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 字聞達,號刀墨居士, 學名吳宏亮,居曰:悅心齋主。1963年出生於江蘇省大豐市。書法師從河南周俊傑、蘇州華人德先生,篆刻師從滬上徐正濂先生。
現為: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滄海印社理事
南京印社社員,
鹽城印社副社長,
大豐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政協大豐市委員。
吳奇書法、篆刻、文論曾發表於《中國書法》、《書法》、《印說》、《青少年書法(月刊)》(2005年第10期專版介紹)、《書畫藝術》、《中國書畫報》、《書法報》、《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等專業報刊。《書法導報》、2005年\2009年《青少年書法》\韓國《墨家》等專題推薦書法作品被國內多家碑林\畫廊及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加拿大等國友人收藏。2005年篆刻作品作為大豐市委、市政府禮品贈送來訪的韓國前副總理及前韓國財政部長;2006年電視專題片<方寸天地寫人生>在香港鳳凰衛視\鹽城電視臺、大豐電視臺專題介紹。
獲獎入展:
全國篆刻藝術展(中國書協篆刻委員會、山東印社)
第2屆天津藝術節 全國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中國書協)
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中國書協)
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法展(中國書協、安徽)
羲之杯全國書法篆刻展(中國書協、山東)
林散之獎 南京書法傳媒三年展.佳作獎(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人民政府)
2005書法導報國際年展(專業組)
第2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全國電視書法大賽」(入圍獎)(中國書協、中央電視臺)
全國第5屆書法新人新作展(中國書協)
全國第5屆、第6屆篆刻展(中國書協)
西泠印社首屆國際藝術節「三大展」.中國印
西泠印社第5屆、第6屆、第7屆篆刻展
「冼夫人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書協、廣東)
建黨85周年全國書法展獲三等獎(中國書協)
當代篆刻藝術大展(中國文聯、中國書協)
2009中國海西書法篆刻大展三等獎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大展入展(西泠印社)
略談吳奇的篆刻藝術
與吳奇神交已久,想來將近二十個年頭了。最早的印象,是緣於常熟潘黎清主持的《緣緣雅集》期刊。潘君主辦的這個期刊,以「坦誠交流,共同提高」為宗旨,主要是刊發來自全國各地徐正濂學生們的同門創作交流,後來的《聽天閣印話》就是這一時期徐正濂先生給諸多學生習作評點之集成。吳奇與趙明、龐湧湃、張星亮、文雨浪、陳陀、武文峰等這些同門的所思所頻頻在此刊亮相,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於此也可見其勤奮之一斑。記得吳奇當時的篆刻受徐先生影響很大,而多年來特別是他對古璽印與甲骨文入印的研究探索,加上他對章草書法的精深領悟,使得其近年的作品已然自成一種「古雅」而「清新」的氣息與家數,走上了越發成熟的自我發展之路。
吳奇篆刻一如他的書法,其點畫清麗中寓剛勁,簡潔中耐品讀。一般印家很少作四字以上的多字印,而吳奇君卻是樂此不疲多多益善,因為他深得古鈢與甲骨文隨心所欲、隨機應變、隨形布勢之精神,尤其是他的近作《心經印譜》,數十方印作用心謀劃,精益求精,且能在平衡之上製造些許意外奇變,或於密集之處透出疏宕之氣,這就象章回小說般,既要能各自獨立,又要互相生發,彼此呼應,迴環相扣,讓人讀來琳琅滿目,回味不盡,其整體諧調能力自是不同凡響。
他擅長的衝刀法,善於在乾淨利落中透露出多年的書法功力和經他提煉的篆書精神、筆墨意蘊,善於在刀落石開的微妙變化中,體現運筆的提按輕重、徐疾頓挫,乃至用筆的中、側、轉、折等筆法、筆意,刀法、刀味,使得刀中見筆,筆中有刀,在刀筆相生、金石相發之間獲得了較為深刻的審美內涵。
歷來篆刻家的藝術形式都各有其個性風格、藝術特點,但對於個體的藝術創作而言,一旦落入某種模式,極易陷入程式化的死胡同。流派篆刻之興亡起落昭示了這一點。有感於此,吳奇認為,作為篆刻創作的基本方法,模式是不可迴避的,其要旨在於,能否從歷史的、發展的視角來認識篆刻藝術的演變過程;能否從自身的學習取法、獨立成長的立場來吸收消化前賢的技法思想;能否從名家流派、秦漢鈢印乃至古來一切印外資源中看出其中存在的規律性的思路與方法。
吳奇雖然與大多篆刻家一樣,其開始階段也是從模擬入手的,但不同的是,吳奇深知「始於模擬,終於變化」的道理,一味模擬而不知新變,水平再高也只是依樣葫蘆。故而,他除了對秦漢古鈢進行深入研究,又將視角伸向明清流派,尤其是對黃牧甫、吳昌碩這二家無論風格與技法反差都極為懸殊的創作模式,進行了感悟對照,進行了察其意、會其神但不泥其形、不蹈其跡的轉換與重組。此外,他對上古篆文,尤其是鐘鼎、甲骨文字的研究、創作二方面都有相當深入探究。他深知,書法的源頭,正是中國哲學的源頭,上古畫卦,既是抽象,又是形象,是哲學,又是藝術。在甲骨文時代,記錄、傳遞信息是十分神聖的大事,往往要沐浴恭書,以示敬畏。通過這樣的儀式,心靈經過了淨化,內心的元音才能充分展發。如果倒置了本末,就會從「天人合一」的大境界退回到「後天意識」的小情趣。漢唐以後,諸體書法尤其篆書日趨整飭,至近代益加程式化,逐漸遠離了自然意趣、人天意象。他對上古的甲骨文、大篆金文如此的鐘愛,當然是情出有以了。
當代篆刻的發展總體上的主要貢獻,就是將篆刻從實用印章中進一步分化出來,篆刻展覽的出現,又給篆刻藝術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新生因素。同時,篆刻藝術的獨立,決定了作者的藝術身份。從明清篆刻「印中求印」到「印外求印」的拓展,再到當代的「印從書法出」「印從繪畫出」等諸多借鑑範圍的不斷擴大,決定了當代印人必須具備充分的藝術素養,並且亟待有來自其它藝術創作手段的充實豐富。吳奇明了此中要妙,所以他一邊理論研究,一邊紫砂藝術,一邊又深涉少人問津的甲骨文和章草書法的創作,於此,我們不難感知他不甘 凡庸的使命感。我想,年屇「知天命」的吳奇,一定會以更為明智的眼光、更為淡定的心態,拿出更好的更多的創作成果。
盛靜齋
甲午秋月於蓮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