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向兩端生長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原創 三聲編輯部 三聲

在平臺、社區的策動下,在電視臺的融媒體變革進程中,人們對「真實記錄」內容消費正在向不同的方向蔓延,這種蔓延並非只是權力的下滲,而是共同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帶有時代印記的創作母題。

作者 | 周亞波

紀錄片正在找準機會向兩端生長,無論我們將「兩端」定義在怎樣的維度:它可以是創作權力的兩端,也可以在傳播渠道,可以是輕重規模。

紀錄片向日常、日常向紀錄片的雙向滲透在持續加速。這一過程中,「紀錄片」這一名詞本身認知程度的提高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在12月中旬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以下簡稱「紀錄片節」)上,多重的生長在紀錄片節得到了展示。2020年的特殊的現實下,紀錄片「記錄時代」、「尋找本真」的意正也在無時無刻不被放大。「抗擊疫情」、「脫貧攻堅」、「紀念抗美援朝」成為了紀錄片節特別設定的三個優秀主題單元。

「建黨100周年」佔據著2021年紀錄片內容指導層面的關鍵位置。「聚焦主題主線,獻禮建黨百年」、「加強融合傳播,強化科技支撐」、「匯聚各方力量,強化合作交流」也被確立為2021年紀錄片工作的三大主題。

宣傳指導與需求層面的變化並不矛盾,對主線內容的強調同樣可以成為市場的增量。根據《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抗美援朝紀念日當天,由廣電總局策劃的紀錄片節目在當天播出時長佔比達到峰值6.811%,收視時長最高值為14.687%;第一部關於中國20世紀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鬥的紀錄片《百年巨匠》的各終端收看人次達到了102億。

在平臺、社區的策動下,在電視臺的融媒體變革進程中,人們對「真實記錄」內容消費正在向不同的方向蔓延,這種蔓延並非只是權力的下滲,而是共同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帶有時代印記的創作母題。

這些維度下,「來自126個國家和地區的3227部作品參展參映,其中境外作品達到了2644部,佔作品總數逾八成」種種突破性數據,更像是變化環境下的一種註腳。

01 | 從哪來

「我覺得各種各樣的紀錄都是有價值的。」82歲的司徒兆敦精神矍鑠,這位被稱為「中國紀錄片之父」的當代大師,仍然保持著旺盛的感知力和表達欲。

作為曾經指導過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一代導演的前輩,司徒兆敦也在勘察著電影創作主體的變化,一寸時長一寸金的膠片時代,到如今人人可以記錄的數碼時代,司徒兆敦樂見這種變化的發生:「我看到我的朋友鄭大聖先生在拍『農民也在拍電視劇』,這已經變得很有意思了。我想大家都有了記錄的工具,這種手段可以記錄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歡迎大家一起投入到紀錄片的創作當中。」

司徒兆敦

而作為研究者,司徒兆敦也發現了短視頻等新形式從技術範疇向紀錄片領域的滲透。「在我的研究領域當中,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就伴隨著記錄手段完善的過程。」司徒兆等表示,「新的技術手段出現了,我們必須要認認真真地去研究它。」

在拍攝那支傳遍全網、獲得主流媒體轉發「武漢封城vlog」之前,創作者「林晨同學」實際上已經堅持了很長時間的關於記錄生活的創作。2020年,疫情的客觀現實,讓司徒兆敦口中「記錄現實」的重要性更多地進入到了大眾的認知當中。

他們可能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消費者」,卻因為重大的社會事件、社會變革捲入其中,潛移默化地進入到了影像教育的接受體系當中。與此同時,自下而上的需求與自上而下的主動探索形成了合力:廣州紀錄片節期間,BBC、國際地理、探索傳媒集團、澳大利亞SBS以及坎城電影節、加拿大Hotdocs國際紀錄片節等國際機構負責人在線上回顧了疫情後的全球紀錄片發展的解決方案。

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曾經說過,「紀錄片是拍攝者和被拍攝者共同創造的一個世界。」司徒兆敦表示,以往「故事片是藝術、紀錄片不是藝術」是完全錯誤的觀點,紀錄片的創造過程包含的凝視與傾聽,這後面的人文關懷不能被忽視。

這也決定了,相比故事片以導演為主體的表達,社會的變化往往會更快反映到「共創世界」的紀錄片內容當中。在創作者一側,這種與社會進程交互感也成為了成就感的一個重要來源。

