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甫:試論明清與近代山水畫藝術風格傳承發展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姚俊甫:試論明清與近代山水畫藝術風格傳承發展
2016-01-08 09:25:24來源:中國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2016年01月08日 09:25 來源:中國網

參與互動 

  中國歷代山水畫藝術風格鮮明,富有時代特性和民族特色,隨著歷史不斷發展,我們該如何繼承和發展傳統山水畫?文章以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為例,探討其傳承和發展的對策。

  一、明清山水畫藝術風格簡述

  其一,明代山水畫。明代山水畫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即明初期、明中期與明後期至末期。明初期的畫壇主派是浙派,其崇尚的是宋代繪畫。浙派比較傑出的代表是戴進,他的山水畫富有人物活動情節,因而又被稱為山水人物畫。明中期以後,畫壇的主要流派是吳門畫派代表人物為文徽明及其子侄弟子。文徽明描繪的江南風光和文人園林青綠淡雅,水墨或渾厚或文秀。此外,還有畫風自成一派的唐寅,其閱歷廣博,入世較深,畫作題材廣泛,尤其擅長工筆重彩人物和青綠山水,且作風嚴謹。明後期,上海地區出現了強調文化修養的文人山水畫派,其中最顯著的是以董其昌在山水畫上追求以書法入畫,在變化的筆墨中形成虛實、明暗的生動性和含蓄性,由此也發展了用墨的方式。

  其二,清代山水畫。清代山水畫繼承了明代的畫法特點,但也形成了新的風格。清初,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便是「四王」,即董其昌的朋友王時敏與王鑑,以及王時敏的孫子王原祁、王鑑的學生王暈。這一派的畫家專注於摹古或在摹古中尋求變化,他們大多將前人山水畫的元素進行了位移,其體現出的是「士氣」與「書卷氣」,缺乏觀察自然、描寫具體的感受。然而因為受到官方的重視,「四王」確立了正宗地位。此外,同一時期的山水畫家代表還有「四僧」,即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和弘仁。在明代滅亡之後,八大山人的山水畫以山水寄託亡國之恨,筆墨深沉含蓄,意境悽涼。石濤和髡殘描繪的是胸中的山水,依舊錶現著不受羈絆的活力。

  二、近現代山水畫藝術風格簡述

  儘管近現代畫壇處於不穩定時期,但還是誕生了不少傑出的畫家。他們不僅以獨特的藝術思想和藝術作品凸顯了自己的才華,還為中國話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近現代代表畫家有黃賓虹、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張大千等。其中,黃賓虹堅持傳統繪畫,並創造了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徐悲鴻代表的是一類留洋回來的畫家,這類畫家主張引進西方藝術,提倡中西結合,試圖為中國畫注入新活力。林風眠的作品結合了中國的古典繪畫風格,民間藝術與近代西方印象主義的光、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的結構,主張在藝術表現形式中融入對生命的感悟。張大千和傅抱石代表的是另一類畫家,他們將西方繪畫技藝融入傳統技法的變革,成為中國近代畫壇上的另一個獨立畫派。

  三、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藝術風格的傳承與發展對策

  中國山水畫向來注重傳統,要創新中國山水畫,應強調先繼承傳統。傳統是歷代先人經過實踐歷練出的智慧結晶,今天的傳承、創新可以成就明天新的傳統。因為有傳統,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獨具特色。繼承傳統不代表完全照搬傳統,固步自封,而是保留傳統中的精華部分,在探索中加以創新。

  其一,繼承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藝術風格。首先,要對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中所有的鮮明藝術風格持有欣賞和繼承的態度,這是對前人藝術成果的尊重。要深知,許多畫家學畫都是從臨古開始的,正如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所言:「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長安畫派的何海霞因家庭貧困,於13歲高小畢業後就輟學了,然而他去拜玻璃廠民間畫家韓公典為師,從臨摹吳門畫派開始學畫畫,並逐漸掌握了包畫、裝裱字畫的技術,觀看了很多名人真跡,幾年後他甚至能以偽造古字畫或修補字畫為生計。另外,我們常會說某位著名畫家的畫風具有哪位古人的畫風特點,如說吳冠中的筆墨之間古風濃厚,這是因為他們都曾是「繼承人」。畫家要繼承傳統,博採眾長,將前人留下的藝術精華融會貫通之後,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從而實現從傳統到發展的過渡。

