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寶媽的玻璃心碎了一地,心理學家幫你支幾招

2020-12-24 明理記

親人之間最大的傷痛,莫過於離別,做媽媽的更是一樣。孩子作為自己的心頭肉,放在哪都會為他擔心,一時見不到就會產生焦慮與擔憂,有的時候還會出現不祥的幻覺。這種心理狀態,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大多數身為父母的一種正常表現,在心理學中,稱作「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01什麼是分離焦慮呢?

分離焦慮一般是指一個人與其認定重要的人分離之後而產生的焦慮情緒;當然,這種焦慮並不只發生在兒童與父母之間,同時還有情侶、夫妻、好朋友等眾多關係上,但他們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自己認定為重要的人;

英國精神分析專家,同時也是提出「依戀理論」的奠基人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就將嬰幼兒與父母因分離而產生焦慮情緒分為了3個階段:

1、反抗階段——以嚎啕大哭為主要變現,同時伴有肢體上的打鬧;2、失望階段——以自我小聲哭鬧為主,此時排斥他人介入自己的世界;3、平復階段——思維與情緒非常容易被他人所吸引,例如唱歌、零食等,但心情仍處於平復期;

02父母對分離焦慮的認知誤區

一、客觀事實

從情感的角度去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分離是一個人從小就需要面對的客觀事實。例如,父母某一方因工作原因需要到異地工作一陣子,儘管中途抽時間能回來看看孩子,可是在孩子的內心卻是需要直面面對這場分離的場景;

在大量數據樣本的研究中發現,當一個孩子從7~8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對分離這時事實而產生焦慮,一直到12~14個月的時候,分離焦慮的情緒就會到達一個峰值

二、父母對分離焦慮是普遍存在認知誤區的

為什麼這樣去理解呢?按照大多數父母的觀念,自己與孩子分離時,往往是因為孩子的情緒反向傳導給了自己,本以為自己的心智可以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堅強,反倒是因為孩子的一陣陣哭聲「震」碎了自己的玻璃心。

其實,事實正是相反的,儘管孩子對分離會產生焦慮的情緒,但是孩子對分離焦慮的表達,也僅僅是一時的表現而已。

分離焦慮的情緒傳導,正是父母這一側向孩子那一側傳導的,這個傳導的過程也不是在分離的那一刻開始的,而是在於日常中的言語、眼神、動作開始的。簡明扼要的去概括:正是父母平日中對孩子建立的親密依附關係,在安全感的作用下,孩子最終才產生了分離焦慮情緒;

03一個母親扭轉自己看待分離焦慮的故事

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寶媽開始細心地為孩子挑選學校。於是,在開學的這一天,寶媽鼓起了勇氣,將孩子送進了心儀的幼兒園,起初適應的前20分鐘,孩子都有說有笑的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鬧,不亦樂乎。

當老師向窗外的家長們擺了擺手之後,意思是告訴家長可以嘗試著離開了。誰曾想幾分鐘後便傳來撕心裂肺的哭聲,儘管按照與老師約定的那樣,不回頭快步走出校園的那一刻,對於寶媽來說,玻璃心的確碎了一地。

回公司的路上,整個腦海中都是孩子哭泣的樣子,於是整個腦海中浮現了一些奇妙的場景:

1、孩子會不會哭的吃不下東西;2、孩子會不會記恨我這麼狠心;3、孩子在學校會不會被其他同學欺負;4、孩子會不會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

於是,晚上見到孩子的那一刻,寶媽便忍不住第一時間問了孩子許多問題,喜歡這所學校嗎?與其他同學和老師相處的好不好呢?

孩子的回答也非常乾脆:「非常喜歡」

從寶媽的角度,雖然得到了孩子言簡意賅的答案,可是從孩子的眼神中還是能夠看到一絲對自己的失望。為了彌補孩子,寶媽決定近些日子陪著孩子一起睡覺,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經常聽到孩子說夢話,例如:我不吃、我不要、你走開之類的話語;

寶媽更是認為孩子在學校是否真的受到了同學的欺負或者老師的批評,於是第二天送孩子上學的路上,還不停地問孩子:「在學校有沒有跟其他小朋友鬧矛盾呢?」,孩子依舊回答道「沒有」

儘管寶媽還是有些不放心,臨走時還是對孩子講了幾句話:「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欺負你,要告訴老師,回家後要跟媽媽說,知道嗎?」

轉眼間,半年的時間過去了,這種分離上的焦慮為寶媽時刻都帶來了某種緊張感,後來與老師溝通後才漸漸明白,是自己走進了分離焦慮的誤區;

