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寶》:從孩子出生到成長,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2020-12-23 昊科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開始有崛起之勢,也帶動了動畫短片的發展。一部具有濃厚中國風的動畫短片《包寶寶》不僅在國內備受喜愛,而且在國際舞臺上也獲得了不少獎項,其中一個還是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作為皮克斯歷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是由一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導演,而這名導演力圖用這部短片來反應中國家庭的現狀以及中國家庭中的教育問題。

這部影片講的是一位母親陪伴著一個象徵兒子的包寶寶之間的相處故事,畫風溫馨,角色形象設計軟萌可愛,但這部看似溫情的短片刻畫是中國現代家庭中的一個常見問題——分離焦慮。而這份分離焦慮並不是表現在孩子的身上,而是表現在媽媽的身上。

媽媽一口吃掉包寶寶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個笑點,這一情節設置的背後還蘊含著媽媽對孩子的愛還有控制。溫暖、有趣的相處和愛護中,隱藏的是媽媽對孩子自私的控制,而最後包寶寶要長大離開媽媽的時候,媽媽傷心欲絕的片段更是包含著"分離焦慮"的辛酸。

接下來,我們就以奧斯卡動畫短片《包寶寶》為例,從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一、 《包寶寶》:空巢母親難以言說的"分離焦慮"

在畫面一開始,一位母親用靈活的雙手開始揉面、擀皮兒、包包子,沒一會一籠白白淨淨的包子就出爐了。她端著包子走到餐桌前,丈夫已經起床,狼吞虎咽一頓之後就匆匆忙忙地上班。鏡頭轉到一家三口的全家福,但是丈夫和兒子都不在媽媽的身邊。

媽媽感到非常失落,拿起最後一個包子的時候開始嚎啕大哭起來。突然間,包子突然有了生命,成為了媽媽的"包寶寶"。

整件事都是這位媽媽的幻想,包子被幻想成有血有肉的孩子,只是為了安慰心中的孤獨和寂寞。因為飽受與兒子分別之苦,所以媽媽把包寶寶當成親生兒子,對他極盡疼愛。可是,包寶寶最終都會長大成人,變得越來越嚮往獨立、嚮往自由。正當包寶寶要離家的時候,媽媽一氣之下把包寶寶吃掉,想將他佔為己有。

在短片最後,媽媽一覺驚醒,發現這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場夢,而這時響起了兒子離家出走的腳步聲。

在這一段經歷中,媽媽嘗遍了悲喜,這就像是現實生活中每一位父母都要經歷的階段。

二、從孩子出生到成長,家長的"分離焦慮"經過4個階段

1、階段一:親子之間經歷"正常共生期"

當媽媽看到包寶寶出生時,她非常地驚喜,用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它,把它當寶貝一樣愛著。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作"正常的共生期",這個階段常常處於寶寶剛出生不久。在經歷正常的共生期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非常需要安全感,這也是建立親子廉潔最好的時機之一。因為孩子太小所以無法離開父母生存,而父母也是渴望感受被需要,這兩種情感渴望將親子綁定在一起,讓親子之間"和諧共生。

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常常會隨著寶寶笑而笑,隨著寶寶的哭而哭,自身的情感情感總是聯繫在寶寶身上。

2、階段二:分離期父母初嘗失落和孤獨

在孩子成長到一定的時期,孩子就會迎來身心上的成長,慢慢變成少年的模樣。這時候他已經不需要家長處處照顧,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渴望自由和獨立的種子慢慢發芽。

但是有很多家長依舊沉浸在"正常的共生期",難以接受孩子不再需要自己,而且會常常因為習慣性的動作而去幹涉孩子的行為,習慣性的去保護她呵護她。

就像是短片中,我寶寶在和其他小夥伴踢足球,媽媽看到之後擔心包寶寶受傷,所以立馬報警他就走,留下小夥伴們非常吃驚的站在一旁。媽媽想要了解包寶寶的想法,但是卻被包寶寶拒之門外,從始到終都不知道包寶寶為什麼生悶氣。

