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中國人群唇顎裂遺傳研究獲突破

2021-01-13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王璐)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日前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國際上首次對中國人群非綜合症型唇顎裂進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成果。研究針對先天性唇顎裂展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除確認了四個曾報導過的關聯區域外,還鑑定出一個新的關聯位點與中國人的唇顎裂顯著關聯。相關研究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經過3年攻關,研究人員先後完成了兩期全基因組掃描和兩輪驗證工作,通過研究我國六個獨立群體總計超過2500例患者及3100例對照的樣品,闡釋了中國人先天性非症候群型唇顎裂的遺傳結構。研究在染色體16p13.3區域首次鑑定出一個顯著關聯的位點rs8049367,該位點位於CREBBP基因和ADCY9基因之間,並驗證確認了國際上之前報導過的四個位於1q32.2、10q25.3、17p13.1和20q12染色體區域的位點。

研究同時發現,在中國人群中,位於1q32.2區域的rs2235371相關單體型比之前報導的rs642961位點可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些發現為探索中國人群先天性唇顎裂的遺傳基礎和發病機理提供了有力證據。

唇顎裂在我國發生率為1.82/1000人,每年大約新出生3.5萬個唇顎裂患兒。該病治療周期長、花費大,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經濟負擔。先天性唇顎裂發病是遺傳與環境雙重作用的結果。除遺傳因素外,孕期的營養、內分泌、藥物、菸酒、感染、損傷、物理性因素如放射線、微波等,都是容易產生唇顎裂患兒的常見危險環境因素。

博奧生物集團高級副總裁許俊泉表示,基於此次研究成果製備個性化的易感檢測基因晶片,並在育齡和高危人群中推廣使用,可有效實現預防為主的婚前檢查、孕期篩查及產前檢測的「三級」預防策略。