拍攝了故事片《春潮》的導演楊荔鈉表示,「故事片和紀錄片的拍攝感受完全不同,拍完《春潮》這部影片時,我感覺很疲憊;我馬上接了一個紀錄片的組,拍了我新的紀錄片《少女與馬》,我在這一年的過程當中,跟我的團隊在一起,我覺得我養回了我丟失了的精氣神,這是紀錄片給我的一個養分。」

這聽上去與傳統影視創作的工業化背道而馳,但卻也是紀錄片一大吸引人之處,也是創作主體下滲的一種基礎,同時也成為了紀錄片電影在關注社會變革的同時,關注家庭細節趨勢的一種來源。

紀錄片製片人、導演趙琦表示,自己會越來越不傾向於只將紀錄片創作放到相對龐大、更加標準的過程當中,「相比有團隊,有宣傳、有發行、有市場,我會很想念一兩個人或者兩三個人,導演自己錄音或者怎麼樣,直接進到生活的最小的顆粒,去體會它。」

「這樣,(作品)更多服務於自己想發現的真相、自己被裹挾的情感,你想表達它,這樣更簡單一些,這些『小』的東西倒未必沒有機會能做出更有趣的、更有突破性的一些作品。」趙琦表示。

02 | 在哪看

網絡視聽平臺已成為紀錄片最大的傳播平臺。這是《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的核心結論之一。

長視頻平臺、社區在紀錄片發展歷程中的角色,與劇集、綜藝發展中的角色形成了呼應,從單一的播出渠道到投資主體的演變,也同樣發生在紀錄片領域,在這一範疇,紀錄片節18年來首次採用線下、線上混合展映的方式向公眾免費開放,也只是這個進程當中的滄海一粟。

作為紀錄片節線上戰略合作夥伴、官方指定線上直播平臺,優酷在自己舉辦的獨立分享會上宣布,過去一年平臺紀錄片年觀看人次規模達到了1.7億的新高,並新增了20家合作品牌。同時,2021年紀錄片內容關於「大劇」類型的紀錄片、人文文化天團、美食戰略和青春路線等方向的戰略。

其中,「大劇」類紀錄片是國外已有被證明過的內容形式,但在此前國內卻鮮見案例。2020年優酷人文從Netflix引進了頭部歷史紀實劇《帝國崛起:奧斯曼》之後,還將在2021年打造中國歷史相關的自製「大劇」類中國歷史相關紀錄片《臥龍》,VR等技術將應用其中。

不論是資金投入還是技術升級,長視頻平臺拓寬紀錄片的可能性,往往都是從自身已有的優勢出發。例如,高曉松、竇文濤、白巖松、馬未都等優酷人文保持合作的專業人士將繼續在優酷的紀錄片內容布局當中擔綱重要組成部分;「青春路線」當中,像街舞、街球、籃球等內容,也都和優酷平臺本身的綜藝內容息息相關。

美食內容則早已經成為長視頻平臺、社區在內容選擇上的標配。相對成熟的製作路徑帶來了較高的「標品」感,成為了廣告商在投放中的優選品類,而在用戶端,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養成的觀賞習慣和較高的情感濃度,也成為了這類紀錄片屢出熱門作品的一大來源。

在2020年,尤其是在網絡平臺和社區,紀錄片內容層級與內容形式之間開始出現更多種排列組合。長內容、短內容與專業創作、民間創作並非絕對對應,「做大」和「做小」正在同時發生。

與優酷重注大劇的趨勢對應的,是騰訊視頻在《早餐中國》紀錄片新IP上的探索,這個每集10分鐘、已播出到第3季的「短紀錄片」系列,成為了騰訊視頻在紀錄片領域取得領先位置的後的最新創新。

社區的同好聚集同樣已經被證實。視頻社區B站的紀錄片內容也與其橫亙2020年的OGV策略緊密聯繫。在紀錄片節上,BBC聯手 B站完成了《王朝·狐獴》的超前點映,這部BBC《王朝》系列紀錄片的新作,將於12月29日在B站獨家播出。

