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青:太極拳與體育

2021-02-07 太極健身匯

太極拳與體育  

鄭曼青髯號玉井山人,籍浙東永嘉,弱冠任北京都文藝術兩大學詩畫教授,曾任華岡文化學院教授及國大代表。早歲以身體羸弱從楊師學太極拳,陳師伯微明謂「得澄甫師口授秘奧,他人所未聞也」。歷任黃埔軍官學校教官及南省國術館館長,在美國創立時中學社宣揚文藝及太極拳不遺餘力。且數十年致力於經學,著有學庸新解,及論語釋旨,與曼髯三論,曼髯書畫集等多種。

一、我早年練拳的感受

以我個人的感受,覺得隨便什麼運動以及娛樂活動,都比不上太極拳,我早年的身體壞的很,壞到不能再談了;醫藥都沒有辦法把病治好。結果練練太極拳,沒有吃藥,也沒有打針,就這樣一天一天自然好。我患的是肺癆,在從前是一種很厲害,很可怕的病,我自己也覺得不行了,已到了西藥中藥都沒有辦法的時候,練練太極拳就得救了。太極拳真的是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比方說,我們知道肺癆有咳嗽、吐血、發熱、肺部痛等症候;當肺部痛時,可能肺部空洞很多,有人認為到這種地步的病人,一兩天就會死了;可是我在六個月中,咳嗽就一天一天的見好;吐血也漸漸的沒有了。肺癆的咳嗽並不很厲害,只是一天到晚不斷的咳就是了。發熱並不太高,半年後發熱也漸漸退了。居然在兩年以後,身體完全好了,真想不到。可見太極拳對人體健康方面的功效,不是其他隨便什麼方法所可比擬的。

後來兄弟覺得太極拳很有益處,於是也教教同學,發現學生練太極拳對胃病,甚至五臟的病都好。要是練太極拳能夠繼續不斷的話,癌症是不會生的,我也從來沒看見過學生患過癌症;不過,如果練拳馬馬虎虎,沒有興趣,或者沒有恆心,那就不敢說了。

二、氣沉丹田可治臟腑疾病    

目前美國認為最重要的是心臟病,十年前兄弟在美國見到的報導是兩分鐘可以死一個人,癌症四分鐘死一個人,像這樣心臟病死的人雖然也很急,以我中醫的觀點來講,這種還能用心電圖檢查的慢性患者,並不是心臟博起,因為心臟病一發病在兩個鐘點內絕對無法救治,若是檢查診斷拖了多少年還沒好的,這應該叫做心包絡病,並不是心臟病,這句話各位聽起來,一定以為很奇怪。實際上中國對這包絡病可以治療,心臟病則不能救治。但這種包絡的病到最後,要比心臟病急得多,幾秒鐘就可死人,可是仍然可以救治,因為人體五臟最急的是肝,這條路是由肝木生心火過來,所以特別急。練太極拳要氣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絕對沒有這種病,因為心包絡會比別人強一點,外感風寒不至於侵襲到心包絡,以至慢慢的影響到心臟,這種病我所見的,我所治的很多,而且在中國醫學上講得比較詳細。那麼練太極拳的功效,對最厲害的癌症、心包絡、心臟病等等,都不成問題,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腎臟病也很容易恢復健康,總之,對於人確有好處。

三、太極拳的最大功用是「松」    

今天我以為太極拳這樣優良的運動,不僅在中國是第一,在全世界也是第一;任何拳術,任何運動,都不能比。為什麼呢?因為它有一個至高無上的道理存在。

第一就是太極拳講「松」。這個「松」字,我學太極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為什麼松有這麼大的好處?當時只曉得講松、松、松,但究竟什麼叫做松;怎麼能松得很乾淨,這句話很難講明白。前年悟通這個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師澄甫先生所講的。他不大會講話。一天到晚坐在哪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松」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我甚至連耳朵都灌滿了。他還講了一句話,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我就懷疑,難道講一個「松」字,我就三輩子就不到嗎?現在想起來,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我現在更深入的講一句,你們就會很容易的悟到怎麼叫松。比方說:我們現在到一個佛殿去,前殿有一個彌勒佛,很大一個肚子,笑笑的,他是拿一個布袋,人家講上頭題著:「坐也布袋,走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人不但自己是個布袋,甚至於一切----兒女妻子、功名利祿----無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這個布袋最難得放下。所以講什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麼「一下子立地可以成佛」等等,就是講不容易放下。練太極拳是難,就是難在自己有意識擋住,我不能進步,是自我意識擋住了自己,沒有辦法打通,這一點實在是太極拳最難的關頭。

