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致清秀中和 用墨明潔雋朗 ● 董其昌(山水畫欣賞)

2021-02-20 深圳市書法院

關注請點擊左上角藍色「深圳市書法院」字樣

…………【宣和畫舘】……………

筆致清秀中和 用墨明潔雋朗 ● 董其昌(山水畫欣賞)

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諡叫文敏,因稱董文敏。萬曆七年(公元1589年)舉進士,歷任編修,湖廣副使、太常寺卿,禮部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辭官,以太子太保銜養老於家鄉。董的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並波及到近代畫壇。一直以來,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內外大收藏家尋覓的目標。

董其昌 夏木垂陰圖 臺北典藏

根據董其昌自題,本幅是觀董源之畫後追仿之作,並加入黃公望的筆意。但畫中所見並非模仿所得,其構圖、用筆皆是董其昌集大成後之自我風貌。筆法脫胎自書法,講究用筆使轉的提頓抑揚,而墨色的濃淡燥溼,層次變化也很多。主山上黑白條塊的對比強烈,意不在表現立體,而是追求畫面虛實相生的趣味。

董其昌 葑涇訪古圖 紙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禪理、精鑑藏、工詩文、擅書畫及理論。《畫史繪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而出於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 他善書,尤其擅於行草。因為飽覽古畫,所繪山水得以集宋元各家之所長,主要從董源、巨然的傳統而來,但自成一家。筆墨秀潤蒼鬱,爽朗瀟灑,書法性甚強,而構圖亦深受書法理論中「勢」的概念所影響。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集》等書,他所提出的南北宗傳統之說,與其書畫風格皆對當時及之後三百年藝壇影響甚巨。

此作仿董北苑筆意,圖中山壑重巒,古樹高拔,蒼蒼莽莽,小橋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畫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帶皴,淡墨枯筆,乾濕皴擦,整幅畫面有墨色蒼潤之感。 

董其昌 丹樹碧峰圖 設色絹本 119.5×51cm 嘉德拍品

董其昌 疏林遠岫圖 紙本墨筆 99×48.5釐米 天津博物館藏

董其昌 雲山圖 西冷拍品

董其昌 雲藏雨散

董其昌 高逸圖

董其昌 高逸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 林和靖詩意圖

董其昌 九夏松峰圖 西冷拍品

董其昌 峒關蒲雪圖

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之一 上海博物館藏

董其昌 巖居圖1

董其昌 巖居圖2

董其昌 山水圖1 冊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 山水圖2 冊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 董範合參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董其昌 青綠山水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在當時書法上有「邢張米董」之稱,即把他與臨沂邢侗、晉江張瑞圖、須天米鍾並列;繪畫上有南董北米之說。他與莫是龍、陳繼儒提倡「南北宗」之說,即把「院體」山水畫與 「文人畫」人為地分為南北兩派。董其昌一生創作的書畫作品不可勝數,臨仿古人的繪畫和詩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在《畫禪室隨筆》中所說的「讀萬卷書」正是指一個人要想成為藝術家,必須學習傳統,學習古人。他17歲開始學習書法時臨寫顏真卿的《多寶塔》,22歲學習繪畫時師法黃公望,以後又遍學諸家,這種以古人為師的作法八十而不輟,伴其終生。他廣泛吸取對唐宋元諸家優長,抉精探微,使其書畫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藝術成就。

(圖片來源:中國藝術品投資雜誌 )

謝謝欣賞 ,歡迎轉發!

如轉載請註明:

轉自

≡≡深圳市書法院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請點擊左上角藍色「深圳市書法院」字樣

…………【宣和畫舘】……………

聲明:本平臺旨在分享書畫篆刻藝術,也會為書友精選一些文史哲等有益文章。有些不明原創出處,如侵犯了您的版權請電郵說明,我們會尊重您的署名權或更新分享內容。

如轉載請註明出處(深圳市書法院微信szssfy)。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如果您想經常接收我們的資訊:

①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角藍色「深圳市書法院」即可查看歷史消息或一鍵關注;

②直接搜索中文微信號「深圳市書法院」即可添加訂閱

③搜索添加微信號szssfy

→如果您想和我們交流互動,請直接留言或發送郵件至:139024489@qq.com

中國藝術論壇:http://www.china-yishu.com

書法家網:http://www.sfjart.com

原文連結:

筆致清秀中和 用墨明潔雋朗 ●董其昌山水畫

↓↓↓↓↓↓

相關焦點

  •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開啟山水畫教研,首場開講董其昌
    董其昌《畫訣》云:「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所謂之無筆,有皴法而不分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既然王維始用皴法,就說明有筆,用渲運法就說明有墨。正因為王維注重「筆」又注重「墨」,所以他才能在《山水論》中提出所謂「石分三面」精論。而董其昌對此感觸頗深,說「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語是筆亦是墨,可參之」。
  • 水墨山水畫的用墨技法
    水墨畫是主要是由文人畫發展起來的,全部用墨色來畫,以用筆,用墨的技法為技巧,墨分五色,濃、淡、焦、幹、溼。水墨山水是純用水墨不設顏色的山水畫體。相傳始於唐,成於宋,盛於元,明清兩代又所發展。  用墨塊研墨要磨得慢些,磨得濃些。使用時根據需要調水來用。墨磨不濃重易涸,色灰暗而不黑。每次用完墨或隔幾日再用要把硯上墨渣洗淨,不要留下幹硬的墨渣。剩下來的墨叫宿墨,因起化學變化,再用於胃和畫,幹後見水不僅會涸和走動,且無光澤。
  • 清秀山水畫,解乏欣賞好選擇
    而有些公司選擇在辦公室中裝飾一些綠植以及清秀的山水畫作很好的為辦公室點綴了活躍生機。想要為辦公室選擇一幅清秀的裝飾畫作?那就一起來看看吧!辦公室裝飾畫二、徐坤連最新力作青綠國畫山水畫作品《紫氣東來》作品來源:易從網徐坤連的這幅青綠山水畫作,主峰凸顯,群山綿延,祥雲環繞,畫面洋溢著盎然生機。
  • 董其昌、石濤教你中國畫雲水瀑布的畫法
    繪畫形式雖然也追捧宋人風格,卻又摒棄了其壓抑的布局,通過吸取郭熙及南宋以來開闊舒朗的構圖優點改良而成的一種新的形式,山水畫開始走向空靈,中國畫的虛實有了明顯的提升。最為典型的是沈周的的《廬山高圖》,雖然它也是採用了宋人以大山主峰作為繪畫主體的滿幅式構圖,也畫有瀑布,但缺少的是宋代畫作雄峻險要、氣勢磅礴、體現縱深的感覺,增加的是文人溫文爾雅的氣息。董其昌的山水畫分派
  • 技法很強大,觀點不可取,明代畫家董其昌繪《赤日清涼圖》
    嚴格意義上講,董其昌的創作風格應該算吳門畫派的一個分支,只不過董其昌憑藉他強大的書法功底,深厚的詩文學養,拋棄了院體作品中嚴格的繪畫基本功,單純從元人筆墨中尋找營養。這樣的創作風格和他的性格有關,董其昌是個圓滑的人,他有很強的功利思想,對於他而言如果能走捷徑,當然不會放棄。於是他進而提出了畫壇南北宗論,將他欣賞的南宗技法推向畫壇正宗的地位。
  • 董其昌研討會論文摘要(下):重新認識董其昌的書畫史意義
    董其昌在漫長的搜羅鑑藏過程中,拈出了不少原本不受重視或少為人知的古代小楷作品,這當中包括一批相當珍貴的唐人寫經卷,它們不僅受董其昌反覆欣賞、臨習、題寫,也在其所建立的小楷系譜中佔據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學界雖然對董其昌的書法習古有不少關注,然就筆者所知尚未深入探討過他與唐人寫經的關係。
  • 董其昌國際研討會論文摘要(上):重新認識董其昌的畫史意義
    董其昌《西山雪霽》(6)魯克思:董其昌、戴進及米友仁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有 5 件董其昌的作品:兩件扇面畫、一件扇面書法、一件兼有繪畫和書法的手卷、一件留有其題跋的戴進繪手卷。本文將介紹這些藏品,以及董其昌對浙派繪畫的讚譽(或貶抑),以及他對米友仁作品的欣賞。
  • 【名家欣賞】「秀逸」的董其昌《赤壁賦》
    董其昌書法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也很高,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董其昌雖處於趙孟頫、文徵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並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
  • 明 董其昌《關山雪霽圖》欣賞
    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諡叫文敏,因稱董文敏。明 董其昌 關山雪霽圖高麗箋本水墨 13×142.1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本幅自識:「關仝關山雪霽圖在餘家一紀,餘未嘗展觀。
