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男女統稱:男稱鬚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聖人孔子還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總結來說就是:年少時要立大志,看遠,戒在色;中年時要戒焦躁,看寬,戒在鬥;晚年時不要貪小便宜,戒在得。
但關於人生的闡述,孔子最經典語錄還是下面這段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中,「三十而立」,到底是該「立」什麼呢?下面我來一起看一看!這裡所說的「立身」不是指安身立命,而是指自我道德修養。為什麼不是立德呢?因為立德是「三不朽」之一,是聖人的標準,我們普通人還是處於立德的初級階段——立身。立身的另一種理解就是有一定的修養,古人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修身就好比這裡所說的「立身」。三十歲了,一個立身的人不僅在自我方面,有了比較固定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而且在與外界聯繫方面,有自己的人脈和朋友,有一定的口碑。這種」立身「相當於我們的無形資產,也是我們日後事業騰飛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打牢!古往今來都是一樣,三十的男人已經過了寒窗苦讀的年齡,都是步入社會,有了自己的工作,且都工作了多年。立業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我們可以心懷」詩和遠方「,但是現實的」麵包「一定要有。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希望我們能夠填補家用,但如果一個人30歲了,還沒有穩定工作和收入來源,甚至是啃老,那就是大不孝!對於人生來說,三十歲立業,就是事業方向固定下來,還小有所成,這也為以後成就一番大事業打下了良好基礎。★第三:立家
古代社會講究」成家立業「,但是現代社會大多是立業後成家,這是人們思想的轉變,也是現實壓迫所致。三十歲成家不早也不晚,正是合適,更何況此時的父母都年老,渴望抱孫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嘛!其次,三十歲的男人有了自己的修養和事業後,也該組建一個溫馨的家庭,找一個賢惠的妻子。家庭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部分,太早了不好,太晚了也不好,三十歲正好。三十歲的男人有賢妻相助,人生事業更會風生水起!孔子說:「三十而立」,主要就是立這三樣東西——立身、立業、立家,立好後,我們的人生會順暢,事業也會風生水起。
識別二維碼,關注作者,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