四、人類唯一自強之道

不過太極拳對我們身體的保健功能,更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比擬,隨便什麼拳術,隨便什麼運動都不能比。西方現在的運動,我看起來都是摧殘,都是互相摧殘,或者自己斲傷自己身體,對於人的健康,並無任何補助。只有練太極拳才是人類唯一的自強之道,確是比醫藥都好的一種辦法。任何疾病一到要靠醫藥就不行了。我從那麼壞的身體起,這五十年來沒有病過,在座諸位除非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跟我差不多以外,別人還不行呢!起碼牙齒、耳朵、眼睛都比不上我,為什麼呢?那就是太極拳的益處。太極拳為什麼有這麼多益處呢?各位想一想,人身是由「氣」和「血」所組成,養氣則氣旺,就能生血,經脈也能夠暢通,這就沒有病了。一切健康人的五臟一直連到頭部、眼睛、耳朵、牙齒,如果氣血經常灌注到各個部門去協調,那會生病,這就是太極拳特有的好處,所以我在此地講這個題目,就是希望大家不但要自己的健康好了,還要慢慢的推達及別人的健康;不但是我們自己中國人,還要推及世界各國的人。孔子所以講「有教無類」,所有人類的健康,我們都是一樣的關心。有這麼好的健身法子,我們應該把它推廣開去。

五、培養有恆的七分鐘    

現在,我們再講拳該怎樣的練法。依兄弟經驗,那根本的問題就是你們覺得時間不夠,我是早上練七分鐘,晚上七分鐘,似乎我是很忙的樣子,不然怎麼沒時間呢?其實不是沒時間,也不是很忙,而是對有恆的觀念太差了。比如說,從前把身體練好,就把拳丟下去,這是我歷年來的經驗,只要一天你放棄,你慢慢就放掉了。練拳一定要有恆,所以我的早晚只練七分鐘,就是要把恆心拿出來,先使有恆了講,多一點少一點無所謂。我用七分鐘練一套拳,一百多動一套拳只用七分鐘要練得很快。為的是有恆最重要。養成有恆;我有一個方法,一早起來,沒有洗臉,沒有吃飯,離開床就得要動,千萬把這件事要控制好。如果今天很忙要出去,我早點起來,非要把這件事解決了不可。如事情的確很急,必須提早出來,而且已經起遲了,那我飯可以不吃,拳一定要先練,洗臉摸一摸就行,不必那麼久,時間就不會浪費了。到了晚上看見床,就想起我非要練完拳才能睡覺,拳沒有練,我絕不上床。以這個有恆的法子對付自己。人是要管的,自己管自己要嚴格,嚴格要有方法,就慢慢上來了。

六、要少不要多

其次是不要貪多,貪多就不能深入。你要少少的,不要以為今天只練一個動作,甚至兩個動作,一樣要練七分鐘;七分鐘已經夠了,不必多,「少則得,多則惑」,因為少而不多,你就可以深入,不必在形式上,在動作上荒廢了許多精神同時間。要學這一點東西,就要往前往深推進去。比方說我們寫字,寫字只八筆,八筆就是點、橫、直、勾、策、掠、啄、磔,要天天寫這八筆,雖然天天寫幾十字或幾百個字,不一定三十年五十年得好。也許那一個字寫一輩子都沒有寫好,為什麼呢?因為開頭這一點就沒寫好,這一橫就橫不平;這一直就沒有直正;這樣子永遠在一個環外盤旋,不能進來,非要這一點完全點好不可。要是這一點一百天沒有點好,就點一年,就點三年,這樣你以為長嗎?便宜極了,各位想不到,我六歲學字,學到六十歲才覺得有一點學懂了。天天在琢磨,但是算起來只這八筆,要多少年寫一筆!所以「少則得、多則惑」,老子說這句話實有哲理,是對的。你要真正了解它,這一筆老點老點,有什麼意思呢?它會使你深刻研究,深刻體會,往裡面深刻達到一個境界。不是普通泛泛就可以把這個地方講明白,所以有恆了以後,不要貪多,就會有很大的成就。

