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暖脾的理脾滌飲方

2021-02-12 一方本草

理脾滌飲方,是清朝舒馳遠的方子。他寫了本《傷寒論集注》,從註解中還是可以看出這個人比較狂的,比如常常指著張仲景的方說這個方不對啦,要用我的理脾滌飲湯,那個地方不對,還是要用我的理脾滌飲湯,可以說從頭到尾都在推薦他的理脾滌飲,比李佳琪還要魔鬼~

敢這麼懟醫聖的也算是真牛人,因為他敢這樣講,也是因為這個理脾滌飲確實很有效,以致於可以替代那麼多張仲景的方子。


這個方名分兩部分,先看左邊:理脾,脾該怎麼理?那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脾虛。(PS:之前有一篇寫了薯蕷丸,也養脾胃,但作用並不僅限於脾胃虛,畢竟是超級大補丸嘛,它補各種虛。)

首先認識脾,這與五行一樣,是一個非實指的詞。在中醫領域,我們是把全部負責消化吸收的器官,統一稱為脾,並不特指某個器官。而西方主要以解剖為分類方法,他們把負責免疫、造血、過濾的一塊肉肉叫做spleen,隨著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不知道是哪位翻譯家腦子一抽,他決定把這個也叫做「脾」,從此之後,脾就有了兩種意思。。。

這種翻譯方法造成了極大的誤會和混淆。比如,很多人看到西醫書上說「spleen(脾臟)」是免疫器官,他們就跑來指責中醫的「脾」不正確。這根本不是一回事啦,只是名字雷同而已。總之,中醫的「脾」是指所有負責消化吸收的臟器和組織。

所以脾虛並不是指某一個臟器虛,或是單獨的一個病,它就像我們博大精深的漢語一樣,只是一個統稱,包含多種意思。

阿呆給領導送紅包時
領導:「你這是什麼意思?」
阿呆:「沒什麼意思,意思意思。」
領導:「你這就不夠意思了。」
阿呆:「小意思,小意思。」
領導:「你這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
領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阿呆:「是我不好意思。」


脾虛大體可以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氣下陷

脾氣虛,指的是脾的能量、動力不足,脾運行效率低。脾氣虛,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輸送營養到全身產生影響。

脾不能運化食物,肚子裡的食物就久久不能消化,產生腹脹。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消化能力差就會食慾下降。
脾吸收的營養少,就會全身乏力,甚至久而久之,全身臟腑都會變得衰弱。
營養都排了出去,就容易造成大便不成型、大便黏。
以上就是脾氣虛的主要症狀

應對方法就是補脾氣,首推四君子湯。這個方子特殊之處在於,裡面四味藥藥性溫和,不寒不熱不燥,溫潤如謙謙君子,和外面那些虎狼之劑一點都不一樣,故得此名。這是脾氣虛的基礎方,非常常用且有效,常服可日漸充實脾氣。若有腹脹存在,由於四君子中沒有行氣消脹的藥,需在其基礎上加行氣藥,如五味異攻散、香砂六君子湯。我們簡單記憶,脾氣虛就用四五六~

脾還有另外一大作用——負責水的運化,就是把全身產生的廢水,輸送給肺、膀胱等,變為汗、小便排出。

脾氣虛,就會造成廢水停聚,這就是所謂的溼氣重,這種情況可以長期喝茯苓,茯苓性質溫和,不涼不熱,是極佳的祛溼藥,還略能健脾。就是口感差……跟石灰似的。而受推崇的薏苡仁和紅豆,由於性涼,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的。

當然也可以用參苓白朮丸,這是在四君子的基礎上,加了很多祛溼健脾藥,可用於脾虛溼盛。還有平胃散,之前有寫,不過這個藥不能當保養藥長期吃。

脾陽虛,就是陽氣不足,這很好理解:整個脾都在冬天一般,寒冷、無力、困頓。

有的人吃涼的拉肚子,喜歡熱食,肚子怕冷,容易乏力、食慾差、大便稀,那基本就是脾陽虛了。這時不宜只補氣了,必須要用溫陽藥,比如理中丸,這是將四君子,去掉茯苓,加溫熱的乾薑而成,是很好用的溫補脾陽藥。

不過理中丸似乎藥店少有,只有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熱性更強,不推薦長期吃。PS:上面這幾種脾虛很容易導致一個人出現腰腹肥的特徵,詳見減肥之「腰腹肥」這一篇。

一般脾虛比較重時,可能出現臟器下垂的情況,如脫肛、崩漏、子宮脫垂(參見【女性必讀】重新認識生理期)等。這種脾虛,補氣是可以的,但還要加點升舉的藥,才能把久洩、臟器脫垂給推回去。這類病情,推薦用藥:補中益氣湯——補氣的四君子,和升舉的升陷湯合二為一,加減而成,具有很強的健脾升舉作用。

以上,就是常見的三類脾虛,此外還有脾陰虛、脾不統血之類的脾虛,以後再講。

我們繼續看理脾滌飲這右邊一半:滌飲,那什麼是飲?

