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趣人類實驗室
為了跟宋超聊上兩句,我撒了個謊,說自己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關注的「北辰青年」。
還好,會場的燈光是暖色調,遮蓋了我差點露餡的臉紅。
這是 Better Me 兩周年聚會的現場,剛剛宋超分享了做「北辰青年」的一些發現和感想。
△ 宋超
其實,那句話把「關注」改為「聽說」,便是事實。
去年下半年,在朋友圈裡看到有朋友分享北辰的文章。
自媒體人有個習慣,面對任何文章,第一時間拉到末尾,看閱讀量。那時候記得就兩三千,心裡便萌生竊喜,然後就關掉走人。
據宋超說,那時候他們也正在發愁粉絲數量的增長問題。傳統渠道已經慢慢走到瓶頸,還好有條路可以嘗試:線下活動。
但是,叫「活動」感覺逼格又不高,最後幾個人一合計,就叫「實驗」吧。
為了讓這個活動更有吸引力,於是取名:
有趣人類實驗室。
接下來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這個公眾號策劃了 118 次實驗。
有愛情,比如「我想收集 1000 個失戀紀念物,建一座失戀冷藏館」。
有工作,比如「120 小時職業交換,我們想邀請你來體驗另一份職業」。
有趣事,比如「我們想邀請 500 人每天只能用 1 分鐘說話」。
有說不出來如何形容的,比如「我們想邀請 10 對男女到深山裡,讓人生暫停 36 個小時」。
△ 北辰策劃的實驗
而每一次的實驗背後探討的,都是我們生活中的苦惱,以及我們想要活成的模樣。
隨著實驗的順利開展,最初的漲粉目標也水到渠成。而更讓人驚喜的是,宋超以及整個團隊,對 Y12 ( 18 到 30 歲的群體)的認識,也有了更深入、也更有意思的認識。
就像他在分享中提到的:
每一個我們,都是矛盾的個體。
面對無數次被貼上的各種標籤,我們發現那是我們,又不是我們。
在演講快末的時候,宋超給出的答案是:
可是又怎樣?這就是二三十歲的我們。
緊跟著的,是全場的掌聲。
(2)如何設計一場好演講
故事告一段落,我們簡單來分析一下大家鼓掌的原因。
首先是定位精準。
在座的基本上是 85 後、90 後,而且多是做自媒體的朋友,講的內容與大家息息相關,自然會有興趣聽下去。
其次是衝突設置。
這個多說兩句,宋超在中途,巧妙地設置了一系列衝突點,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發現。
△ 衝突感設計
衝突是讓人產生情緒波瀾的重要推手。常見的是影視劇作品中的婆媳矛盾、職場對立,個人分享中的早期苦難與屌絲逆襲,一旦有衝突,就有故事的進程——而我們,都愛聽故事。
最後是金句共鳴。
在前兩者的加持下,觀眾的情緒已經經歷了一次起伏,需要一個爆點來抒發。這時候,「可是又怎樣?這就是二三十歲的我們」,情緒化的一筆,剛好點睛,掌聲自然跟隨,如雷響動。
同樣的案例,就是老羅之前的那句「我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
啟發
在文章寫作和即興演講時,要根據對象立意,主動策劃衝突點,並在末尾點題。
(3)找到核心競爭力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部分:「實驗」是北辰青年讓人很難模仿的地方。
策劃實驗,在年輕群體中開展,從線上到線下,背後的人力物力資源關係,對大多數自媒體人來說都很難效仿。
但大家也都知道這一層的價值,因為線下的參與感遠遠大於線上的互動。
△ 有意思的實驗
最近在看一本書《怎樣賣東西給年輕人》,裡面提到了一個內容產品傳播力模型,它主要看兩個指標:參與度和值得分享的程度。
北辰通過策劃一系列能觸及所有人興奮點的活動,在這兩個維度上都取得較高分數,最後理所應當成為爆款。
△ 內容產品傳播力模型
啟發
差異化的優勢是做好任何事的重要前提。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對個人而言,差異化的優勢無外乎五個因素:專業能力、資源整合能力、情緒敏感度、金錢和特殊技能。
沒有差異化的人和組織,最終只會被輕易替代。——也是給自己的警醒。
我是尾巴
我很喜歡北辰青年的歡迎語:
北辰青年是 18 - 30 歲年輕人的成長陪伴者。我們關注四件事:讀書、閱人、遊歷、實踐。
這四件事的目標,最終就是:我們終將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