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人基因讓女性更「高產」—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DNA繪圖  來源:stock image

在歐洲,三分之一的女性從尼安德特人那裡繼承了孕酮(黃體酮)受體,這是一種與生育能力提高、妊娠早期出血減少和流產減少相關的基因變異。這是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和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發表於《分子生物學與進化》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得出的結論。

「孕酮受體是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如何通過與尼安德特人混合,讓有益的基因變異引入到現代人體內,對今天的人們產生影響。」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學系研究員與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Hugo Zeberg說,他與同事Janet Kelso、 Svante Paabo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

黃體酮是一種激素,在月經周期和懷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生物銀行逾45萬名參試者(其中有24.4萬名女性)的數據分析顯示,歐洲近三分之一的女性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的黃體酮受體。29%的人攜帶一個尼安德特人受體的拷貝,3%的人攜帶兩個拷貝。

「遺傳這種基因的女性比例是其他大多數尼安德特人變異基因的十倍。」Hugo Zeberg說,「這些發現表明,這種受體的尼安德特變異對生育能力存在有利的影響。」

研究表明,攜帶這種受體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變異的女性在懷孕早期出血、流產和生育更多孩子的可能性更小。分子分析顯示,這些女性的細胞中會產生更多的孕激素受體,這有助於提高對孕激素的敏感性,防止早期流產和出血。

