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青宗師和黃性賢大師談太極拳

2021-02-07 宗嶽武學

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鄭曼青先生在《太極拳十三篇·自修新法》一書中提出許多精闢的見解和道出了楊家太極拳的不傳之秘。要練好太極拳首先必須去三病:第一為無恆之病、第二為貪多之病、第三為求速成之病。太極拳術不僅體用兼賅,心手並顧而已。然必須悟徹哲學之原理,獲得科學之實用,則裨益無窮矣。總此三病,得能如法解除,便可順利邁進,了無阻滯矣。練好太極拳還必須具備三無畏精神:第一為無畏吃苦、第二為無畏吃虧、三為無畏厲害。故真能洞徹太極拳之原理者,便具有大無畏之精神。亦猶孟子所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善養吾浩然之氣。此亦老子所謂專氣致柔,又何厲害之可畏也。太極拳為人生哲學之結晶者,以其精微而論,較習一切文藝之難,且有過之,決非一般武事可比。若問餘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曰,吞(引)天之氣、接(吸)地之力、壽人以柔。

識別二維碼走進武術藏經閣 總有您需要的!


惟此三語,在人生亦為三才。吞天之氣,則位於上之顛頂泥丸宮一穴,可以增長其靈氣。在下為地,接地之力,則足底心之湧泉要穴,可以增長其根力。中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線間,得能專氣致柔,則腰若活潑潑地,則腎氣自足,壽能增加也。古人所謂行坐處臥,不離這個,是要以心行氣,相守於丹田。太極乃道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倘能篤而行之,決非等閒之運動可比。祛病延年,猶易事耳。太極拳以氣沉丹田為主,本老氏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之說。其氣為逆行,由督脈而上,透過尾閭、玉枕、泥丸,是為河車倒運,通三關之法也。

故拳論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是謂練精化氣,練氣化神,蓋由骨中行也。太極拳是為尚氣之法,試舉拳論關乎氣者,曰:氣沉丹田;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及牽動往來氣貼背、氣宜直養而無害、氣宜鼓蕩、氣若車輪、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周身不少滯、意氣君來骨肉臣、氣斂入骨等語。極其至者,為專氣致柔之作用耳。氣沉丹田,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位於腹中,在臍與脊之間。與臍近,脊遠,約三與七之比。先之以意導引,沉氣要緩緩逐漸而下,不可太驟,太驟氣便浮起,其訣有四字:細長靜慢。既能嫻習,則隨時隨地。以心與氣相守丹田,則直養而無害矣,是謂意氣君來骨肉臣。至此則築基工夫已悲,可以順序而進。第一,注意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宜鼓蕩,氣若車輪。而後牽動往來氣貼背,進而求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於是氣遍周身不少滯矣。得其用時,則腹內松淨氣騰然。極其至者,氣沉入骨,斂入脊骨,得專氣致柔,若嬰兒之候矣。若言鍊氣化神,則進而言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此一氣字,已是煉精化氣之氣,與氣血之氣,已又一間矣。至此時,則精氣之氣,又化神矣,而生神力,非氣力之力可比,是之謂純剛。無堅不摧,所謂技也進乎道矣。何止英雄所向無敵而已。故所謂內家拳者,乃基於黃老之哲理,關於養氣調息之功,則難言矣。太極拳乃氣化之道,乃自強自衛之術,而無一不合乎科學之原則,若舍此他求,則任何拳術與運動,皆未能逮其萬一也。

鄭曼青先生在《自修要略》一文中說:練功架時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兩句要論。尤須注意其根在腳,全身重量,只許放在一隻腳上,主宰於腰,不獨手與腳要隨腰轉動,自顛頂及踵與眼神,皆須隨腰轉動。故相傳所謂練太極拳不動手,即是謂手足不能自動,惟腰為主。「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此二語不可忽視,頂頭倘有擺動,秘傳所謂,雖練三十年不得成功。然尾閭不得中正,神亦不能貫頂,頂頭懸者,正猶總其發若辮子,懸於梁上之意耳。「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如無虛實,即無陰陽,無陰陽,便非太極。如兩手必分陰陽,陰陽便是虛實,兩腳亦然。惟左手必與右腳相合,右手必與左腳相合。因系同一交叉神經故耳。此為左右上下手足之分虛實也。所謂「總此一虛實者」,即其根在腳,將全身重量必須放在一隻腳上。若兩腳同時用力,便是雙重。雙重即如少林拳馬步,此為太極拳最忌之大病也。「周身節節貫串」,則氣可以通矣,氣通不獨於體有裨,於用亦大有益。發勁提放,尤賴節節貫串,方能達力學槓桿之作用。不然則枝枝節節,散漫而不能應心聽用矣。「氣宜鼓蕩」,即以丹田之氣,與空氣相互鼓蕩。陸地遊泳一說,即以空氣比水而已。

