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香雲:淺談日本茶道中的用香

2021-02-13 北京畫院

茶事香雲

淺談日本茶道中的用香

︱張南攬︱

五月五日的菖蒲,過了秋冬以後,發白變枯走了樣兒的,將其拉拆折斷,沒想到當時的香氣依舊飄蕩於四周,真是有情味。

薰染過香料的衣物,經歷過昨日前日,到今日取來穿著在身上,竟然還有餘香殘留。

這是《枕草子》中幾句關於薰香的文字,寥寥語句,似打開了一幅平安貴族生活的畫卷,有景,有聲,還有香。作者清少納言,是歌人(和歌詩人)清原家的女兒,伺奉一條天皇的後宮藤原道隆之女定子。公元1000年,京都遷都平城京二百餘年,藤原家的攝政政治日趨成熟,平安朝的宮廷處處可見藤原家女兒們清雅而耽美的情趣。真絹和服上馥鬱的薰香,《法華經》的勤行誦經聲,如隔紙傳來……

土佐光則 源氏物語畫帖「梅枝」

紙本設色 〔日〕德川美術館藏

追溯日本香文化的記載,始於公元595年。《日本書紀》載:「推古天皇三年夏四月,『沉水漂著於淡路島』。島民將其作為薪柴燒之,奇香遠逸,故獻上朝廷。時聖德太子博識,辨認出此為沉水香木。」而在更早的公元538年,佛教及其儀軌已傳入日本。當時聖德太子潛心鑽研佛教,對沉香一物的了解,也許得於此。

佛前供奉常有供香、花、燈。法隆寺所流傳的玉蟲廚子,腰板上繪有舍利供養圖,圖中央供有金色的舍利容器——五足爐中,燻煙嫋嫋升起,左右僧人手持帶柄香爐趺坐。這便是日本較早期的供香圖。

玉蟲廚子 體高2.33米

〔日〕法隆寺藏

三重縣四天王寺仍保存著一尊聖德太子孝養像,太子手持香爐供香,為其父用明天皇祈願病氣平愈。自6世紀以來,人們認為香可上通神明,這種寺院的香供養成為日本香文化的脈絡,而宗教生活也逐漸融為貴族階層生活的一部分。衣食起居時,平安貴族開始在室內焚香,以祛穢氣。

他們所喜好的燻物,古來有六種,其中梅花、荷葉、菊花、落葉對應春夏秋冬使用,另有四季通用的黑方、伺從(二者為香的名字)。與《枕草子》誕生於同一時代的《源氏物語》中,源氏所使用的香便是以「梅花」為基調,根據自己的品位來調和,香味玄妙之所在,無人堪比。在男女不能同席的時代,人們走過時隨風帶過的香味被稱為「君之追風」。故事裡,空蟬聞香識得源氏又一次翩然而至,對於身份懸殊的源氏的求愛匆匆留下了一件薄衣,蟬蛻般的逃離,聰明地表達了自己的無奈和矜持,由此得名「空蟬」。此章應是對合香燻物最好的詮釋吧,這一刻,比起視覺、聽覺、嗅覺仿佛更能撥動人們細膩的心靈。

從平安至鎌倉、室町時代,中國也發生了宋、金、元、明的時代更迭。鎌倉時代自宋禪宗傳入日本,那時禪苑清規中規定了空焚香木,而不再是多種香料調配的合香。第八代足利義政將軍時代的《君臺觀左右帳記》中,描繪了供香、花、燈的三具足。香供養的雕漆盒子、禪院茶禮中天目茶碗的陳列儀軌,皆為「唐物」,可見中國舶來品至上的價值觀。文化人的「唐物」崇拜,禪宗的哲學,淨土的平等感,京都和市(位於日本的一個城市)萌芽的城市自治意識,長年戰亂帶來的無常,在這個新時代被捻到了一起。足利義政將軍的近侍和同時代的人物中,有三條西實隆、志野宗信、池坊專應、村田珠光。他們在連歌聚會的會所焚香、插花、飲茶的情趣生活,促成了「東山文化」的開花,也成為後世日本香道、花道、茶道的濫觴。

足利尊氏(1305—1358,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徵夷大將軍)的親信佐佐木道譽嗜香如命,他生前共搜集了一百七十餘種名香。之後足利義政將軍時期,繼續命側近的文化人進行香木的鑑定和分類。義政將軍的兵學師範志野三郎左衛門宗信,師從當時宮廷香所的執掌人三條西實隆。宗信按照香木舶來的地區或產地分類,同時又根據其香味的表現分為苦、甘、鹹、酸、辛五味,故有「六國五味」之稱。《六國列香之辨》中做了如下釋義:

伽羅:梵文kara是黑色之意,產在越南。是沉香中的上品。氣偏苦味,優雅如宮中人。

羅國:暹羅,即今天的泰國。香氣似白檀,苦味為主,有武士之氣。

真那伽:產於馬來半島。香味輕盈豔麗,屬僻有。如心懷幽怨的女子。

真南蠻:產於印度西南部馬拉巴爾海岸。味甘,油性大,看銀葉可辨。

佐曾羅 :產地不明,香味冷冽、酸澀。有自然且輕淡的餘香。譬如僧人。

寸門多羅:產於蘇門答臘。味偏酸,香氣有近似伽羅之處,卻不及伽羅上品。

六國五味

16世紀初,三條西實隆(1455—1537,為宗信老師)歸納出了66種名香;其後志野宗信(1445—1523)又整理為61種名香:

法隆寺、東大寺(蘭奢待)、逍遙、三芳野、紅塵、枯木、中川、法華經、廬橘、八橋、園成寺、似、不二之煙、菖蒲、般若、鷓鴣斑、青梅、楊貴妃、飛梅、種島、標、月、田、紅葉の賀、斜月、白梅、千鳥、法華、臘梅、八重垣、花宴、花之雪、名月、賀、蘭子、卓、橘、花散裡、丹霞、花形見、上薰、須磨、明石、十五夜、鄰家、夕雨、手枕、有明、雲井、紅、泊瀨、寒梅、二葉、早梅、霜夜、七夕、寢覺、東雲、薄紅、薄雲、上馬。

足利義政將軍曾在春日大社拜祭的歸途中,內覽了東大寺正倉院,切下了一片聞名於天下的「蘭奢待」黃熟香,藉此風雅地誇示自己的權力。黃熟香為光明皇后於天平勝寶八年(756),在聖武帝駕崩後,將其遺愛品,送入東大寺的正倉院秘藏之品,是皇權的象徵。而足利義政將軍萬萬不會想到,幾十年後,貴族沒落,武士抬頭,尾張國的武將織田信長布武天下,為逼迫市交出鐵炮武具,用武力打開正倉院,效仿義政將軍,切下兩片黃熟香,令東大寺「大山鳴動」,倉皇失色。這是一代茶頭千利休的徒弟山上宗二,一路伴隨織田信長至奈良的多聞山城時寫下的日記,即著名的茶史數據《山上宗二記》。

同時代的茶會記載《松屋會記》中,天文十一年(1542)四月八日,松屋久政應邀赴妙印道安茶會時,「床置香爐,立布袋香盒」,同弘治二年(1556)十二月二十日「勝手ヨリ(中略)香爐香合出テ香アリ」。香爐和香盒在茶室中的應用可窺一斑。豪商茶人神谷宗湛留下的茶會記《宗湛日記》(1586—1613)中有「文祿二年(1593)正月十九日『炭鬥へウタン堆朱ノ香盒』」,首次出現了炭鬥一詞。炭鬥是燒水添炭時盛炭的容器,通常是工藝精湛的竹編籃。茶道發展至安土桃山時代,香爐和香盒不再只是裝飾於床龕、書院,開始在添炭中作為焚香容器登場。

長谷川等伯 千利休畫像

〔日〕表千家藏

中世至近世的各種茶會記載中,不僅出現了如「堆主、堆黑、存星、螺鈿」這樣的「唐物」,更有「香盒今燒」的記載。這裡的「今燒」,是區別於唐物的黃瀨戶燒、志野燒、伊賀、備前、織部、信樂等和制的陶器。觀其外形,這些香盒比佛教中供香的香爐、室町時代室禮裝飾的香盒要小很多,樣式也多顯拙樸。

去年熱映的電影《利休之死》中,有一隻綠釉高麗香盒登場。這隻香盒裡,裝的是茶人千利休沉重而悽厲的秘密。它於利休,是可睹物思人的慰藉,又似一個永不能結痂的傷口,隱隱作痛。利休一生懷藏,至死都不曾放手……這些小件的香盒,在工藝上未必有多少匠心,但在經年使用之後,歷經世紀的繁華和戰亂,共同經歷了主人鮮活的生命。有的是家傳的珍寶,有的是茶人的遺愛,有的甚至成為戰事的原罪。它不單單只是一件器物,而是一個時代風霜的見證,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青瓷千鳥香爐

