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的身世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普賢是諸佛之子。《華嚴經》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
第二,阿彌陀佛的第八子。
第三,是妙莊王的二女兒。《小乘經》說;「妙莊王三女,長文殊,次普賢,次觀音,一子即地藏。」這是中國化的說法。
第四,將來成佛。據《悲華經》說,在無量劫的刪提嵐世界,其主宰寶藏如來賜給無諍念王第八子泯圖名字為「普賢」,並為其授記曰:於未來世,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祗劫,入第二恆河沙等僧祗劫末後分中,於北方界,去此世界過六十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知水善淨功德,如當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應化道場在今四川峨眉山。
普賢菩薩,世稱為十大願王,《法華經》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普賢延命經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象徵真理。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摩訶薩在華嚴大法會中,宣說十大行深誓願: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回向,以此十大願王,回嚮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同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幹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幹禪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由於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後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一日,四顧無人,竟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小果,焦芽敗種。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責其對聖像不恭,可能頭腦有毛病,罷其香燈職,派往廚房洗碗碟,常將多餘飯菜,盛於竹筒,贈其摯友寒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