漸漸覺往來回漩,卻有壓力,久之愈覺壓力甚大。此即所謂虛者實之。然若與有大力之人較手,則反視若與空氣相搏,此所謂實則虛之,能是,可得妙用無窮矣。「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此得體用兼賅之妙。泰山崩於前,麋鹿興於左,可使色不變,目不瞬者,以其內固精神,而有不動心之修養。此即孟子所謂養吾浩然之氣之作用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太極拳原為十三式長拳,喻其動蕩滔滔不絕也。動者必有主力,以致推動。如火車、汽車、電車然,是運之而後動也。動之餘力迴蕩。易所謂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亦猶動蕩也。是以動餘必有其蕩,蕩之未定,復續之以動,周而復始,永無間斷。故太極拳雖為十三式,而謂為長拳,其意在此。正猶長江大海之滔滔不絕。亦即易之所謂摩蕩之旨。此即天地陰陽之動蕩,亦無已期耳。非謂功架之長短,倘功架增至萬式,猶區區耳,不足稱滔滔不絕也。此即喻其綿綿不斷而已。「心為令」三字,乃太極拳唯一之要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於以推動矣。然手足決不可自動,非待腰能便利從心之後,手足方得隨腰而動,是之謂「太極拳不動手」,且「足亦不自動」。故太極拳之動作,真所謂「牽動一發,則全身俱動」,學者其體驗之,自有得也。

鄭曼青宗師在《太極拳十三篇·別程序第十一》中說:「太極拳運動之大綱,有三。分天地人為三階,人階為舒筋活血之運動,地階為開關達節之運動,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次目有九,每階下各系三級。一階一級,為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級自胯至湧泉;三級自尾閭至泥丸。二階一級為氣沉丹田;二級為氣達湧泉;三級為氣達泥丸。三階一級為聽勁;二級為懂勁;三級為階及神明。是謂三階九級。」階及神明,難言之矣。拳論終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力則純剛,此言甚奇。氣能得化境,而進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謂無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氣亦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動心,而神可以挾氣而行,是為神力,亦可謂之神速。致積氣能載天地,更何論矣。神力神速,誠有雷電之意,存乎其間。此之謂階及神明。三階九級,此為習太極拳之程序。學者不可邋等,要拾級而上,方能登峰造極,無難矣。鄭曼青宗師在《太極拳十三篇·明生克第十二》中說:「十三式,為八門五步,即八卦五行也。棚履擠按採挒肘(掫)靠,即乾坤坎離巽震艮兌也。進退顧盼(盤)定,即金木水火土也。生克者,即相生相剋之理,與拳之體用互相為證也。金,在技擊上指刀而言;木為棍;水為劍;火為槍;土為拳也。萬物皆由土生,是即謂刀棍劍槍皆由拳生也。坎、水、離、火,此即棚履擠按,四正方也,亦即陽剛陰柔之道。此為十三式之總手。採挒肘靠,四隅角也,四正四隅,合而為伏羲先天八卦位。五行各有陰陽,陰陽虛實又互有變化而已,猶為易得。惟變易不易之道殊為難能,變易不易,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義。所謂變易者,陰陽剛柔相互易,而生變化,十三式之相與摩蕩,而無一非變易也。至於不易,是十三式體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猶中定之定力也。何為中定定力?中即時中,定無常定,不失中定,是謂定力。《中庸》所謂不偏不倚,亦即中定之定理也。十三式之體用,各得一式矣,其用曰履,其體曰中定,如此而已。一陰一陽謂之道,是謂太極,此亦不易之定論。