千利休曾使用

〔日〕德川美術館藏

沿襲中世紀以來的儀軌,至江戶時代逐漸確立起茶道的添香、添炭禮法。原本作為佛教供香用的香爐或聞香爐,在茶室內仍有使用,不過僅限於床龕上懸掛神號,或佛號的本尊、利休居士像,或天皇的御宸翰的時候。主客入茶席,見席中有焚香爐時,應告知其他客人,以下各位從躪口膝行進入茶室,都應分別關門,以免香氣外溢。

更多的茶席用香,按季節分為爐香(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和風爐香(每年5月至10月)。爐香使用合香,也叫煉香,是一種由沉香、麝香、貝香、安息香等用蜜調和煉製而成的香丸。盛放合香,多用陶瓷質地的香盒。在使用地爐的季節,客人入茶席之前,主人會在爐中溼灰下埋三粒香丸。放入火種炭之後,遇熱的香丸散發淡淡幽香,此香為等待客人到來之用,故名「待香」。當客人推開茶室躪口的拉門,迎面沐香,清幽而澄澈,是茶事中最初的曼妙記憶吧。

香道具一組

初炭過程中會正式取香盒中的香丸添香。各家古老的香堂,都會有家傳的調香方,其香氣既有不同流派家元的流儀偏好,又有不同季節的意趣。主人在添炭之後會報上香銘,讓人聯想起平安貴族優雅有致的調香,還有悄然而至的四季變換,可謂添香的點睛之筆。當炭火點點燃起,照亮爐內四壁,陰翳的溼灰爐中亮起一點猩猩紅。茶席的前席之陰與後席之陽的轉換,作為濃茶的序曲,在一縷沁人的香嫋中展開……

為點薄茶要添後炭,其中仍有添香的過程。茶道儘量避免重複,添後炭不再使用香盒,而是將香丸直接置於灰匙之上,十分灑脫,也別有一番風情。此時前席的初炭已燒得漸蒙白灰,爐中也香銷殆盡。添完炭,當匙中的香丸緩緩滑落入爐火,席中又一次充滿了馥鬱的芬芳。這種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瞬息變化,仿佛提醒人們洞見萬物的本性,不可執著貪戀。

與此相對,風爐香只使用白檀香片。香盒中置有三片白檀,初炭添香時一片置於胴炭之上,一片置於熱灰中,香氣的散發有短暫的時間間隔。第三片則留於香盒之中。客人在添炭結束之後請求欣賞香盒,此時客人借著香盒,依然隱隱可以聞到白檀悠遠而枯淡的殘香。

10月是茶道風爐季的最後一月,又稱「名殘月」,即為一個季節的餘韻、餘音之意,有不舍和依戀之情。本月用香不再拘泥於白檀片,可以收集風爐季中使用過留下的沉香碎片,合用為「寄香」或浸泡蜂蜜做成「漬幹香」。與此相呼應,茶具可以用破口的風爐、金繕殘缺的茶碗,灰可用燻黑的藁灰,茶席的插花可以多至九種,也可以用破葉。茶道中「佗、寂」的意趣,在這個月份最可淋漓盡致地揮灑。在這些不完美甚至是悽切荒涼的組合中,當炭火燃起,室內瀰漫開蜜漬的香,似曾相識,又多一點點甜。人們開始感懷盛夏時的記憶,又期待著橙黃橘綠時開地爐的那一天。

各種形狀的香盒

茶道中的用香,不得不提的還有「茶道七事式」。七事式源於禪宗之「七事隨身」。禪宗提倡「不立文字」,然而禪師上堂說法、引述歷代祖師或前人公案、撰寫「頌古」詩偈,以及弟子集編語錄等,皆不能不用文字,所以又「不離文字」。禪宗進入宋代後臻於極盛,公案、語錄和評唱等各種形式的文字禪,盛行於各地叢林之中。圓悟克勤的《碧巖錄》,基於雲門宗禪僧雪竇重顯的《頌古百則》編成,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字禪著作,曾流行一時。日本道元禪師(1200—1253)最早將此書傳入日本。《碧巖錄》第十五則中有「具七事隨身可以同生同死」,