  其二,創新發展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藝術風格。世界在發展變化著,歷史的發展只會向前,所以在繼承傳統的道路上,如果只是一味模仿、繼承,中國畫是無法取得應有的進步的。所以,在繼承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藝術風格的基礎上,還應重視創新。畫作應具有時代特點,因此創新更顯得十分必要。

  即使在明代浙派盛行時期,吳門畫派具有較高文學修養的許多畫家在作畫方面也有各自獨到的見解。如,沈周在進行繪畫時注重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他在作品《夜坐圖》中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環境的求實態度,他把人與自然看作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他的畫作總體體現的是其用心感受的客觀世界,畫境由景生。總之,從明代畫家借鑑前人經驗的實例可以看出,中國山水畫既要繼承傳統,更要加以創新。

  結語

  文章通過對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藝術風格進行研究並加以簡述,認為要傳承和發展明清與近現代山水畫藝術風格,必須在繼承傳統畫風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中國經典畫作在得到傳承的同時,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風格。

  姚俊甫簡介

  姚俊甫,著名畫家,文化藝術學者,國畫碩士。1979年3月生於甘肅,漢族,字柄印,皈依三寶,法名惟相。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先後取得學士學位,國畫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積年兼修文史哲諸學科,深悟畫理、精氣感通,傳統國學文化積澱深厚。其國畫作品不論山水、花鳥具以書法入畫,樸拙雄強、師通造化。畫技遠法弘仁、程邃清脫蒼勁一路,運筆剛勁利落,具有節奏感,筆墨傳神入微,設色細膩動人。既注意物性又注重畫面節奏和章法墨韻的新穎,故其畫能夠超然象外,耐人尋味。作品空靈哲妙,學術性價值頗高,被社會各界收藏,多次入選全國性美展。代表作品有《空南問道圖》、《梵山系列組圖》、《九珍圖》等。

