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農學子發現提升小龍蝦免疫力「妙方」—新聞—科學網

2020-12-25 科學網

 

隨著氣溫持續升高,眼下又到了品嘗小龍蝦的最佳時節。美味的小龍蝦也經常讓「吃貨」們欲罷不能。然而,小龍蝦雖然適應環境能力很強,也並非「百毒不侵」。比如,每年4月下旬至5月份經常爆發的小龍蝦「五月瘟」,就很容易給蝦農造成巨大的損失,影響養殖收益。如何有效調節小龍蝦的先天免疫,增強其抗病毒能力,一直是小龍蝦研究領域相關科研人員的努力方向。

近日,經過深入研究,浙江農林大學新農科求真實驗班本科生蔣欣悅及其導師——浙江農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朱斐發現,羊棲菜可以調節小龍蝦的先天免疫、增強抗病毒能力。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魚類與貝類免疫學》(《Fish& Shellfish Immunology》。蔣欣悅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研究發現,羊棲菜不僅是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而且能增強免疫力。該研究分析了羊棲菜粉對白斑症候群病毒蛋白VP28在克氏原螯蝦體內複製、免疫基因的表達以及三個免疫參數:總血細胞計數、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普通飼料中添加適宜劑量的羊棲菜粉可以提高感染了白斑症候群病毒的克氏原螯蝦的存活率。研究認為,羊棲菜粉具有潛在的商業用途,無論是在治療還是在預防方面,都可以調節先天免疫和保護克氏原螯蝦免受白斑症候群病毒感染。

