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上海地產水果市場熱鬧又甜蜜:水蜜桃剛剛下市,黃桃和蟠桃就接過「接力棒」;以倉橋水晶梨和崇明翠冠梨為代表的蜜梨集中上市,清冽爽口;西瓜和葡萄甜蜜依舊,木瓜、火龍果、奇異莓等小眾水果則帶來新鮮口感……
據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種植業處介紹,上海水果產業經過近40年發展,產業面積趨於穩定,布局結構不斷優化,區域特色漸具規模。如今,俗稱上海水果界「四大金剛」的桃、葡萄、梨、柑橘年產量達到30萬噸,產值25億元;草莓、西瓜、甜瓜等區域特色產品也為市民餐桌增色。近年來,不少農民合作社還引進了藍莓、木瓜、獼猴桃、火龍果、哈密瓜等原先上海較為少見的水果,這就使得上海地產水果能月月上新,常吃常新。
一度鮮見的亭林雪瓜又回到市場上
地產水果,最大的特點是新鮮。「一樣是哈密瓜,原先上海種植的比較少,主要從外省市運來。經銷商為了運輸保鮮,往往在瓜只有六七成熟時就採收;可上海本地種的哈密瓜,可以長到九成熟再採收,通過快遞公司,隔天就能送到市民家中。」金山區燦盛合作社負責人高斌磊告訴記者,地產哈密瓜上市時間只有1個月,但很多消費者在1個月裡就做了幾次回頭客,說明「『放熟』的瓜和『自然熟』的瓜味道不一樣,消費者一吃就知道。」
還有一些新引入的品種讓市民覺得很新鮮。位於浦東新區的上海書苑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最近上市了一種名叫「奇異莓」的水果,看到的人都說有趣:從個頭看,只有葡萄大小;從外觀看,有點像冬棗;可切開來嘗一嘗,分明是獼猴桃,果肉也像獼猴桃。浦東農技中心相關負責人趙寶明說,奇異莓也叫軟棗獼猴桃,是市場上常見獼猴桃的「遠親」,營養豐富。奇異莓以往主要長在野外,上海將其引入後,通過選育,使得它能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今年第一次上市的奇異莓像藍莓那樣按盒賣,折算下來每500克大約25元,價格並不離譜,農民也有了增收機會。
奇異莓外表像冬棗,切開後卻像獼猴桃
在閔行區,有農業合作社新種了木瓜,最近也迎來豐收。上海本地產的木瓜與外地運來的也不一樣——長得像南瓜,只有切開來,才露出「廬山真面目」,吃起來香甜可口。
閔行農戶種的木瓜外觀像南瓜,切開後卻是實打實的木瓜模樣
品種多了,品質更要跟上。對此,上海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地產水果走優質優價道路。尤其是「四大金剛」,紛紛走上品牌化發展道路。
以馬陸葡萄為例,「馬陸」是嘉定區域品牌,種植出符合標準的農戶和合作社均可使用「馬陸葡萄」做品牌。不過,不少農戶和合作社還在發展自己的品牌,用「區域+企業」雙品牌戰略,進一步體現產品的價值。
市民代表認真給來自不同合作社的葡萄打分
以「馬陸葡萄之父」單傳倫創立的「傳倫牌」葡萄為例,不久前在地產葡萄品鑑評優活動中,一舉獲得兩個最受市民歡迎獎、蟬聯評比金獎。目前,傳倫牌葡萄在生產基地的售價為每500克40元,進入進口超市後則「論串賣」。而其餘很多正宗的馬陸葡萄售價在每500克20元左右。為什麼「傳倫牌」賣得貴卻不乏買單者?在馬陸葡萄研究所,消費者張女士已連續8年來這裡買葡萄,「這裡的品種特別多,吃了8年,有種『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感覺,就是不一樣。」
上海葡萄研究所負責人單濤表示,基地的品種可以說全上海最多的。目前,上海市場上常見的葡萄品種在三四十個,但「傳倫牌」葡萄的晚熟品種就有近60個,包括陽光玫瑰、妮娜皇后、巨玫瑰實生等。整個基地更有150多種葡萄,供應期長達半年。品種多了,但產量跟著質量走。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這裡的葡萄畝產從1500公斤減少到500公斤。「不要說每一種葡萄都是我們精細化管理的結果,就連每一棵葡萄樹上每串葡萄什麼時候採摘最合適,我們都能做到精細化管理,不是『一刀切』。所以消費者吃到的葡萄不一樣。」已經77歲的單傳倫始終堅持,品質是品牌和效益的根基。
在上海馬陸葡萄研究所,中晚熟的葡萄品種有近60種
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技師王秀敏認為,「傳倫牌」葡萄能連續兩年獲得金獎很不容易,「各家參評的品種都不一樣,單老家的能連續得獎,說明在品質、品種上都花了很多功夫。」憑藉在全國都數一數二的種植水平,上海馬陸葡萄研究所在今年入選了農業農村部的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負責在全國引領葡萄種植戶走品質生產之路。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葉軍平為獲得金獎的單位頒獎
「一方面,上海鼓勵種植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走優質優價道路;另一方面,也通過搭建各種平臺,既幫助農民與市民對接,又讓農民看到精品水果的價值。」據市農業農村委介紹,今年以來,上海陸續舉辦了多場以西甜瓜、水蜜桃、葡萄、蜜梨等地產水果為主題的品鑑評優及品牌推介、產銷對接、公園直銷、果園超市對接等活動,進一步拓展農民的營銷思路。同時,市民能通過這些渠道了解地產水果的特點,更加方便地選購優質地產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