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2021-01-17 科學網

 

尼安德特人生活艱難,這些冰河時代的狩獵者在歐亞大陸西部靠捕獵猛獁象、野牛和其他危險的動物勉強維持生計。儘管生活不易,但它們卻可能有更強的痛感。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他與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Hugo Zeberg共同領導了該研究。

目前,研究人員只能獲得尼安德特人的少數基因組,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是以低解析度進行測序的。這使得科學家很難確定這些人在大約50萬到75萬年前從人類譜系中分離出來後發生的突變。但在過去幾年裡,Paabo團隊利用在克羅埃西亞和俄羅斯洞穴中發現的DNA生成了3個高質量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研究人員之所以注意到編碼NaV1.7蛋白質的基因SCN9A發生了突變,是因為所有的尼安德特人都有3種突變。NaV1.7參與控制疼痛信號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傳遞到脊髓和大腦。

「人們把它描述成一個旋鈕,能在神經纖維中設置疼痛感的高低。」Zeberg說。存在基因突變使這種蛋白質失去活性的人感覺不到疼痛,而其他變化會讓人更易患上慢性疼痛。

為了研究突變是如何改變尼安德特人神經的,Zeberg在蛙卵和人腎細胞中表達了他們的NaV1.7版本。結果顯示這種蛋白質在有3種突變的細胞中比在沒有突變的細胞中更活躍。Zeberg說,在神經纖維中,這將降低傳遞疼痛信號的閾值。

然後,Zeberg和Paabo尋找了具有尼安德特版本NaV1.7的現代人。在英國生物庫(包含50萬英國人的基因組)中,報告自己疼痛症狀的參與者約0.4%的人有一個突變基因副本。與沒有突變基因的人相比,有突變基因的人在生活中報告疼痛的可能性要高7%。

Zeberg和Paabo提醒,他們的發現不一定意味著尼安德特人會比現代人感受到更多疼痛。由NaV1.7傳遞的感覺會在脊髓和大腦中被加工和修改,這也影響對疼痛的主觀體驗。