  • 纖穠、淡泊並重,董其昌繪《秋山圖》
    董其昌 秋山圖纖穠和淡泊原本是詩歌品鑑中常用的詞彙,用這個兩個詞形容董其昌的這幅《秋山圖》也很合適。纖穠本意是指纖細稠穠,紋理細膩,色彩蔥鬱。董其昌將重點放到了中景與遠景的銜接處,正好符合欣賞時抬頭仰望的最佳視角。把最美的景色,最直觀地展示出來,這是一種很大膽的手法。文人畫講究含蓄,董其昌在構圖上的直白與大膽,只好在氣韻上進行彌補。
  • 竭力推尊元四家,董其昌將文人畫發展到了又一個頂峰
    董其昌正是在這種困境中, 以其獨到的見識對成熟的中國畫所面對的黯淡前景進行了有效的梳理, 參用禪學, 強調心境對表現的主宰性, 主張深入傳統來超越傳統, 運用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 從更大的範圍對繪畫進行分類, 創立南北宗論。
  • 彩墨山水畫,養心奪目!
    元代以降,水墨山水取代了青綠山水,成為主要的山水畫樣式,畫家有感於文人戲墨的積弊積弱,遠溯漢唐,力倡色彩語言,從理論研究到繪畫實踐,一以貫之。從傳統中尋找語言資源與風格的生長點並以開放性的吸收與表現創造有別於傳統的新樣式。只有全新的繪畫語言對傳統的青綠山水進行新詮釋,融入現代生活使之煥發生機產生強烈的衝擊力。青綠山水的魅力不是幾句話能表述的
  • 史海探奧:揮動狐毫走騰龍—董其昌邳州書彤華宮
    講究筆情墨韻,畫格清潤明秀。書法初學顏真卿、柳公權,後轉師晉、唐、宋諸名家,工楷、行、草書,自然秀雅,書畫理論對後世極有影響,有《容臺集》、《容臺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著作傳世。其繪畫多從古人畫跡著手,通過悉心模仿和兼收並蓄地加以融會貫通,探求得古人的筆墨情趣。他擅長運墨,墨色鮮麗,層次分明,於意趣簡淡中見天真秀潤。
  • 清初畫壇盟主王時敏,學畫董其昌,卻為何自稱書畫二道皆無師傳?
    唯丘壑少變化,多模擬之作,其畫在清代影響極大,並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由於董其昌對元四家中的黃公望最為推崇,王時敏因此也對黃公望頂禮膜拜。對其作品中乾枯的筆墨和渾厚瀟灑的畫風學習最下功夫。到了晚年時期,王時敏畫風日益成熟,他追求用筆本身的變化,形成了用筆求「毛」的獨特風格,要求有枯有潤,有蒼有秀,淡墨幹筆皴擦,濃墨加溼渲染,老辣蒼茫,墨法淳厚,從而形成了蒼茫渾厚的山水畫風。在其七十三歲《仿子久山水》中曾說:「仲夏偶憩田廬,雨窗多暇,漫爾點染,意亦欲仿子久,口能言而筆不隨,曾未得其腳汗氣,正米老所謂慚惶殺人也。」
  • 以神出逸,超出象外——畫家邱漢橋山水畫欣賞
    邱漢橋山水畫《山中的雲》讀邱漢橋山水畫,可謂筆精墨妙,神韻貫通。在邱漢橋的國畫中,無論是用筆還是用墨都達到了近其靈而足神的境地。他的用筆,沉厚凝重,剛健勁遒,自然天成。邱漢橋山水畫《金湖灣的故事》邱漢橋山水畫用筆之精,剛中寓柔,圓潤厚重,沉著剛健;他的用墨,將各種墨法靈活交替運用,尤其注重錘頭皴和水潤墨漲法的運用,層層深厚,渾厚華滋,神採渙然,純為化機。
  • 姚俊甫:試論明清與近代山水畫藝術風格傳承發展
    文章以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為例,探討其傳承和發展的對策。  一、明清山水畫藝術風格簡述  其一,明代山水畫。明代山水畫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即明初期、明中期與明後期至末期。明初期的畫壇主派是浙派,其崇尚的是宋代繪畫。浙派比較傑出的代表是戴進,他的山水畫富有人物活動情節,因而又被稱為山水人物畫。明中期以後,畫壇的主要流派是吳門畫派代表人物為文徽明及其子侄弟子。
  • 三幅「真假山水畫」,演出一代宗師爭議的雙面人生,董其昌首登中國戲劇舞臺
    事實上,劇中描繪出董其昌雙面藝術人生的畫作,不止給宦黨魏忠賢這一幅「真假山水」。當莊鶴同一去20年後重回董府時,董其昌嘆出那幅被贖回的山水舊作確實是「鶴同代筆」。往事不僅如此簡單,令莊鶴同想不到的是,老師董其昌也曾為自己「代筆」。
  • 李聖峰山水:以墨為體,以色為用,畫因墨而成立,色因墨而煥彩!
    王蒙山水多以繁密見勝,畫面繁密充實,用墨厚重,構圖繁密,布局多重山復水,重巒疊嶂,長松茂樹,氣勢充沛,變化多端,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寄秀潤清新於厚重渾穆之中,與倪瓚的焦墨渴筆景物空靈形成鮮明對比。他的山水尤得巨然墨法,用筆亦從郭熙捲雲皴中化出,秀潤細密,有一種學堂氣。
  • 在線畫集 陳恩山水畫作品欣賞
    陳恩山水畫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