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到成長,《包寶寶》裡4個階段,解析父母「分離焦慮」

2021-01-18 育媽媽記

《包寶寶》是一部動畫片,榮獲過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雖然看似題材非常詼諧幽默,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卻折射出我國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分離焦慮更是值得所有家長深思。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包寶寶和他的媽媽,這位母親其實有自己的兒子,但是平時兒子因為上學經常不在身邊,再加上丈夫也是早出晚歸,所以她的內心是非常孤獨的。

影片一開頭就是這位母親在和面揉面做包子,很快一屜包子就做好了。當這些包子被放進蒸鍋裡之後,一個個都變成了胖乎乎的小可愛。

丈夫吃完包子像平時一樣上班了,這時這位母親終於崩潰大哭。

從來沒有過的失落感此時湧上心,她看了看眼前的最後一個包子,剛想準備吃進肚子裡的時候,突然包子變成了寶寶,就像是當初她抱著自己兒子一樣,突然整個人都感覺到了溫暖。

直到影片最後,我們才知道這一切不過是一場夢,是這位母親的一廂情願,但卻真實地揭開了我國幾乎所有母親的面紗,因為父母和子女之間本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歷程。

01 從孩子出生到成長,父母的分離焦慮基本分為4個階段。

第1個階段:正常共生期

在影片中,我們明顯能夠發現這位母親在看到包寶寶時激動的神情,因為她已經完全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剛出生時,父母都是既開心又緊張,他們會一直把孩子抱在懷裡,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

當然此時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也是非常強的,只有在父母的身邊,他們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安全感。可以說這段時間親子之間的關係至於更為穩固而又和諧的,所以被稱為正常共生期。

第2個階段:最初的失落感

在孩子6個月到兩歲這個階段,是親子間最初的分離期。父母會漸漸的發現,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時時刻刻黏著自己,他們更多的是渴望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而不是躺在父母的懷裡,和小時候一樣享受著父母懷抱的溫暖。

但是在孩子成長的同時,父母卻依然非常留戀之前的共生期,所以父母的心裡自然會產生焦慮感,當然此時更多的是失落,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對孩子而言被需要的感覺降低了。

第3個階段:逐漸的失控

在第2個階段中,這位母親會把寶寶突然抱起遠離踢足球的同伴,只是因為擔心包寶寶受傷。但是到後來包寶寶帶回了自己的女朋友,並且告訴這位母親自己會搬出去住的時候,這位母親漸漸的情緒失控,突然瞬間崩潰,把包寶寶吞進了肚子。

很顯然,這樣的愛已經變得畸形,這位母親想要牢牢的把包寶寶控制在自己的手心裡,卻不曾想到孩子已經長大,他們的這種做法對孩子會有多大的影響,甚至會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第4個階段:空巢母親的情感接納

最後這位母親終於明白一切只是自己的幻想,也突然醒悟平時對孩子的掌控太多。所以她逐漸學會了接納,終於願意放手讓兒子獨立的去生活,當然在接受兒子的同時也接納了兒媳。

這時,她才真正的感受到許久未曾有過的幸福,對於丈夫的忙碌工作也不再像之前那樣諸多抱怨。當她能夠坦然的面對和兒子的分離焦慮時,不僅自己能夠感到釋然,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成長,畢竟他們都要獨立的面對生活。

02學會心理斷乳,面對分離焦慮

父母要知道不僅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自己同時也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在關心孩子的時候,也要學會適當的給自己一點空間,不要整天圍著孩子轉而失去了自我,這樣只會讓孩子無形中感到壓力,自己也會活得很辛苦。

嘗試著從孩子的生活中適時抽身,讓孩子知道他們長大後應該獨立的面對生活,這樣孩子才能拒絕對父母的依賴,靠自己的努力追求想要的人生。

而在孩子越來越優秀的過程中,對父母而言其實也是一種幸福。他們能夠坦然的面對和孩子之間的分離,能夠替孩子的獨立而感到驕傲自豪。給孩子適當的空間,給孩子一點選擇的權利,這何嘗不是給自己的禮物呢?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那些鳥兒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他們的每一片羽毛,都想要著自主自由的光芒。」其實孩子也是一樣,正確的對待和孩子的分離,相信孩子一定會做得更好。

