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茗片有約】《日日是好日》:茶道中悟人生
讀書使人聰慧,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而看電影,能讓你看盡世間百態,體味別樣人生。今天,茶周刊全媒體編輯部和大家聊一部關於日本茶道的電影——《日日是好日》。《日日是好日》由日本著名演員樹木希林和新生代演技派演員黑木華主演,改編自日本茶道教授森下典子的《日日是好日——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一書。
-
品千年茶道,悟智慧人生
傳統的中國茶,神奇的東方樹葉。五千年的傳承,散發出閃亮的文化光輝,一浸一泡中,沉澱出歲月特有的韻味。品千年茶道,悟智慧人生。「茶」字筆畫構成是「人在草木之間」。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間,得以氤氳、吸收天地精華,是茶真正的秘密。無論是辦公還是居家,無論身處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只要一盞清茗在手,人就仿佛驀然身處天然草木之間,身心俱靜寂,天人合一體,自然大道成。
-
中日韓三國的茶道文化雖不同,茶道精神卻大同小異
中日韓三國的茶道文化雖不同,茶道精神卻大同小異「茶道」二字最早出現於唐皎然和尚的詩中「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月一丘得如此」。認為飲茶有道,古代的佛教徒在飲茶中靜心自悟,體會茶禪一味的真諦。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
仁易說茶:日日是好日的茶味初相是什麼?普洱茶來告知
2006年的古樹純料,上海天氣泡不開了說到茶道,人們往往想到的是日本,因為日本的茶道是今天中國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是中國唐宋茶的一個縮影,是一個濃縮的精華,撇去民族脾氣,我對它是尊敬,尊重,欣賞的。
-
茶事香雲:淺談日本茶道中的用香
各家古老的香堂,都會有家傳的調香方,其香氣既有不同流派家元的流儀偏好,又有不同季節的意趣。主人在添炭之後會報上香銘,讓人聯想起平安貴族優雅有致的調香,還有悄然而至的四季變換,可謂添香的點睛之筆。當炭火點點燃起,照亮爐內四壁,陰翳的溼灰爐中亮起一點猩猩紅。茶席的前席之陰與後席之陽的轉換,作為濃茶的序曲,在一縷沁人的香嫋中展開……為點薄茶要添後炭,其中仍有添香的過程。
-
影片:《日日是好日》茶道的故事,國寶級女優樹木希林的經典遺作
《日日是好日》是茶道教授森下典子自傳式的故事,講述她二十五年來習茶道的經過。電影有兩個時間刻道,一個是主角典子的生命歷程,由二十歲的大學生到四十多歲婦人;另一個更著力的時間刻度是一年中的二十四節氣。茶道需配合節氣,不同日子烹煮不同的茶,奉上不同甜點,隨著季節變更,茶室的掛軸、奉茶煮茶的器皿,甚至茶師坐的方位,點茶的手法也各各不同。茶道博大精深,但主要都是跟節氣和天氣有關,是一門跟大自然和四周環境緊扣的藝術。《日日是好日》中的茶道課完全沒有男生,連話題都不涉及男人,一班不同年齡的女性聚在一起,可以不談男人多不堪,孩子多難教,只談四季美景,談茶道,談人生,多風雅!
-
茶如人生茶道如商道
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茶具更是多得名目繁多,根據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具。天,我一聽,頭都大了。而事實上頭再大,也得撐著。不管什麼生意,對方總熱心地叫上去喝茶。跑了很遠的路,正口乾舌燥。看著泡茶小姐那慢慢不慌不忙的動作,真是急死人了。茶喝得再好,生意沒談成,那茶也是白喝,浪費金錢還浪費時間;但是不喝茶,也沒有談生意的機會。憋著吧。 有人說,茶如人生。
-
【香道】日本茶道中的用香
各家古老的香堂,都會有家傳的調香方,其香氣既有不同流派家元的流儀偏好,又有不同季節的意趣。主人在添炭之後會報上香銘,讓人聯想起平安貴族優雅有致的調香,還有悄然而至的四季變換,可謂添香的點睛之筆。當炭火點點燃起,照亮爐內四壁,陰翳的溼灰爐中亮起一點猩猩紅。茶席的前席之陰與後席之陽的轉換,作為濃茶的序曲,在一縷沁人的香嫋中展開……為點薄茶要添後炭,其中仍有添香的過程。
-
這部治癒系電影,講述茶道與禪心,道盡了人生的聚散無常
沿襲了一貫的日式治癒風格,影片中,典子在武田老師的帶領下,從活潑靈動的少女時期,邁入溫婉沉靜的中年。人雖已走,茶卻不涼,樹木希林最後向我們送上一碗洋溢人生哲理的溫暖好茶,餘韻無窮。歲月仿佛在一幀幀的鏡頭下流淌著,在日復一日的茶道研習中,往事未如煙而過,卻化作力量使其愈發沉厚。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尤為動人。
-
千利休與豐臣秀吉的茶藝之爭:兩人所推崇的茶道到底有何不同?
同在織田信長門下為莫逆之交,豐臣秀吉師從千利休學習茶道,後一統日本卻以莫須有的"僭越"罪名賜死曾經的師父。 一個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一個日本戰國時期的一代梟雄,同樣推崇日本茶道的二人師徒反目勢同水火,究其根源,有茶道茶藝的立場之爭,更有新舊勢力的此消彼長。 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各自所推崇的茶道究竟有何不同?