鄭曼青宗師在《太極拳十三篇·述口訣第十三》中告知:澄甫先師曾親傳楊家太極不傳之秘有十二則。一、松。要松,要松,要松淨,要全身鬆開。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松之理乎。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沉即不浮,浮是病。體能沉已善矣。尤須加以氣沉,氣沉,則神凝,其用大矣。三、曰分虛實。拳論所謂,處處總此一虛實,以右手與左腳相貫一線之勁。右腳與左手亦然。總之全身負擔,只許放在一隻腳上,如兩腳分擔,便是雙重,其轉變時,要注意尾閭與夾脊得中(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此語非潛心領悟,不易得也。四、曰虛領頂勁。即是頂勁虛靈耳,亦即所謂頂頭懸之意也。須於練功架時,將玉枕骨豎起,而神與氣,不期然而相遇於頂焉。五、曰磨轉心不轉。磨轉者,即喻腰轉;心不轉者,乃氣沉丹田之中定也。此楊家家傳之口訣也,按此行功架,自覺功夫日見進境。六、曰似拉鋸式之攬雀尾。即棚履擠按之推手也。此理在太極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捨己從人。順其勢,可以得化勁與走勁之妙用。二曰,彼微動,己先動。此即彼欲用推力送來時,則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時,則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鋸之喻,其理可謂透徹之至,此真家傳妙訣。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為什麼掛在我身上。此亦家傳口訣,用意深刻。八、曰撥不倒。不倒翁,周身輕靈,其根在腳,非具有松沉兩種功夫,不易辦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點。拳論所謂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如兩腳同時用力,一撥便倒無疑。周身稍有板滯,一撥便倒無疑。要之全身之勁,百分之百,沉於一隻足心。其餘全身皆松淨,得能輕於鴻毛,便撥不倒矣。九、曰能發勁。勁由於筋,力由於骨,故柔的活的有彈性的是勁。何為發勁,放箭似的。發勁要法有二:一曰,要得機得勢;二曰,要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然得機得勢,最難領略,餘以拉鋸式之作用中,確是有機有勢存乎其間。因彼之欲進欲退,我先知之,是為得機;彼既進既退,受制於我,是為得勢。腳腿腰能完整一氣,一則是力聚,可以致遠;一則身不散亂,方可命中。發勁之妙用,盡於此矣。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勻。此四字最為平淡,卻極難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撐八面。均勻方能貫串,而無斷續處也。十一、曰須認真。打手歌曰:棚履擠按須認真。若認不真,便都成了假的。棚不要棚倒人家身上去,履不要履到自己身上來,此是真的。按與擠,皆要蓄其勁,不可失卻中定,此是真的。此真家傳秘訣,學者其由此體驗之,便可得其尺寸,則不復失中定矣,至要至要。十二、曰四兩撥千斤。牽之之法。譬如牛重千斤,穿鼻之繩,不過四兩。以四兩之繩,牽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馳不可得也。蓋牽者,牽其鼻準,若牽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牽以其道,以其處也。然則牛可以四兩之繩牽之。人有靈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人時,其來有方向。譬如對直而來,則我以四兩之勁,牽其手之末,順其勢而斜出之,此之謂牽。因牽動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則此時以勁撥之,未有不擲出尋丈之外者。然牽之之勁,只要四兩足矣。撥之之勁,酌用在我耳。然牽之之勁,不可過重。重則彼知之,可以變化脫逃也。或則藉牽之勁,換其所向,得以襲擊之也。否則彼知我牽之,便蓄其力而不前,蓄其力,其勢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牽之之勁,而反為發放,則彼未有不應手而倒。此反撥也。以上種種,皆澄甫先師口授指點之傳於曼青者,不敢自秘,願廣其流傳,有緣此道者得之,幸甚幸甚!鄭曼青宗師最得意的門生、黃氏太極拳創始人、世界太極拳泰鬥黃性賢大師說得好:我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就是道為本、技為末,重科學,重質量。一個學拳的人,先要學會做人,然後才是學打拳,學太極拳更是如此。進入了太極之門,大家就不分貴賤,不分階級,不分貧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了。大家要尊師重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和諧相交,真誠相見。做人的道理很重要。不懂得做人的人,就不配學太極拳。學做人比學功夫重要百倍。所以太極拳道是從靜心、悟道和修身、養性練起。