  人物生平

  姚俊甫先生出生於大西北黃土高原的書香世家,世代奉行「耕讀傳家」,幼承庭訓、博覽群書、善思好學、性喜靜善揣摩,悟性明徹,畫風高古、氣壯清逸。

  主要成就

  延續傳統,再創「以簡寓深」。畫境中的「華夏意象」令人耳目一新。他筆墨大膽姿縱,豪邁之氣溢於畫面,以中鋒畫出的線條,圓潤沉穩、含蓄有力,具有大家格局。

相關焦點

  • 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
    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時間:2018-06-11 16:31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 評論別人的書法,是個很難的課題,說不得、不好說,要做到孔夫子的既不失言,亦不失人尤為難,所以我也是從不輕易評論,在看到姚俊甫先生的書法時我就忍不住想寫一點文字
  • 姚俊甫筆下的水墨藝術
    欣賞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除過能夠直觀感受,作者運用多種表現手法使作品展現出的畫面感外,更多的是作者的文化底蘊,生活閱歷以及對某些事物的熱愛,這或許就是藝術本身的魅力所在。姚俊甫先生的作品氣勢磅礴,空靈哲秒,氣韻生動,渾然天成,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與時代感,水墨間能夠感受到先生的博學與豐富的生活閱歷,給人一種極強的帶入感。
  • 姚俊甫關於儒道思想對書法風格及學觀的影響研究
    儒家思想融入佛教思想後對蘇軾書法作品風格的影響,姚俊甫先生認為北宋時期儒學吸收諸多的佛家思想,文人在創作時不會使自己的作品落入俗套。蘇軾的作品也受到了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十分講究書法作品中的韻。綜上可以看出,姚俊甫先生認為蘇軾具有道家學派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推崇肆意灑脫,隨性自然的書法品格,既不冥思苦想,也不矯揉造作,真正的做到了返璞歸真,回歸本心。姚俊甫先生:畫家、書法家、學者。
  • 姚俊甫淺析禪意書法與茶文化
    禪意書法的發展與佛教的興起有著密切聯繫。禪意書法中的禪與佛教中的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經常存在著抄錄佛經的情況,而禪意書法的由來就是從抄經演變而來的,在抄經中不斷體現出不同風格的寫作文體,為抒書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無為妙禪」姚俊甫水墨大境
    ,姚俊甫在學生時代就系統有序的全面深入研習中國古法傳統書法用筆及中國古代水墨畫山水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姚俊甫老師潛心修禪,遍歷名山參悟畫理,逐漸作品風格呈現「大寫意、大墨法」之氣象,以大的水墨筆法和大的骨法筆觸,勾勒出豪放的氣勢,姚俊甫的畫作講究筆墨韻味,濃淡相破,陰陽相生,筆筆相生。
  • 姚俊甫清靜無為大水墨
    姚俊甫清靜無為大水墨時間:2018-07-25 17:16   來源:中華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姚俊甫清靜無為大水墨 終日有為而心常無為,不偏不倚動轉得勢。     與其說姚俊甫的書法和水墨是高雅的藝術,寧勿說先生的書法和水墨是修心煉性的利器,戳心洗髓的刀劍,先生崇尚老子、莊周的道家哲學思想,除此之外對於大「通儒」王陽明的「致良知」之學、「心外無物、行知合一」之論,尤是一身踐行,其中自有「禪心定慧、看破放下」。
  • 實境山水畫與實景山水畫考辨,有關中國古代山水畫概念術語的思考
    【7】「三合」的思維方式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繪畫的發展。比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論,實際上在心物關係之上,還有著造化與心源共同指向的「一」的存在,這個「一」或「道」,即造化之始,萬心之源。【12】美國學者班宗華(Richard Barnhart)亦稱唐末至南宋末的中國山水畫是「寫實性強且帶有幻覺效果的山水畫」,將宋代山水畫的方法或風格稱為「自然主義」【13】。
  • 姚俊甫簡析高校綜合素質教育中的藝術教育管理的作用
    為了有效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加強學生人文素質培育,有助於學生全方位發展,這也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發展內容。素質教育首先要重視德育教育,學生喜歡的德育教育應當付諸於實踐活動中,所以本文以藝術素質教育為中心,簡要分析如何對學生展開綜合素質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教育行為,提高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水平。
  • 丹青妙筆繪逸品——倪瓚的山水畫藝術及內涵
    [1]這種恬退、瀟散、內斂以求自足的思想情緒,充分體現在倪瓚的山水畫創作中,其畫以恬靜、悽苦、悲涼的情思意境和蕭散簡遠的藝術風格,成為我國山水畫史上前所未有的逸品。倪瓚在《答張仲藻書》中說:「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2]其逸品的形成,絕非簡單的逸筆草草那麼簡單,而和他師造化、學古人是分不開的。
  • 姚俊甫對新時代高校藝術教育管理淺析
    充分開展素質教育也等同於重視學生的特長,挖掘學生的潛質,素質教育,也為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藝術教育也能夠有效的開展,所以通過加強素質教育,切實提高學生對於藝術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也是實施藝術教育的重要環節。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進行藝術教育管理,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學生也能夠自主的展示思維與想法,從而創新化發展。