分析:從老師那裡得知,孩子在入園後的前一周,的確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分離焦慮情緒,不過每個孩子的狀態不同,焦慮情緒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可是事實卻是很多家長都意想不到的,最終也是通過監控才讓寶媽心裡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原來,孩子在脫離父母的那一刻,卻是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哭與鬧,但是隨著老師引導,每個孩子似乎有著非常強大的平復負面情緒的才能,沒過多長時間也就又恢復到了半個小時前的有說有笑了。

一直以來,這位寶媽的心理路程也代表了很多家長的共同思維模式,總認為孩子會因為分離焦慮而產生一系列的負面情緒,但事實卻是孩子的平復能力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力,最終久久不能平復甚至出現「臆想」的竟然是自己

04如何避免分離焦慮對孩子帶來傷害,對自己的出路又在哪?

1、誠實

成人的世界裡,往往是因為害怕傷害到對方,所以往往使用善意的謊言去欺騙對方。於是,在面對幼小的孩子時,也採取了同樣的方法,特別是當父母需要到異地長時間出差時,總希望用縮短這段日常的措辭來敷衍孩子,最終造成的結果也就是使得孩子在等待的同時,又一次陷入了對家長失望、喪失安全感的負面情緒與感覺之中;

所以,誠實是與幼小心靈溝通的基礎,有時將事實誠實的告訴孩子,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在他們的思維中,思考往往都是一根線的思考模式,通俗的說,往往是家長想太多而已,孩子需要的不是謊言,而是一個誠實的期盼

2、培養孩子獨處的技能

獨處,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孩子製造「孤獨感」的過程,在孩子們的世界中,也是這段時間與自己玩的過程,對他們來說,缺少的並不是家長們的陪伴,而是一種依戀式的安全感。這種感覺就像我們遇到了一件棘手問題時,束手無措的感覺是一個道理;

從孩子12~1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這樣的技能培訓,獨處的時間由家長自由掌握,但宗旨要按照由少到多循序漸進的過程去走。

這個過程可以是自己玩的過程、看的過程、聽的過程、動的過程,總之就是創造他們自我獨立的習慣與技能;

3、切勿對孩子大包大攬

一些孩子在面對分離焦慮情緒時,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表現狀態,有輕微能快速好轉的,有重需要安撫半天的。究其原因,也不難發現,原因就在於某些家長從孩子出生到上學期間的大包大攬行為。

這個方面是與第2點相對立的一面,大包大攬的背後,在積極的意義上是讓孩子對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產生了極高的依賴感與安全感的依戀關係,但在消極意義上就為孩子面對分離焦慮情緒時創造了「情緒爆發的溫床」

可能有些家長會聯想到,的確有一些孩子會非常認可家庭成員中的一位,例如:只有在奶奶的懷抱中才不會哭鬧的場景;

4、從小學會鼓勵孩子

鼓勵孩子,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道路上的必備品,積極的鼓勵是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的;例如:

孩子,你比爸爸還要勇敢;孩子,你已經長大了;孩子,你可以保護媽媽了;積極的暗示,會讓孩子發自心底的認為,他們就是像家長描述的一樣,可以勇敢地面對世界了。這也不難看到現實場景中的例子,有很多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儘管是一副哭臉,但還是嘟囔著小嘴說到「媽媽說,我是個男子漢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05結語

一個媽媽,或是一個爸爸,當面對與孩子分離焦慮情緒時,首要的是堅定自己的情緒,其次才是更好的安撫孩子情緒。如果希望自己能對孩子輕鬆地放手,那麼就需要在平日裡按照科學的方法去培養、去對待你最愛的這個人。

最後的提示,勿嬌慣、勿大包大攬、勿過分保護,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

我是明理記,一個心理學界的乾貨挖掘機,關注我會讓你從心底深處理清思路,得到更多!