之前減肥之痰肥篇,有讀者問,自己喉嚨經常有痰,是不是要用祛痰藥?嗯,因為當時篇幅有限,沒特別去解釋,當時寫的痰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痰飲——水代謝失常而導致水液停積於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也就是說這個水沒有轉化成身體所需的有用津液,而變成了沒有用處的廢水。

這個痰飲主要是指水飲停留在胃腸,類似的還有懸飲、溢飲、支飲,主要根據停留位置不同而劃分。袪痰的藥一般有苓桂術甘湯、補氣消痰飲、生半夏、白芥子等,當然也包括本篇的理脾滌飲。


前面提到的脾溼、脾寒、脾虛各有對應的方子,各人根據自己的情況選用即可,那理脾滌飲還值得擁有名字嗎?

當然有啦~

理脾滌飲怎麼刷存在感呢?簡單來講,它的跨度很廣,在這幾個方之間都能用。怎麼講呢?

如果說要來暖脾胃的話,這方子有炮姜、白朮、白豆蔻(也是祛溼醒脾的藥)。另外,舒馳遠還加了些其它的藥,比如說砂仁,砂仁是那種在時方中用來引氣入丹田的藥哦,就是讓這個暖氣能夠一起聚蓄在丹田的一個鎮固元氣的藥。

如果說要祛痰,像香砂六君子湯,裡面有砂仁,有半夏,這個方它也有。但是香砂六君子湯有時候挖那個痰飲挖好久,就是效果太慢了,那理脾滌飲湯在速度上來講是不錯的。另外,他還加了黃芪。為什麼要提呢?因為如果你的讀的是宋本的《傷寒論》——這本書很絕的,傷寒的部分張仲景從頭到尾沒有用過一次黃芪。黃芪在傷寒的世界為什麼不好用?這可能關係到邪氣的排除問題。不過,在水的代謝方面黃芪還是有用的。

如果脾胃太溼有沒有用啊?也有用。它的好處就是它有可以跨越幾個方的效果。比方說,平胃散跟實脾散處理那種比較偏溼氣的水氣,一旦這個水氣有一點粘稠度,屬於痰飲這邊的時候,那平胃散或者實脾散就沒有那麼好用了,那相對來講,理脾滌飲就比較好用。

總之,在脾胃溼、脾胃冷、脾胃積蓄了痰這三種情況下理脾滌飲都有它好用的地方,可以說凸顯到了張仲景這些方子之間的一些盲點,這個方能把它們補回來。

那它主要用在什麼地方呢?

咳咳,之前每一篇,我都會強調吃中藥就不要吃生冷水果了,會破功。特別是現在正值夏季,各種瓜果都出來引誘我們了,如果你實在沒忍住吃了什麼西瓜、哈蜜瓜,那這個方就用得到啦,就脾胃被冷到有痰飲的時候就可以用了,或者你把它當成吃冷飲水果時的外掛方也行~

【來源】《齊氏醫案》卷二。
【組成】北箭耆5錢,白貢術5錢,法夏子3錢,西砂仁1錢,炮乾薑1錢,白蔻仁1錢(為末)。
【主治】五飲諸症。
【用法】水煎,調白蔻末溫服。
【附註】方中炮乾薑用量原缺。
【方論】此方奏功甚速,予歷試有年,活人多矣。其制方之義,蓋亦仿理中而變化也。門人楊宗煦曰:此方黃耆、白朮大補中氣,砂仁、半夏醒脾開胃,白蔻宣暢胸膈,乾薑溫中散逆,以此方加味,統治五飲諸症,效如桴鼓。

