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之間最大的傷痛,莫過於離別,做媽媽的更是一樣。孩子作為自己的心頭肉,放在哪都會為他擔心,一時見不到就會產生焦慮與擔憂,有的時候還會出現不祥的幻覺。這種心理狀態,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大多數身為父母的一種正常表現,在心理學中,稱作「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01什麼是分離焦慮呢?
分離焦慮一般是指一個人與其認定重要的人分離之後而產生的焦慮情緒;當然,這種焦慮並不只發生在兒童與父母之間,同時還有情侶、夫妻、好朋友等眾多關係上,但他們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自己認定為重要的人;
英國精神分析專家,同時也是提出「依戀理論」的奠基人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就將嬰幼兒與父母因分離而產生焦慮情緒分為了3個階段:
1、反抗階段——以嚎啕大哭為主要變現,同時伴有肢體上的打鬧;2、失望階段——以自我小聲哭鬧為主,此時排斥他人介入自己的世界;3、平復階段——思維與情緒非常容易被他人所吸引,例如唱歌、零食等,但心情仍處於平復期;
02父母對分離焦慮的認知誤區
一、客觀事實
從情感的角度去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分離是一個人從小就需要面對的客觀事實。例如,父母某一方因工作原因需要到異地工作一陣子,儘管中途抽時間能回來看看孩子,可是在孩子的內心卻是需要直面面對這場分離的場景;
在大量數據樣本的研究中發現,當一個孩子從7~8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對分離這時事實而產生焦慮,一直到12~14個月的時候,分離焦慮的情緒就會到達一個峰值。
二、父母對分離焦慮是普遍存在認知誤區的
為什麼這樣去理解呢?按照大多數父母的觀念,自己與孩子分離時,往往是因為孩子的情緒反向傳導給了自己,本以為自己的心智可以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堅強,反倒是因為孩子的一陣陣哭聲「震」碎了自己的玻璃心。
其實,事實正是相反的,儘管孩子對分離會產生焦慮的情緒,但是孩子對分離焦慮的表達,也僅僅是一時的表現而已。
分離焦慮的情緒傳導,正是父母這一側向孩子那一側傳導的,這個傳導的過程也不是在分離的那一刻開始的,而是在於日常中的言語、眼神、動作開始的。簡明扼要的去概括:正是父母平日中對孩子建立的親密依附關係,在安全感的作用下,孩子最終才產生了分離焦慮情緒;
03一個母親扭轉自己看待分離焦慮的故事
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寶媽開始細心地為孩子挑選學校。於是,在開學的這一天,寶媽鼓起了勇氣,將孩子送進了心儀的幼兒園,起初適應的前20分鐘,孩子都有說有笑的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鬧,不亦樂乎。
當老師向窗外的家長們擺了擺手之後,意思是告訴家長可以嘗試著離開了。誰曾想幾分鐘後便傳來撕心裂肺的哭聲,儘管按照與老師約定的那樣,不回頭快步走出校園的那一刻,對於寶媽來說,玻璃心的確碎了一地。
回公司的路上,整個腦海中都是孩子哭泣的樣子,於是整個腦海中浮現了一些奇妙的場景:
1、孩子會不會哭的吃不下東西;2、孩子會不會記恨我這麼狠心;3、孩子在學校會不會被其他同學欺負;4、孩子會不會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
於是,晚上見到孩子的那一刻,寶媽便忍不住第一時間問了孩子許多問題,喜歡這所學校嗎?與其他同學和老師相處的好不好呢?