相關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11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新聞—科學網
    葉球是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且容易受環境影響,進而造成其遺傳研究困難,此前未成功克隆葉球形成的遺傳調控基因。 該研究對結球生菜與不結球生菜雜交的F2群體進行遺傳分析,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獲得一個控制生菜結球的主效QTL。該基因是一個與玉米KN1同源的基因——LsKN1。相關實驗驗證了該基因對結球的調控作用。
  • 首個園藝類作物全基因變異資料庫發布—新聞—科學網
    近日,《園藝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構建完成的柑桔全基因組變異資料庫CitGVD(http://citgvd.cric.cn/home),這是第一個園藝類作物全基因變異資料庫
  • 人類、尼安德特人不可描述的事,給人類2%尼人基因,或加速了文明
    但是,智人後來從非洲走出來的時候,仍然在世界各地遇到了尼安德特人,並且和他們產生了交流。不過,這種交流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相互衝突的形式發生的,最後的結果就是:人類的基因組裡面攜帶了尼安德特人母系的基因,大約佔了2%左右。現在很多對人類學的研究,都傾向於美化我們自己和自己的直系祖先也就是智人。
  • 測「血型」可找好吃的瓜—新聞—科學網
    ,為通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技術改良西瓜品種的耐裂性提供了重要的靶標基因。 這些測量數據既涵蓋了傳統耐裂性判斷的指標,更包含了很多傳統方法無法測量的指標。「準確量化耐裂性狀、精準定位耐裂基因,能為培育耐裂品種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 張明方介紹說。 根據這些前期指標,科研人員用耐裂性顯著差異的西瓜進行雜交,並對400多個西瓜F2代開展實驗性狀調查。
  • 快速識別病毒和細菌新方法有了—新聞—科學網
    模擬結果表示所設計的探針確實可以更有效區分病毒和細菌基因組,甚至可以區分兩種不同的大腸桿菌。 這項研究為開發健全且經濟高效的傳染病檢測方法開闢了新的可能性。鑑於對快速、可靠的疾病檢測方法的迫切需求,該研究結果有望產生較大的影響並激發開展相關的實驗工作,從而開發出新的保健產品。 近日,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
  • 韋火新著《出殼時代》出版發行—新聞—科學網
    《出殼時代》一書封面     近日,韋火新著《出殼時代:科技體引領人類走向大轉折》(以下簡稱《出殼時代》)在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
  • 浙農學子發現提升小龍蝦免疫力「妙方」—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分析了羊棲菜粉對白斑症候群病毒蛋白VP28在克氏原螯蝦體內複製、免疫基因的表達以及三個免疫參數:總血細胞計數、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普通飼料中添加適宜劑量的羊棲菜粉可以提高感染了白斑症候群病毒的克氏原螯蝦的存活率。研究認為,羊棲菜粉具有潛在的商業用途,無論是在治療還是在預防方面,都可以調節先天免疫和保護克氏原螯蝦免受白斑症候群病毒感染。
  • 「隱身衣」讓隱私更安全—新聞—科學網
    抗壓縮對抗性圖像 武漢大學供圖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面部考勤機、手機面部解鎖、面部識別支付等一系列代表性應用鋪開,與此同時,人臉識別竊取用戶隱私的聲音也越來越多,不少地區因此對人臉識別技術和相關應用發布了禁令,這樣因噎廢食的做法也讓人唏噓不已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分析一次心跳期間的神經元波形變化,可以對人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元進行更精確的分類。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 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起源被釐清—新聞—科學網
    棉花基因組藏著哪些奧秘?未來的棉花育種改良還需要哪些創新?4月20日,《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南京農業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所、德州農工大學等單位合作成果。他們繪製了所有五個異源四倍體棉花種的高精度參考基因組圖譜,為探究多倍體植物基因組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據了解,主要的栽培棉花為異源四倍體,其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雜交、多倍體化和馴化過程。
  • 皮膚細胞幫小鼠重見光明—新聞—科學網
    對小鼠胚胎纖維母細胞源CiPCs進行基因表達圖譜分析後發現,新細胞的基因與視杆細胞類似。與此同時,與皮膚細胞功能相關的基因被下調。 之後,研究人員將CiPCs植入14隻視網膜變性的小鼠的眼睛裡面,以檢驗這些細胞能否恢復瞳孔反射和視覺。他們發現在移植3~4周後,其中6隻小鼠在低光條件下的瞳孔反應有所改善。
  • 研究揭示環境影響花粉過敏病症的生理機制—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針對上海地區典型的懸鈴木花粉引發過敏性肺炎問題,選取小鼠和肺上皮細胞為研究研究對象,通過動物模型的建立,採用多學科交叉方法對花粉誘導的過敏性肺炎從生理、生化特徵變化和基因、蛋白差異表達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結合體外肺上皮細胞實驗證實了細胞自噬反應在環境因子影響花粉過敏病症中扮演重要的作用。
  • 新方法讓你看到細胞癌變—新聞—科學網
    如果一個細胞的DNA拷貝不完整,或者受損,就會導致基因紊亂和疾病,比如癌症。 為了使細胞分裂發生,這兩組DNA必須定位在細胞的兩端。首先,通常含有DNA的細胞核會分解其保護層。然後,染色體被一種纖維「裝置」分開。最後,細胞分裂成兩個,每個細胞內部都有一個重新形成的細胞核。
  • 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在京發布—新聞—科學網
    六大領域重大進展分別是: 臨床醫學領域10個: * 獲得帕博利珠單抗、阿來替尼、納武單抗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高級別臨床證據 * 揭示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局部進展期胃癌的遠期療效 * Gemcitabine聯合Cisplatin誘導化療局部晚期鼻咽癌效果更好 * 首例CRISPR-Cas9
  • 研究稱遺傳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可提高生育能力 降低女性流產率
    一種遺傳自遠古尼安德特人近親的基因變異體,被認為是賦予了現代人更高的生育能力。新的研究表明,幾乎三分之一的現代歐洲女性攜帶著某種程度的基因變體。這項研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基因變體,編碼孕酮受體的基因變體。這些受體幫助荷爾蒙黃體酮結合到細胞上,除其他外,幫助降低現代女性流產率。
  • 科學網博客話題是華人科教界的風向標。科學網博主總是在第一時間...
    科學網特邀請了參與此次項目的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與廣大網友就此次發現進行交流。 這看似無關聯的兩者卻因為一篇頗具爭議的新聞報導而一同捲入輿論漩渦。科學網在第一時間發出倡議:徵集海內外籤名以抗議這篇刊登在《自然》雜誌上帶有偏見的報導,同時,包括科學網博主饒毅在內的諸多華人科學家與海外留學生一道,從深刻的政治背景以及專業的科學角度發出了有力、有理的抗議,最終《自然》雜誌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