B站版權合作中心總經理張聖晏表示,目前,B站已累計上線3500部優質紀錄片作品,涵蓋人文、社會、歷史、科技、自然等18大熱門題材,服務了9000萬觀眾。

事實上,不論是天然承接電視紀錄片內容的紀錄片節目,代表著一種創作方向的紀錄片電影,長視頻網站都開始從不同的方向與之產生關聯。

就在紀錄片節召開期間,話題紀錄片《棒!少年》在上映院線,雖然票房總數仍然難以與熱門故事片相較,但模式上,作為愛奇藝與大象點映雙方達成戰略合作的首部出品作品,《棒!少年》身上也在探索著線上線下結合在另一些方向的可能性。

03 | 往哪去

商業上的多元化是紀錄片的另一個趨勢。在商業贊助之外,會員付費、紀錄片+電商、IP化運營在不同的平臺尤其是網絡視頻平臺上得以展現。在長視頻平臺的內容消費分眾趨勢下,紀錄片作為優質的、具備明確內容差異性的內容,在商業化層面也踩著商業化方向的發展趨勢。

例如,愛奇藝很早就建立起了紀錄片的分帳模式,60%的紀錄片實現分帳,紀錄片《生門》實現5000萬元的收入;如《江湖菜館》《大地私宴》《一百年很長嗎》等聯合天貓、餓了麼阿里魚進行整合營銷。騰訊視頻著力打造精品化國際化產業化紀錄片,《風味人間》實現在奈飛平臺的播出。B站著力打造紀錄片IP,如《人生一串》,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

長視頻網站天然與消費的親近性讓紀錄片的商業化路徑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優酷人文分享官孫曉光表示:「我們會強調與阿里系生態的結合,如淘寶、支付寶、口碑、盒馬鮮生等一系列圍繞年輕人日常的生活構建的業務。我們也希望這種線上的內容跟線下的體驗能夠打通,產生共振,打破人文內容的邊界感,在內容和產品互動的層面達成與年輕人的聯結。」

以往,紀錄片的「國際化內容」更多的是「從哪兒來」的範疇,2020年,愈來愈多展現中國歷史、人文風貌的本土內容都開展了國際合作。在2020年《風味人間》向多個國家發行、尤其是登陸Netflix之後,紀錄片也正在拓寬著「往哪兒去」的路徑。「精品化作品+國際化發行」的商業發行」,愈發成為了紀錄片尤其是頭部紀錄片商業模式的一種選擇。

自2017年以來,騰訊視頻上線的投資自製紀錄片超過50部,播放量超過一億的項目共24部,其中《風味人間》累計達到了20億播放量。

紀錄片節官方攜手美蘭德機構發布了「2020年最具商業價值紀錄片盤點」,《風味人間》位居榜首,《遠方小隱》、《老廣的味道》、《街舞中國》、《守護解放西》、《人生第一次》、《航拍中國》、《時代我》等七部作品緊隨其後。

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 朱樂賢

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透露,騰訊視頻的用戶調研顯示,年輕用戶觀看紀錄片的三大驅動要素為「興趣愛好」、「充實自我」、「滿足好奇」,而在對內容品質的追求上,年輕用戶也呈現出三大特徵,即鮮明的個性標籤、內容與用戶的互動關係、興趣圈層。

在這些基礎上,一方面,騰訊視頻試圖通過自製打造IP矩陣,並已經在「風味」、「一日之食」「小滋味」上初見成效;另一方面,將「精品」、「多元」、「擔當」作為定位後,明確將內容需求而劃分為生活方式、人文歷史、自然科學、社會現實四大品類內容需求,也為行業內容合作提供了便利。

分帳的商業模式將圍繞騰訊視頻在而2020年力推的「VIP開放平臺展開」,特別地,紀錄片內容打破了行業定級傳統,取消了由平臺對內容進行定級的傳統方式,統一使用「會員有效播放次數單價」作為唯一單價,更加接近了由觀眾主導的模式。朱樂賢表示,在紀錄片的商業化方面,騰訊視頻的紀錄片已經進入了版權採買、發力自製之後的3.0時代。

受眾集中化、內容圈層化、評價的專業化,共同構成了紀錄片在分帳體系方面走在劇集、綜藝內容前面的部分原因。在新的商業路徑下,節目的定製將更多地與觀眾的需求產生聯繫,內容的生產將由平臺和製作方討論產生,在內容判斷的精品化進程下,也會反過來促進B端廣告主的投入,這對劇集、綜藝等內容形式都可以產生啟發。