這種關愛孩子的心很可能會變成親情綁架,束縛了孩子的自由。實際上,在這個階段,父母會初嘗與孩子分離時的失落和孤獨,但是還是反而能從分離中獲取愉悅,他比父母更能夠克服奮力的焦慮。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至二歲期間,還是自主意識增強,他們開始有自己的主見,所以親子關係就開始進入分離期。從分離期的初期開始,家長就需要做好與孩子心理分離的準備,正確的看待孩子的遠去,劃清親子之間的邊界。

3.、階段三:分離時的拒絕接受和徹底失控

短片中媽媽走過了前兩個階段,但是當包寶寶毫無徵兆地領回來個女友,並且向媽媽宣布要搬出去住的時候,媽媽就開始崩潰了。她一開始拒絕接受這個事實,後來在認清現實之後一把抓住包寶寶吞進了自己的嘴裡,這個動作意味著媽媽想要徹底佔有孩子,在精神上已經崩潰。

很多家長都有同樣的感受: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現在卻控制不住了,那麼撒潑耍賴的方式必須要把孩子拴住,甚至會認為無法擁有你我就毀掉你。

父母的愛可以積聚佔有欲,想通過極端的方式控制孩子。美其名曰的關心,實際上都是事無巨細、壓迫感失去的控制感,這樣看似是父母的愛,但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壓力巨大的牢籠。

4.、階段四:空巢母親的情感接納

兒子不在家,老伴也因為工作忙碌而時常不在身邊,媽媽已經厭倦了一日三餐,所以就有了把包子當成兒子的幻想。這一段經歷講的是這位空巢媽媽在孤獨和寂寞下陷入了以前的回憶,她只能將包子當作兒子來安慰自己,重溫舊時快樂的時光。

在最後的時候,媽媽一夢驚醒才發現這一切不過是自己的幻想,這時候他也明白如果再固執下去只會兩敗俱傷。

所以在夢醒之後媽媽想通了一切,接納了兒子的獨立,回家了老兒媳婦的出現,更能夠理解丈夫工作的忙碌,新生活由此展開。

吳志宏曾說:孩子在父母製造的生活空空間中長大,同時要不斷完成各種分離。實際上,父母也應該學會更加理性地面對於孩子的分離和離別,接受孩子的獨立和自由,在心理上變得更加成熟。

三、 面對分離焦慮,家長應該學會"心理斷乳"

解決分離焦慮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心理斷乳",它指的是在心理上擺脫對孩子的依賴和控制,不要整日圍著孩子轉,而是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身身上,接受孩子的獨立。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次臺詞是:那些鳥兒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他們的每一片羽毛,都想要著自主自由的光芒。"家長必須要學會"心理斷乳"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加高質量的成長空間,大孩子也能得到自主自由的光芒。

父母的生活不應該只圍繞著孩子轉,更應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既要關愛孩子,也要注重自己獨立的生活。慢慢的,家長才能從分離的孤寂中抽離,看清生活和分離的實質。

