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天氣變化之時,這個季節的特點是:白天很熱,讓人又吃雪糕又扇扇子的,但是早晚很涼,涼風嗖嗖的,身體壯的人沒有問題,但是部分體弱人群如果不注意,會被寒氣傷到。
那麼,什麼是寒邪呢?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結、收引特性的外邪。這個寒邪,本來為冬令之主氣,但是,千萬不能教條,其他季節也多,甚至任何季節都有,現在夏天也尤其的多,因為有空調的存在。
在中醫裡面,被寒邪傷到,有傷寒與中寒之別,一般如果體表被寒邪傷到,叫傷寒,如果我們咕咚幾瓶冰啤酒,直接把臟腑給冰住了,這叫中寒。
那麼,都有哪些感受寒邪的途徑呢?方式很多,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比如:淋雨、下水著涼、衣單、露宿、空調、飲食冷。
寒邪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這個話也應該如下理解,陽氣弱的人,更是要躲著寒邪,一般體表感受的傷寒還好說,最難受的是那個中寒,直接往裡面走的那個,一般危害比較大。
第二:寒性凝滯。氣血凝滯,不通則痛,總是會引起胃腸,腹部等的疼痛,很是痛苦。那麼還有客肺、腸胃、心脈,寒凝胞宮等證,這個季節如果老人不注意,就會寒凝心脈,導致心臟的問題,所以春捂秋凍是不適合老人的,老人這個時候就要隨時增減衣服。
第三:寒性收引。這個是說寒邪容易造成拘攣的問題。
對於寒邪的治療,就是寒則溫之。
理中丸是張仲景的方子,來自《傷寒論》,是中醫治療中焦虛寒證的經典名方。感嘆仲景之方,藥簡力專,醫理深奧,疑難雜症往往數劑而愈。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第395條: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方
人參 乾薑 甘草(炙) 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頭身疼痛,發熱,這是表證;熱多,言下之意寒少,那就是偏熱的病,而非純熱病;欲飲水,內有停飲,這種情況用五苓散是可以的。五苓散裡不僅有利水飲的藥,桂枝亦可解決表證。後面說,如果寒多不喜歡喝水,那就可以用理中丸。
理中丸常見症狀:嘔吐(嘔吐物多有未消化之物,無熱時無較大臭味)、下利(腹瀉常見下利稀爛大便,一日可多次腹瀉,無臭且夾雜未消化物)、胃脘部、腹部冷痛、喜唾、胸腹滿悶、納差、同時兼見精神不振、乏力、面色無華、喜熱飲等陰寒症狀。胃痛常兼嘔吐,腹痛常兼腹瀉、兩者均為冷痛,常得溫則減,用手輕揉亦能有所緩解,從體態上,患者多喜蜷縮的姿勢。
何為吐,中氣虛寒,胃土之氣上逆,而作吐;何為瀉,脾土之氣下陷,而作瀉也。
寒嘔應與吳茱萸湯相區分:吳茱萸湯之嘔常為嘔吐清水涎沫,綿綿不絕,常伴吞酸嘈雜,其氣逆之象比理中丸更盛。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淫所勝,平以辛熱」。理中者,實則予中焦之陽也。
中焦虛寒,虛則補之,寒則溫之。虛用人參與甘草補之。寒用乾薑與白朮溫之。縱觀全方,藥僅四味,溫、補並行而以溫為主。藥少力專,可使寒氣去,陽氣復,中氣得補,健運如常,中焦虛寒諸證自然可除。
理中丸以理中為名,它和前面的脾四味有什麼區別呢?區別是將大棗換成了白朮,將生薑換成了乾薑。脾四味是針對中虛缺少津液的,大棗和炙甘草,溫甘,能迅速補足津液。如果只是日常調理脾胃,那就不需要這麼多甜的,太滋膩,久服也不宜,所以換成了白朮;再者,脾胃久虛的人有溼氣的多,白朮服之合宜。乾薑是溫中主守的,調理脾胃也比生薑力專且和緩。
人參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君。
白朮味甘溫,《內經》曰:脾惡溼,甘勝溼。溫中勝溼,必以甘為動,是以白朮為臣。
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
乾薑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胃寒則中焦不治,《內經》曰:寒溼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胃,必先辛劑,是以乾薑為使。
理中丸方是治療中焦脾胃虛寒證的基礎方。一般這個天如果著涼,多是脾胃受涼,比如在涼水裡嬉耍了,比如腿部著涼了,這都很容易使下肢著涼,還有的人是喝了很多的冷飲,肚子就開始痛,也是這個問題,自個兒把寒邪給灌進來了,也需要這個藥。
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如果加上一味附子,就成了附子理中丸。藥的主要成分是乾薑和附子,中醫說:附子非乾薑不溫,這兩味藥放在一起效果特別的好,藥裡面還有黨參和白朮、甘草。臨證上以脘腹綿綿作痛,嘔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辨證要點。
下面介紹幾個理中丸的變化方:
丁蔻理中丸——理中丸加丁香、豆蔻組成。丁香辛溫,溫中散寒,降逆,溫腎助陽;豆蔻溫中行氣,化溼消食。故丁蔻理中丸治療脾胃虛寒,脘腹攣痛,泛吐清水,消化不良。
附子理中丸——理中丸加附子組成。附子為「回陽救逆第一品」,其大辛大熱,散寒止痛,補火助陽,回陽救逆,故附子理中丸治療寒證進一步加重的脘腹冷痛、洩瀉、手足不溫諸證。
參桂理中丸溫中散寒,祛溼定痛。用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引起的腹痛洩瀉、手足厥冷,胃寒嘔吐,寒溼疝氣,婦女血寒,行經腹痛等證。
理中化痰丸適應脾胃虛寒,痰飲內停,症見咳嗽痰多,自利腹痛,四肢不溫,畏寒怕冷,或嘔吐少食,飲食難化,咳吐痰涎方。
桂枝人參湯主要用於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以致中焦虛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
最後,介紹一個大醫李東垣治療白樞判家僕人的故事:那是在李東垣晚年,回到故鄉真定以後發生的事情。
那是陰曆十月份,真定已經是「小雪薄冰」了,這位白樞判家的僕人,平時就面色不大好,「面塵脫色,神氣特弱」,以前就有脫肛這個病,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是「病脫肛日久,服藥未驗」。
結果這個天氣,又倒黴了,開始腹瀉了,瀉得很嚴重,是「下赤白,膿痢坐」,而且還有「裡急後重」這個症狀,這個症狀,如果按照教科書上的描述,就是個熱痢了,一定是有熱毒啊,但是,細節是:「白多赤少」,但是這也容易讓人不大容易注意。
這位僕人是痛苦壞了,於是白樞判請來了李東垣大師,大師一看,這位大冷的天,穿得還是單衣服,然後又看了看他蓋的被子,也是單的(衣蓋猶薄),大師心裡就明白了,他說:「這可不是吃肉食膏粱得的病,一定是被寒氣傷到了。」
於是,就開了個方子,用了訶子等收澀的藥物,同時用了溫陽的乾薑。
結果,服用了兩次,這個棘手的病就痊癒了。
這裡,李東垣一眼看到的是這個人穿著的衣服和蓋的被子,這是他做為大師,眼力獨到的地方,我每次看這個醫案,都讚嘆不已,心嚮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