大智實統的《碧巖錄種電鈔》將其注釋為「內七事與外七事」。

內七事:大機大用、機辯迅速、語句妙靈、殺活機鋒、博學廣覽、鑑覺不昧、顯隱自在。

外七事:掛杖、拂子、禪板、几案、如意、竹篦、木蛇(修禪時實際外用的道具)。

茶道裡千家的第八代家元又玄齋一燈宗室居士,是偉大的中興之祖,參禪於大德寺無學宗衍(1720—1791,江戶後期臨濟宗禪師,大德寺第378世)禪師。處處以禪機入茶,以立茶道的正統。時值德川中期,為重新確立茶道的本來面目,與長兄表千家第七代如心齋一起創立了茶道七事式,旨在為當時的茶道界正風。此七事名為:花月、且座、回炭、回花、茶香服、一二三、員茶。無學宗衍禪師為此七事作了如下偈頌:

花月  互換機鋒看子細

且座  是法住法位

回炭  端的底看漸

回花  色即是空凝思量即背

茶香服 幹古幹今裁斷舌頭始可知真味

一二三 修證即不無汙染不得

員茶  老倒疏慵無事日

     閒眠高臥對青山

這些偈頌,時時警醒修習茶道之人,禪機鋒芒銳利的瞬間,是花月中移步換影的真諦,應時時鑽研,茶非遊非藝,悟得一味清淨法喜的禪悅,是為修茶之究極。

志野流香席「松隱軒」

之後的歷代家元又連續創立了「花寄之式、仙遊之式、雪月花之式、法磨之式、三友之式、唱和之式」,七事式的內容日臻完善。以七事式中聞香花月為例。一席一主四客共五人。主人選取三種寫有香銘的香包置於重香盒中備選。五人從折據(一種紙盒)中,依次抽牌選出點茶的初花和出香的「月」。「月」從香盒中選取其中一種焚香。香爐從主客依次送出,香包緊隨其後。眾客人聞香之後依次查看香包上的香銘。出香者「月」最後聞香,並把香盆裝飾於茶室床龕或側面書院內。聞香之後,五人再輪流抽牌點薄茶品飲三回,最後主人端上文臺和重硯臺,眾客人研墨寫下和歌,或俳句,或詩歌,由主人書寫「香付花月之記」。

香付花月最接近香道的做法,得益於香道志野流第九代葆光齋宗先,也參禪於無學宗衍門下。此外,裡千家第十一代玄玄齋宗匠創立了仙遊之式,一席中用重香盒和志野袋分別出香兩種。十三代圓能齋創有三友之式(即茶、花、香),第十四代淡淡齋宗匠又創有唱和之式。無一不是茶、花、香、書四道交融的風流雅事。花月一席五人,每人的做法和順序視抽取的牌而定。因此同席者要嫻熟至異體同心的境地才能順利完成。茶道中有「花月百回朦朧月」之說,比喻花月做法變化之多端,就算是練習一百次,也仍舊像春夜的朦朧月般模糊不清,不可捉摸。

遊女聞香圖 宮川長春 〔日〕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如上種種,茶道中的用香,仿佛已經有了明晰的儀軌,然而因人、因事、應季舉辦的茶事,沒有一席會按照儀軌或者預想的那樣發生。茶會來客中如果有香道名人,帶有六國五味的名香,此時自然不必拘泥於焚白檀片。而何時出沉香,何時焚白檀的順序安排,又十分考驗茶人的閱歷和經驗。

安土桃山時代大德寺的春屋宗園和尚留有墨跡「佛見明星悟道未審承誰恩力」。佛陀當年五月月圓之夜,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覺悟人生宇宙的真理,不知道這是受了誰的恩德之力?這是禪宗的參話頭,本不可意解。《維摩詰經》中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一則公案,各自悟入。」香在茶道中的應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一塵不染的茶室,縷縷香嫋,轉瞬即逝,從形走向神的無言靜美。時光煮雨,世事如過眼香雲,從來世間的最美好,永遠是於意有所不盡.

作者為日本茶道裡千家教授

(編輯:張楠)