《中國科學報》 (2015-03-24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群唇顎裂遺傳研究獲突破
    中國人群唇顎裂遺傳研究獲突破 2015-03-24 中國科學報 王璐 【字體:大 中 小】 ,發布了國際上首次對中國人群非綜合症型唇顎裂進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的成果。
  • 許多人都會擔心的問題就是唇顎裂會遺傳嗎?
    那麼許多人都會擔心的問題就是唇顎裂會遺傳嗎?大家一起來看看下面的資料吧!唇顎裂會遺傳嗎?這是很多患有唇顎裂的患者擔心的問題,有過唇顎裂現象家長害怕孩子出生後也會患有唇顎裂,那麼,唇顎裂會遺傳嗎?唇顎裂從醫學角度上講屬於常染色體隱性多基因遺傳病,具體病因大多有以下特點:1、新生兒中,唇裂佔0.17%,男孩比女孩患唇顎裂率高,顎裂佔唇裂的一半,且女孩又比男孩的患唇顎裂率高。2、唇顎裂不僅與遺傳有關,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也很大,所謂環境因素包括孕婦在妊娠期,特別是妊娠頭三個月裡,胎兒的唇或顎形成階段受到某種因素的幹擾,如風疹病毒、某種藥物等。
  • 臉紅不宜喝酒、中國人群甲狀腺疾病風險高 全自主中國人群基因研究...
    具有特有變異位點王衛慶介紹,研究團隊對隊列中代表中國不同地區和民族的10588人的DNA樣本,使用華大基因華大智造的國產自主高通量測序平臺進行40×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完成了高質量的中國人群遺傳變異數據構建、中國人群體結構分析、基因組特徵比較以及變異頻譜和致病性變異解析。
  • 從北到南:近萬年來中國人群的遺傳歷史
    研究發現,如今在外貌體型、飲食習慣、生產和生活方式都明顯不同的兩地人群,從遺傳基因上就存在著本質的差異。這不禁讓人追問:南北方人群的遺傳之別是否自古有之?又究竟源自何時呢?科學家利用最前沿的古DNA技術解密了中國南北方人群的遷徙與融合歷史,為這一問題找到了答案。
  • 胎兒唇顎裂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唇顎裂(CLP)是兒童面部先天畸形,其中包括唇裂、顎裂、唇裂伴顎裂。我國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嬰兒90萬,發生率約為5.6%,其中唇顎裂的發生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哪些因素會導致唇顎裂?引起唇顎發育和融合障礙的確切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大致可分為遺傳因素、胎兒發育環境因素和外部因素3個方面。遺傳因素:唇顎裂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病。有CLP病史的近親及家庭孕婦,她們的孩子先天性異常的發生率高於正常人。
  • 唇顎裂遺傳機率到底有多高?
    35歲的劉女士(化名)患有先天性症候群型唇顎裂,之前5次懷孕胎兒都被確診為「雙側嚴重唇顎裂」!臨床上雖然有手術修補治療的辦法,但症候群型唇顎裂的預後效果不好。懷胎6月最終也只能終止妊娠……接連5次引產讓她的身心飽受折磨,痛苦不堪。
  • 傅伯傑獲2020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新聞—科學網
    5月18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GS-IBG)公布了2020年度獎章與榮譽會士授予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傅伯傑被授予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 手性結構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大到宇宙星雲,小到蝸牛、牽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長期以來,化學家們一直利用手性現象在不同尺度下構築手性結構,並賦予其獨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
  • 人類遺傳資源是無價之寶
    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已發現有成千上萬種疾病是由遺傳物質發生改變或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這些發病與遺傳因素相關的疾病統稱為遺傳病。遺傳病涵蓋的種類很多,除了21三體症候群、地中海貧血、白化病、唇顎裂這類我們熟知的遺傳病外,像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抑鬱症等現代人熱議的疾病也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 古脊椎所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相關研究成果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提供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  該文系首次正式發表大規模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分析結果,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要貢獻。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對現今人群又有著怎樣的遺傳影響呢?現有的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歐亞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脈絡,為我們揭開現代人在歐洲遷徙、分化與融合的歷史。而歐亞東部人群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研究多數聚焦在歐亞大草原人群。直到2017年中國田園洞人基因組的破譯才為東亞人群演化研究打開新局面。隨著針對中國人群的大規模古DNA研究地不斷湧現,讓我們得以在更大時空框架下去講述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 綿羊遺傳資源評價與性狀遺傳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
    記者6月18日從新疆農墾科學院獲悉,近日,該院省部共建綿羊遺傳改良與健康養殖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農業大學李孟華研究團隊合作的研究成果「野羊與家養綿羊全基因組重測序揭示外型及生產性狀相關基因」在國際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 我國科學家創新古DNA技術,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通過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歷史的面紗!,是一項有關中國、東亞古人群遺傳特點、基因交流與遷徙融合的重大科學發現和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直接呈現給學術界和社會大眾,填補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 該文系首次正式發表大規模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分析結果,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大貢獻。
  • 【青公益】愛滿北疆 唇顎裂公益救助行動
    愛滿北疆·唇顎裂公益救助行動微笑是人類最美的風景。可是對於一些人來說,一個簡單的微笑卻是一件難事...他們,就是唇顎裂患者。4.報名連結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參與報名唇顎裂相關知識一、 什麼是唇顎裂?正常的胎兒,在孕期第五周以後,開始由一些胚胎突起逐漸互相融合形成面部。如果這一過程不能正常進行,就會發生面部畸形,唇顎裂就是其中一種。唇顎裂是最常見的先天畸形之一。
  •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上線 擴大社科院影響力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呂諾)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31日正式上線,力爭擴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全球影響力,掌握中國在國際學術界的話語權,提升中國社會科學的國際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中國社會科學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於2011年1月1日上線。
  • 愛國求實勇擔當 言傳身教築家風—新聞—科學網
    2015年6月,陳受宜參加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修訂研討會 初見陳受宜,著實有些出乎記者的意料。在「七五」和「863」規劃實施期間,陳受宜分別被借調到中科院院部和國家科委參與規劃的實施。她從沒有因為手裡的「特權」為自己和單位多謀取課題和經費,而是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各個單位的實際情況,進行公平、合理、科學的分配。 教育貴於薰習,風氣重在浸染。通過言傳身教,陳受宜將實事求是的作風傳承給了自己的學生。在她的課題組裡,沒有「慵懶鬆散」的字眼,唯有「勤奮求實」的追求。
  • 科學網博客話題是華人科教界的風向標。科學網博主總是在第一時間...
    科學網在第一時間發出倡議:徵集海內外籤名以抗議這篇刊登在《自然》雜誌上帶有偏見的報導,同時,包括科學網博主饒毅在內的諸多華人科學家與海外留學生一道,從深刻的政治背景以及專業的科學角度發出了有力、有理的抗議,最終《自然》雜誌道歉。
  • 中生代今鳥型類燕鳥科系統學研究獲進展—論文—科學網
    雖然燕鳥科的化石數量多,但是針對這些化石還缺乏詳細的比較解剖學的研究,已命名的屬種的鑑定特徵從今天來看更多的是整個今鳥型類的共有祖徵。分類的不清楚極大的限制了對這樣一個類群演化多樣性的認識。 通過對所有已發現的燕鳥科標本進行形態對比,新研究發現了兩個新的屬種:短胸似燕鳥(Similiyanornis brevipectus)和李氏別鳥(Abitusavis lii)。
  • 尼人基因讓女性更「高產」—新聞—科學網
    這是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和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發表於《分子生物學與進化》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得出的結論。 「孕酮受體是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如何通過與尼安德特人混合,讓有益的基因變異引入到現代人體內,對今天的人們產生影響。」
  • 中科院地環所曹軍驥獲2019年哈根—斯密特清潔空氣獎—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