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句話指的是什麼意思?

2021-01-13 左都御史

在科舉制度史上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這句話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從字面理解倒也不難,但這裡面涉及到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想要一兩句話說清楚就不那麼容易了。

科舉制度創立以後,有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曾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科目。大體而言,考試科目主要分為常舉(也稱常科、貢舉)和制舉(也稱制科、特科)。常舉是指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相對於常舉而言,制舉是由皇帝下詔而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目的是選拔各類特殊人才。

唐代制舉科目很多,大約有上百個,其中較為重要的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等,很多名臣多出其中,如裴度、杜牧、張九齡、顏真卿、白居易等。宋代的制科名目不多,取人亦不及唐。元、明不設制科。清代雖有制科之設,但在科舉制度中已不重要。

科舉制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的是常舉。常舉科目,隋代有秀才、進士、俊士、明經四科。唐初多因隋制,唐太宗以後有較大的發展,增設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俊士科在唐初即已廢除,秀才科在唐高宗時被停廢,至玄宗時又恢復,但無及第者,從天寶初年開始,「秀才」不再是常舉科目,而作為「特薦」。

明法、明字、明算三科,旨在選拔明習法令、文字訓詁及數學方面的專門人才,應試與及第者都不多,社會影響亦不大。在唐代的科目中,最主要的是明經與進士兩科。

最初,明經只是指通兩經者,其後又增加了五經、三經、學究一經等名目,至貞元年間,又創設了開元禮科、三禮科;長慶年間又創設了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科、三傳(《春秋左傳》《穀梁傳》《公羊傳》)科。

雖然明經所包括的科目最多,取士人數也最多,但遠沒有進士科受人尊重。每開科場,錄取進士在二三十人,而錄取明經則可達百人。五代時人王定保曾總結說:

「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及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者,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者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這裡談到了進士科的地位之高及登科之難,所謂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明經登科容易,30歲被錄取已顯老了,而進士科及第難,所以50歲進士及第也算是年輕的。

進士科在唐代備受尊崇,同時在社會上影響甚大,這是因為進士及第者,他日可望至公卿,故有「白衣公卿」之稱。實際上,很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都是進士出身,如王勃、王維、顏真卿、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因此後人稱進士科為「將相科」。

宋初承唐制,常舉科目主要有進士、明經、諸科,其中諸科中又包括九經、三禮、三史、三傳、學究、開寶通禮、明法等科。神宗熙寧四年,王安石改革科舉,罷明經諸科,專以進士一科取士。其後,常舉實際已成為只有進士一科了,這是科舉史上的一個重要變化。

科目的劃一,反映了取士標準的劃一,有利於實際操作。元、明、清相沿不改,因科舉考試只有一科,故不再稱進士科,而稱「文科」,以區別於「武科」,其錄取者仍沿舊習稱「進士」。

在科舉時代的1300多年中,只有進士科是貫穿始終的,而且在三分之二的時間內,其他常舉科目皆廢,只有進士一科取士。到了宋代以後,對所有讀書人來說,科舉最終就是要考取進士而已,登科已無難易之別,所有人都在同一起點,向著同一目標拼搏,那就是金榜題目,獲得進士及第。

