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的白堊紀黑龍江海倫生物群化石研究調查成果發布會上,經國家權威機構的地質研究、古生物化石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反覆考察論證,在黑龍江海倫大峽谷發現的罕見白堊紀生物群,包括蕨類植物莖幹化石、裸子植物木化石以及恐龍化石和鱉化石等,極具歷史和科研價值。
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張立東發布了海倫大峽谷古生物調查成果。他說,通過調查發現,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主要有植物化石3大類,5科8屬,包括登普斯基蕨科、紫萁科和桫欏科等;動物化石主要可分為4大類,分別為古生代原生動物蜓類、無脊椎動物腹足類、爬行動物龜鱉類和恐龍骨骼、第四紀哺乳動物猛獁象和野牛。
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程業明表示,經考察調研發現,黑龍江是國內唯一出產登普斯基蕨的地區,海倫產出的登普斯基蕨數量多、個體大。大量登普斯基蕨莖幹的發現表明,當時松遼盆地北部植物群落中該樹蕨在局部地區可能是優勢類群。同時,該化石的發現,也為中國白堊紀地層與世界其他地區同時代地層的對比提供了證據。
海倫大峽谷古生物群遺蹟位於黑龍江海倫國家森林公園,峽谷上接小興安嶺餘脈,下至海倫市東方紅水庫上遊,谷長10餘公裡,是小興安嶺西坡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帶,該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森林更新演替良好,物種多樣性豐富。
「此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呈礫石態廣泛分布於河谷中,產出量大。化石個體較其他地區的大。化石類型豐富,既有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又有恐龍、龜鱉類等爬行動物。」中國地質博物館研究員程業明說,「其中大量登普斯基蕨莖幹化石的發現也為中國白堊紀地層與世界其他地區同時代地層的對比提供了證據。」
素材來源:新華網、光明日報、央視新聞客戶端
【來源:人民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