相關焦點

  • 《包寶寶》:從孩子出生到成長,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
    接下來,我們就以奧斯卡動畫短片《包寶寶》為例,從4個階段解析父母的"分離焦慮"。一、 《包寶寶》:空巢母親難以言說的"分離焦慮"在畫面一開始,一位母親用靈活的雙手開始揉面、擀皮兒、包包子,沒一會一籠白白淨淨的包子就出爐了。
  • 《包寶寶》:媽媽的一生,有4個階段的焦慮
    就拿今天的這部《包寶寶》來說吧,它不僅在國內深受大家的歡迎,在國際舞臺上跟其他作品相比也毫不遜色,甚至還拿下了很多獎項。在這部短片當中,大家能看到媽媽和包寶寶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整個故事很溫馨,包寶寶的形象也很是可愛。然而僅憑溫馨的故事和呆萌的形象,並不能幫助這部短片脫穎而出。它之所以能拿下那麼多獎項,最終還是依靠隱藏在溫馨故事下的深層含義,那就是分離焦慮。
  • 短片《包寶寶》揭露中國教育:面對分離焦慮,父母更需心理斷乳
    在本年度奧斯卡頒獎落幕之際,最佳動畫片《的寶寶》成為了備受關注和讚揚的影片。包寶寶實際上是一隻包子,他看見一位空巢母親心疼不已,於是從包子變成一個寶寶陪伴在老人身邊。飽受與兒子分別之苦的母親把包寶寶當作親生兒子,與他一起買菜、做飯、打太極,極盡疼愛。然而,包寶寶如人類一般逐漸長大,變得越來越獨立。而當包寶寶離家之際,母親一氣之下,一口吞下了包寶寶,想將它佔為己有。
  • 孩子有分離焦慮?別怕!
    其實,分離焦慮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階段的寶寶與親人分離時的表現也不一樣:0-3個月:剛出生的小寶寶還是「懵懵懂懂」的,因為所有人、事、物,對他而言都是陌生的,還沒有很具體的「親人」的概念,也不會對某個人產生依戀,所以只要他們感覺身體舒適,就不會產生分離焦慮。3-6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分熟人和生人了,對熟悉的人會表現出愉快的情緒,而對陌生的面孔則有所抗拒。
  • 寶寶的分離焦慮期到了,3種方法巧妙解決
    但知道歸知道,閨蜜還是擔心這種分離焦慮是否正常?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寶寶出現分離焦慮正常嗎?答案是肯定的。寶寶的分離焦慮期一般會在1歲前開始出現,在1-3歲這段時間達到頂峰。很多父母都會在孩子在大概在8個月左右開始就能認出爸爸媽媽了,這在認知發育來說一個很大的進步,但對寶寶自身來說也會產生一種不安。我的女兒現在剛好1歲多2個月,前些天我帶她去朋友家聚餐,這是她第一次見到我的朋友,但是她非常願意讓朋友抱她,我們都感到很驚訝,覺得這個孩子性格不錯。結果當我一去上廁所的時候,她馬上就試圖推給我朋友,掙扎著下地要朝我的方向走來。
  • 秋季開學被提上日程,孩子有「分離焦慮怎麼辦?」這4個攻略拿好
    分離焦慮:是指是指嬰幼兒與其照看者,特別是和父母,因分離而引起的不安、焦慮、等一系列不良情緒反應。分離焦慮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2個關鍵的高發期,一是孩子7月齡大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和父母分離而情緒崩潰。再就是孩子3歲入園的時候,因為沒有長期離開過家,多會難適應園內生活,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情況比較輕的話,沒有影響到孩子的生活的話,父母也不用過於擔心,但是如果孩子的分離焦慮已經比較嚴重的話,父母就不能再坐視不理。
  • 黃磊含淚表示不想女兒長大:父母的分離焦慮如何破解
    當孩子越來越適應幼兒園,不再哭鬧地嚷嚷不去上學,我們才發現心裡空落落的,原來需要克服分離焦慮的不止是孩子,還有我們。之前不點媽看過一則短視頻,孩子上幼兒第一天,孩子爸在車內嚎啕大哭。這可不是個例,幼兒園開學第一天,門外站著的全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不乏偷偷抹淚和明目張胆大哭的。其實,分離焦慮不止孩子有,在父母身上也普遍存在。
  • 《小歡喜2》原班人馬開拍,暴露了中年父母分離焦慮的扎心真相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小神獸們開學有一段日子了,網絡上孩子哭鬧不肯上學的視頻段子滿天飛,在圖個樂之後,實際上也暴露了孩子的分離焦慮,我之前已經有文章聊過了。
  • 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通常寶寶在6-7個月時開始出現分離焦慮,如果將他與爸媽或者其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就會表現出哭鬧不安。到12個月-18個月後,又會慢慢減弱。△ 時時刻刻想黏在媽媽身邊的慄子慄子7個月大時,第一次出現分離焦慮。那時我還在家,但只要我離開了他的視線,他就會有哭鬧的情緒。當時的慄子,簡直像個牛皮糖,連我上廁所都要抱著。後來我開始上班,真正的分離才開始了。雖然我也告訴他媽媽去上班,晚上會回來,但是他依然哭得稀裡譁啦。大概過了二十幾天,慄子才開始適應。