孩子終究會長,分離必不可免,與其把孩子拴在身邊,不如默默支持,精心呵護,把自由和選擇還給自己,還給孩子。

我是昊科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從孩子出生到成長,《包寶寶》裡4個階段,解析父母「分離焦慮」
    直到影片最後,我們才知道這一切不過是一場夢,是這位母親的一廂情願,但卻真實地揭開了我國幾乎所有母親的面紗,因為父母和子女之間本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歷程。01 從孩子出生到成長,父母的分離焦慮基本分為4個階段。
  • 《包寶寶》:媽媽的一生,有4個階段的焦慮
    就拿今天的這部《包寶寶》來說吧,它不僅在國內深受大家的歡迎,在國際舞臺上跟其他作品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還拿下了很多獎項。在這部短片當中,大家能看到媽媽和包寶寶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整個故事很溫馨,包寶寶的形象也很是可愛。然而僅憑溫馨的故事和呆萌的形象,並不能幫助這部短片脫穎而出。它之所以能拿下那麼多獎項,最終還是依靠隱藏在溫馨故事下的深層含義,那就是分離焦慮。
  • 孩子有分離焦慮?別怕!
    其實,分離焦慮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階段的寶寶與親人分離時的表現也不一樣:0-3個月:剛出生的小寶寶還是「懵懵懂懂」的,因為所有人、事、物,對他而言都是陌生的,還沒有很具體的「親人」的概念,也不會對某個人產生依戀,所以只要他們感覺身體舒適,就不會產生分離焦慮。3-6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分熟人和生人了,對熟悉的人會表現出愉快的情緒,而對陌生的面孔則有所抗拒。
  • 短片《包寶寶》揭露中國教育:面對分離焦慮,父母更需心理斷乳
    在本年度奧斯卡頒獎落幕之際,最佳動畫片《的寶寶》成為了備受關注和讚揚的影片。包寶寶實際上是一隻包子,他看見一位空巢母親心疼不已,於是從包子變成一個寶寶陪伴在老人身邊。飽受與兒子分別之苦的母親把包寶寶當作親生兒子,與他一起買菜、做飯、打太極,極盡疼愛。然而,包寶寶如人類一般逐漸長大,變得越來越獨立。而當包寶寶離家之際,母親一氣之下,一口吞下了包寶寶,想將它佔為己有。
  • 秋季開學被提上日程,孩子有「分離焦慮怎麼辦?」這4個攻略拿好
    分離焦慮:是指是指嬰幼兒與其照看者,特別是和父母,因分離而引起的不安、焦慮、等一系列不良情緒反應。分離焦慮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2個關鍵的高發期,一是孩子7月齡大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和父母分離而情緒崩潰。再就是孩子3歲入園的時候,因為沒有長期離開過家,多會難適應園內生活,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情況比較輕的話,沒有影響到孩子的生活的話,父母也不用過於擔心,但是如果孩子的分離焦慮已經比較嚴重的話,父母就不能再坐視不理。
  • 寶寶的分離焦慮期到了,3種方法巧妙解決
    但知道歸知道,閨蜜還是擔心這種分離焦慮是否正常?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寶寶出現分離焦慮正常嗎?答案是肯定的。寶寶的分離焦慮期一般會在1歲前開始出現,在1-3歲這段時間達到頂峰。很多父母都會在孩子在大概在8個月左右開始就能認出爸爸媽媽了,這在認知發育來說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對寶寶自身來說也會產生一種不安。我的女兒現在剛好1歲多2個月,前些天我帶她去朋友家聚餐,這是她第一次見到我的朋友,但是她非常願意讓朋友抱她,我們都感到很驚訝,覺得這個孩子性格不錯。結果當我一去上廁所的時候,她馬上就試圖推給我朋友,掙扎著下地要朝我的方向走來。
  • 黃磊含淚表示不想女兒長大:父母的分離焦慮如何破解
    當孩子越來越適應幼兒園,不再哭鬧地嚷嚷不去上學,我們才發現心裡空落落的,原來需要克服分離焦慮的不止是孩子,還有我們。之前不點媽看過一則短視頻,孩子上幼兒第一天,孩子爸在車內嚎啕大哭。這可不是個例,幼兒園開學第一天,門外站著的全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不乏偷偷抹淚和明目張胆大哭的。其實,分離焦慮不止孩子有,在父母身上也普遍存在。
  • 寶寶粘人又易哭,面對寶寶分離焦慮期,4個方法幫忙緩解!
    分離焦慮是指小孩因和家人分離而產生的情緒反應,一般7
  • 成人的分離焦慮和孩子的分離焦慮
    成人的分離焦慮與孩子的有什麼不同成人的焦慮屬於神經症的範疇
  • 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作為過來人,我的經驗正好可以給大家參考,接下來就一起來聊一聊分離焦慮的那些事吧!所謂的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父母或其他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通常寶寶在6-7個月時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如果將他與爸媽或者其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就會表現出哭鬧不安。到12個月-18個月後,又會慢慢減弱。