七、高深的哲理融合了物理    

實在講起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你們大家打太極拳打了幾十年沒有用。但我這個身體,風一吹來,就幾乎被吹出去了的人,練兩年拳以後,很厲害的好手竟在我手上沒有打贏過。五十多年來,我也在世界上跑過一圈,遇見過不少高大的西洋人,沒有在我手上打贏過,我的一個學生有七呎一吋高,重四百三十多磅,竟然在我手上像小孩子弄球一樣。我有多大力量呢?沒有別的,就是我剛剛講的—松。所以太極拳說難,就是難在自己擋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這個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極了。我有個叫龔作漢的學生,這裡還有很多人認識,這孩子是有天份,練到五、六個月,就已悟到鬆了,連拳勢也沒有練好,就懂得如何松法,你說太極拳難嗎?就是絕對要把松字弄清楚。無論如何,要放鬆。要松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傷,那我打人家呢?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太極拳的一種高深理論,它有一種哲理在裡頭,而且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杆槓力量。不但是哲理與科學合而為一,它能將各種自然原理合併來應用。這你會覺得很難,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話,什麼都攔不住你。所以練太極拳還是「松」為第一,這一點是我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八、練拳好像陸地遊泳    

練太極拳或其他任何拳術,不能說說講講,就算是高了、妙了,一定要拿事實證明,要懂學理,要應用出來,不能違背自然原理,這樣才能得到太極拳的好處。我今天講得很詳細,你們可能仍覺得這一點東西,真不容易得到。比如說,學佛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話是這麼講,做起來真難。除了要少要恆的原則外,我現在再講一個最簡單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各位可以自己試驗的,那就是拳勢的動作情形,在我們的意念中,不在打拳,我們要比喻在水裡摸魚,也像是在陸地遊泳,把空氣當作水用,意到氣到,時間久了,便會水到渠成。你們說太極拳那裡有勁,那裡能打人。抱這種觀念的人很多。比方說,颱風來了,什麼東西都被拿起來,火車那麼重也能飛起來,可見這個風的力量真是大得不得了。同樣水的力量也大極了,圍牆是很堅固的,水深不過是半腰,只要經過它蕩兩蕩,牆也就倒了。

九、氣的偉大功能在漸進

人體氣的力量,就等於水和風的力量,所以拿水來比喻我們氣的作用。很多練過太極拳的人,常常把練氣的方法搞錯,練氣不可著相,氣一練錯,不但沒有好處,害處很多。我現在講這個氣,只要你慢慢的積上去。不可求多,氣是積力,好像一張紙一張紙迭在桌上,並不覺得,每天堆一張紙頭在桌上,摸也摸不著,積上十年,你看看這迭紙有多高,一年就可觀了,它是慢慢積上去的。如果你一定要多給幾張,今天給你十張二十張,給完了就沒有紙了,貪多就是這個樣子的結果。如果少,你會永遠有恆的這樣堆上去。太極拳的氣是積力,要你慢慢的堆上去。丹田不是積氣的嗎?(丹田是在肚臍下一寸三分),但千萬不要太著意氣沉丹田。有這個念頭就壞了,立刻會出毛病,你要一起意念,它就立刻起一個反動的「意識」。況且氣的力量大極了,你要陷在裡頭,它會生種種的毛病,那怎麼辦?所以講氣沉丹田不要十分注意,不要覺得使氣吸到丹田,只要從思想上精神上注意到這個氣在肚臍上就好了。氣之所至,意之所至也。意到了,氣就到,這個氣的偉大,無可比擬。至於作深呼吸運動,氣吸足了,肚皮很緊張,胸部閉起來,氣湧到下面,上頭就浮起來,那是不行的,那立刻就成了一種反動力,要隨時用心得來的才是真氣,要常常注意丹田,慢慢的上去,所收的成效就會很大。這個問題在美國常常有人問到,多數都已經錯了,各位如對養生關心,就要注意這個丹田。所謂氣宜鼓燙,這樣是以我的氣操縱外界的自然之氣,譬如我現在用手這樣一動,這個氣被擠到那邊也已經動了,你們看不見就是了。我這麼一動,全部都動了,這叫鼓蕩。自己本身沒有氣,怎麼能把外面的氣吸收進來呢?怎麼能把這個氣接牢呢?要自己常常注意這鼓蕩的氣與你的呼吸和身體是息息相相關的,於是乎你就會受到這個天地之氣的好處。我們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麼動啊!動啊!是氣動,就是不休息不停止的跟著氣走,你要是這樣的運動不息,不住的氣在流轉,那你就得到好處,身體絕對不生疾病。