︱全文刊載於北京畫院《大匠之門》⑧︱

圖文版權所有,如需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香道】日本茶道中的用香
    爐香使用合香,也叫煉香,是一種由沉香、麝香、貝香、安息香等用蜜調和煉製而成的香丸。盛放合香,多用陶瓷質地的香盒。在使用地爐的季節,客人入茶席之前,主人會在爐中溼灰下埋三粒香丸。放入火種炭之後,遇熱的香丸散發淡淡幽香,此香為等待客人到來之用,故名「待香」。當客人推開茶室躪口的拉門,迎面沐香,清幽而澄澈,是茶事中最初的曼妙記憶吧。
  • 【古玩文化】縷縷香嫋 無言靜美 | 日本茶道中的用香
    爐香使用合香,也叫煉香,是一種由沉香、麝香、貝香、安息香等用蜜調和煉製而成的香丸。盛放合香,多用陶瓷質地的香盒。在使用地爐的季節,客人入茶席之前,主人會在爐中溼灰下埋三粒香丸。放入火種炭之後,遇熱的香丸散發淡淡幽香,此香為等待客人到來之用,故名「待香」。當客人推開茶室躪口的拉門,迎面沐香,清幽而澄澈,是茶事中最初的曼妙記憶吧。
  • 日本煎茶道【習茶課】與【松楓茶會】 | 回香老師本色專場第二期
    >▲ 回香日本煎茶道在本色    今天是回香老師日本煎茶道茶課開講第一天,學員們受益匪淺,深受大家喜愛,本色為更多想學習煎茶道和品嘗日式煎茶的朋友準備了回香老師煎茶道的第二期課程與茶會,在深秋的本色賞楓品茗,淡淡茶香在微涼的秋夜增加絲絲溫意。
  • 茶道六百年:日本茶道的豐盛與玉碎
    「火爐上,沸騰的清水鼓動水壺唱起哀歌,有如那用鳴聲向將逝的夏日,傾吐心中悲傷的蟬。」這是《茶之書》中一段關於茶道史上最著名的大師千利休最後茶會的描寫。 「家元」在日本語言中是「家族之根」的意思。他們通過提升自家權勢和地位,分出派系,鞏固自己的經濟地位並試圖與武家社會的大名茶進行對抗,依靠農民、町人等庶民階層的支持。
  • 一直模仿中國,從花、茶、香,透視日本審美的獨立
    然而,櫻花的意義並非生來如此,李冬君在《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說:「(櫻花)作為國粹之花,那是後來的事」,唐風文化興盛時,梅花才是貴族的精神追求。然而,櫻花的意義並非生來如此,李冬君在《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說:「(櫻花)作為國粹之花,那是後來的事」,唐風文化興盛時,梅花才是貴族的精神追求。其實日本原本無梅花,而是由遣唐使傳入,大多數梅花只存在於唐詩和貴族的想像中。
  • 日本文化 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與禪的思想相聯繫。
  • 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開創寂茶之道!
    茶早已不僅僅是茶,而是成為了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密切相關的綜合藝術,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從茶發展到茶道,不得不提到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開創了寂茶之道,融於茶道之中的審美意識,極大地影響了整個日本文化的審美傾向。
  • 【茶電影】《尋訪千利休》:史上最完整地展現日本茶道美學的電影
    ,憑藉在茶道方面極高的藝術造詣,而被日本人稱為茶聖。以這個大膽的假設為出發點,日本作家山本兼一寫了小說《利休之死》,電影《尋訪千利休》便由此改編而來,同樣採用時間逆行的倒敘手法,強有力地勾勒出了茶道大師千利休在切腹自殺前傳奇的一生。這部電影可謂是,史上最完全地展現茶道美學畫面的電影。那麼,茶道美學是如何在這部電影中體現的呢?我們還是隨著電影中的畫面,共同來探究一番吧!
  • 蔡瀾批當下茶道亂象和日本茶道之「小道」
    好茶配好詩,才完美。白居易說:坐酌泠泠水,看蒸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蔡瀾先生是真性情的人,喜歡隨性、舒服地喝茶,看不慣有些人用茶來裝神弄鬼,才一頓怒批。日本人學習唐朝和宋朝人喝茶,以此裝點自己的島國寡民的門面;臺灣人學習日本茶道,被大陸吹上神壇,是在中國經濟起步,文化缺失狀態下的權宜之計,隨著中國經濟和文化的全面復興,中國茶學將回到自己在全球文化語境中的主導地位,我們將重新回歸大道至簡、尋找茶之本味、真性的主流茶學價值觀。
  • 日本人在喝茶時,喜歡用哪些茶道具?
    早期掛軸的畫心多為中國舶來的繪畫或禪僧書法,隨著茶道本土化的深入,和歌等日本原創的素材也被納入其中,而不論題材如何變化,掛軸書畫創作與禪的強有力的聯繫一直維繫至今。當代茶道中,最廣為人知的掛軸體裁是出自茶道聖地大德寺高僧之手的「一行書」,評價一件掛軸時,書法技巧僅是標準之一,執筆者的參禪修為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 日本茶道中的佗寂之美
    「佗寂」其實是日本起源的詞語。日本佗寂之美,講求自然、樸實、空寂,也就是即發自然的本質美,是一種走向禪,更純粹、更講求本質的極致美學。尊重心靈和自然規律,給心靈以洗滌,講求人性的空寂美還有枯淡美。典型表現在日本的花道、陶藝、建築、茶道。佗寂最開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禪宗,在唐朝時候傳入日本後,中國茶文化便一直是日本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一種生活方式。在明朝中後期,日本茶文化則從單純模仿中國慢慢的,衍生出了一種自己特有的美學感悟。佗寂便是這其中的代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茶道就有佗寂之美。