學太極拳應該先研究太極原理,把原理擺在功架之上下功夫。學太極拳並無捷徑可走,必須按部就班從基礎學起,循序漸進。就像求學一樣,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再到研究班,絕不能跳班越級。學太極拳,不貪多,不求速。貪多嚼不爛,欲速則則不達。打好基礎最要緊,否則將會弄巧反拙。要知道,學拳難,成拳更難。學太極拳要不怕吃苦,能吃苦才能扎好根,根穩了就一通百通。學太極拳要有信心、恆心和虛心。有信心才會有決心;有恆心才不會中途而廢;有虛心才能誠心求教,拳藝才會精益求進。太極拳不是武術,是哲學、力學、物理學。所以學太極拳要從多方面入手。要從練心、練意、練氣、練理開始,然後才練技。即使練技,也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全身鬆開,不帶絲毫拙勁;一投足,一舉手,處處都要表現出輕鬆、柔和、高雅的姿態。因此太極拳不僅是拳術,也是藝術。松身「五法」是黃性賢大師數十年練拳經驗的結晶,是練太極拳架的基礎。「松身五法」是根據太極原理和綜合太極拳基本動作而創立的。它通過轉腰松胯、合氣松身、擺臂松肩、彎腰松筋、坐腿松膝的「五松」,來解決學習太極拳最難解決的 「松」與「柔」的問題。而「松」、「柔」正是太極拳的要害與關鍵。因此,「松身五法」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敲門磚」;是學練太極拳的基礎,也是易學有效的健身運動與防身術。其中包含了鄭子(曼青)太極拳的每個招式,是學習太極拳最基本的功夫。還有「六法」——床上運動的六種方法、「七動」——推手中的內避與粘貼的七個動作。這「三件功夫、六個字」,足夠苦練終生,受用一世;練拳架可以輕而易舉,練推手也可以駕輕就熟了。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萬物眾生,無一不是從太極而來,自太極而去的。太極就像一個圓球,太極是圓的,圓的東西沒有角,也沒有手。唯其如此,所以不論滾到什麼地方,也不會傷到球體。太極不動手,動手就不是太極,就是對圓的涵義說的。太極拳是包含了力學、物理學、太空學等各門學問的。太極拳無論是靜是動,都有它的特定不變的法則,比如一動全動,一靜全靜,借力打力,借勁制勁,一身是手實非手,一身是勁實非勁等等。它與人對壘靠的是懂勁、聽勁,對手還未出手,就知道他要打什麼部位,從而加以化解,並且借著對方的勁道,使用招式,將對手制服。這當然要靠精湛高明的太極功夫,不是說一學了太極拳便可以達到這樣的地步。比如,種樹需要紮根。根只扎了三寸深,風一吹便倒了;如果是扎了三尺深,那麼再大的風也吹不倒。所以學太極拳要學到家,不能只學了皮毛。學練之中,要強調腳跟要穩,氣發丹田,向下扎穩根;然後,順著腰胯而上,由意使臂、由意使手、使腕、使指,到了這時,你的身便如佛寺裡若大的圓鍾蓋地,穩若泰山了。中國太極拳不但是一門武術,而且是一門精深的哲學。它注重內功修煉,強調人格道德修養。當年我拜在鄭曼青老師門下,單是「道」字,鄭師就為我講了三個月。以我自己數十年練功和傳藝的體會,我認為「道」是太極功夫中的功夫,學「道」就是學拳理、學拳德、學做人。因此學習太極拳,既有修身養性、健身長壽的功效,又有涵養道德、培育情操、提高學問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鄭師一再強調學拳必須「誠」與「信」。中國有句古話,叫「不誠無物,信而有徵」是至理名言。有了誠心和信心,才能學有所成。太極拳以「意」和「松」為主旨,如果沒有誠心和信心作為思想根基,練拳中就會意不貫一,半信半疑,松而不透,學而無功,結果學了個半軟半硬的工夫,毫無用處。學習太極拳必須掌握按部就班、明理達意、默識揣摩等學拳方法。對榮譽不得自誇,對本事不可炫耀,千萬要記住,「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太極拳的主旨是:太極無極,太極拳道是一項涵蓋寰宇的無窮無盡的事業;人生有限,拳道無涯,必須一代一代地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希望太極拳人同心協力,取長補短,讓太極拳道在全世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普天之下的百姓心身健康,促全球社會和平進步。(本文完)