朱樂賢表示:「我們一直以來對紀錄片的一個訴求,我自己的一個訴求,或者是團隊的訴求,也是平臺的訴求,第一是精品化,第二是國際化,第三商業化。商業化能夠有一個循環,我們能做一些片子的時候也能做一些不掙錢的片子。」

而這種實驗空間,可以構成紀錄片生長環境眾多變化中的一種。

原標題:《紀錄片向兩端生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紀錄片《真實生長》即將播出,圍觀後浪成長記
    決策人約翰·林賽評價:「《真實生長》提出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教育就會讓你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一點很有價值。」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常務辦公室秘書長劉軍同時也是《真實生長》出品人,則用「後浪真實生長的故事」來形容這部紀錄片,在他看來,影片的結論「很治癒」。
  • 黃凱紅任紀錄片《向南流的河》執行製片人
    珠海星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電影《愛你不等來生》、《迷失的心》,電視劇《中華好孩子》出品人黃凱紅首次跨界擔任年度史詩巨製紀錄片《向南流的河》執行製片人並出席啟動新聞發布會。《向南流的河》出品人謝建業介紹說:「黃凱紅黃總是一個富有開拓精神、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也是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企業家。他富而思源、富而思進,致富不忘家鄉。
  • 紀錄片《本草中國》:向世界展現中醫藥文化底色
    紀錄片《本草中國》畫面。資料圖片這是紀錄片《本草中國》中的一個畫面。從南到北、自西向東,從廣東化橘紅到東北野山參,從西藏紅景天到崇明西紅花,從新疆紅花到內蒙甘草,探尋隱沒於山林、高原、戈壁、沙漠的中藥人與本草的動人故事……一部質樸的紀錄片躋身衛視的黃金時段,自今年5月20日開播以來,首播收視率達0.83%,成了電視螢屏的一道獨特現象。
  • 命運交錯:一對被分隔在世界兩端的中國雙胞胎
    英國BBC4最近播放了一個紀錄片,一對本來應該生活在一個家庭裡的中國雙胞胎姐妹,卻被一個美國和一個挪威的家庭分別領養走,從此兩姐妹分隔在世界兩端
  • 優酷紀錄片《原地生長》豆瓣開分8.7,用鏡頭傳遞治癒的力量
    (原標題:優酷紀錄片《原地生長》豆瓣開分8.7,用鏡頭傳遞治癒的力量)
  • 海洋紀錄片推薦 BBC紀錄片《向深海出發》
    幸好有了這些海洋類紀錄片,用畫面和音樂,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探索海洋的大門,完整呈現海洋的壯美與遼闊。  傳播海洋文化,共建海洋生態,海洋網推出《海洋紀錄片》欄目,為喜歡海洋熱愛海洋的人士,推薦那些精彩的海洋紀錄片。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海洋紀錄片是《向深海出發》又名: 海洋探秘 / 海洋。
  • 農村入殮所用的棺材,兩端為何總是「大小不一」?道理其實很簡單
    那便是棺材的形狀歷經千百年歷史,為何兩端一直都是「一大一小」呢?事實上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並不算複雜,接下來小編就從以下2個方面來給大家仔細介紹一下。第一點:「坐北朝南」的風水之說。一提到有關於喪葬文化中的風水之說,可能大家都會想到為墓葬選址這一方面。
  • 《東向大海》導演手記——一部紀錄片是怎樣煉成的?
    這是一部有關海洋的現實題材的紀錄片,一群雖然大多生長於沿海省份,事實上和絕大多數沿海普通人一樣,對海洋缺乏起碼認識的紀錄片創作者,在海洋題材這個紀錄片墾荒地上顛簸和掙扎了近兩年,其中的艱辛和困難,此處可以省略十萬字。
  • 2015提名金馬獎的紀錄片
    去年,周浩以《棉花》奪得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今年再次入圍,是否可能連冠?我們拭目以待。《我的詩篇》提名本屆金馬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剪輯兩項大獎,並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紀錄片《光陰的故事——臺灣新電影》中有一段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採訪,他講到這樣一段往事。是枝裕和的父親生長於臺灣。