  • 《小歡喜2》原班人馬開拍,暴露了中年父母分離焦慮的扎心真相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小神獸們開學有一段日子了,網絡上孩子哭鬧不肯上學的視頻段子滿天飛,在圖個樂之後,實際上也暴露了孩子的分離焦慮,我之前已經有文章聊過了。
  • 媽媽不要走,分離太焦慮……成長就該是且行且放手的目送!
    ……一千個家長,心裡揣著一千種擔憂,唯一相同的,是為人父母的那顆愛子之心。表妹家的大寶小豆,今年9月該上幼兒園了,基於小豆從小粘媽媽的屬性,表妹非常有先見的,給孩子報了家門口的暑期幼託班,想著經過一兩個月的「分離試煉」,孩子自然能開開心心上學去,不哭不鬧不找媽!
  • 又到返園季!愛上幼兒園,寶寶分離焦慮怎麼破?
    返園的時候不少幼兒園裡都哭成一片,一些家長剛走,孩子便開始哭鬧不止,嘴裡大喊「我要媽媽」、「我要回家」.親愛的家長朋友,寒假後寶寶重返幼兒園,請這樣幫他度過分離焦慮期。所謂入園分離焦慮,就是指幼兒進入幼兒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焦慮、不安等情緒和行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面臨一次入園分離焦慮。
  • 從容應對分離焦慮,這份清單寶寶和媽媽都需要
    這位媽媽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其實就是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指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關係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以表示拒絕分離,又稱離別焦慮。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期:一個從7月齡左右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跡象,通常到18個月時會達到最高峰;另一個則是3歲剛上幼兒園的這段時間。
  • 孩子最難帶的三個階段,熬過去就能輕鬆些了,你家寶寶在哪個階段
    教育孩子是每一個做父母的的人生中最大的事情,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被賦予了一種責任,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父母可能不止一次感覺到教育孩子真難。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每天除了吃,睡,就是哭,他們不會講話,不會跟你互動,父母還要無時無刻關注著孩子,很難。
  • 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寶媽的玻璃心碎了一地,心理學家幫你支幾招
    例如,父母某一方因工作原因需要到異地工作一陣子,儘管中途抽時間能回來看看孩子,可是在孩子的內心卻是需要直面面對這場分離的場景;在大量數據樣本的研究中發現,當一個孩子從7~8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對分離這時事實而產生焦慮,一直到12~14個月的時候,分離焦慮的情緒
  • 擔心寶寶的分離焦慮?先擔心媽媽自己的吧
    這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但不同寶寶遇到的分離焦慮嚴重程度差異很大,不能同樣對待,絕大部分是普通的情緒問題,但處理不好,也可能會成為心理疾病。那如何判斷呢?分離是每個寶寶和家長都遲早會遇到的,而同心理依賴對象的分離,都會帶來焦慮情緒(成人也是如此)。
  • 致森爸森媽的一封信——我們和您一起緩解分離焦慮
    小時陪伴著您;失落於孩子開始有了另一個喜歡的地方…成長就是一次次的分離,兒女成人的過程也是與父母不斷分離的過程。當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和母親是一體。出生下來,是你完成的第一次分離,變成了一個脫離母親身體的完整生命個體。孩子的第一聲哭叫,向世界宣告了,從此他可以用自己的肺臟呼吸。
  • 【愛心幼兒園】開學通知,寶寶分離焦慮全攻略
    1.不要給孩子過多的負面暗示接寶寶回家的途中,不少家長會問「今天有沒有小朋友打你呀」 「老師有沒有罵你啊?」這樣的問題是在給孩子負面的暗示,增加孩子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我們可以這樣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認識新朋友啊?」「今天吃了什麼好吃的嗎?」強化他們對幼兒園美好的回憶。
  • 《艋胛》:孩子不會說再見,「分離焦慮」在作祟,告別教育不能少
    電影的主人公」蚊子」17歲那年到艋胛念高中,因為一根雞腿認識了四個好朋友,五人成群結隊組成了「太子幫」,因為一次意外殺人,加之太子幫「老大「志龍的父親Gata黑道大哥的身份,五個少年在無奈之下加入了黑幫,在最後一次的鬥爭過程中兄弟反目,從此,江湖再也沒有了太子幫。蚊子的父親早年去了日本,走時一句話也沒說,只留下孤零零的蚊子和媽媽相依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