真正的武學,不可能普羅大眾,一直以來都是陽春白雪,是極少數人玩的東西。現在傳統武學會員(第四期已經開始招募,五月份開課,裡面有很多各拳種優秀的功法,包括樁功、內功、肩胯訓練、技擊、養生等,願自己在武學路上少走彎路的朋友,請關注傳統武學會員招募書(第四期),可以加羅山主微信:18513683927進行交流。 

附:

相關焦點

  • 鄭曼青對楊式太極拳的貢獻(上)
    對鄭曼青宗師,過去我知道的並不多。隨著大陸與臺灣文化、太極拳交往的增多,我對鄭曼青宗師的了解和認識逐漸深入。我深深地感到,在楊式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鄭曼青老師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是楊澄甫宗師的傑出弟子,也是中國太極拳界的傑出人物。現在紀念他,對楊式太極拳的繼往開來,對中國的太極拳進一步走向世界很有現實意義。
  • 黃性賢:向世界傳播中華武術第一人
    2010年11月23日,黃性賢宗師故裡前嶼村舉行了「黃性賢宗師誕辰100周年暨黃性賢紀念館落成揭幕儀式」,來自世界各地10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紀念活動。28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黃性賢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共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位代表,世界各地數十所「黃氏太極」健身學院、學會及四萬多名宗師的弟子參加。
  • 阿鄧老師---傳奇人物黃性賢
  • 鄭曼青弟子黃性賢講清楚了這13個太極拳經典問題
    應以王宗嶽宗師所言:立身須"中正安舒"四字為準.行架三不離"一不離松,二不離圓,三不離養字行架慎思察覺,否則易患有其形而無其實,倘求花樣迷惑他人,則誤己事小,誤人事大。要達到準確,一舉一動要合乎太極學理原則與內涵,遵循方法正確修練,尤須明師指導功架及多方面研究探討,循序漸進,實事求是步入正軌。
  • 徐州太極名家劉慎五傳承鄭曼青堂弟鄭曼景太極拳
    後不幸染上了肺病,店老闆鄭曼景是太極拳名家鄭曼青的堂兄弟,以前跟隨鄭曼青練習楊式太極拳,曾在舊軍隊裡任過武術教官,功夫很好。鄭曼景同情劉慎五的處境,把楊式太極拳十三式大架太極拳傳授於他,讓他鍛鍊身體,抵禦肺病。(鄭曼景真實為軍統特工,在徐州開雜貨鋪隱藏身法,從事特工活動。)
  • 臺灣太極拳大師鄭曼青太極拳心法:陸地遊泳
    太極談養生就在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號:TaiChiTang 練太極拳或其他任何拳術,不能說說講講,就算是高了、妙了,一定要拿事實證明
  • 針對鄭子太極拳拳譜的研究
    鄭曼青是太極宗師楊澄甫最為得意的門生之一,是楊式太極拳三代以後最偉大的理論家,研究他的理論及視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他創編的37式太極拳,在我國港澳、東南亞各國甚至美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鄭子太極拳是我國簡化24式太極拳的先驅。鄭曼青之所以在楊式太極拳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他受惠於楊澄甫更多的真傳外,還與他終身堅持練拳有關。
  • 第680期:鄭子太極拳的拳理與運動法則
    遷臺期間,曾任蔣宋美齡的國畫老師,與張大千等國畫大師齊名。鄭曼青內科傷科多得自皖中九代名醫宋幼庵所傳,而外科則多屬釋道行(俗姓邊)所授;後於1945年任全國中醫公會第一任理事長。1932年在滬正式拜太極宗師楊澄甫習拳,經年得其大要。
  • 鄭曼青太極拳口訣及自修新法(視頻)
    練拳的感受以我個人的感受,覺得隨便什麼運動以及娛樂活動,都比不上太極拳,我早年的身體壞的很,壞到不能再談了;醫藥都沒有辦法把病治好。結果練練太極拳,沒有吃藥,也沒有打針,就這樣一天一天自然好。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88年,孫劍雲應邀來香港傳授孫式太極拳,譚豐雅得遇孫劍雲學習,從而傳授孫式太極拳。其後上海馬嶽梁門人李立群也來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快拳及器械。1994年香港武術聯會邀請了諸多太極拳名家來香港,使香港人更清楚各流派太極拳的獨特之處。紀昌秀、宋蘊華傳播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是由紀昌秀師傅傳來香港。
  • 楊澄甫高足一代著名大師鄭曼青太極拳口訣及自修新法