打賞是催更的好辦法,HOHO~

相關焦點

  • 脾與肺
    3、肺脾相關的五行規律 肺脾相關的五行規律體現在相生規律的運用,即「培土生金」。肺為主氣之髒,脾為生氣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飲食入胃,脾為運行其精英之氣,雖日周布諸髒,實充上輸於肺,肺先受其益,是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則氣益壯,化水下降,澤及百體」(《醫碥》)。
  • 益脾長智,養心保血——龍眼肉
    《本草求真》記載:「龍眼氣味甘溫,多有似於大棗,但此甘味更重,潤氣尤多,於補氣之中,又更存有補血之力,故書載能益脾長智,養心保血,為心脾要藥,是以心思勞傷而見健忘、怔忡、驚悸,
  • 脾有病,人就廢了一半!傷脾的習慣趁早改,脾或會慢慢變好
    人體內的五臟六腑,是需要我們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來養護的,不同的季節養護的重點不同,比如說春天宜養肝,但有個部位大家可能對其關注度比較少,它就是脾,而一年四季都要養的就是脾。脾是後天之本,人體所有的生命活動都需要它的運化,脾一旦病了,人或許就廢了一半,它還很「嬌氣」,很容易變得虛弱,所以對其不利的事,別再做了,自查下,若中招還望儘早改正。脾怕溼,脾是主運化的,體內的水溼需要它來運化,如果體內溼氣太多的話,脾的代謝就會失常,被溼邪打擾,水溼只會更多,多餘的水分就難被及時排出去了,脾就會越來越虛,而人體內的溼氣也會越來越重。
  • 日精錄 | 《理中丸方》
    理中丸是張仲景的方子,來自《傷寒論》,是中醫治療中焦虛寒證的經典名方。感嘆仲景之方,藥簡力專,醫理深奧,疑難雜症往往數劑而愈。《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395條: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 脾腎互相滋養,脾功能下降男女都會出現問題,固精補腎脾腎同補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同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當脾虛的時候,容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情況,同時伴有氣血不足、全身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如果脾虛運化水液的功能下降,還會出現脾虛溼盛的表現,表現為肢體困重、乏力、四肢倦怠,女性則容易出現一些婦科的炎症,男性容易出現陰囊潮溼等等。
  • 為什麼蜜蜂子脾會發臭?蜜蜂子脾發臭怎麼辦?
    相信很多朋友在養蜂的過程中都會發現這樣的情況,那就是有的蜂脾提出來的時候會發現一股很難聞的臭味,但是找遍了整個蜂脾似乎並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蜜蜂子脾出現臭味的情況呢?有哪些原因會造成蜜蜂子脾發臭?今天蜂部落就來給大家分享這個問題。
  • 雞脾、燒麥、維他奶
    文章還寫下這位警察一次元朗鎮暴的經歷:「我記得有次在元朗拘捕了一個青年,那時已是凌晨一點,他跟我說,由早上十點出門吃過早餐,之後下午三時飲過一罐可樂,就再沒吃過東西了。當時我同事剛剛拿了一份宵夜給我,裡面有雞脾、燒賣、維他奶。
  • 從各個角度理解「脾」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與胃以膜相連,脾與胃同主消化,故常並稱。脾在中醫學中被冠以「脾主中土,為後天之本」以及「氣血生化之源」之名,可見脾對於人體生命活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肝、心、肺等臟腑我們都能在人體中找到具體的的臟器對應其生理功能。而恰恰脾在這點上十分分散,甚至不能對應。
  • 潘毅丨從脾看,中醫辨證其實很簡單
    脾的陽虛說完脾的氣虛,下面我們講脾的陽虛如果大家沒聽過陰陽學說,那在這裡我們可以先把這個陽理解為太陽,陽虛就如陽光不夠,陽光不夠最直接的表達是光明度不夠,熱量不夠。第二種是水多了,水多了就有四種產物,水、溼、痰、飲,這四種東西應該說接近同類,但是他們表現出來的症狀不完全一樣。水就是水腫,比如按上去一個窩的那種叫水腫;還有腹水,很多人可能會說腹水不是肝系統的嗎。
  • 因勢利導話贅脾!
    副蓋撬開後,我從蜂路看,發現那框子與框子之間緊緊地連結在一起,並且越往上面(即靠近上梁處)那脾特別的厚,厚得將蜂路都堵住了,僅僅有一隻蜜蜂可進入,還有的兩脾之間直接是沾結在一起了,而且還是用蜂蠟築造的巢脾,小巢脾裡還發現有閃亮的蜂蜜!我問師傅:「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
  • 鴨脾壞死是什麼引起的鴨脾壞死什麼最好
