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石濤教你中國畫雲水瀑布的畫法

2021-02-10 中國畫

從明代開始,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的發展,無論是在題材方面,還是在結構方面,以及技巧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吳門派的崛起,及其對畫壇的深遠影響就是歷史見證。

到了明代中期的山水畫,雲水瀑布開始流行起來了,畫面的虛空留白處多了,煙雲的感覺在山水畫中增添了無窮的韻味和意境。繪畫形式雖然也追捧宋人風格,卻又摒棄了其壓抑的布局,通過吸取郭熙及南宋以來開闊舒朗的構圖優點改良而成的一種新的形式,山水畫開始走向空靈,中國畫的虛實有了明顯的提升。最為典型的是沈周的的《廬山高圖》,雖然它也是採用了宋人以大山主峰作為繪畫主體的滿幅式構圖,也畫有瀑布,但缺少的是宋代畫作雄峻險要、氣勢磅礴、體現縱深的感覺,增加的是文人溫文爾雅的氣息。

董其昌的山水畫分派

董其昌 仿宋人畫

董其昌 仿宋人畫

以後,明代大畫家董其昌開始把山水畫分為南北兩大宗派,即北派山水雄偉嚴謹,重寫實;而南派山水空靈毓秀,意境深遠,重意境。董其昌批評北派山水太過嚴謹而缺少逸趣與人文精神,他重南輕北的學術觀在當時得到許多文人士大夫的支持,這是何原因?是因為文人對繪畫的欣賞習慣所使然。既然文人介入畫界,有些還因此成為職業畫家,他們體驗的是一種不受程式束縛、沒有壓迫感的、更輕鬆、更自由、更適合抒發情感的繪畫形式。正是如此,即便同樣是以山峰為表現主體的構圖,而表現出來的則是不同的意趣。「逸墨撇脫,士人家風」,富有層次的墨韻便是南宗畫派所追求的「虛靜」之美。

董其昌作品

中國畫以其筆墨形式寫出雲霧山水的特性發展到清代已十分成熟,但清代畫家師古風氣太重,少了師造化。雖然自清初開始出現了具有皇統思想的四王繪畫形式,其影響力還一直延續至清代中期,這無形中為山水畫制訂了新的程式。但溯其源流,主要出自於元代黃公望的創作原型,以及受明代中期以來的繪畫形式影響。繪畫的主要表現對象主要是江南的丘陵、土山,所謂的瀑布,只不過足靠近水口、「山間積水欲流而石隔罅中猛下,其片浪如滾」的濺瀑而已,不是垂流而下的瀑泉。

誠如清代畫家錢杜在《松壺畫憶》所記:「瀑泉甚難,大痴老人(黃公望)亦以為不易作。須兩邊山石參差錯落,天然湊合而成為秒。略有牽強,便落下乘。水口或用碎石,或設水閣、橋梁,皆藉可藏拙,此為初學者言之耳。」雖說是位初學者言,但掩飾不了他們受程式化繪畫影響對瀑布的局限認識。因此也就不復有北宋人筆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意境了。至於作為另類畫家的「四僧」、「揚州畫派」的作品,則與文人的意識更為貼近,不僅在畫中多有長題,而且把書法融匯到作品中去。

石濤的山水畫突破

石濤作品

然而,對中國山水畫雲山流瀑的描寫有了真正的突破者,當屬畫僧石濤。相比明代董其昌對前人的品評來建樹自我的論述,石濤所著的《畫語錄》和他的《大滌予題畫詩跋》更具時代意義。

石濤作品

石濤不同意前人和時人對傳統師承的好惡比較,反對泥古不化者,大聲疾呼「畫有南北宗,我宗耶?宗有耶?」捧腹曰:「我自有我法。」他提倡筆墨當隨時代:「搜盡奇峰打草稿」,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石濤的山水畫空靈自然,且滿紙菸氣,超凡脫俗的神韻更顯他的獨到和對生活的感悟與貼近。他對於「生活」的強調正是基於自身遊歷實踐豐富的揚長。