相關焦點

  • 賈雨村的進士跟曾國藩的同進士有何不同?來自皇上的鼓勵與戲謔
    考中進士就能做官,從而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古代學子們熱衷於科舉考試的根本原因和動力,但是學而優則仕這條路並不好走,十年寒窗未必能金榜題名,有人考了一輩也沒考中,賈雨村一擊而中,確實是不簡單。但是熟悉明清科舉制度的人,肯定會有點疑惑,賈雨村有資格參加進士考試?
  • 農村老人常說: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這句話什麼意思
    關於人生,農民常說:「一個人,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  這句話什麼什麼意思呢?老農總結,這句話其實告訴我們,一個人到什麼年齡要做什麼事。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到了適婚年齡,就應該結婚娶媳婦。三十歲還沒有孩子的,要趕緊生孩子了,因為對於一個女人,三十以後生育能力就逐漸下降;到了四十歲,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自己供養,所以一定要加緊掙錢。
  • 「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如土」,是什麼意思?看完就明白
    比如「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如土」就是一句非常出名的老話,不過很多人只聽說過,卻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看了你就明白了。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的道理對於今天的現狀不一定適用,所以有人對這句話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女人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女性的努力,她們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隨之而來的生存壓力也逐步上升。
  • 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什麼天命
    有人說50歲的人對事情不再有追求,對榮辱不再關心;但事實上這個所謂的知天命,應該是兩層意思,一層是人到了50歲,已經快從中年步入老年,應該徹底知道自己了,知道自己在這個時代和社會的位置,(不是地位)十歲以前可以混沌無知;二十歲可以懵懂輕狂;三十歲可以對自己非凡幻想;四十歲可以對自己抱有半醉半醒;但到了五十歲,那就該徹底知道自己是一塊什麼料,有多大的能量。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01
    這個《楞嚴經》五十種陰魔一對照,沒有什麼,這只是短暫的而已。所以,你看了五十種陰魔以後,那一種正知、正見、正法,佛的知見一奠定,你絕對不會被蠱惑,也絕對不會對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感覺好奇、影響你的心,依然平淡如水。所以五十種陰魔是本經的特色、大的賣點,可以單獨的出一套。我們看1350頁,這是《楞嚴經》的最後一套。諸位,講《義貫》的時候要加快腳步,講《楞嚴經講義》的時候,四個字:要放慢腳步。
  • 人到五十,如果過的是「窮」日子,就少說這3句話,別讓人瞧不起
    孔子曾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唐詩演義3:陳子昂說蜀道艱難,我不想爬來爬去,今年就要中進士
    此時明月在天,上官儀緩轡徐行,即興吟詠了這首詩。在場的文武百官覺得上官儀神採飛揚,飄飄欲仙,簡直不是人。但上官儀寫得最多的還是「花輕蝶亂仙人杏,葉密鶯啼帝女桑。飛雲閣上春應至,明月樓中夜未央」一類的詩,人稱上官體。這種詩就象濃妝豔抹的所謂美女,卸妝後其實平淡無奇。上官儀被後人記住還有一個緣故,他是才女上官婉兒的祖父。
  • 農村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這句話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這句話啥意思? 這句話應該的解釋是,人到五十歲時,應該避免親近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惡名以及影響自己身體健康的三種人,否則就有可能玩火自焚。
  • 俗語:「四十不立子,五十不發家」,什麼意思?現在也一樣嗎?
    ,是什麼意思呢?四十不立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不適合要孩子了,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不管承不承認,不論是從身體還是精力上面都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時候再要孩子,首先對於女人來說是高齡產婦,不管是懷孕還是成產都是很辛苦的,並且要承擔的風險是比普通人大得多的,而對於男人來說,精子的質量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減少的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
  • 這才是患難見真情,劉禹錫和柳宗元的生死之交
    他們是在貞元九年進士及第,考上了進士,那時柳宗元21歲,劉禹錫22歲,非常的了不起。要知道在那個時候有個說法,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有的人沉心苦讀五十歲才考上了進士,而且五十歲考上了進士在那時來說年齡都算年輕的。
  • 「孤家」、「寡人」原來還有這層意思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第四十二章「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也就說古代侯王(也就是君王,皇上)經常自己稱呼自己孤寡不穀,那為什麼自稱孤寡不穀呢?可能很多人沒去考究過,來源就在老子的《道德經》當中。      「孤」指沒有了父母,孤兒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 顯老的「老阿姨髮型」都有這4個特徵,才三十歲看起來像五十歲
    長相不驚豔這很正常,不是人人都是大美女,能夠清爽乾淨就可以。但顯老卻是自己能夠改善的,比如穿著、化妝以及髮型。今天小喵就說說這顯老的「老阿姨髮型」到底有哪些特徵,以後注意一點,才不會三十歲的年紀看起來像五十歲。1.髮型堆很高大家都很擔心一個事實,那就是年紀上去之後的脫髮危機。
  • 俗話說:「三十生毫四十衰,四十生毫五十老」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三十生毫四十衰,四十生毫五十老」,這句話就是在根據我們的五官來判斷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可能很多人都還不太明白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去見識見識古人的智慧吧!這句俗語裡的「毫」是理解整句話的重中之重,大眾所熟知的「五官」的概念,就是指我們臉上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個耳朵,一般情況下我們往往都會習慣性地忽略掉「眉毛」,感覺眉毛在我們臉上的存在感實在是不強。眼睛能夠用來看,鼻子用來呼吸,嘴巴用來說話,耳朵用來聽,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職責,那麼「眉毛」的職責又是什麼呢?
  • 老陰陽人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在網絡上說話陰陽怪氣……
    老陰陽人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在網絡上說話陰陽怪氣……時間:2020-04-22 16:46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陰陽人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在網絡上說話陰陽怪氣 釋義:老,老練,老成。陰陽人是指在網絡上說話陰陽怪氣,充滿嘲諷味道的人。
  • 老阿姨什麼意思?這梗指不是真正的年級大的女性
    老阿姨什麼意思?這梗指不是真正的年級大的女性時間:2020-11-12 20:51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阿姨什麼意思?這梗指不是真正的年級大的女性 不是真正的年級大的女性。而是在網絡上一些年紀輕輕的小姐姐調侃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時候自稱自己是老阿姨。
  • 三十而立是什麼意思?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