-
源遠流長的中國茶道
中國茶道與傳統文化的淵源中國茶道由儒、釋、道的精華有機結合而成,以儒家中庸之道為主,並以茶助佛、以茶禮佛、在茶中參透禪機,還將對生命的感悟、熱愛和追求融入茶道之中,讓茶道擁有了真善美的靈魂。山寺碧溪頭,幽人綠巖畔。
-
中國的茶道歷史已經延續了五千年!茶道的特點你都知道嗎?
01中國茶道特點「茶的方法」,中國茶道不但要喝茶,也要學習培訓和掌握中國中華傳統文化。因而,茶道是中國茶道文化的關鍵。根據提前準備和喝茶,茶高手展現了她們的本人觀念和內心世界。中國茶道有三個獨特的特性。最先,從你訓練茶道的方法看來,你向人們展現了你也是哪些的人,你的言行舉止,個性化,審美觀點,乃至是精神世界。次之,中國茶道規定友誼與純真。第三,中國的茶道規定真實有效。精茶裝有山泉水,地理環境,純正的毛竹或木質專用工具及其陶器茶器。
-
在《茶日子》中感受茶的4重境界,人生如茶,在平淡中感受醇厚
一杯茶,要如何喝,才能喝出其中的真滋味?有人為解渴而喝,不識滋味,有人人喝亦喝,在跟隨中以為喝出風骨,這些是多數。而少數人,則是喝出兩腋生風,羽化成仙。02品賞一泡好茶,需要身心俱到。花有花道,茶有茶道。如今談起茶道,估計不少人會想起日本的茶道。
-
品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領略茶道的魅力《茶之書》
不僅如此,它還像一個寶瓶,把作者生機勃勃的智慧中最純淨的精華保存起來。《茶之書》的作者是岡倉天心,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家、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日本近代文明啟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如果你對人生所發生的的事情,總是多愁善感,就會被說成喝的茶少,相反表現出漠不關心,熟視無睹,我行我素,則會說成喝的茶太多。一碗小小的茶道盡了人間無數,如果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平凡、渺小,也不會認識到別人的平凡中的偉大。
-
喝個茶而已,別把茶道捧得太高了
不管是茶葉、茶器、茶藝、茶的歷史、茶的精神,他們當中都蘊含著茶道。茶道也可以分為外在物質和內含精神,例如中國和日本的茶藝上是有區別的,物質上的區別是很好辨別的,所以我們今天要談的是茶道的精神層面。茶文化和茶精神都是茶道上層建築中最為「高尚」的部分。為什麼我強調高尚?
-
「六清、三飲、七碗、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
「芳冠六清」、茶之「三飲」、「七碗茶歌」、「禪茶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一.「芳冠六清」西晉文學家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描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該詩並非專寫茶,但無意中卻道出了茶飲「芳冠六清」、首屈一指的赫然地位。芳香、滋味,突出了茶飲的審美情趣,賦予飲茶濃厚的文化色彩。是為茶從藥用價值走向風雅文化的雛形。註:「荼」即茶。「六清」即「六飲」,《周禮》中供天子享用的包括酒水在內的六種飲料。「九區」即「九州」,泛指全國。
-
尋訪茶道:中日茶道的碰撞與回歸
回顧臺灣茶道的發展路線,我們會發現,30年前的臺灣茶道和今日大陸類似,中產階層興起,開始注重生活品質,大批富裕者不滿足於過去流傳臺灣的半套工夫茶的樣式,開始尋求自己的茶道。千利休於1591年剖腹自殺,他死的那年也成為日本茶道確立的年份。日本茶道之後的傳承與中國不同,中國每出現一種新的飲茶方式,前朝的飲茶方式就被衝擊消失,進而只留下少許痕跡。而保留了宋抹茶道飲用方式的日本茶道經千利休的孫子們和學生們的傳播,一直流傳到了今天。儘管後來也有明朝傳過去的煎茶道在日本流行,可是也沒有使千利休的草庵茶道消失,它甚至還影響到建築、庭院、服裝和烹飪各個方面。
-
茶知識|什麼是茶道?別想複雜了,茶道也是一種生活!先收藏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稱為道教的化身。它促進友誼,培養美德,學習禮節,並通過喝茶,觀茶,聞香來領悟中華傳統美德。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最早發現和飲用茶和種植茶樹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這已成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這是中華人民感到自豪的事情!茶文化涉及面廣,文化豐富。它既是物質文明的傳承,又是精神文明的傳遞和延續。儘管茶,咖啡和可可粉被列為世界三大飲料,但咖啡和可可粉僅僅是飲料。茶是不同的。它不僅是一種飲料。
-
【古玩文化】縷縷香嫋 無言靜美 | 日本茶道中的用香
各家古老的香堂,都會有家傳的調香方,其香氣既有不同流派家元的流儀偏好,又有不同季節的意趣。主人在添炭之後會報上香銘,讓人聯想起平安貴族優雅有致的調香,還有悄然而至的四季變換,可謂添香的點睛之筆。當炭火點點燃起,照亮爐內四壁,陰翳的溼灰爐中亮起一點猩猩紅。茶席的前席之陰與後席之陽的轉換,作為濃茶的序曲,在一縷沁人的香嫋中展開……為點薄茶要添後炭,其中仍有添香的過程。
-
蔡瀾痛批中國茶道!
生活中的蔡瀾,不僅對吃頗有研究,更是愛茶成痴,但一說起「中國茶道」,他卻是一肚子的火。臺灣人,發明出所謂的「中國茶道」來。最令人討厭了。茶壺、茶杯之外還來一個「聞杯」。把茶倒在裡面,一定要強迫你來聞一聞。你聞、我聞、阿貓阿狗聞。聞的時候禁不住噴幾口氣。那個聞杯有多少細菌、有多髒,你知道不知道?現在,連內地也把這一套學去,到處看到茶館中有少女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