  • 紀錄片也互動 那還是紀錄片嗎?
    最近5集紀錄片《古墓派·互動季》完結,這部被稱為「中國第一部互動紀錄片」的作品,把探案融入到觀看的過程中。影像本身除了傳統中我們設想的「做選擇題」,還包括滑動按鈕打開棺蓋、點擊屏幕扇動扇子、提取丹砂中的水銀;或長按屏幕,為古屍拍攝X光片、拼接關鍵證據……這些需要「動手」的操作,把觀眾帶入一個與傳統紀錄片不同的場景中。
  • 紀錄片旺盛生長 精品出海多元IP完善內容生態
    10月27日,2021騰訊視頻V視界大會在上海舉行,會上,騰訊視頻發布了包括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三季、歷史紀錄片《鳳凰》、《敦煌:生而傳奇》、《布達拉宮》、與BBC合作的「胖滾計劃」新作《完美星球》在內的多部精品內容,並通過大會分享了全新美食紀錄片IP「一日之食」。
  • 那些正在向網而生的紀錄片
    從螢屏走向網生,網際網路紀錄片體現社會價值放眼全球,沒有哪個新興經濟體如中國這般,在短短四十年內迎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遷,而這無疑為廣大紀錄片創作者提供了異常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傳統認知當中,紀錄片似乎更多存在於類似傳統紀實頻道當中,節奏稍緩,嚴肅認真,與當下網際網路快節奏、年輕化的演繹形式風格不一。
  • 三部廣州紀錄片入選「金紅棉」優秀紀錄片
    本屆共有3227部作品角逐「金紅棉」,經過初評、複評和終評,最終由評審團評出10個優勝名額以及組委會特別推薦的5部優秀紀錄片。最終,《海上來客》《棒!少年》《真實生長》三部由廣州出品或參與製作的紀錄片入選「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名單。《海上來客》獲「優秀系列紀錄片」;《棒!
  • 《血鑽》兩端,無惡亦無善
    從鑽石的角度,《血鑽》和《原鑽》一個向外、一個向內,都可以從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去解讀。從中間商的角度,《血鑽》和《戰爭之王》一個感性、一個理性,都可以市場的角度出發,將整個世界在此基礎上重新組合。從秩序的角度,《血鑽》又像極了「商業版」的《上帝之城》,同樣被遺忘、同樣等待救贖,但又同樣看不到希望。
  • 《古墓派·互動季》紀錄片也互動 那還是紀錄片嗎?
    最近5集紀錄片《古墓派·互動季》完結,這部被稱為「中國第一部互動紀錄片」的作品,把探案融入到觀看的過程中。影像本身除了傳統中我們設想的「做選擇題」,還包括滑動按鈕打開棺蓋、點擊屏幕扇動扇子、提取丹砂中的水銀;或長按屏幕,為古屍拍攝X光片、拼接關鍵證據……這些需要「動手」的操作,把觀眾帶入一個與傳統紀錄片不同的場景中。
  • 騰訊視頻紀錄片旺盛生長 精品出海多元IP完善內容生態
    10月27日,2021騰訊視頻V視界大會在上海舉行,會上,騰訊視頻發布了包括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三季、歷史紀錄片《鳳凰》、《敦煌:生而傳奇》、《布達拉宮》、與BBC合作的「胖滾計劃」新作《完美星球》在內的多部精品內容,並通過大會分享了全新美食紀錄片IP「一日之食」。
  • 向外行走,向內生長的黃軒
    黃軒有一點還是非常好的,就是向內生長,越來越謹慎,越來越內斂,不像是有的明星紅了之後就比較高調!這一點小編非常的欣賞!
  • 三集紀錄片《鰻魚的故事》在央視熱播,看完餓了!
    昨晚三集系列紀錄片《鰻魚的故事》在央視紀錄頻道開播為全國觀眾揭秘鰻魚全產業鏈這是繼《尋味順德》之後央視再次講述順德故事(點擊圖片觀看紀錄片第一集↓)鰻魚素有「軟黃金」「海底冬蟲草」之稱,《鰻魚的故事》以食物鏈觀察視角,講述鰻魚神秘的生活軌跡、由鰻魚串起的豐富多彩的各地食俗、關聯全球的產業鏈條
  • 欲望與知足,是人生的兩端
    欲望與知足,是人生的兩端。年輕時,精力旺盛,有欲望,有追求,才能進步;年老時,要守住精力,保存生命力,就要懂得知足,才能健康。擁有欲望,並不是要貪婪。貪婪是人生的陷阱,你必須充分認識自己,才能定位自己的人生。
  • 《聽肖戰說》天秤座——兩端皆是我
    天秤座——兩端皆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