石濤作品

本文轉載自網絡

微信號:guohuajiaoliu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從石濤「一畫論」看當下中國畫的創作!
    在清初,石濤就已經感悟到繪畫誕生於個人感受,個人獨特的感受必須創造與之相適應的畫法,提出「一畫"之法,強調個性抒發,不去牽強附會,強調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於創新的革新思想。這種創作觀念與現代藝術創作規律的某些觀點十分吻合,即使在當今中國畫的創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學會這些畫法,畫雲水很簡單
    雲的畫法雲的變化無窮無盡,既有靜態的靜雲、朵雲 ,還有流雲、飛雲等富有動態美的雲朵。
  • 凌淑華 | 中國畫最重要的是氣韻,形似倒不很重要
    有些人覺得看中國畫,一次便夠了,客氣的告訴你,他實在不懂,不客氣的便說,中國畫沒多少道理,一點不像真東西。這不怪一般人對中國畫的常識如此缺乏。民國以來,因為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一流的畫體最得日本人稱許且買得很多,有一些畫家便一變而為石濤八大缶廬的忠實信徒了。
  • 中國畫大師張大千潑墨山水欣賞 高清
    張大千晚年,仍孜孜不倦從事中國畫的開拓與創新,在全面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等新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潑墨」是張大千獨創的一種畫風,利用墨自身溶與非溶於水的關係和效果,施行渲染、重疊、潑灑、沉漬、流動,營造出了千姿百態的煙雲效果、山勢氣韻,使得那如真似幻的抽象造型與客觀上大自然的山嵐雲霧、雲水飛動的具體形象有機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 中國畫的靜、慢、淡、雅
    中國畫中「道」的部分千載不移,而「術」的部分代代有變,這應驗了石濤那句「筆墨當隨時代」。變是自然的變,而不是刻意的變。形而上的認知,是曆代中國畫論提煉出來的共同部分。其中我們所謂的「逸」是宋之後,貫穿中國畫精神的一個核心命題。如果僅僅把「逸」看作是「文人畫」的產物,這認識是狹隘的。「逸」是筆墨文化成熟的標誌。「逸」關乎才情,更關乎修為和境界。
  • 畫雖一藝,其中有道,畫道體現中國畫規律,是中國畫技法內在依據
    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鍾隱傳》云:「丈席以講畫道,陰遂馳名海內。」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清代王昱《東莊論畫》云:「畫雖一藝,其中有道。」畫道體現著中國畫的本質規律,也是中國畫技法形式的內在依據。中國畫的哲學核心便是「道」。因此對「道」的領悟研究,直接關係到中國畫的理解認識和繼承發展。
  • 八大山人與石濤:骯髒不平之氣,發之於詩書畫
    大連永原氏,藏有八大山人為石濤所畫之《大滌堂圖》,附有石濤手札及其長詩,是關於八大、石濤事跡的最寶貴史料。其手札云:  屢接先生手教,皆未奉答,總因病苦,拙於酬應,不獨於先生一人前,四方皆知濟此等病是笑話。人聞先生年逾七十,而登山如飛,真神仙中人。濟方六十四五,諸事不堪,十年已來,見往來者新得書畫,皆非濟可能讚頌得之寶物也。
  • 論壇丨朱賡博:中國畫之境界—逸格
    如果要分的話,每個品類還上中下呢。孔子說:「君子不器」,大約是指「術」和「技法」不是看到的太重。學生請教種地,孔子說:「吾不如老農」。中國畫中的「道」的部分千古不移,而「術」的部分代有變,這應驗了石濤那句「筆墨當隨時代」。變是自然的變,而不是刻意的變。
  • 圖文教程:中國畫技法之虎的寫意畫法
    素材摘錄自福建美術出版社《中國畫技法 虎》,王連城著,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二、腿、爪、尾的畫法 1.腿部畫法:虎的前腿強壯有力,後腿稍長而細削。
  • 山水畫教程:教你16種水的畫法,內附高清課稿和視頻,速收藏學習
    仁美名師白崇然先生教你《水的畫法之留白單線法》網巾紋、波浪紋、垂頭紋、仰頭紋此四法宜用於湖泊、池塘,平靜水面微有波紋,皆以短線曲折連綿而成。「網巾紋、波浪紋、垂頭紋、仰頭紋」畫法洞庭細浪,秋水回波,雲生滄海,細浪漂漂,寒塘清淺,此五種水紋乃南宋馬遠水圖中之技法。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談中國畫藝術