相關焦點

  • 成人的分離焦慮和孩子的分離焦慮
    成人的分離焦慮與孩子的有什麼不同成人的焦慮屬於神經症的範疇
  • 成人依戀與分離焦慮
    這種形象可能在他困難時給予幫助,孩子能和這些形象進行自我交流,並成為未來(兒童期- 青春期- 成年期)親密關係的標準或導向。 心理學家Hazan 和Shaver認為,婚戀關係與母嬰依戀的情緒及行為動力為同一生物系統所控制,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以提高生存的機率及安全性,並列舉了兩者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如尋求與另一方的親近,當另一方在身邊的時候會覺得安全和舒適,當與另一方分離的時候會感到焦慮,都與另一方分享自己的發現,都會撫愛另一方的面部,並都顯示出相互間的迷戀和專注,都會進行「身體交淡」等。
  • 孩子有分離焦慮?別怕!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最重要:媽媽自己要放輕鬆。假如你是個焦慮的母親,那麼孩子也會被你的情緒所傳染,或是受影響跟著仿效。在陪伴寶寶時,要儘量專注,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沒有消失;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或是發出聲音,有時候通過聲音能夠讓寶寶放心,有助於他學會將聲音與你的形象結合起來,避免分離焦慮發作。
  • 秋季開學被提上日程,孩子有「分離焦慮怎麼辦?」這4個攻略拿好
    分離焦慮:是指是指嬰幼兒與其照看者,特別是和父母,因分離而引起的不安、焦慮、等一系列不良情緒反應。分離焦慮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2個關鍵的高發期,一是孩子7月齡大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和父母分離而情緒崩潰。再就是孩子3歲入園的時候,因為沒有長期離開過家,多會難適應園內生活,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情況比較輕的話,沒有影響到孩子的生活的話,父母也不用過於擔心,但是如果孩子的分離焦慮已經比較嚴重的話,父母就不能再坐視不理。
  • 家有「黏人精」,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這些事從日常中就要開始了.
    我不想讓你走!」你肯定有這樣的經歷,寶寶只要一見你要離開,就會立馬放下手頭的玩具,瞬間淚崩。寶寶平時在家裡就特別粘媽媽,一轉頭看不見媽媽,就全屋子一邊叫一邊找,找不到就嚎啕大哭。這甜蜜的負擔又叫分離焦慮。
  • 愛上幼兒園,寶寶分離焦慮怎麼破?
    返園的時候不少幼兒園裡都哭成一片,一些家長剛走,孩子便開始哭鬧不止,嘴裡大喊「我要媽媽」、「我要回家」.親愛的家長朋友,寒假後寶寶重返幼兒園,請這樣幫他度過分離焦慮期。所謂入園分離焦慮,就是指幼兒進入幼兒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焦慮、不安等情緒和行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面臨一次入園分離焦慮。
  • 《包寶寶》:從孩子出生到成長,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接下來,我們就以奧斯卡動畫短片《包寶寶》為例,從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一、 《包寶寶》:空巢母親難以言說的"分離焦慮"在畫面一開始,一位母親用靈活的雙手開始揉面、擀皮兒、包包子,沒一會一籠白白淨淨的包子就出爐了。
  • 孩子「玻璃心」嚴重怎麼辦?家長學會這3招,幫孩子變得更堅強
    但是這樣的孩子是接受不了風吹雨打的。也就是說,這種孩子的「受挫能力」會很差。面對挫折,這些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家長幫忙解決麻煩,自己沒有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一旦家長想讓其自己解決麻煩,就開始哭鬧。這也是典型的「玻璃心」特徵。
  • 一和媽媽分開就哭鬧?寶寶的分離焦慮期到了,3種方法巧妙解決
    閨蜜最近跟我訴苦,下班回到家兒子馬上往她身上爬,一直摟著他,吃飯也不撒手,生怕媽媽一放下他就走了,尤其是每天早上出門上班前,幾乎都是外婆把他從媽媽懷裡搶過來,她才能去上班,但兒子在身後大哭,她去上班的心情也不好。閨蜜知道她兒子現在這種情況是一種分離焦慮。這種焦慮大概會從1歲左右開始,和媽媽分開時,就會產生這種分離焦慮感。
  • 解決分離焦慮
    南孫小姨說,需要先來解決她們母女遲到的分離焦慮,才能各自開啟新的人生旅程。我覺得,南孫小姨鄭重其事地把「分離焦慮」拿出來解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在現實生活中真的非常非常稀少。(袁泉演的角色永遠都是這樣「拎得清」,又直擊要害,解決最根本的問題。有這樣的小姨真是莫大的幸福。)
  • 《艋胛》:孩子不會說再見,「分離焦慮」在作祟,告別教育不能少