  • 日本茶道的每一個流程裡面,都蘊含著濃厚的等級觀念
    禪與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在茶道中也有禪與禪宗文化的體現。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用來統一身心的修行方法;禪宗是佛教宗派之一。如前所述,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遣唐使中的高僧最澄在唐朝學習中國佛學,並將茶籽帶回日本國內,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道與佛教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茶具有提神醒腦,驅除疲勞睏倦,清心神的功效,僧侶坐禪時,每焚完一支香,就要飲茶,飲茶有助於參禪、面壁省悟。
  • 喝個茶而已,別把茶道捧得太高了
    什麼是茶道,老子的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然道能生萬物,那麼與茶相關的萬事萬物都屬於茶道的範圍,而道指的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所以茶道按照這個解釋,意思就是與茶相關的所有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
  • 品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領略茶道的魅力《茶之書》
    不僅如此,它還像一個寶瓶,把作者生機勃勃的智慧中最純淨的精華保存起來。《茶之書》的作者是岡倉天心,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家、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日本近代文明啟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03)點茶宋朝時人們對茶的熱情沒有止境,爭相推出創新的手法,其中點茶最為盛行。點茶:先將茶葉在小石磨中研城細末,之後用熱水衝入,再用竹製的、掃帚狀的茶筅,來一手點茶。新的手法改變了茶葉的選擇,鹽也從此消失在茶的調理過程中。
  • 茶如人生茶道如商道
    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茶具更是多得名目繁多,根據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具。天,我一聽,頭都大了。而事實上頭再大,也得撐著。不管什麼生意,對方總熱心地叫上去喝茶。跑了很遠的路,正口乾舌燥。看著泡茶小姐那慢慢不慌不忙的動作,真是急死人了。茶喝得再好,生意沒談成,那茶也是白喝,浪費金錢還浪費時間;但是不喝茶,也沒有談生意的機會。憋著吧。  有人說,茶如人生。
  • 【精彩特集】用五官感受日本傳統文化—茶道
    盡情感受集日本審美意識於一身的「茶道」文化 茶道作為日本的傳統文化而聞名世界。以3m見方的小茶室為舞臺,主人會按照順序點茶,客人則會按照固定的方式飲茶、品嘗點心。看似簡單的茶道甚至被稱為「日本文化綜合藝術」的體現,茶道的世界裡集結了日本的審美意識。 根據季節及茶會的主題,會選擇合適的掛軸裝飾茶室,日本的審美意識強調與自然和諧共存,因此茶室中還會擺放一些楚楚動人的當季花卉。
  • 【於燕說電影】日本電影:日本茶道美學宗師千利休
    有文字記載的茶事,見於漢朝文學家王褒的《僮約》提到的「武陽買茶」,距今兩千多年。唐朝「茶聖」陸羽著《茶經》時,已正式用「茶」字,此前也說「荼」、「荈」等。根據《茶經》記載,僧人飲茶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永和二年,僧人單道開在河北昭德寺坐禪修行,飲茶提神,是茶與禪結合之始。唐代中國禪寺中僧人幾乎無日不茶,飲茶成為僧人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習慣。「茶」禪意化最重要的公案就是唐代著名趙州禪師所提出的「吃茶去!」
  • 《秋蟬》裡的茶道,抗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下的遮羞布
    諜戰劇《秋蟬》所處的背景是抗戰時期處於日本軍國主義統治下的香島,高壓統治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展現了以葉衝為代表的地下工作者為了反抗日本而不斷努力奮鬥的故事,其中茶道在劇中多次出現,每次都伴隨的劇情的轉折,驚心動魄。
  • 中日韓三國的茶道文化雖不同,茶道精神卻大同小異
    唐代日本僧人來中國留學,將佛門茶事學了回去,由於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因而,茶道在日本發展起來。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
  • 茶道起源之地及茶道的演變
    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意思就是:喝茶,飲茶等茶道被廣泛的推行,風靡一時,王公貴族朝臣沒有不喝茶的人。)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