把全身產生的廢水,輸送給肺、膀胱等,變為汗、小便排出。
脾氣虛,就會造成廢水停聚,這就是所謂的溼氣重,這種情況可以長期喝茯苓,茯苓性質溫和,不涼不熱,是極佳的祛溼藥,還略能健脾。就是口感差……跟石灰似的。而受推崇的薏苡仁和紅豆,由於性涼,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的。
當然也可以用參苓白朮丸,這是在四君子的基礎上,加了很多祛溼健脾藥,可用於脾虛溼盛。還有平胃散,之前有寫,不過這個藥不能當保養藥長期吃。
脾陽虛,就是陽氣不足,這很好理解:整個脾都在冬天一般,寒冷、無力、困頓。
有的人吃涼的拉肚子,喜歡熱食,肚子怕冷,容易乏力、食慾差、大便稀,那基本就是脾陽虛了。這時不宜只補氣了,必須要用溫陽藥,比如理中丸,這是將四君子,去掉茯苓,加溫熱的乾薑而成,是很好用的溫補脾陽藥。
不過理中丸似乎藥店少有,只有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熱性更強,不推薦長期吃。PS:上面這幾種脾虛很容易導致一個人出現腰腹肥的特徵,詳見減肥之「腰腹肥」這一篇。
一般脾虛比較重時,可能出現臟器下垂的情況,如脫肛、崩漏、子宮脫垂(參見【女性必讀】重新認識生理期)等。這種脾虛,補氣是可以的,但還要加點升舉的藥,才能把久洩、臟器脫垂給推回去。這類病情,推薦用藥:補中益氣湯——補氣的四君子,和升舉的升陷湯合二為一,加減而成,具有很強的健脾升舉作用。
以上,就是常見的三類脾虛,此外還有脾陰虛、脾不統血之類的脾虛,以後再講。
我們繼續看理脾滌飲這右邊一半:滌飲,那什麼是飲?
之前減肥之痰肥篇,有讀者問,自己喉嚨經常有痰,是不是要用祛痰藥?嗯,因為當時篇幅有限,沒特別去解釋,當時寫的痰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痰飲——水代謝失常而導致水液停積於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也就是說這個水沒有轉化成身體所需的有用津液,而變成了沒有用處的廢水。
這個痰飲主要是指水飲停留在胃腸,類似的還有懸飲、溢飲、支飲,主要根據停留位置不同而劃分。袪痰的藥一般有苓桂術甘湯、補氣消痰飲、生半夏、白芥子等,當然也包括本篇的理脾滌飲。
前面提到的脾溼、脾寒、脾虛各有對應的方子,各人根據自己的情況選用即可,那理脾滌飲還值得擁有名字嗎?
當然有啦~
理脾滌飲怎麼刷存在感呢?簡單來講,它的跨度很廣,在這幾個方之間都能用。怎麼講呢?
如果說要來暖脾胃的話,這方子有炮姜、白朮、白豆蔻(也是祛溼醒脾的藥)。另外,舒馳遠還加了些其它的藥,比如說砂仁,砂仁是那種在時方中用來引氣入丹田的藥哦,就是讓這個暖氣能夠一起聚蓄在丹田的一個鎮固元氣的藥。
如果說要祛痰,像香砂六君子湯,裡面有砂仁,有半夏,這個方它也有。但是香砂六君子湯有時候挖那個痰飲挖好久,就是效果太慢了,那理脾滌飲湯在速度上來講是不錯的。另外,他還加了黃芪。為什麼要提呢?因為如果你的讀的是宋本的《傷寒論》——這本書很絕的,傷寒的部分張仲景從頭到尾沒有用過一次黃芪。黃芪在傷寒的世界為什麼不好用?這可能關係到邪氣的排除問題。不過,在水的代謝方面黃芪還是有用的。
如果脾胃太溼有沒有用啊?也有用。它的好處就是它有可以跨越幾個方的效果。比方說,平胃散跟實脾散處理那種比較偏溼氣的水氣,一旦這個水氣有一點粘稠度,屬於痰飲這邊的時候,那平胃散或者實脾散就沒有那麼好用了,那相對來講,理脾滌飲就比較好用。
總之,在脾胃溼、脾胃冷、脾胃積蓄了痰這三種情況下理脾滌飲都有它好用的地方,可以說凸顯到了張仲景這些方子之間的一些盲點,這個方能把它們補回來。
那它主要用在什麼地方呢?
咳咳,之前每一篇,我都會強調吃中藥就不要吃生冷水果了,會破功。特別是現在正值夏季,各種瓜果都出來引誘我們了,如果你實在沒忍住吃了什麼西瓜、哈蜜瓜,那這個方就用得到啦,就脾胃被冷到有痰飲的時候就可以用了,或者你把它當成吃冷飲水果時的外掛方也行~
打賞是催更的好辦法,H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