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一間旅館、一個人。在進入剪輯之前,著名導演、攝影家、作家陳傳興把自己關了整整五天。擺在他面前的是浩瀚的視頻素材,和近一百萬字的錄音文稿。為了拍攝這些東西,他和團隊花費了將近兩年時間。近日,隨著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好評如潮,陳傳興這個名字再度出現在大眾視野。
△活動現場
11月12日,「詩·緣丨致敬大師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暨詩詞分享會」啟動儀式在淮安舉行,該活動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江蘇省電影局、中共淮安市委宣傳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省詩詞協會指導,現代快報+·ZAKER南京和淮安市文旅集團主辦,江蘇運河之都文化創意傳播有限公司、江蘇文脈工作室、鳳凰讀書會、鳳凰書苑、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承辦,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支持。
啟動儀式上,陳傳興表示,自己不久前剛從葉嘉瑩先生那裡回來,老先生身體很好,回想起這幾年與先生交往的經歷,自己不禁感慨良多。
陳傳興是誰?鍾情詩詞的「怪物」「迷宮」
△陳傳興(右一)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陳傳興的名字,是在2012年。彼時,他作為繼張藝謀、貝聿銘、侯孝賢、金庸、莫言之後,又一位獲得了法國文藝界的最高榮譽「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華人,聲名遠播。
但對於陳傳興其人、其作品,大眾並不了解。
△陳傳興
他在採訪中形容自己是「一個怪物,一個迷宮。」他不在意「講的話沒人聽得懂,寫的書沒人看得懂」,因為他堅持 :「一直到現在,我的東西都不是寫給這個時代的人看的。我跟過去幾百年幾千年的人對話,寫給未來六十年或一百年的人看。我很驕傲,到現在我都維持這種驕傲,我一直這樣講。」
2011年,「詩的三部曲」的前兩部,相繼出現在大眾視野。陳傳興回憶,當時他準備以詩人為主軸做一個系列片,繼而腦海中浮現出一種構架:詩與歷史。於是,他選擇了拍攝鄭愁予,完成了《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後來,他又接觸到詩人周夢蝶,詩與信仰的問題也就浮現了,就有了以此為主軸的《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經過前兩部拍攝後,我突然打開了另外一個面向,那就是『存在』。」陳傳興說,葉嘉瑩先生是目前為止,最後的,僅存的少數幾位詩詞大家,她研究古典詩詞,是非常完整的中國詩詞歷史。
△陳傳興(右)和夫人廖美立
「所以,我那時候就想應該可以完成『詩與存在』的可能性,通過這次拍攝葉先生,我們回溯到詩的起源,回溯到古典詩詞。」陳傳興說。
葉嘉瑩平淡講述父親往事,最讓導演動容
「我們的拍攝工作對葉先生來說也是一種機緣,這讓她去打開她記憶的房間,就這樣一段段回溯、追索、追尋、追憶等等,事實上是蠻感人的。」陳傳興說。
△陳傳興和葉嘉瑩先生
他回憶,有一段時間會跟葉嘉瑩先生談她的父親。葉先生說到小時候在北京的老宅裡,夏天的時候她父親會在院子裡鋪一個涼蓆,要他們這些小孩子躺在那裡,教葉先生認識天上的星座、星辰、天空。葉先生提到這一段事情的時候她眼睛會看著天空,手會指著天上,念出幾個星座的名字。
「你會聽到她的聲音突然變了,好像又回到當年的「小荷子」(葉嘉瑩先生的家人對兒時的她的暱稱)的那種狀態,外面胡同的各種聲音,夏天的蟬叫。她拿手指著天空的畫面很感人。」
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時候,葉嘉瑩先生將父親的骨灰帶回北京下葬,完成了父親想回到故國的心願。「當她提到她帶著骨灰去坐飛機的時候,那種非常深沉的悲痛和哀傷,她是用平淡的方式去講述,這可能是最讓我動容的地方。」陳傳興說。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王子揚/文 徐洋 趙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