十、拳宜精簡不宜貪多    

還有各位也知道,這套拳是三十多年前我把它縮短的。從前這套拳是翻來覆去,有四翻五翻之多,譬如說單鞭,有四、五次這麼轉過來轉過去,全套拳架有一百二十多勢。當時我在南京當全省國術館館長,要想推廣太極拳這個國術館與別的不同,它在湖南七十六縣,那一縣都有。共有教官四五百人,我要把這幾百人在兩個月時間內都訓練起來,有什麼辦法?只好把拳勢刪繁就簡,雷同的不要,意思相同的也不要,拳的形勢從頭到尾一點也沒有改動,這樣子費了許多時間,我就把它刪減成了三十七個姿勢,再翻來翻去也差不多有六七十個動作,已經比從前少了一半,於是就這麼把它傳開來。

太極拳只有十三式,十三式就是八卦的四正四隅配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就是以易經五行八卦的方法配上去,這樣合攏是十三式長拳,你說這十三式就算長嗎?圓的就長,莊子所講的,魚在池塘裡走,魚行千裡,還是在池塘中間,這個圓的還有窮嗎?所謂長拳就是圓的,打完了再來,打一百年也沒有打完,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就是不斷的永遠不見,這個謂之長。有許多人對這個有疑問。以為我這樣做法,是把太極拳改了,不對。我這樣做法,是無可奈何,是時間和各種環境的關系所促成的。實在講起是這個拳架太長,翻來覆去不必要。十三式只十三個動作,現在三十幾個動作已經不得了了。我希望不要多,只要有幾個動作,自己常動,有恆就行了。太極拳分陰陽兩面。太極拳絕不能離開陰陽。一切的作用都是在陰陽裡頭變化,陰陽裡頭發生,再好的功夫,再好的辦法,除了陰陽的妙用之外,其餘的都沒有用。

十一、立人之道

今天亂七八糟的講我過來的經驗。無非是要把練太極拳的道理給各位談談。最後我要談點立人之道,我近來常常和各位談起張三丰先生,我早年看過他的全集—全集裡講他中年的時候,隨便到哪裡看到人,不講拳也不講運動,是勸人家讀四書,張三丰先生專門勸人家讀四書,他是道家,他也不叫人讀道書。他意思就是四書有做人的道理,立腳很穩固,人能夠自己站得直。孔子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人要立得起來,人如果立不起來,就發生問題,就不曉得成什麼東西了。四書所講的意思和易理,甚至再高深求得仁義,這都是人人應該有的。我覺得最近我們國家同人民對於外來的新的東西喜歡得太多,總希望人家的東西都要得到。最好原子彈就拿在我手上,這有什麼用呢?就是大家都能到月球去,對實際的人生也還沒有多大用處呢?總之要把自己做人的道理先站住,這才是人,我希望各位同仁朋友不向外而向內,把自己的東西不要丟掉,自己的東西自己也要看一看,這是兄弟的希望。


註:本公眾號部分文章、圖片和視頻,來源轉載於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修改或刪除相關文章。

傳統太極拳、武當內家拳、道家養生等課程報名諮詢熱線:

諮詢報名電話:13501252378

諮詢報名微信:steven_wang1201

掃一下二維碼,即可關注「太極健身匯」!


恭喜您訂閱公眾微信帳號:「太極健身匯」公眾平臺。這裡有眾多關注太極與養生的朋友,希望大家在這裡獲得健康與快樂!

