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緣丨陳傳興:那一瞬間,葉嘉瑩先生好像又回到當年的「小荷子」

2020-12-24 騰訊網

現代快報訊一間旅館、一個人。在進入剪輯之前,著名導演、攝影家、作家陳傳興把自己關了整整五天。擺在他面前的是浩瀚的視頻素材,和近一百萬字的錄音文稿。為了拍攝這些東西,他和團隊花費了將近兩年時間。近日,隨著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好評如潮,陳傳興這個名字再度出現在大眾視野。

△活動現場

11月12日,「詩·緣丨致敬大師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暨詩詞分享會」啟動儀式在淮安舉行,該活動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江蘇省電影局、中共淮安市委宣傳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省詩詞協會指導,現代快報+·ZAKER南京和淮安市文旅集團主辦,江蘇運河之都文化創意傳播有限公司、江蘇文脈工作室、鳳凰讀書會、鳳凰書苑、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承辦,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支持。

啟動儀式上,陳傳興表示,自己不久前剛從葉嘉瑩先生那裡回來,老先生身體很好,回想起這幾年與先生交往的經歷,自己不禁感慨良多。

陳傳興是誰?鍾情詩詞的「怪物」「迷宮」

△陳傳興(右一)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陳傳興的名字,是在2012年。彼時,他作為繼張藝謀、貝聿銘、侯孝賢、金庸、莫言之後,又一位獲得了法國文藝界的最高榮譽「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華人,聲名遠播。

但對於陳傳興其人、其作品,大眾並不了解。

△陳傳興

他在採訪中形容自己是「一個怪物,一個迷宮。」他不在意「講的話沒人聽得懂,寫的書沒人看得懂」,因為他堅持 :「一直到現在,我的東西都不是寫給這個時代的人看的。我跟過去幾百年幾千年的人對話,寫給未來六十年或一百年的人看。我很驕傲,到現在我都維持這種驕傲,我一直這樣講。」

2011年,「詩的三部曲」的前兩部,相繼出現在大眾視野。陳傳興回憶,當時他準備以詩人為主軸做一個系列片,繼而腦海中浮現出一種構架:詩與歷史。於是,他選擇了拍攝鄭愁予,完成了《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後來,他又接觸到詩人周夢蝶,詩與信仰的問題也就浮現了,就有了以此為主軸的《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經過前兩部拍攝後,我突然打開了另外一個面向,那就是『存在』。」陳傳興說,葉嘉瑩先生是目前為止,最後的,僅存的少數幾位詩詞大家,她研究古典詩詞,是非常完整的中國詩詞歷史。

△陳傳興(右)和夫人廖美立

「所以,我那時候就想應該可以完成『詩與存在』的可能性,通過這次拍攝葉先生,我們回溯到詩的起源,回溯到古典詩詞。」陳傳興說。

葉嘉瑩平淡講述父親往事,最讓導演動容

「我們的拍攝工作對葉先生來說也是一種機緣,這讓她去打開她記憶的房間,就這樣一段段回溯、追索、追尋、追憶等等,事實上是蠻感人的。」陳傳興說。

△陳傳興和葉嘉瑩先生

他回憶,有一段時間會跟葉嘉瑩先生談她的父親。葉先生說到小時候在北京的老宅裡,夏天的時候她父親會在院子裡鋪一個涼蓆,要他們這些小孩子躺在那裡,教葉先生認識天上的星座、星辰、天空。葉先生提到這一段事情的時候她眼睛會看著天空,手會指著天上,念出幾個星座的名字。

「你會聽到她的聲音突然變了,好像又回到當年的「小荷子」(葉嘉瑩先生的家人對兒時的她的暱稱)的那種狀態,外面胡同的各種聲音,夏天的蟬叫。她拿手指著天空的畫面很感人。」

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時候,葉嘉瑩先生將父親的骨灰帶回北京下葬,完成了父親想回到故國的心願。「當她提到她帶著骨灰去坐飛機的時候,那種非常深沉的悲痛和哀傷,她是用平淡的方式去講述,這可能是最讓我動容的地方。」陳傳興說。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王子揚/文 徐洋 趙傑/攝