  •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開啟山水畫教研,首場開講董其昌
    蕭海春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舉辦關於董其昌鑑賞的講座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坐落於松江大學城,創辦於2005年,是一所以國有投資為主體的新型綜合藝術類高等學校,學院所在的松江區是明清以來江南文化的核心之區,及至近代
  • 對佛教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佛教音樂伴隨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入我國後,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而成為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然而從明清到近代,佛教音樂日趨衰微,尤其是十年浩劫期間,遭到了禁絕的厄運。值得慶幸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佛教音樂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 侯弟坤|談「士人」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影響
    因此,明代的山水畫風受市場經濟、市民趣味的影響最重,畫家們既不是真正的大隱之人,也沒有南宋那般深切的愛國之情,而是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如吳門畫派能夠迅速發展和擴大,就是得益於蘇州經濟的繁榮。只得特別一提的是董其昌,他提出「南北宗論」,極力倡導柔、潤、淡、清、靜的藝術,並把這種藝術風格定為正宗,其目的在於高揚文人畫。
  • 延展的提香與拉斐爾,新展的明清系列肖像
    7月14日,陸儼少藝術院開啟「上海市藝術館現場教學項目」,並與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聯手舉行了三場別開生面山水畫教學的示範公開課。在「薪火相承——山水畫集體創作示範課 」活動中,上師大美院山水畫教師團隊領銜,與美院學生共同創作了八尺整張的山水畫作品。「山水意趣——山水畫技法解析現場教學課」的講座,由陸儼少藝術院王漪院長主講。活動當天, 「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在陸儼少藝術院揭牌。
  • 從六朝到明清,中國園林是如何疊山理水、融入山水畫之意的
    比如,明代後期,明顯與其他朝代有區別,因為那時候,經過了唐、宋、元眾多大家對山水畫的發展,山水畫理論和方法都幾乎接近完美。這種完美,完全可以借鑑來作為山水園林的審美標準。所以,明代晚期的園林山水在營造的時候,幾乎都蘊含著山水畫的原則和方法。
  • 一周觀展指南丨上海賞古籍漆器之美,北京讀明清山水之古
    展期:2018年11月9日—11月25日地點: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江宏的山水畫築基於其理論素養,注重文脈傳承,側重對中國文人畫傳統的研究和汲取,墨彩煥發與骨法用筆共同構架了其理想中的山林詩意境界。風生水起逐浪高: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長三角美術作品展展期:2018年10月30日—2019年2月28日地點:中華藝術宮四十年裡,長三角地區始終站在時代和發展的前沿,勇立潮頭,先行先試,美術方面的傳承創新也始於茲。
  • 黃廷海:我創立新南派山水畫的幾點思考
    沒有繼承,藝術便是無根之木,沒有創新,藝術便不可能發展!我自1990年起開始研究和探索新南派山水畫,旨在突破古人和今人的藩籬,開拓自己獨有的山水畫風格,在當今山水畫壇佔有一席之地。經過近30年的磨練和耕耘,終於步入成熟,形成新南派山水畫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審美特徵和技法程式。
  • 趙國壯 | 論中國糖業經濟的「明清變革」
    與18—19世紀西方甘蔗種植園經濟相比,中國糖業經濟的這些革命性變革是內生性的,是中國糖業經濟自唐宋以來長期積累性發展的結果。中國糖業經濟發展的「明清變革」,上承宋元的中國製糖業初始探索,下啟近代中國糖業經濟的規模發展,聚焦於此,能為分析、理解1800年前後中國與西方分流的論爭提供新的案例與探討思路。
  • 南宗正脈在二十世紀晚期的復興 ——論陸儼少的藝術史意義
    陸儼少的繪畫,是形成於明清之交的「南宗正脈」在近代的延續與發展。他以超卓的天分超越大批同儕,樹立了自己獨樹一幟且足比肩先賢的風格,令南宗正統派在近代的頹勢與表現現實的特殊時代裡舊貌煥新。與他前輩吳湖帆相似,在承前的同時,陸儼少以一己之力彰顯出當時已日顯陳腐頹唐的南宗正脈的合理性和優越性。
  • 一周觀展指南|延展的提香與拉斐爾,新展的明清系列肖像
    7月14日,陸儼少藝術院開啟「上海市藝術館現場教學項目」,並與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聯手舉行了三場別開生面山水畫教學的示範公開課。在「薪火相承——山水畫集體創作示範課 」活動中,上師大美院山水畫教師團隊領銜,與美院學生共同創作了八尺整張的山水畫作品。「山水意趣——山水畫技法解析現場教學課」的講座,由陸儼少藝術院王漪院長主講。活動當天, 「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學實踐基地」在陸儼少藝術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