目前人們還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為有益進化。尼安德特人的種群很小,遺傳多樣性也很低——這會讓有害的突變持續存在。但是Paabo說,這種變化像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他計劃對大約100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排序,這可能有助於找到答案。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6.04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尼人基因讓女性更「高產」—新聞—科學網
    DNA繪圖  來源:stock image 在歐洲,三分之一的女性從尼安德特人那裡繼承了孕酮(黃體酮)受體,這是一種與生育能力提高、妊娠早期出血減少和流產減少相關的基因變異。 「孕酮受體是一個典型例子,說明如何通過與尼安德特人混合,讓有益的基因變異引入到現代人體內,對今天的人們產生影響。」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學系研究員與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Hugo Zeberg說,他與同事Janet Kelso、 Svante Paabo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 黃體酮是一種激素,在月經周期和懷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怕痛基因」促使了尼安德特人的滅絕
    那麼,為什麼相比一般人,這類人會非常怕疼呢,最新的研究指出,這可能和尼安德特人遺傳給我們的「怕疼基因」有關,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基因的存在加快了尼安德特人的滅絕。
  • 病毒全世界大流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曾救過我們的命
    病毒全世界大流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曾救過我們的命 2020-07-28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陳根:流產基因溯源,竟與尼安德特人有關
    而在這之前,一種遺傳自遠古尼安德特人近親的基因變異體,被認為賦予了現代人更高的生育能力。但新的研究表明,幾乎三分之一的現代歐洲女性攜帶著某種程度的基因變體。這項研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基因變體,就是編碼孕酮受體的基因變體。這些受體幫助荷爾蒙黃體酮結合到細胞上,並且能幫助降低現代女性流產率。這項研究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和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科學家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 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存在生殖隔離嗎?為什麼我們體內殘留著尼人的基因?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我們現在的現代人發現(註:現代人包括20萬年前的人,現在的現代人指的是當前生活的人),除了非洲人之外,其他地區的人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科學家們甚至還從一具骸骨中發現了含有10%左右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 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相當強大,一出生就有大胸腔,為何還是滅絕了?
    較大的肺活量確實可以通過鍛鍊來實現,但其實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曾有過寬大的胸腔,當時尼安德特人的胸腔一點都不比現代人小。尼安德特人有著天生寬大的胸腔早在12萬年前,地球上就已經有了尼安德特人,他們生活在歐洲、亞洲甚至非洲。尼安德特人雖然在後期發展的時候,被智人所打敗,最終從地球上消失,然而尼安德特人卻有著與一些遠比智人更為優越的身體素質。
  • 為什麼尼安德特人大本營在歐洲,但是東亞基因佔比反而高一點呢?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簡稱尼人,也被譯為尼安德塔人,常作為人類進化史中間階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稱。因其化石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尼安德特人是一種在大約12萬到3萬年前居住在歐洲及西亞的古人類,屬於晚期智人的一種。
  • 原始人類的恐龍級研究,尼安德特人溯源
    大約十年前,人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發布,也基於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研究結果發現,除非洲人之外的歐亞大陸現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貢獻。該組織最初屬於人類,但當中仍含有高達4%的尼安德特人DNA。這可能看起來不是很多,但當把每個個體的那一小部分結合起來最終就會得到一個更大比例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大腦片段雖然是在培養皿中培養的,但它們所攜帶的DNA將來可能會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
  • 怕不怕疼和人類基因有關?含有這種人的DNA會更怕痛
    你怕不怕疼?這可能取決於你的基因,準確地說,是你體內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尼安德特人的DNA會讓人更難忍受疼痛我們中有許多人都有一部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這是我們的早期祖先和尼安德特人的相遇痕跡。尼安德特人一直居住在歐洲,知道大約4萬年前。
  • 豬克隆胚胎發育關鍵候選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研究發現與豬體細胞克隆胚胎初次分裂時間相關的關鍵候選基因,為提高豬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解析體細胞克隆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你的體內可能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你知道它對你有何影響嗎?
    對DNA的掃描顯示:絕大多數歐洲和亞洲人的體內有 1% 到 2% 的基因來自於尼安德特人。多虧現代的DNA技術,我終於知道自己竟然和尼安德特人有「親戚」了……在靈長動物演化的歷史上,不止有我們現代人類出現過,還有其他和我們類似的人類。
  • 新研究稱攜帶尼安德特人某種基因或降低新冠死亡風險
    一項新研究發現,攜帶從尼安德特人遺傳的某種基因版本的人感染新冠後,發展成嚴重疾病、住院和死亡的風險較低。大約6萬年前,我們的祖先與現在已經滅絕的人類近親交配後,OAS1基因就融入了人類基因組。而OAS1基因控制著一種名為OAS1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參與人體對病毒的反應。研究人員表示,遺傳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在社會上並不常見,但可以增強對新冠病毒的保護。這一發現與之前的研究相悖,此前發現,一組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會增加患新冠重症的風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領導的這項研究詳細研究了產生不同版本OAS1的基因密碼。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新聞—科學網
    葉球是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且容易受環境影響,進而造成其遺傳研究困難,此前未成功克隆葉球形成的遺傳調控基因。 該研究對結球生菜與不結球生菜雜交的F2群體進行遺傳分析,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獲得一個控制生菜結球的主效QTL。該基因是一個與玉米KN1同源的基因——LsKN1。相關實驗驗證了該基因對結球的調控作用。
  • 首個園藝類作物全基因變異資料庫發布—新聞—科學網
    近日,《園藝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構建完成的柑桔全基因組變異資料庫CitGVD(http://citgvd.cric.cn/home),這是第一個園藝類作物全基因變異資料庫
  • 尼安德特人與我們為什麼沒有生殖隔離?
    尼安德特人與智人都是海德堡人的後代,雖然有幾十萬年的地域隔離,並且兩者的地域環境差距較大,但是從化石與基因分析來看,兩者尚未達到生殖隔離的閾值。此時此刻,如有人群中有一個尼安德特人,你根本無法把它們分辨出來,它比我們想像中的更要像我們。
  • Nature重磅:中國人很安全,新冠重症風險遺傳自滅絕的尼安德特人
    許多學者認為正是智人的到來給尼安德特人帶來了滅頂之災,導致了他們的徹底滅絕。尼安德特人作為一個人種已經滅絕了數萬年,但是,他們實際上又無處不在,在智人與尼安德特人共同存在的短暫時間裡,他們發生了通婚,因此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永遠的留存在了智人中,DNA研究分析表明,我們現代人類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
  • 五萬年前的「混血兒」:媽媽是尼安德特人,爸爸是丹尼索瓦人
    最近,俄國某洞穴發現了一片不同尋常的殘骸,研究人員發現它的主人竟是一個「混血兒」,父親是丹尼索瓦人(Denisovan),而母親則是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人類「雜交」事件,因此這個發現可能是考古界今年最大的新聞了。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 Viviane Slon 說:「我一開始真的是不敢相信!」
  •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真的交配過了嗎?
    大多數現代人,只有一小部分尼安德特人的DNA事實證明,史前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間,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雖然尼安德特人更健壯,骨骼更厚,但他們在很多方面是兼容的。根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平均而言,一個人有4%的基因,直接與尼安德特人有關。
  • 為什麼尼安德特人與晚期智人沒有生殖隔離?
    尼人原本是生活在歐洲的古人類,但有科學研究表明,我們東亞人體內含有的尼人DNA竟然比歐洲人還要高出20%,就連非洲人的基因也具有相似特徵,只是它們的尼人DNA含量明顯要低處很多,難道晚期智人與尼安德特人之間沒有生殖隔離?
  • 尼安德特人的Y染色體完全來自智人
    DNA測序(只是線粒體基因組的一小部分),樣本來自1856年德國尼安德河谷發現的遺骸。此後,分子技術的進步使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得以為進化人類學確定尼安德特人常染色體基因組的高質量序列,並發現了一個早已滅絕的全新人類分支,即丹尼索瓦人,他們是亞洲尼安德特人的親戚。  但是,由於所有保存良好,足以產生足夠數量DNA的標本都來自女性個體,因此之前無法對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Y染色體進行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