    電影的主人公」蚊子」17歲那年到艋胛念高中,因為一根雞腿認識了四個好朋友,五人成群結隊組成了「太子幫」,因為一次意外殺人,加之太子幫「老大「志龍的父親Gata黑道大哥的身份,五個少年在無奈之下加入了黑幫,在最後一次的鬥爭過程中兄弟反目,從此,江湖再也沒有了太子幫。蚊子的父親早年去了日本,走時一句話也沒說,只留下孤零零的蚊子和媽媽相依為命。
  • 擔心寶寶的分離焦慮?先擔心媽媽自己的吧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表現會有差異,其中一小部分孩子會出現心理疾病級別的分離焦慮症,也叫分離焦慮失調,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這種情況的比例並不高,中國兒童的相關統計數據比較少,只好先參考美國的了。根據《美國精神病學雜誌》2000年刊登論文,對美國疾病普查資料庫NCS-R的統計分析顯示,兒童和成人患分離焦慮症的比例分別是4.1%和6.6%。
  • 「孩子一哭我就抱,錯了嗎」嬰兒哭泣求抱抱的背後,不是無理取鬧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嬰幼兒時期的寶寶,通常都是最難帶、最磨人的,嬰兒每天的生活很簡單,除了吃睡最多的就是哭鬧,但站在寶媽的角度來講,卻著實令人頭疼得很。尤其是當寶寶哭鬧不止的時候,他表達不出來也聽不懂安慰的話語,此時「媽媽抱」就成了一招「制勝法寶」。
  • 黃磊含淚表示不想女兒長大:父母的分離焦慮如何破解
    當孩子越來越適應幼兒園,不再哭鬧地嚷嚷不去上學,我們才發現心裡空落落的,原來需要克服分離焦慮的不止是孩子,還有我們。之前不點媽看過一則短視頻,孩子上幼兒第一天,孩子爸在車內嚎啕大哭。這可不是個例,幼兒園開學第一天,門外站著的全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不乏偷偷抹淚和明目張胆大哭的。其實,分離焦慮不止孩子有,在父母身上也普遍存在。
  • 分離焦慮反轉而來
    分離焦慮是指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 寶寶依賴媽媽,一到幼兒園就哭,或許是「分離焦慮」在作祟
    如意第一天送閨女上幼兒園,雖然在家已經給閨女做足了心理準備,閨女說:"媽媽,你放心吧,上幼兒園我肯定不哭,我很勇敢"。可是一到幼兒園門口,閨女說的話全部都不做數了,閨女抱著如意的大腿死活不放手。再後來的幾天時間裡,如意也是有意的在幫助閨女過度分離焦慮,如意不僅邀請閨女班的小朋友一起到家裡來做客,而且周六周日還帶閨女去幼兒園玩耍。很快閨女的入園焦慮就過去了。為什麼孩子一上幼兒園就會出現分離焦慮?
  • 幼兒園開學在即,推薦8本優質繪本,幫孩子緩解入園焦慮
    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學了,面對分離,無論家長還是孩子們,都會有不一樣的心情。最讓家長揪心的,必然是孩子面對分離焦慮的哭鬧,所以,提前做好入園準備,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就很有必要。繪本可以讓孩子更直觀的了解幼兒園的情況,對幼兒園的活動和自己情緒的變化都有所準備,也就可以減少情緒的波動和大哭大鬧的可能。《媽媽的愛在幼兒園陪伴我》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因為孩子並不了解分離只是暫時的,他們害怕失去媽媽的陪伴,害怕永遠的失去爸爸媽媽。
  • 緩解狗狗緊張情緒,減少分離焦慮?
    點擊圖片上面的小字體{訓狗教程}→快速關注每次回家,都看到家裡被狗狗搞得一團亂嗎?又或是前腳一走,狗狗就開始躁動吼叫,非主人在不可?相信這是很多主人的困擾,當這種情況嚴重時有些狗狗甚至還會自殘,這就是狗狗的分離焦慮症。
  • 面對分離,那個哭天搶地抱著我胳膊不放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看到小班的孩子在門口哭的稀裡譁啦,媽媽焦急又心疼的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讓我一下子想起2年前,小胖入園的狀態。 小胖是2歲8個月的時候入園的,在他入園之前的那個夏天,我基本上買來了所有大家推薦的跟幼兒園相關的繪本,給他做心理建設,並且在家裡玩遊戲,模擬幼兒園可能出現的場景。
  • 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作為過來人,我的經驗正好可以給大家參考,接下來就一起來聊一聊分離焦慮的那些事吧!所謂的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父母或其他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孩子的分離焦慮,在爸媽心裡就是個定時炸彈,只要跟孩子分開,就擔心它爆炸。儘管如此,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依戀理論」中卻認為:「孩子的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而早期親子依戀的質量,會對個體的人格和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