孩子的回答也非常乾脆:「非常喜歡」;
從寶媽的角度,雖然得到了孩子言簡意賅的答案,可是從孩子的眼神中還是能夠看到一絲對自己的失望。為了彌補孩子,寶媽決定近些日子陪著孩子一起睡覺,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經常聽到孩子說夢話,例如:我不吃、我不要、你走開之類的話語;
寶媽更是認為孩子在學校是否真的受到了同學的欺負或者老師的批評,於是第二天送孩子上學的路上,還不停地問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跟其他小朋友鬧矛盾呢?」,孩子依舊回答道「沒有」;
儘管寶媽還是有些不放心,臨走時還是對孩子講了幾句話:「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欺負你,要告訴老師,回家後要跟媽媽說,知道嗎?」
轉眼間,半年的時間過去了,這種分離上的焦慮為寶媽時刻都帶來了某種緊張感,後來與老師溝通後才漸漸明白,是自己走進了分離焦慮的誤區;
分析:從老師那裡得知,孩子在入園後的前一周,的確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分離焦慮情緒,不過每個孩子的狀態不同,焦慮情緒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可是事實卻是很多家長都意想不到的,最終也是通過監控才讓寶媽心裡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原來,孩子在脫離父母的那一刻,卻是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與鬧,但是隨著老師引導,每個孩子似乎有著非常強大的平復負面情緒的才能,沒過多長時間也就又恢復到了半個小時前的有說有笑了。
一直以來,這位寶媽的心理路程也代表了很多家長的共同思維模式,總認為孩子會因為分離焦慮而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情緒,但事實卻是孩子的平復能力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力,最終久久不能平復甚至出現「臆想」的竟然是自己。
04如何避免分離焦慮對孩子帶來傷害,對自己的出路又在哪?
1、誠實
成人的世界裡,往往是因為害怕傷害到對方,所以往往使用善意的謊言去欺騙對方。於是,在面對幼小的孩子時,也採取了同樣的方法,特別是當父母需要到異地長時間出差時,總希望用縮短這段日常的措辭來敷衍孩子,最終造成的結果也就是使得孩子在等待的同時,又一次陷入了對家長失望、喪失安全感的負面情緒與感覺之中;
所以,誠實是與幼小心靈溝通的基礎,有時將事實誠實的告訴孩子,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在他們的思維中,思考往往都是一根線的思考模式,通俗的說,往往是家長想太多而已,孩子需要的不是謊言,而是一個誠實的期盼;
2、培養孩子獨處的技能
獨處,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孩子製造「孤獨感」的過程,在孩子們的世界中,也是這段時間與自己玩的過程,對他們來說,缺少的並不是家長們的陪伴,而是一種依戀式的安全感。這種感覺就像我們遇到了一件棘手問題時,束手無措的感覺是一個道理;
從孩子12~1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這樣的技能培訓,獨處的時間由家長自由掌握,但宗旨要按照由少到多循序漸進的過程去走。
這個過程可以是自己玩的過程、看的過程、聽的過程、動的過程,總之就是創造他們自我獨立的習慣與技能;
3、切勿對孩子大包大攬
一些孩子在面對分離焦慮情緒時,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表現狀態,有輕微能快速好轉的,有重需要安撫半天的。究其原因,也不難發現,原因就在於某些家長從孩子出生到上學期間的大包大攬行為。
這個方面是與第2點相對立的一面,大包大攬的背後,在積極的意義上是讓孩子對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產生了極高的依賴感與安全感的依戀關係,但在消極意義上就為孩子面對分離焦慮情緒時創造了「情緒爆發的溫床」。
可能有些家長會聯想到,的確有一些孩子會非常認可家庭成員中的一位,例如:只有在奶奶的懷抱中才不會哭鬧的場景;
4、從小學會鼓勵孩子
鼓勵孩子,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道路上的必備品,積極的鼓勵是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的;例如:
孩子,你比爸爸還要勇敢;孩子,你已經長大了;孩子,你可以保護媽媽了;積極的暗示,會讓孩子發自心底的認為,他們就是像家長描述的一樣,可以勇敢地面對世界了。這也不難看到現實場景中的例子,有很多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儘管是一副哭臉,但還是嘟囔著小嘴說到「媽媽說,我是個男子漢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05結語
一個媽媽,或是一個爸爸,當面對與孩子分離焦慮情緒時,首要的是堅定自己的情緒,其次才是更好的安撫孩子情緒。如果希望自己能對孩子輕鬆地放手,那麼就需要在平日裡按照科學的方法去培養、去對待你最愛的這個人。
最後的提示,勿嬌慣、勿大包大攬、勿過分保護,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是明理記,一個心理學界的乾貨挖掘機,關注我會讓你從心底深處理清思路,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