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開始有崛起之勢,也帶動了動畫短片的發展。一部具有濃厚中國風的動畫短片《包寶寶》不僅在國內備受喜愛,而且在國際舞臺上也獲得了不少獎項,其中一個還是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作為皮克斯歷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是由一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導演,而這名導演力圖用這部短片來反應中國家庭的現狀以及中國家庭中的教育問題。
這部影片講的是一位母親陪伴著一個象徵兒子的包寶寶之間的相處故事,畫風溫馨,角色形象設計軟萌可愛,但這部看似溫情的短片刻畫是中國現代家庭中的一個常見問題——分離焦慮。而這份分離焦慮並不是表現在孩子的身上,而是表現在媽媽的身上。
媽媽一口吃掉包寶寶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個笑點,這一情節設置的背後還蘊含著媽媽對孩子的愛還有控制。溫暖、有趣的相處和愛護中,隱藏的是媽媽對孩子自私的控制,而最後包寶寶要長大離開媽媽的時候,媽媽傷心欲絕的片段更是包含著"分離焦慮"的辛酸。
接下來,我們就以奧斯卡動畫短片《包寶寶》為例,從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一、 《包寶寶》:空巢母親難以言說的"分離焦慮"
在畫面一開始,一位母親用靈活的雙手開始揉面、擀皮兒、包包子,沒一會一籠白白淨淨的包子就出爐了。她端著包子走到餐桌前,丈夫已經起床,狼吞虎咽一頓之後就匆匆忙忙地上班。鏡頭轉到一家三口的全家福,但是丈夫和兒子都不在媽媽的身邊。
媽媽感到非常失落,拿起最後一個包子的時候開始嚎啕大哭起來。突然間,包子突然有了生命,成為了媽媽的"包寶寶"。
整件事都是這位媽媽的幻想,包子被幻想成有血有肉的孩子,只是為了安慰心中的孤獨和寂寞。因為飽受與兒子分別之苦,所以媽媽把包寶寶當成親生兒子,對他極盡疼愛。可是,包寶寶最終都會長大成人,變得越來越嚮往獨立、嚮往自由。正當包寶寶要離家的時候,媽媽一氣之下把包寶寶吃掉,想將他佔為己有。
在短片最後,媽媽一覺驚醒,發現這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場夢,而這時響起了兒子離家出走的腳步聲。
在這一段經歷中,媽媽嘗遍了悲喜,這就像是現實生活中每一位父母都要經歷的階段。
二、從孩子出生到成長,家長的"分離焦慮"經過4個階段
1、階段一:親子之間經歷"正常共生期"
當媽媽看到包寶寶出生時,她非常地驚喜,用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它,把它當寶貝一樣愛著。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作"正常的共生期",這個階段常常處於寶寶剛出生不久。在經歷正常的共生期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非常需要安全感,這也是建立親子廉潔最好的時機之一。因為孩子太小所以無法離開父母生存,而父母也是渴望感受被需要,這兩種情感渴望將親子綁定在一起,讓親子之間"和諧共生。
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常常會隨著寶寶笑而笑,隨著寶寶的哭而哭,自身的情感情感總是聯繫在寶寶身上。
2、階段二:分離期父母初嘗失落和孤獨
在孩子成長到一定的時期,孩子就會迎來身心上的成長,慢慢變成少年的模樣。這時候他已經不需要家長處處照顧,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渴望自由和獨立的種子慢慢發芽。
但是有很多家長依舊沉浸在"正常的共生期",難以接受孩子不再需要自己,而且會常常因為習慣性的動作而去幹涉孩子的行為,習慣性的去保護她呵護她。
就像是短片中,我寶寶在和其他小夥伴踢足球,媽媽看到之後擔心包寶寶受傷,所以立馬報警他就走,留下小夥伴們非常吃驚的站在一旁。媽媽想要了解包寶寶的想法,但是卻被包寶寶拒之門外,從始到終都不知道包寶寶為什麼生悶氣。
這種關愛孩子的心很可能會變成親情綁架,束縛了孩子的自由。實際上,在這個階段,父母會初嘗與孩子分離時的失落和孤獨,但是還是反而能從分離中獲取愉悅,他比父母更能夠克服奮力的焦慮。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至二歲期間,還是自主意識增強,他們開始有自己的主見,所以親子關係就開始進入分離期。從分離期的初期開始,家長就需要做好與孩子心理分離的準備,正確的看待孩子的遠去,劃清親子之間的邊界。
3.、階段三:分離時的拒絕接受和徹底失控
短片中媽媽走過了前兩個階段,但是當包寶寶毫無徵兆地領回來個女友,並且向媽媽宣布要搬出去住的時候,媽媽就開始崩潰了。她一開始拒絕接受這個事實,後來在認清現實之後一把抓住包寶寶吞進了自己的嘴裡,這個動作意味著媽媽想要徹底佔有孩子,在精神上已經崩潰。
很多家長都有同樣的感受: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現在卻控制不住了,那麼撒潑耍賴的方式必須要把孩子拴住,甚至會認為無法擁有你我就毀掉你。
父母的愛可以積聚佔有欲,想通過極端的方式控制孩子。美其名曰的關心,實際上都是事無巨細、壓迫感失去的控制感,這樣看似是父母的愛,但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壓力巨大的牢籠。
4.、階段四:空巢母親的情感接納
兒子不在家,老伴也因為工作忙碌而時常不在身邊,媽媽已經厭倦了一日三餐,所以就有了把包子當成兒子的幻想。這一段經歷講的是這位空巢媽媽在孤獨和寂寞下陷入了以前的回憶,她只能將包子當作兒子來安慰自己,重溫舊時快樂的時光。
在最後的時候,媽媽一夢驚醒才發現這一切不過是自己的幻想,這時候他也明白如果再固執下去只會兩敗俱傷。
所以在夢醒之後媽媽想通了一切,接納了兒子的獨立,回家了老兒媳婦的出現,更能夠理解丈夫工作的忙碌,新生活由此展開。
吳志宏曾說:孩子在父母製造的生活空空間中長大,同時要不斷完成各種分離。實際上,父母也應該學會更加理性地面對於孩子的分離和離別,接受孩子的獨立和自由,在心理上變得更加成熟。
三、 面對分離焦慮,家長應該學會"心理斷乳"
解決分離焦慮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心理斷乳",它指的是在心理上擺脫對孩子的依賴和控制,不要整日圍著孩子轉,而是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身身上,接受孩子的獨立。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次臺詞是:那些鳥兒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他們的每一片羽毛,都想要著自主自由的光芒。"家長必須要學會"心理斷乳"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加高質量的成長空間,大孩子也能得到自主自由的光芒。
父母的生活不應該只圍繞著孩子轉,更應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既要關愛孩子,也要注重自己獨立的生活。慢慢的,家長才能從分離的孤寂中抽離,看清生活和分離的實質。
孩子終究會長,分離必不可免,與其把孩子拴在身邊,不如默默支持,精心呵護,把自由和選擇還給自己,還給孩子。
我是昊科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