從大一開始,蔣欣悅就進入實驗室學習,跟隨導師與研究生一同開展項目研究。

據介紹,浙江農林大學求真實驗班以「寬厚基礎、差異教育、融通國際」為人才培養特色,實施榮譽導師制,為每位學生配備榮譽導師,大學期間全程指導學生學習、科研和職業規劃等。求真實驗班對學生參加科研創新活動有明確要求,出臺了學術產出成果激勵機制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訓練,提升科研學術能力,增強學術抱負水平。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fsi.2020.04.05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re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比地球稍大一點的世界,它圍繞著一顆距地球約31秒差距的明亮恆星旋轉。這是TESS發現的第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林嘉平團隊在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的製備上取得了新發現。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聚(γ-苄基-L-穀氨酸酯)(PBLG)均聚物與聚(γ-苄基-L-穀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體系在溶液中自組裝形成尺寸均勻、手性可控的螺旋環狀多級納米結構。通過調控嵌段共聚物與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發現環狀結構是由均聚物組裝形成的。
  • 水俁病新發現引發汞中毒爭論—新聞—科學網
    如今,在重新研究了其中一隻貓的遺骸後,一個科學家團隊的新發現重啟了對汞中毒的爭論,他們表示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的甲基汞,並非是導致這場悲劇的元兇。 日本水俁病事件的起因是一家名為智索的化工廠廢水被傾倒到水俁灣,其中的汞被海鮮吸收,最終進入食用汙染海鮮的人體內,從而導致許多人死亡,許多嬰幼兒也因此患上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法國海洋開發研究所的Arthur Blouin和同事研究了裏海的一座泥火山,裏海是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中心,是世界上此類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 秦嶺大熊貓再現母子「天倫之樂」—新聞—科學網
    4月27日,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回收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時,再次發現秦嶺大熊貓母子活動的照片和視頻。 據悉,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茅坪中心保護站工作人員,在回收轄區陳學溝海拔1573米處的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時,發現2020年1月5日和1月13日記錄到了秦嶺大熊貓母子活動的37張照片和5段視頻。此前在2018年4月,該局曾通過紅外相機在海拔2600米的秦嶺箭竹林中,拍攝到秦嶺大熊貓幼崽緊跟媽媽左右,撒嬌、求乳,最終躺在媽媽懷中吮吸的照片。
  • 科學網博客話題是華人科教界的風向標。科學網博主總是在第一時間...
    高校「破格」錄用年輕人才引發科教界爭議,科學網博主紛紛發文,有人質疑此為「學術界造神」,也有人為地方高校提高引進人才待遇叫好。 此次發現意義重大,前兩次中微子振蕩的發現者都得到了諾貝爾獎。科學網特邀請了參與此次項目的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與廣大網友就此次發現進行交流。
  • 中山大學開設「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馮·諾依曼」計算機實驗班的設立是該學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遵循中山大學「三個面向」和「三個首先想到」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力度,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計算機專業教育的「轉型升級」。
  • 小龍蝦如何抗擊「五月瘟」?
    每年4月下旬至5月份,蝦農都在為小龍蝦「煩憂」,雖千方百計,但小龍蝦「損兵折將」還是在所難免!無奈至極,蝦農們就說是出現了「五月瘟」。顧名思義,就是指小龍蝦在五月份經常出現的病症,稱之為五月瘟。根據多年的調查對「五月瘟」作如下探討:
  • 誰是最後的迅猛龍—新聞—科學網
    在Dineobellator notohesperus原始發現地,所指處是骨骼碎片中的前爪 圖片來源:Steven Jasinski  該化石發現增進了人們對於白堊紀晚期(7000萬~6800萬年前)的恐龍演化的理解。 200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博物館Steven Jasinski及同事在聖胡安盆地的白堊紀Ojo Alamo地層沉積物裡發現了這個新物種的化石,包括20塊可辨認骨骼碎片。
  • 鍾南山:免疫力是抗病毒最好的醫生,負離子可有效提升人體免疫力
    ,負離子可有效提升人體免疫力鍾南山院士在談到新冠病毒特點時說:新型冠狀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關鍵要做好預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自身免疫力,最大限度降低患病可能性。新冠病毒雖然對於所有人群均易感,但現階段重症或死亡病例大多集中在老年人、合併多種疾病的慢性病患者中,這類人群由於年齡或患病原因,免疫力低下,難以對病毒進行有效防禦。而健康和年輕的感染者,例如武漢的24歲護士,則在自我居家隔離中成功自愈,她總結,自己與病毒抗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規律飲食,適量運動,提升免疫力。
  • 各國專家縱論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新聞—科學網
    疫情之下,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尤其需要每個負責任國家的參與。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各國專家就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科學應對疫情危機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處於這樣的大變革時代,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望。
  • 石家莊鐵道大學獲批鐵路行業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2020年10月,國家鐵路局制定出臺《鐵路行業科技創新基地管理辦法(試行)》,並組織首批鐵路行業科技創新基地申報工作,旨在切實履行推動行業科技創新的政府職責,規範和加強鐵路行業科技創新基地的布局、管理,提升鐵路行業科技創新整體能力,更好服務科技強國、交通強國及鐵路強國建設。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遠古人類親屬的蛋白質NaV1.7的編碼基因有3個突變,該蛋白質會向脊髓和大腦傳遞疼痛感。他們還發現,在英國人樣本中,那些遺傳了尼安德特人版本NaV1.7的人往往比其他人的疼閾值更低。 「對我而言,這是第一個使用現代人的基因改造模型了解尼安德特人的生理機能的例子。」德國馬普學會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 Svante Paabo說。
  • 幾千年前就有「復活節彩蛋」—新聞—科學網
    考古學家從生活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500年的地中海和中東「精英」的墳墓裡發現了這些蛋殼,這讓他們既興奮又困惑。蛋殼是誰製造的?又是如何落入古代貴族之手的?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仔細查看了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裝飾蛋殼,其中包括5枚保存完好的珍貴鴕鳥蛋。這些完整的蛋都出土於義大利烏爾奇伊西斯墓。1839年,這座墓由拿破崙·波拿巴的弟弟呂西安王子發現。
  • 牙齦炎不可小覷,須儘早防治—新聞—科學網
    「一旦有牙齦炎症狀,須到專業口腔機構檢查,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控制疾病的發展。」陳武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教育部與海大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新聞—科學網
    此次在海南大學建立「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海南大學成為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項目院校,既是推動產教研融合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提升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和學校辦學水平的一次生動實踐。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表示,會計是世界通用的商務語言,在人文交流尤其是經濟交往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 特搜靚湯 | 胎菊紫蘇檸檬茶,清熱解毒,提升孩童免疫力!
    特搜靚湯 | 胎菊紫蘇檸檬茶,清熱解毒,提升孩童免疫力! 2020-06-02 1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尼人基因讓女性更「高產」—新聞—科學網
    Hugo Zeberg說,「這些發現表明,這種受體的尼安德特變異對生育能力存在有利的影響。」 研究表明,攜帶這種受體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變異的女性在懷孕早期出血、流產和生育更多孩子的可能性更小。分子分析顯示,這些女性的細胞中會產生更多的孕激素受體,這有助於提高對孕激素的敏感性,防止早期流產和出血。
  • 切實激勵轉制科研院所「公益性」研發—新聞—科學網
    然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王翠坤在調研中發現,科研院所轉制為企業後的「營利性」與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公益性」之間原本就存在矛盾,加之缺乏有效經費支持,轉制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研發積極性不高。與此同時,適用於科技成果轉化的考核評價體系也尚未有效建立,在激勵機制難以落地的背景下,人才流失趨勢加大。
  • 脂肪小滴也是抗菌利器—新聞—科學網
    但目前為止,證據只表明脂滴可以對抗細菌,尚未發現它們能對抗病毒的跡象。 此外,有些細菌可以逃過脂滴的攻擊,而它們通常是人類所熟悉的病原體。「比如沙門氏菌,據我們所知,這種機制並沒有造成該細菌的死亡。」Parton說,因此,找到哪些細菌可以在脂滴攻擊下生存,和其逃避攻擊的方式十分重要。 從長遠來看,Parton希望利用脂滴的免疫活性幫助治療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