相關焦點

  • 詩·緣丨陳傳興:那一瞬間,葉嘉瑩先生好像又回到當年的「小荷子」
    △活動現場11月12日,「詩·緣丨致敬大師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暨詩詞分享會」啟動儀式在淮安舉行,該活動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江蘇省電影局、中共淮安市委宣傳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陳傳興說,葉嘉瑩先生是目前為止,最後的,僅存的少數幾位詩詞大家,她研究古典詩詞,是非常完整的中國詩詞歷史。
  • 先生葉嘉瑩:掬水月在手,以詩為舟
    海德格爾回答這個問題時,二戰剛剛結束,一片廢墟的德國顯然有很多比讀詩更迫在眉睫的事情。但他在《詩人何為》(孫周興譯本)中寫到「在詩所道說的東西中,去經驗那未曾說出的東西,這將是而且就是唯一的急迫之事。」10月16日,藝術院線首映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也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導演陳傳興備受好評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之一,也是他的「詩人三部曲」的第三部。
  • 張靜:葉嘉瑩是那「好將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
    11月12日,「詩·緣丨致敬大師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暨詩詞分享會」啟動儀式在淮安市文化館隆重舉行。臺上,張靜悠悠吟誦葉先生詩詞;臺後,是她與葉嘉瑩先生十多年的相伴之緣。「有時候,茫茫人海中,人與人的相遇相知相交,好像都有一種莫名的不可思議的緣在牽引著。」張靜說。2003年10月,張靜在南京東南大學的一次講座上與先生相識。當時,先生身體抱恙,但仍堅持講學,她那堅定又悅耳的聲音,讓張靜感動。
  • 獨家對話陳傳興:苦與哀愁,我們都淡淡地說
    因為到底我不是學詩詞這方面的,所認識的相對於葉先生的門生——不要說跟葉先生比了——我所知甚少。他們真的蠻厲害的,琅琅上口,詩隨時就可以抑揚頓挫地念出來,那已經不是背了,他們跟詩詞的關係已經到骨子裡了。電影《掬水月在手》拍攝過程中導演陳傳興訪問葉嘉瑩先生呂彥妮:這個過程好像修了一門課一樣。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掬水月在手》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想回溯「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先生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詞。她的解釋是,「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
  • 葉嘉瑩先生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0月14日,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北京首映式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舉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並致辭。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美」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68歲的他為96歲葉嘉瑩拍攝紀錄片,在詩的宇宙裡航行 | 專訪
    那一刻,陳傳興覺得自己就像是洞窟中的原壁畫,即將被異地重置,開啟新的人生和命運。40多年後,他拍攝的葉嘉瑩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上映。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就對準了敦煌壁畫,之後,在葉嘉瑩的講述、40多位學生與友人的回憶中,這位詩詞大家近百年的人生被緩緩地描繪、鋪展出來。
  • 《掬水月在手》以葉嘉瑩的人生軌跡為藍本,是一次生命的淬純
    葉嘉瑩先生這是作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的導演陳傳興,在繼執導詩人鄭愁予紀錄電影《如霧起時》、詩人周夢蝶紀錄電影《化城再來人》後,「詩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電影記敘了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生平,既看到了這位女君子磅礴的生命歷程,也看到了她澄明的心靈建樹。電影從籌備、拍攝到上映歷時三年有餘,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海內外十餘座城市。比起漫長的攝製期和巨大的素材量,影片的最終呈現又極其節制和簡樸,多處選擇了無聲勝有聲的留白,不得不說這是電影向詩的一次回歸和靠攏,也是沒有矯揉造作的一次紀錄。
  • 現場丨《掬水月在手》洛陽重逢場暨陳傳興導演見面會
    影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娓娓道來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一生,交織葉嘉瑩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掬水月在手,掬起的是水,也是詩,倒映的是月亮,也是存在。只有手中有物、心中有詩,方能掬起那輪高懸的明月,救贖淪陷於混沌與困頓的生活。