相關焦點

  • 鄭曼青對楊式太極拳的貢獻(上)
    對鄭曼青宗師,過去我知道的並不多。隨著大陸與臺灣文化、太極拳交往的增多,我對鄭曼青宗師的了解和認識逐漸深入。我深深地感到,在楊式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鄭曼青老師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是楊澄甫宗師的傑出弟子,也是中國太極拳界的傑出人物。現在紀念他,對楊式太極拳的繼往開來,對中國的太極拳進一步走向世界很有現實意義。
  • 徐州太極名家劉慎五傳承鄭曼青堂弟鄭曼景太極拳
    後不幸染上了肺病,店老闆鄭曼景是太極拳名家鄭曼青的堂兄弟,以前跟隨鄭曼青練習楊式太極拳,曾在舊軍隊裡任過武術教官,功夫很好。鄭曼景同情劉慎五的處境,把楊式太極拳十三式大架太極拳傳授於他,讓他鍛鍊身體,抵禦肺病。(鄭曼景真實為軍統特工,在徐州開雜貨鋪隱藏身法,從事特工活動。)
  • 鄭曼青宗師和黃性賢大師談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鄭曼青先生在《太極拳十三篇·自修新法》一書中提出許多精闢的見解和道出了楊家太極拳的不傳之秘。
  • 鄭曼青太極拳口訣及自修新法(視頻)
    鄭曼青老師演練楊氏太極拳太極劍推手口訣十二則 
  • 針對鄭子太極拳拳譜的研究
    鄭曼青是太極宗師楊澄甫最為得意的門生之一,是楊式太極拳三代以後最偉大的理論家,研究他的理論及視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他創編的37式太極拳,在我國港澳、東南亞各國甚至美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鄭子太極拳是我國簡化24式太極拳的先驅。鄭曼青之所以在楊式太極拳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他受惠於楊澄甫更多的真傳外,還與他終身堅持練拳有關。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19年,20歲的吳公儀已出任山東省長屈映光的「武術總教練」,1924年任職於張宗昌陣營的「搏擊隊總教官」,其後也在全國知名的上海精武體育會任教習,亦曾受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聘請,出任軍校學生部及高級班太極拳教官。1942年吳鑑泉逝世,1943年香港淪陷。吳公儀遂回國擔任上海鑑泉太極拳社社長,1948年戰後回港,於灣仔駱克道387號復建香港鑑泉太極拳社。
  • 楊澄甫高足一代著名大師鄭曼青太極拳口訣及自修新法
    鄭曼青散手論   散手即散打。無定法。推手大。乃著熟功夫。著熟即是學聽勁。由聽勁而漸悟懂勁。即懂勁。無所謂著與不著。散與不散。黏與不黏。隨與不隨。此皆費辭。不得中肯綮。鄭曼青推手論   攬雀尾。即推手之基本動作。又釋程序篇謂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曰聽勁。曰懂勁。曰階及神明。此三級也。亦皆基於推手。循序而進。由聽勁以至於階及神明。則已登峰造極矣。
  • 第680期:鄭子太極拳的拳理與運動法則
    鄭曼青 鄭曼青(1902-1975),名嶽,字曼青,自號蓮父,別署玉井山人,又號曼髯,浙江永嘉(今溫州鹿城區)人。美國和歐亞的學生數約數萬人,在臺灣更是學習人數最多的太極拳拳種。歷年來盛行不衰。 1975年3月,鄭曼青逝世於臺北。綜觀其一生,兼擅五藝之長。彼自雲以教授太極拳為五藝中他最高興做的事。國民黨主席林森曾贈與「鄭氏五絕」之匾,五絕是指詩、書、畫、醫、拳。近代草書大家于右任,稱譽他為「五絕老人」。
  • 臺灣太極拳大師鄭曼青太極拳心法:陸地遊泳
    ,要懂學理,要應用出來,不能違背自然原理,這樣才能得到太極拳的好處。 太極拳之有以異乎其他運動者,以其能有專氣致柔之特長耳。以能專氣致柔而論,則遊泳不如太極拳。以其易於增長長力無流弊而論,則太極拳又勝乎遊泳遠矣。太極拳又名長拳,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者,正形容其綿綿不斷之意。綿綿不斷者,專氣致柔而已矣。此與遊泳之作用,無以異也。。。。。。我遊乎陸地之上,作遊泳觀,亦無不可。是以我之陸地遊泳之說作矣。
  • 真正的楊家太極拳
    這些套路除練招式用法之外,它們在太極拳五大要素中,八五式太極拳為靈敏、三十七式太極拳慢架為技巧、三十七式快架為力量、太極長拳為速度、太極散手為體質和五大要素在實戰中的具體實現,它們的練法如下:八五式太極拳:分高中低三個架子,名稱順序都一樣,香港太平書局1968年出版楊澄甫著《楊式太極拳真本》和人民體育出版社於1963年出版傅鍾文先生著《楊式太極拳》兩書的《簡介》中寫到:「 楊式太極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
