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兩歲多的女兒在廣場玩,廣場上很多孩子,大家都玩得很開心。可那小女孩卻很怕生,一個人默默地坐在翹翹板上,不肯與任何人交流。
看著別的孩子都活蹦亂跳的,而自己的女兒卻一個人躲在一旁,那位媽媽很焦急,從一開始勸孩子主動去找小朋友玩,到後來越說越生氣,甚至威脅說「如果你不去找別的小朋友玩,那我們就回家了,別玩了。」
小孩看媽媽生氣,更加不願意了,於是嗚嗚地哭了起來,最後哭著被她媽媽抱走了。
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常見,父母都希望孩子開朗活潑,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去幫助孩子去建立社交,所以最後往往家長自己也搞得力不從心。
那麼,當孩子不愛和別人說話,不敢與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關於這個問題,剛好我在《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本書中看到過一些寶媽的經驗,下面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書中學習到的方法,給大家分享一些看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人的性格形成是有跡可尋的
奧維德曾說:「性格由習慣演變而來。」
可見,一個人的性格不是完全天生的,而是受日常的生活的影響,慢慢演變而來的。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什麼樣性格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如果父母自身是不愛交際的人,那他們的孩子也往往是不愛交際的。而如果父母本身很喜歡與人打交道,那麼他們的孩子在面對其他人,肯定也會比較從容。
所以,家長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性格上有一些自己認為不那麼好的特質,其實應該先進行自我覺察,看看自己或身邊人哪些形為導致孩子擁有這樣的特質。
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也有些孩子的性格是和父母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是這種情況,我認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父母不是孩子的主要撫養者,比如父母因為忙於工作,孩子從小就由爺爺姐姐外公外婆帶,所以孩子受他們的影響更大。
另一種可能是受父母管教方式的影響。比如父母本身是比較強勢、控制欲比較強的,對孩子很多行為都進行幹涉和控制,長期以往,其實會讓孩子變得懦弱、怕事,不愛交際。
總之,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性格裡,藏著父母的性格或行為。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父母可以這樣做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對於很多父母來說都是一件特別頭疼的事,而且常常會有種無力感,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去幫助孩子。
在《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本書中,有一位寶媽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經驗,我將她的經驗總結成了以下三點,供大家參考:
首先,家長要擺正自己的態度。
也許你很希望你的孩子能夠活潑開朗,能夠我很好地進行社交,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偏偏表現得比較內向,不願和其他小朋友玩,那麼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訴自己,內向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
世界上有小朋友性格外向,那就肯定有小朋友性格內向。這是很正常的,家長要防止自己先掉入焦慮的牢籠裡。
在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後,還要禁止自己給孩子貼標籤和太著急看到結果,比如說孩子膽小。家長要相信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只要耐心地引導,並且引導得當,一切皆有可能。
其次,家長要深入孩子的內心,探索原因。
在《好孩子是教出來》有這樣一個事例:詹姆斯小學一年級還不會講話,很多人都覺得他是問題孩子,都建議讓他去特殊教育部門做鑑定。但是他的班主任不想孩子一生都貼著這個特殊的標籤,所以拒絕了。
老師找到孩子的家長仔細地了解詹姆斯的情況,然後發現孩子從小就由奶奶撫養,雖然奶奶很盡責,但是很少跟他說話。而詹姆斯的父母也很少去看望他,所以他從小缺乏安全感,不肯開口說話。
好在,詹姆斯的父母知道孩子的情況後,特別想改變,在他們和那位老師共同努力下,詹姆斯性格逐漸開朗,變得很愛說話了。
這個事例說明,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父母一定要多點耐心,深入到孩子內心,去找出孩子出現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我們不僅要教育孩子有好奇心,作為父母,我們也要對自己的孩子有好奇心。
最後,改掉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多鼓勵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在某些方面做不好,往往是因為家長保護得太好了。
我女兒小一歲多的時候,本來正是牙牙學語的時候,可是有段時間我發現她好像沒什麼開口說話的欲望,這一度讓我很苦惱。
直到某個周末,有要在家處理點工作,看到婆婆和女兒的互動,我才發現問題根源。原來我婆婆疼愛孫女,很清楚女兒的所有需求。孩子想吃什麼,想玩玩具,想上廁所,只要伸伸手,婆婆就馬上能領會到,並且及時滿足她。結果就是女兒慢慢習慣用手代替嘴巴來表達了。
後來,我和老公跟婆婆說了這樣做的壞處,老人家也聽進去了,並且配合我們有意訓練女兒表達,一段時間後,女兒又變得很愛表達了。
現在想想其實還會有點後怕,如果當時沒及時發現,任其發展,也許我的孩子就真的變得不愛說話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及時審視自己家庭中的一些撫養習慣,對於不良的習慣,一定要及時改正。
好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父母教育出來的
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如果父母想要一個好孩子,除了要關注孩子,也要關注自身的成長,不僅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還要一直保持學習的熱情。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儘可能地得心應手。
所以,大家可以讀一讀《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本書,書中集合了30多位優秀作者,結合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解靠譜的育兒方法,大多數媽媽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這本書裡媽媽們都遇到過,並且成功地解決了。
100個家長心裡就有100個「怎麼辦」,而這本書就是圍繞父母們的「怎麼辦」編寫的,它有以下幾個亮點:
1、故事真實。書中每個章節都是作者們的真實經歷,雖然每篇只有3000字左右,但至少打磨了3個月,而且經歷了無數次推翻、重構,確保留下來的都是精華。
2、陣容強大。書中30多位作者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如註冊營養師、上海交通大學學霸、心理諮詢師、上市公司人力資源總監等,能夠給讀者較全面的建議,全方位提升讀者育兒水平。
3、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場景提出問題,著重圍繞「怎麼辦」來講解,給出實用的方法,讓家長可以「拿來就用」。
4、持續服務。書中作者都有公開微博帳號,讀者閱讀書籍後可以去與作者線上交流育兒心得,收穫不同經驗,形成良好的互動循環。
珍妮·艾裡姆說:「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希望我們在這條路上都能往自己期待的那個方向「得道「。
---END---
作者:永-Sunshine,用簡單的言語,道情感的道理。我願用文字陪你看懂世間各種感情。