    二是以描代筆、以為學好素描就能畫好國畫,以素描畫法取代國畫用筆。素描是西方繪畫的一種基礎造型能力訓練,重在空間與體積的營造。而中國畫的用筆直接來源於書法,強調線條本身的質量,強調中鋒用筆且筆筆分明。中國畫講究用筆規律,在時間上具有不可「逆」的屬性,而西畫的用筆屬於描、塗、抹等堆砌手法的範疇可塗可改。於是中國畫的用筆的核心是寫!而西畫用筆的關鍵是描!
  • 石濤道出繪畫的真諦,智者作畫,以生命的真性攪起繪事的靈感!
    石濤的真性表現在三個方面:「躁硬」「濃塗大抹」「醜」的形式。關鍵詞:石濤 闢混沌手 真性 一畫論石濤《畫語錄》說:「筆與墨會,是為緬綜;緬綿不分,是為混沌。闢混沌者,舍一畫而誰耶?畫於山則靈之,畫於水則動之,畫於林則生之,畫於人則逸之。
  • 學會這些畫法,畫雲水波濤,很簡單!
    送你《108套工筆畫視頻教程》雲的畫法雲的變化無窮無盡,既有靜態的靜雲、朵雲 ,還有流雲、飛雲等富有動態美的雲朵。雲的表現方式可選擇單線勾勒,也可用水墨直接渲染而成。水的畫法水是無色無味,沒有具體形態,但正因為它是沒有具體形態的,在不同的環境裡,又能夠呈現出不同的樣態。
  • 石濤與馬奈他們是特立獨行的瘋子?還是求之不得的天才!
    摘要:石濤與馬奈對於中外美術史,各自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他們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中國與歐洲美術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因而對於二人的繪畫理念與貢獻進行比較研究,對於明清時期中國畫的演變,以及歐洲近現代美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 竭力推尊元四家,董其昌將文人畫發展到了又一個頂峰
    傳統的表現形式形成對主體心境的巨大壓力, 而明代開始商品畫流行, 又使繪畫逐漸成為牟利的工具, 非繪畫性因素的橫向插入, 急趨猛進的中國畫陷入困頓之境。董其昌正是在這種困境中, 以其獨到的見識對成熟的中國畫所面對的黯淡前景進行了有效的梳理, 參用禪學, 強調心境對表現的主宰性, 主張深入傳統來超越傳統, 運用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 從更大的範圍對繪畫進行分類, 創立南北宗論。
  • 美術研究|朱良志|《石濤畫語錄》中的「蒙養」與「生活」!
    「質」為一,「飾」為萬,「質」為萬物之本然,「飾」為山川之紛紜形式,萬物歸於一理,一本胎生萬物,所以石濤有「一理才具,萬理隨之」之論。正因「天蒙」為山川之本、原、理、質,所以石濤認為,畫家作畫要體悟山川而極其理。石濤說:「畫法不參,須知形式之拘泥;蒙養不齊,徒知山川之結列。」「 蒙養不齊」的「齊」,如莊子齊物之齊,即齊同萬物,歸化蒙養,直入山川之性。
  • 去世後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個中國畫壇
    中國畫藝術是在發展的,決不是到了窮途末路,黃秋園先生的藝術成就再一次說明了中國畫強大的生命力。北京人眼光很高,這麼多展覽,看多了也麻木了,像這樣成功的展覽還沒有過,展覽有法國的、德國的、日本的、國內就更多了,都沒有這次成功,東山、平山我看都不如秋園。
  • 邵仄炯「雲生」展開幕,演繹「畫家之妙,全在煙雲變滅中」
    2021年海上畫壇第一場展覽「雲生——邵仄炯庚子作品雅薈」於1月1日至1月31日在上海芊荷藝術空間舉辦。這是一場關於「煙雲」的畫展。明代畫家董其昌曾言:「畫家之妙,全在煙雲變滅中」。在海上中青年畫家邵仄炯看來,雲由造化真氣而生,有四季四時之態,有煙、霞、霧、靄之別,順物理之變,與無常形有常理中盡顯精彩。
  • 心有桃花源 筆戲雲水間—知名山水畫家弘瑞畫展將於11月15日舉行
    這就要搞明白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他說寫生如同獨行俠,傾情山水之間,攝取草木之精靈,從大自然的勃勃生機中撲捉靈韻,發現內蘊、感悟理趣、把握規律。最後整合出自己想要的那種意境。他反覆強調寫生不僅僅是單純的對物象形跡地記描,應該是宗炳大師的「澄懷觀象」「澄懷味道」的過程,應該是石濤的「寫生揣意、運景摹情」的過程,是物我相契相合的過程,是理與法、技與道的思索過程,我們每次寫生都是解決一些問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