  • 鄭曼青弟子黃性賢講清楚了這13個太極拳經典問題
    有人將太極拳含糊其意,視做四肢運動的體操或舞蹈,有其名而無其實。人體是一小太極,可比一部完整機器,如有一個零件不合標準,則影響整體活動不靈。拳祖曰:"道為本,技為未,不學吾道者非吾徒也"。因此做人方面要誠實無欺,言行不背正義真理,多注意心性涵養道技兼修,心正技進漸入正軌之道,養吾浩然之氣也。
  • 鄭曼青先生談練拳的感受,句句在理!
    以下為鄭曼青的練拳感受!拳友們可以看一看,還是很不錯的!
  • 楊澄甫秘傳太極拳口訣十二則
    作者簡介:鄭曼青(1902—1975),原名嶽,字曼青,自號蓮父,別署玉井山人,又號曼髯,永嘉城區(今溫州鹿城區)人。幼穎悟,從母張氏習詩書,過目成誦。10歲從汪香禪習畫,14歲後畫藝大進。1917年,到杭州,結識沈寐叟、馬一浮、經子淵、樓辛壺等,相與研論詩、書、畫。
  • 太極拳真的能以柔克剛嗎?
    當年,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祿禪,個子並不高大,但號稱「楊無敵」。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個子瘦小,在當時武林中曾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鄭曼青先生亦是小個子,抗日戰爭時以太極拳技驚服了美、英大兵;後來移居美國時,孔武有力的洋大個子,在試力之後均拜入門下。對於這個如何以小搏大的問題,聰明的中國祖先們,早就從生存競爭中找出了答案;從這些太極拳大師們的表現中,證明了體小可以搏大。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吳鑑泉在粵教軍隊,因人多不齊,便以口令指導,逐漸形成了吳式太極方拳,慢架貫串拳成了吳式太極拳。吳鑑泉長子吳公儀,名潤澤,字子鎮,生於1898年,逝於 1985年。1919年,20歲的吳公儀已出任山東省長屈映光的「武術總教練」,1924年任職於張宗昌陣營的「搏擊隊總教官」,其後也在全國知名的上海精武體育會任教習,亦曾受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聘請,出任軍校學生部及高級班太極拳教官。
  • 太極拳網絡賽「雲端」掀起新熱潮 - 國家體育總局
    太極拳網絡賽「雲端」掀起新熱潮 發布時間:2020-12-22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李金霞 字體:
  • 第814期 | 臺灣已故楊式太極拳大師鄭曼青口訣及自修新法(初學必看,內容太多了,收藏閱讀吧)
    鄭曼青三十七太極拳精典視頻:    一、曰松。    澄師每日。必重言十餘次。要松。要松。要松淨。要全身鬆開。反此則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之一字。最為難能。如真能松淨。餘皆末事耳。餘將澄師平日口授指點之大意。附於下。使學者易於領悟。松。
  • 縣太極拳「五進」活動教練員及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結業
    經過5天的培訓,12月25日,太極拳「五進」活動教練員及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圓滿結業。 本次培訓只是我縣推進太極拳「五進」活動起點,吹響了「五進」行動的「集結號」。希望全體學員堅持常態化精研苦練,熟練掌握24式簡化太極拳和八法五步精髓,積極引領我縣太極拳運動行穩致遠,優秀學員要發揚先鋒模範作用,深入基層站點以身教學,傳教幫帶,努力讓太極拳運動惠及更多的人民群眾。 太極拳愛好者 李忠吉
  • 鄭曼青:太極拳自修要略
    學太極拳不獨足以摧剛制動,為拳之上乘。更可使弱者強、病者興、衰者旺、懦者立,誠強身強種,而強國之要道也。謀國是而欲蘇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實》    在《通玄實》一篇中,作者說,太極拳立論純乎哲學,其立場合乎科學,都是可以在體與用中得到證實的。然而太極拳之原論甚精,事實亦奇,以其運動而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者,皆是運而後動也。即猶電車汽車然,藉氣之力,運之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