  • 媽媽不要走,分離太焦慮……成長就該是且行且放手的目送!
    ……一千個家長,心裡揣著一千種擔憂,唯一相同的,是為人父母的那顆愛子之心。表妹家的大寶小豆,今年9月該上幼兒園了,基於小豆從小粘媽媽的屬性,表妹非常有先見的,給孩子報了家門口的暑期幼託班,想著經過一兩個月的「分離試煉」,孩子自然能開開心心上學去,不哭不鬧不找媽!
  • 寶寶粘人又易哭,面對寶寶分離焦慮期,4個方法幫忙緩解!
    分離焦慮是指小孩因和家人分離而產生的情緒反應,一般7
  • 成人的分離焦慮和孩子的分離焦慮
    成人的分離焦慮與孩子的有什麼不同成人的焦慮屬於神經症的範疇
  • 又到返園季!愛上幼兒園,寶寶分離焦慮怎麼破?
    返園的時候不少幼兒園裡都哭成一片,一些家長剛走,孩子便開始哭鬧不止,嘴裡大喊「我要媽媽」、「我要回家」.親愛的家長朋友,寒假後寶寶重返幼兒園,請這樣幫他度過分離焦慮期。所謂入園分離焦慮,就是指幼兒進入幼兒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焦慮、不安等情緒和行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面臨一次入園分離焦慮。
  • 從容應對分離焦慮,這份清單寶寶和媽媽都需要
    這位媽媽身上反映出來的問題其實就是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指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關係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以表示拒絕分離,又稱離別焦慮。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期:一個從7月齡左右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跡象,通常到18個月時會達到最高峰;另一個則是3歲剛上幼兒園的這段時間。
  • 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寶媽的玻璃心碎了一地,心理學家幫你支幾招
    例如,父母某一方因工作原因需要到異地工作一陣子,儘管中途抽時間能回來看看孩子,可是在孩子的內心卻是需要直面面對這場分離的場景;在大量數據樣本的研究中發現,當一個孩子從7~8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對分離這時事實而產生焦慮,一直到12~14個月的時候,分離焦慮的情緒
  • 致森爸森媽的一封信——我們和您一起緩解分離焦慮
    小時陪伴著您;失落於孩子開始有了另一個喜歡的地方…成長就是一次次的分離,兒女成人的過程也是與父母不斷分離的過程。當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和母親是一體。出生下來,是你完成的第一次分離,變成了一個脫離母親身體的完整生命個體。孩子的第一聲哭叫,向世界宣告了,從此他可以用自己的肺臟呼吸。
  • 孩子最難帶的三個階段,熬過去就能輕鬆些了,你家寶寶在哪個階段
    教育孩子是每一個做父母的的人生中最大的事情,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被賦予了一種責任,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父母可能不止一次感覺到教育孩子真難。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每天除了吃,睡,就是哭,他們不會講話,不會跟你互動,父母還要無時無刻關注著孩子,很難。
  • 擔心寶寶的分離焦慮?先擔心媽媽自己的吧
    這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但不同寶寶遇到的分離焦慮嚴重程度差異很大,不能同樣對待,絕大部分是普通的情緒問題,但處理不好,也可能會成為心理疾病。那如何判斷呢?分離是每個寶寶和家長都遲早會遇到的,而同心理依賴對象的分離,都會帶來焦慮情緒(成人也是如此)。
  • 《艋胛》:孩子不會說再見,「分離焦慮」在作祟,告別教育不能少
    電影的主人公」蚊子」17歲那年到艋胛念高中,因為一根雞腿認識了四個好朋友,五人成群結隊組成了「太子幫」,因為一次意外殺人,加之太子幫「老大「志龍的父親Gata黑道大哥的身份,五個少年在無奈之下加入了黑幫,在最後一次的鬥爭過程中兄弟反目,從此,江湖再也沒有了太子幫。蚊子的父親早年去了日本,走時一句話也沒說,只留下孤零零的蚊子和媽媽相依為命。
  • 自私又綿長的母愛:《包寶寶》,中國元素講述中國式母子關係
    兩人的矛盾在包寶寶找了一個洋媳婦並準備遠走高飛那一刻達到了頂點,老婦人攔在門口不讓包寶寶離開,情急之下竟將包子一口吞到了肚子裡,待反應過來後,她癱倒在地上崩潰大哭。鏡頭一轉,老婦人從噩夢中醒來,這時老婦人真正的兒子出現在畫面裡,原來包寶寶不過是真兒子的意象。在短片的最後,兒子和母親實現了和解,一家四口其樂融融,又包起了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