  • 葉嘉瑩: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裡來
    1  2017年,關於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開拍。拍攝前,導演陳傳興做了大量關於詩詞的功課,他想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  陳傳興「每次都要背著一大袋的書,隨時要翻開」。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
    12017年,關於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開拍。拍攝前,導演陳傳興做了大量關於詩詞的功課,他想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陳傳興「每次都要背著一大袋的書,隨時要翻開」。拍攝有時不按提綱走,葉先生會即興提到某一首詩,現場的工作人員開始手忙腳亂地翻資料,擔心犯錯出醜,尷尬又窘迫。
  • 席慕蓉:葉嘉瑩先生有一個剛強陰柔相疊合的生命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已經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同期首發,以電影的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進行系統整編,將葉先生的自述、詩作與他人的回憶、感發熔於一爐,力求以多元視角呈現葉先生的一生。
  • 梁文道 x 陳傳興:詩詞拯救了她,她復活了詩詞
    陳傳興:五臺山的佛光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裡面的一些工藝,是當年北魏孝文帝時開鑿龍門石窟,重要的《帝王禮佛圖》時所使用的。電影一開頭,月亮沉了下去,跟一個小女孩的形象混合,那是日落在黃河河口。我們今天還能聽到這種念詩吟詩的方法,現在看起來,我們吟詩很多時候是吟錯了。很多老師教的,或者說電視劇裡面演的那種,就發現那根本不叫吟詩。陳傳興:那是廣播劇。梁文道:差太遠了。原來詩的聲音是這樣,而且這個已經不是詩的聲音,我一直感覺這部電影讓我聽到,這就是我們中國以前的聲音。
  • 陳傳興:紀錄片是我對世界的另一種書寫和思考
    留法見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法國,被稱為「諸神之黃昏」,米歇爾·福柯、羅蘭·巴特等哲學大師仍活躍在高校課堂,「新浪潮」電影長勢正旺,巴黎濃厚而活躍的文化氛圍環抱著陳傳興。初到巴黎那一年,陳傳興二十歲出頭。
  • 葉嘉瑩先生:獨陪明月看荷花
    隨著陳傳興導演拍攝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熱映以來,大家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平探究又增加了新的熱度,許多讀者都希望多了解葉先生的故事。葉先生究竟是怎樣的一位君子?如何身體力行地體現弱德之美?為什麼說先生平凡而偉大?願這篇經過葉先生審核過的詳實、清晰的生平故事能為您解惑。
  • 詩詞之外的葉嘉瑩:用大半生時間走完返鄉之旅
    事實上,1948年葉嘉瑩隨丈夫渡海赴臺後,常做「回不去」的夢:夢中回到老家北平的四合院,院子卻門窗緊閉,她怎麼都進不了門,只能長久地徘徊於門外。那座四合院於她,是美好的童年、是記憶的安全港、是回不去的故鄉。只是她離那裡越來越遠了。只是,無論在北京、臺灣,還是在國外,她教的一直都是中國的古詩詞。
  • 天穹低處盡吾鄉 | 關於葉嘉瑩和她的紀錄片
    葉先生是很能說的,語速不快,卻能娓娓道來。電影裡有一個鏡頭印象很深,那是1987年,葉嘉瑩應國家某部門的邀請回鄉做講座。講壇下坐的滿滿當當,不少人頭髮都已花白仍在一絲不苟埋頭做筆記。陳傳興大概是想借這種傳統的建築形式來建構起葉嘉瑩的思想和人生旅程吧。西單西去吾家在,門巷依稀猶未改。空悲歲月逝駸駸,半世飄蓮向江海。葉嘉瑩的身世在上世紀前半頁的學人中間很有些代表性,齊邦媛、王鼎鈞、鄭愁予等等,經歷都大抵類同,他們的孤獨、不安感也聲氣相通。
  • 《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自述:用「詩的秩序」拍電影
    :《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電影用詩一般的剪輯手法和畫面語言,記錄了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先生」葉嘉瑩先生遊歷在詩詞裡的人生。葉嘉瑩先生1924年出生於北京,現年96歲的她歷經了戰火紛飛、「國破山河碎」的年代,也經歷過尋常人難以承受的與至愛、至親的生離死別。
  • 《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將那個時代以一種燦如錦緞的方式呈現
    這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葉嘉瑩的唯一一部傳記電影,也是第一部搬上全國大屏幕的4K文學紀錄片電影,更是中國第一部古典詩詞主題電影。詩詞、紀錄片、文學,這部集所有冷門片元素為一體的電影,出人意料地引起了廣泛的關注。10月19日晚,《掬水月在手》成都放映會在成都百麗宮影城舉行。導演陳傳興在映後與成都觀眾見面,並與當代書畫家、藝術史學者陳滯冬展開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