    鄭曼青散手論   散手即散打。無定法。推手大。乃著熟功夫。著熟即是學聽勁。由聽勁而漸悟懂勁。即懂勁。無所謂著與不著。散與不散。黏與不黏。隨與不隨。此皆費辭。不得中肯綮。鄭曼青推手論   攬雀尾。即推手之基本動作。又釋程序篇謂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曰聽勁。曰懂勁。曰階及神明。此三級也。亦皆基於推手。循序而進。由聽勁以至於階及神明。則已登峰造極矣。
  • 鄭曼青先生談練拳的感受,句句在理!
    以下為鄭曼青的練拳感受!拳友們可以看一看,還是很不錯的!
  • .」 — 太極拳發源地的守護者,一代太極拳宗師陳小星大師 65歲壽辰恭賀!
    他,身在陳家溝坐看春秋變化,胸懷著世界,靜看著未來.太極拳發源地的守護者,一代太極拳宗師陳小星大師 陳小星大師簡介:陳家溝陳氏第十九世嫡宗傳人國際太極拳大師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校長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會長世界太極拳聯誼會會長陳小星大師,男,1952年出生,系陳家溝陳氏十八世太極妙手陳照旭先生的三子
  • 鄭曼青:太極拳與體育
    一、我早年練拳的感受以我個人的感受,覺得隨便什麼運動以及娛樂活動,都比不上太極拳,我早年的身體壞的很,壞到不能再談了;醫藥都沒有辦法把病治好。結果練練太極拳,沒有吃藥,也沒有打針,就這樣一天一天自然好。我患的是肺癆,在從前是一種很厲害,很可怕的病,我自己也覺得不行了,已到了西藥中藥都沒有辦法的時候,練練太極拳就得救了。太極拳真的是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周簡段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 周簡段 | 《神州軼聞錄》 說到太極拳,不能不提太極拳的一代宗師王矯宇。 王矯宇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1936年恰滿百歲。那時,他已被徒眾奉居於北京和平門內的呂祖閣。每日雄雞首唱,眾多弟子齊集於呂祖閣前。待眾人進得廟中,廟門即閉。據一位目擊者講:王矯宇聞雞即起,常端坐於神殿外向弟子授拳,雖天降大雪亦不輟。
  • 太極拳真的能以柔克剛嗎?
    當年,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祿禪,個子並不高大,但號稱「楊無敵」。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個子瘦小,在當時武林中曾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鄭曼青先生亦是小個子,抗日戰爭時以太極拳技驚服了美、英大兵;後來移居美國時,孔武有力的洋大個子,在試力之後均拜入門下。對於這個如何以小搏大的問題,聰明的中國祖先們,早就從生存競爭中找出了答案;從這些太極拳大師們的表現中,證明了體小可以搏大。
  • 楊氏太極拳85式隱藏的秘密:太神奇了!
    楊澄甫宗師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為81式,崔毅士先生分為108式,李雅軒先生分為115式。雖然在計算動作的方法上和數量上以及個別動作名稱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楊澄甫宗師1931年所著《太極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中的拳照和動作順序上演變而來的。
  • 記我的師傅:陳式太極拳大師 - 王虎
    王虎大師說到王虎,就必需要提到他的師爺 -- 陳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陳延熙。這位陳公延熙是陳家溝少有的集武術、中醫於一身的蓋世奇才。他的爺爺就是楊露禪的師傅,人稱「牌位大王」的陳長興。王虎大師陳氏太極拳從創立以來一直是家傳拳,後經歷了兩大盛期,才使其揚名於四海,廣泛的傳播到了中華大地。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88年,孫劍雲應邀來香港傳授孫式太極拳,譚豐雅得遇孫劍雲學習,從而傳授孫式太極拳。其後上海馬嶽梁門人李立群也來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快拳及器械。1994年香港武術聯會邀請了諸多太極拳名家來香港,使香港人更清楚各流派太極拳的獨特之處。紀昌秀、宋蘊華傳播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是由紀昌秀師傅傳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