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家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奇的差。隨便說兩句孩子就承受不了了,開啟又是哭又是鬧,一宿一宿不睡覺的模式。家長忍不住納悶,我真的不是養了個玻璃娃娃嗎?其實這樣的現象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息息相關的。
什麼樣的孩子屬於「玻璃心」
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很多孩子都希望別人眼中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當別人對自己持否定看法,孩子就會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輕者會委屈,哭泣,重者甚至會產生厭世的心理。這種孩子的自尊心過於強烈,凡事很容易「鑽牛角尖」,過於追求完美。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遇見困難的時候壓力會很大,面對別人的否定可能會承受不了。
無法接受挫折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中寶,心頭肉。無論什麼家長都會儘量去滿足,如同溫室裡面的小花一般。但是這樣的孩子是接受不了風吹雨打的。也就是說,這種孩子的「受挫能力」會很差。面對挫折,這些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家長幫忙解決麻煩,自己沒有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一旦家長想讓其自己解決麻煩,就開始哭鬧。這也是典型的「玻璃心」特徵。
情緒控制能力差如果家長無意之間碰了自己的東西,孩子就會大吵大鬧發脾氣,或者自己內心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就會開始無理取鬧,這些並不是任性,其實都是「玻璃心」的特徵。像個小火藥桶一般,「易燃易爆炸」,情緒控制能力非常的差。這樣的孩子在家裡面是小霸王,但是一旦進入社會,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這種孩子是很容易吃虧,因為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無條件忍讓他的。
據調查,我國很大一部分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玻璃心」,如果「玻璃心」的程度太嚴重,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
如何改善孩子的玻璃心
1. 家長要學會放手,敢讓孩子「試錯」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託曾說:人類是以不斷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允許孩子試錯,意味著在謀殺孩子的生命力。
家長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孩子身上,要記住,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可以犯錯的。未來的道路崎嶇,孩子必須要有跌倒了自己能爬起來的能力,這樣孩子在面對風吹雨打的時候才不會被擊垮。
2. 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要適當
表揚的時候要有限度,對了就是對了,錯了就是錯了。
有的家長表揚孩子的方式很奇怪。比如看到孩子打了下牆壁,會說:「寶寶真厲害。」這種迷惑行為不僅讓我覺得費解,也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
表揚的時候要具體一些,不要籠統的說「你真棒,真厲害。」而是要落實在具體的事情上:「你今天幫媽媽做了家務,真是個勤快的乖孩子。」或者「你這次的成績很好,說明你很努力地學習了,真棒,再接再厲。」要對孩子進行鼓勵,而不是敷衍了事。
當孩子犯了錯誤,也要給予批評和處罰。告訴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很好的孩子,但是這件事情這樣做是不對的,希望你下次要改正。」而不是放任自流,任其發展。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這樣孩子才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如果一直在順境中成長,一旦遭受逆境,孩子是無法接受的,很容易產生極端的想法,因此,一定要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多傾聽,和孩子產生共情
阿黛爾·法伯說:「如果家長能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父母要學會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接納孩子的情緒。當父母能和孩子「共情」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爸媽是能理解我現在的心情的,他們懂我。」這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慢慢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了。
只要我們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孩子就能冷靜下來思考問題。之後再去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一直是支持你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有父母的陪伴和理解。
「玻璃心」的孩子都是脆弱而敏感的。他們都會以自己為中心,他們希望世界的焦點一直都在自己身上。一旦沒有實現,就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了,從而情緒低落,輕則委屈哭鬧,重則抑鬱厭世。因此,父母一定要從小教導孩子,讓孩子的內心強大起來,避免孩子形成「玻璃心」。
有研究表明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教育培養,可以使孩子形成好性格,讓孩子不再「玻璃心」。 父母要讓孩子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自己懂得了怎麼做,家長們自然也就比較省心了。
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這套《做最好的自己》,全書一共有10冊, 採用畫面精美、色彩鮮豔的插畫,在3歲左右的孩子,可以當作是漫畫書,還們可以用來親子共讀,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10冊不過是59.8元,平均一本不到6塊錢,也就是一頓早餐的錢,卻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養成好習慣、好性格,同時培養閱讀好習慣,何樂而不為呢?
除此之外,還有這套《3-6歲培養強大內心》,該書既能培養社交能力,也能培養孩子的高情商;既能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也能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讓孩子獨立、勇敢、堅強,學會肯定自己,正確為人處事。
教育是隨時隨地的,陪孩子看一本好書,生活中做孩子的好榜樣。努力雖小,貴在堅持,只要做了就一定有收穫。
#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