    這段時間,經常接到養殖朋友們打來的電話或微信諮詢關於肉鴨脾壞死的問題,可見脾壞死已經成為養殖朋友們在養殖肉鴨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肉鴨發生脾壞死,不但增加了養殖成本,同時也增加了養殖難度,可見脾壞死已經成為肉鴨養殖中的一個難題,那到底肉鴨脾壞死有哪些影響,有沒有預防的方法,或是發生了可以用哪些藥物治療點一下禽醫老葛頭像諮詢
  • 中蜂無礎造脾的技巧,工蜂造脾與蜂王產卵「齊頭並進」!
    首先,給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無礎造脾?無礎造脾與有礎造脾的優點對比有哪些?中蜂無礎造脾的技巧,無礎造脾與有礎造脾的對比外界沒有大流蜜的情況下,給蜂群加巢礎框造脾,這時工蜂對蜂巢礎的品質格外挑剔,蜂巢礎內蜂蠟含量高,蜂群容易出現咬巢礎,蜂巢礎內蜂蠟含量低的話,蜂群會出現討厭蜂巢礎,不願意在蜂巢礎上造脾,或者造出的蜂巢脾不完整,那麼,在外界沒有大蜜源的情況下,給蜂群加入無礎巢框,蜂群造脾情況又會怎麼樣呢
  • 長得像心臟的祛痰強心藥,治胸痺心痞有大能量
    長得像心臟的祛痰強心藥,治胸痺心痞有大能量
  • 西環雞脾列傳(全)
    在這個人人都講鳥語的異鄉,各類高熱量油炸食品讓我感到些許慰籍:炸雞排、炸豬排、炸牛排;燒雞、燒鴨、燒鵝;煮公仔麵、炒公仔麵、幹吃公仔麵……然而在所有物是人非的垃圾食品裡,我最喜歡的,還是千嬌百媚的雞脾。「雞脾」的叫法我只在香港聽到過。「脾」這個字在普通話裡和「皮」同音,在廣東話裡的發音好似二聲的「貝」。剛到香港時不懂粵語,因為雞脾還鬧過一個笑話。
  • 脾受損,整個人都不好了!出現5個異常表現,是時候補脾了
    一旦脾出現問題,對身體會造成很大影響,也會引起一些明顯的症狀,這種情況下需要及時調理脾臟,避免身體進一步受損。那麼,脾受到損害,人體會有哪些異常的表現呢?1、身材變胖脾受損,首先影響的是腸胃的功能。脾對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有重要的作用,脾的功能下降,導致食物無法得到很好的代謝、分解,容易堆積在體內,使身材越來越肥胖。特別是人到中年,經常會有腹部贅肉多的困擾,這也和脾虛有很大關係。2、水腫脾不好的人,由於身體對水液的代謝下降,可導致水液不能及時排出體內,堆積於身體中,引起水腫的現象。
  • 脾受損,人就廢了一半!身體出現明顯跡象,暗示你該補脾了
    脾是先天之本,主運化,它的健康對身體來說很重要,不出問題還好,一旦出現問題,整個身體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也有了這樣的一句話,就是「脾受損,人基本廢了一半」,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當脾臟受損,身體也會有明顯表現的。脾受損後,身體會有哪些表現?
  • 吳佩衡《醫藥簡述》卷一祖國醫學先天心腎和後天脾土之相互關係
    心火上熱,則清心家之血;腎火下寒,則暖腎家之氣。故補肝之血則宜溫,補心之血則宜清,補肺之氣則宜涼,補腎之氣則宜暖,此定法也」。 解《太陰土論》云:「溼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人為脾。
  • 真傳一句話——脾開竅於口(深度好文,大開悟性)
    突然間我們想到,當時鄧老治療重症肌無力,那病人眼睛都耷拉下來,臥在床上,連眼皮往上瞪的力量都沒有。鄧老用補中益氣湯讓肌肉有力,眼部開張自如,你普通人很難理解,這湯方是治脾胃的,你怎麼來治眼睛呢?脾胃管周身之關口,鼻子是氣機出入的關口,鼻孔又叫鼻口,也是脾胃所開之處,這一想通,馬上豁然開朗。所以董雪峰醫生創董氏排膿湯是一絕,裡面重視用黃芪、白朮、茯苓啊,董醫生說,這幾味藥最關緊要,莫為平常而忽略之。
  • 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做好這4補!
    在中醫的理論中,人的五官是人體五臟的反射區,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言: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意思就是說,五官的變化可以反映人體內五臟的健康情況。心對舌,肝對目,脾對口,肺對鼻,腎對耳,養五臟,方為健康!
  • 吳茱萸湯證及吳茱萸類方
    若將諸症約為一個病機則以「胃虛寒飲,肝氣上逆」(《中醫藥學高級叢書。《金貴要略》P586)一語最為簡明扼要。以王旭高氏「肝氣與飲邪,相合為病」(《環溪草堂醫案》)一語最為傳神。吳茱萸類方:1、吳茱萸湯2、吳茱萸當歸四逆湯3、吳茱萸四逆湯4、左金丸5、延年半夏湯6、雞鳴散7、四神丸:組成:肉豆蔻(煨)200g 補骨脂(鹽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吳茱萸(制)100g 大棗(去核)200g功效:溫腎散寒,澀腸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